-
内镜下挽救性手术治疗rT2期复发性鼻咽癌患者的临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内镜下挽救性手术治疗rT2期复发性鼻咽癌(recurrent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rNPC)的可行性,并对其预后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7月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行内镜下扩大鼻咽切除术治疗的33例rT2期rNP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9例(87.9%),女性4例(12.1%),年龄(51.7±10.6)岁。记录分析不同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复发间隔时间、辅助化疗、淋巴结转移、颈内动脉侵犯、肿瘤坏死情况、手术切缘和带蒂黏膜瓣/肌肉瓣使用情况等的临床病理特点。通过Kaplan-Meier曲线绘制总体生存率和无肿瘤进展生存率曲线,Log-rank检验分析患者的预后因素,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确定无肿瘤进展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33例rT2期rNPC患者中,24例在初发鼻咽癌放疗后复发间隔时间超过2年,25例初次放疗同时接受辅助化疗,6例存在颈部淋巴结转移,12例存在颈内动脉侵犯,7例术前行颈内动脉栓塞,8例手术切缘阳性。18例患者术后采用带蒂组织瓣修复颅底,其中带蒂鼻中隔黏膜瓣12例,颞肌瓣6例。中位随访时间15个月,共5例患者死亡,死亡原因包括局部肿瘤进展2例、术后颈内动脉出血1例、肝脏转移1例、进食困难1例。所有患者的1、2、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3.9%、81.8%和81.8%,1、2、3年无肿瘤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4.7%、59.7%和40.9%。Log-rank统计分析显示手术切缘阳性( P=0.060)和复发间隔时间( P=0.151)有可能影响rT2期rNPC的预后。多变量Cox回归分析发现手术切缘阳性是影响rT2期rNPC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34)。术后4例患者出现鼻咽部出血,2例患者出现鼻咽部坏死,3例患者出现张口受限,7例行颈内动脉栓塞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明显脑部并发症。 结论:内镜下挽救性手术治疗rT2期rNPC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治疗方式,但远期疗效仍需大宗病例的长期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继发性喉气管闭锁的内镜微创喉重建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文报道了1例继发性喉气管闭锁的51岁女性患者。患者因“渐进性呼吸不畅、说话费力6个月”入院,入院前因呼吸困难在外院急诊行气管切开术。既往4年前曾因“鼻咽未分化非角化型癌”行放射治疗,定期随访未见复发。入院电子喉镜及颈部CT检查发现喉气管双层面闭锁。患者经反复多次病理活检及全身检查排除恶性肿瘤、特殊感染(结核杆菌、梅毒、真菌)、风湿免疫性疾病后,行喉气管瘢痕松解+喉黏膜瓣显微缝合成型+喉功能重建术。术后5个月,颈段气管二次狭窄处行短T管置入,3个月后拔除T管。随访8个月,患者呼吸顺畅,气道塑形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内镜下经鼻腔鼻窦入路切除D型三叉神经鞘瘤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单纯内镜下经鼻腔鼻窦入路切除D型三叉神经鞘瘤的可行性和手术入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21年8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耳鼻咽喉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1例D型三叉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47.5±13.5)岁(范围:12~64岁)。肿瘤累及翼腭窝、颞下窝、筛窦、蝶窦、海绵窦等结构,部分突入中颅窝,大小为1.6 cm×2.0 cm×2.0 cm~5.7 cm×6.0 cm×6.0 cm。全身麻醉下内镜经鼻切除肿瘤,入路包括翼突入路4例,泪前隐窝入路4例,扩大泪前隐窝入路2例,鼻腔外侧壁入路1例。术后观察肿瘤复发情况和主要临床症状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手术在单纯内镜下经鼻腔鼻窦完成,10例一期全切除,1例因肿瘤巨大,操作空间小,未能实现全切。1例同时切除同侧腮腺区面神经颧支来源及枕部的神经鞘瘤。2例巨大肿瘤切除后中颅底硬脑膜广泛暴露,其中1例并发脑脊液漏,取中鼻甲游离黏膜瓣修补,1例取自体脂肪进行填塞加固。手术时间[ M(IQR)]180(160)min(范围:120~485 min),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及死亡。术后随访58(68)个月(范围:10~90个月),10例全切除患者无肿瘤复发,所有患者面部外形无明显改变。 结论:单纯内镜下经鼻腔鼻窦,并根据肿瘤大小及累及范围选择合适的入路可较好地切除累及翼腭窝、颞下窝及周围区域的D型三叉神经鞘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带蒂鼻中隔黏膜瓣在内镜手术治疗复发性鼻咽癌中的应用:附39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带蒂鼻中隔黏膜瓣在复发性鼻咽癌手术中的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收治的39例复发性鼻咽癌患者资料,其中男性19例,女性20例,年龄30~75岁。所有患者均于我院行鼻内镜下鼻咽癌切除及带蒂鼻中隔黏膜瓣修补术。分析术前评估、黏膜瓣制备和鼻咽部重建方法,并探讨影响带蒂鼻中隔黏膜瓣存活的因素。组间率的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检验法。结果:手术使用同侧黏膜瓣19例、对侧黏膜瓣20例。术后术腔完全上皮化33例、黏膜瓣坏死6例。研究发现放疗程数是影响黏膜瓣存活的重要因素( OR=7.429,95% CI:1.120~49.270, P=0.042),而性别、年龄、切除范围(TEN分型)、颈内动脉切除、术前是否合并骨坏死以及黏膜瓣侧别对黏膜瓣存活均无影响( P值均>0.05)。术后随访24~60个月,其中8例患者局部复发后再次手术,4例患者全身转移带瘤生存,2例患者死亡。 结论:带蒂鼻中隔黏膜瓣是鼻内镜下复发性鼻咽癌切除的良好修复材料,但对于多程放疗的患者而言效果稍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鼻内镜下鼻咽癌放疗性后鼻孔闭锁的手术治疗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后鼻孔成形术治疗鼻咽癌放疗性后鼻孔闭锁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19例后鼻孔闭锁患者,男性12例,女性7例,年龄33~59岁,既往有鼻咽癌放疗史,均经电子鼻咽镜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后鼻孔闭锁。其中单侧闭锁3例,双侧闭锁16例,均为后鼻孔完全膜性闭锁。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接受鼻内镜下后鼻孔成形术,术中咬除鼻中隔后端部分犁骨,保留创面边缘正常黏膜,同时使用黏骨膜瓣进行修复。术后1周患者开始进行生理盐水鼻腔冲洗,定期鼻内镜下清理及观察。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结果:随访观察1年后,通过电子鼻咽镜检查发现19例患者均未再发生后鼻孔闭锁,16例后鼻孔宽敞,3例缩窄(超过成形术后初始的50%)但通气正常。结论:内镜下进行鼻咽癌放疗性后鼻孔闭锁的手术疗效肯定,术中用鼻中隔正常黏膜修复后鼻孔、鼻咽损伤黏膜,可避免后鼻孔再次闭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带蒂鼻中隔瓣在经鼻内镜颅底重建中作用的影像解剖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对中国成人颅底CT前颅底缺损及重建、蝶骨平台区及包括蝶骨平台、蝶鞍区在内的中颅底缺损及重建、斜坡区缺损及重建的相关数据进行测量,并结合Hadad-Bassagasteguy 瓣(Hadad-Bassagasteguy flap,HBF)的放射解剖学数据的测量,综合评价HBF在颅底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42例中国成人CT影像资料进行前颅底缺损及重建、中颅底缺损及重建、斜坡区缺损及重建数据的测量以及HBF的放射解剖学数据测量,使用SPSS 26.0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42例中国成人CT颅底相关数据及HBF测量结果为:HBF前缘宽度(37.49±2.86)mm,超过两侧筛前动脉之间宽度[(30.87±8.61)mm] 6 mm以上,后缘宽度(42.61±3.95)mm,超过两侧蝶筛缝之间宽度[(26.79±2.79)mm] 6 mm以上,包括血管蒂在内HBF的总长度(79.68±4.96)mm,超过前颅底重建长度[(54.06±8.67)mm] 6 mm以上,而不含血管蒂的HBF长度(46.27±3.14)mm,超过前颅底缺损长度[(30.87±8.61)mm] 6 mm以上。HBF后缘宽度超过两侧视柱之间宽度[(30.87±8.61)mm] 6 mm以上,包括血管蒂在内HBF总长度分别超过蝶骨平台、蝶骨平台重建长度[(73.61±8.28)mm] 、蝶鞍区重建长度[(64.44±10.25)mm] 6 mm以上,而不含血管蒂的HBF长度分别也超过了蝶骨平台缺损长度[(15.50±3.38)mm]、蝶骨平台蝶鞍区缺损长度[(27.88±3.74)mm] 6 mm以上。HBF前缘宽度、后缘宽度均超过两侧颈内动脉斜坡旁段与岩骨段连接处之间宽度[(21.68±2.30)mm] 6 mm以上,包括血管蒂在内HBF总长度超过斜坡重建长度[(67.09±5.44)mm] 6 mm以上,而不含血管蒂的HBF长度也超过了斜坡缺损长度[(37.19±3.80)mm] 6 mm以上。结论:HBF可以为前颅底、蝶骨平台区及蝶骨平台和蝶鞍区、斜坡区重建提供足量的组织瓣。术前可以应用放射解剖测量方法预测颅底重建所需HBF的大小,为术中提前获取并保护好HBF提供重要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内镜经鼻入路切除前颅底恶性肿瘤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内镜经鼻入路切除前颅底恶性肿瘤的可行性,并分析其预后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4月间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就诊的42例前颅底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1例,女性11例;年龄20~78岁,平均49岁。42例患者中包括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鳞癌)15例(14例T4bN0M0,1例T4bN1M0)、嗅神经母细胞瘤27例(均为Kadish C期)。前颅底切除后采用大腿阔筋膜和带蒂鼻中隔黏膜瓣进行重建。患者术后第1天行头颅CT平扫排除蛛网膜下腔出血、严重颅内积气和脑水肿,同时行鼻窦增强MR检查判定肿瘤切除情况。使用Kaplan-Meier法统计分析总体生存率,Cox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42例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452 min。术后增强MR明确显示:36例(85.7%)肿瘤全切;2例(4.8%)因侵犯眶内容物且患者强烈要求保留眼球行次全切;1例(2.4%)患者因术中发生颈内动脉损伤而终止手术;1例(2.4%)患者术后MR显示肿瘤残留再次手术切除;2例(4.8%)患者可疑眼眶内侧残留。术后随访2~52个月,平均2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7个月;失访2例。术后1、2、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6.5%、76.9%、64.5%;鼻腔鼻窦鳞癌术后1、2、3年的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6.2%、86.2%、57.4%;嗅神经母细胞瘤1、2、3年的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6.9%、75.3%、67.8%。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残留( P=0.001)和复发( P<0.01)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内镜经鼻入路切除前颅底恶性肿瘤可行,预后较好。肿瘤残留和复发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编辑导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期《系统评价类综述与普通综述:标准及复杂性探究》是由Robert T. Sataloff,Ehab Y. Hanna,李大庆教授等20余位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领域知名期刊主编共同撰写的一篇针对系统评价等不同类型综述文章标准及复杂性分析的述评类文章,希望对广大读者在撰写综述类文章时有所裨益。《植入技术与电极特性对人工耳蜗植入力学特征影响的模型研究》探讨了植入技术及电极特性对人工耳蜗植入力学特征的影响,为进一步优化电极设计、推动精准植入技术提供参考。《梅尼埃病患者水平半规管损伤频率特性及壶腹嵴超微结构分析》指出梅尼埃病患者水平半规管损伤存在频率特性,主要损伤低频区,随疾病发展逐渐出现高频区损伤,并与内淋巴积水程度和听力损伤程度相关。《伴有横窦狭窄的搏动性耳鸣患者诊治策略探索》探索了伴有横窦狭窄的静脉相关血管性搏动性耳鸣患者的临床诊治策略。《鼻内镜下改良黏膜瓣技术治疗新生儿及婴幼儿先天性后鼻孔闭锁》提出鼻内镜下改良黏膜瓣技术用于治疗新生儿及婴幼儿的先天性后鼻孔闭锁具有可行性,可有效降低术后再狭窄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嗅神经母细胞瘤治疗的初步经验及探讨》总结了治疗嗅神经母细胞瘤(ENB)的初步经验,探讨年龄、化疗、改良Kadish分期和病理分级等因素对ENB预后的影响。《儿童腺样体及扁桃体切除术后发音特征变化的研究》提出腺样体及扁桃体切除术引起患儿发音特征的变化与共振峰频率及带宽变化有关,同时行腺样体及扁桃体切除术对患儿发音特征的影响较单纯行腺样体切除术更为明显。《经口机器人手术治疗咽旁间隙肿瘤七例临床分析》对经口机器人手术(TORS)治疗咽旁间隙肿瘤这一方法的效果及可行性进行评估,提出TORS治疗咽旁间隙肿瘤具有外观影响小、安全高效等特点,对于符合适应证的咽旁间隙肿瘤是很好的手术方式。《miR-18a促进自噬增强人鼻咽癌细胞株放疗敏感性的研究》探索了miR-18a过表达和抑制表达对人鼻咽癌细胞株CNE1和CNE2放疗敏感性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喉内黏膜瓣防治声带前连合粘连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喉内黏膜瓣联合喉模技术对声带前连合粘连的防治效果。方法:动物实验于2019年11月至2021年6月选取25只雄性比格犬,通过CO 2激光损伤比格犬声带前连合制造动物模型,再分别以喉内游离黏膜瓣+喉模(A组)、喉内带蒂黏膜瓣+喉模(B组)、单纯喉模(C组)覆盖创面,另设创面不处理组(D组)和假手术组(E组),每组5只;术后2周拆除喉模,术后4周观察喉镜下表现、声带长度及声门面积。临床应用方面,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16例声带前连合病变患者资料,所有患者行喉内黏膜瓣联合喉模技术防治前连合粘连治疗,分为游离黏膜瓣治疗组(10例)和带蒂黏膜瓣治疗组(6例)。2组患者术后每月随访声带粘连情况,术前及术后3个月进行嗓音分析检查。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全部25例比格犬手术顺利,术后无并发症。术后4周,相较A、C、D组,B组声带长度长( H=31.688, P<0.05),声门面积大( H=16.444, P<0.05);相较C、D组,A组声带长度长( H=20.936, P<0.05),声门面积大( H=11.786, P<0.05);A、B、E组术前、术后声带长度、声门面积比较无明显差异( tA组左声带长度=2.636, tA组右声带长度=2.582, tB组左声带长度=2.707, tB组右声带长度=2.673, tE组左声带长度=0.370, tE组右声带长度=0.821, tA组声门面积=2.731, tB组声门面积=2.753, tE组声门面积=-0.529, P值均>0.05),C、D组术后4周较术前声带长度短、声门面积小( tC组左声带长度=16.137, tC组右声带长度=13.984, tD组左声带长度=11.903, tD组右声带长度=14.587, tC组声门面积=10.280, tD组声门面积=22.974, P值均<0.05)。临床16例前连合病变患者手术顺利,术后随访6~18个月,电子喉镜下全部病例均未出现前连合粘连。术后3个月患者基频微扰(Jitter)、振幅微扰(Shimmer)、噪谐比(NHR)均较术前减低( t带蒂jitter=24.885, t带蒂shimmer=22.643, t带蒂NHR=6.202, t游离jitter=25.459, t游离shimmer=18.683, t游离NHR=5.705, P值均<0.05),最长发音时间(MPT)较术前改善( t带蒂=-9.661, t游离=-20.840, P值均<0.05)。 结论:喉内黏膜瓣联合喉模技术能有效防治声带前连合粘连,喉内带蒂黏膜瓣防治效果更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喉内黏膜瓣技术防治声带粘连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4/27
声带粘连因声带间被覆上皮的瘢痕组织桥接导致,多见于喉部外伤、放疗以及累及前联合的手术后,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声音嘶哑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呼吸困难而危及生命.喉内黏膜瓣技术是一种预防和治疗声带粘连比较有效的方法,利用喉内正常黏膜组织覆盖创面,减少声带创面的裸露面积,可降低术后声带再发粘连的风险.该技术根据黏膜瓣取材部位的不同分为声门区黏膜瓣、声门上黏膜瓣、声门下黏膜瓣和游离黏膜移植等4类,临床根据声带病变的范围选取不同部位的黏膜瓣进行修复,多数可在显微镜或内镜下一阶段完成手术.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就喉内黏膜瓣技术防治声带粘连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预防和治疗声带粘连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