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壶腹部周围疾病的临床疗效(附2 019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治疗壶腹部周围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 019例壶腹部周围疾病行PD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 193例,女826例;年龄为63(15)岁。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情况。(3)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4)壶腹部周围恶性肿瘤预后分析。采用电话和门诊方式对壶腹部周围恶性肿瘤患者定期随访,术后第1年每3个月随访1次,1年后每6个月随访1次,了解患者术后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12月。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IQR)或 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和(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 结果:(1)手术情况。2 019例患者中,2016—2018年收治1 116例,2019—2020年收治903例;1 866例行开腹PD,153例行腹腔镜或机器人辅助PD;1 049例行标准PD,970例行保留幽门的PD;215例行PD联合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切除;3例行PD联合动脉切除。2 019例患者手术时间为255(104)min,术中出血量为250(200)mL,术中输血率为31.401%(623/1 984),35例术中输血资料缺失。2016—2018年收治的1 116例患者中保留幽门、联合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切除、术中输血分别为585例(52.419%)、97例(8.692%)、384例(34.941%);2019—2020年收治的903例患者中上述指标分别为385例(42.636%)、118例(13.068%)、239例(27.006%);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 =19.14,10.05,14.33, P<0.05)。(2)术后情况。2 019例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为13(10)d。2 019例患者中,1例术后并发症资料缺失,2 018例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45.292%(914/2 018),其中B级或C级胰瘘发生率为23.439%(473/2 018),B级或C级出血发生率为8.127%(164/2 018),B级或C级胃排空延迟发生率为15.312%(309/2 018),胆瘘发生率为2.428%(49/2 018),腹腔感染发生率为12.884%(260/2 018)。患者二次手术率为1.932%(39/2 019),在院死亡率为0.644%(13/2 019),术后30 d死亡率为1.238%(25/2 019),术后90 d死亡率为2.675%(54/2 019)。2016—2018年收治的1 116例患者术后总体并发症、B级或C级出血、B级或C级胃排空延迟、腹腔感染、术后90 d死亡分别为541例(48.477%)、109例(9.767%)、208例(18.638%)、172例(15.412%)、39例(3.495%);2019—2020年收治的902例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373例(41.353%)、55例(6.098%)、101例(11.197%)、88例(9.756%)、15例(1.661%);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 =10.22,9.00,21.30,14.22,6.45, P<0.05)。2016—2018年收治的1 116例患者中在院死亡11例(0.986%),2019—2020年收治的903例患者中在院死亡2例(0.22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2 019例患者术后病理学检查疾病部位:胰腺1 346例(66.667%),其中恶性肿瘤1 023例(76.003%),其他良性或低度恶性疾病323例(23.997%);十二指肠乳头250例(12.382%),其中恶性肿瘤225例(90.000%),其他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25例(10.000%);胆总管174例(8.618%),其中恶性肿瘤156例(89.655%),其他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18例(10.345%);壶腹部140例(6.934%),其中恶性肿瘤134例(95.714%),其他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6例(4.286%);十二指肠91例(4.507%),其中恶性肿瘤52例(57.143%),其他良性或低度恶性疾病39例(42.857%);其他部位18例(0.892%),均为恶性肿瘤。2 019例患者中,恶性肿瘤1 608例(79.643%),良性或低度恶性疾病411例(20.357%)。1 608例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组织病理学类型:腺癌1 447例(89.988%),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伴癌变37例(2.301%),腺鳞癌35例(2.177%),腺癌伴其他癌成分29例(1.803%),神经内分泌癌18例(1.119%),鳞癌1例(0.062%),其他类型41例(2.550%)。411例良性或低度恶性疾病患者术后组织病理学类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107例(26.034%),慢性或自身免疫性炎性疾病62例(15.085%),神经内分泌肿瘤58例(14.112%),胰腺浆液性囊腺瘤52例(12.652%),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36例(8.759%),胃肠道间质瘤29例(7.056%),绒毛管状腺瘤20例(4.866%),胰腺黏液性囊腺瘤2例(0.487%),胰腺或十二指肠外伤2例(0.487%),其他类型43例(10.462%)。(4)壶腹部周围恶性肿瘤预后分析。1 590例壶腹部周围主要部位恶性肿瘤患者生存分析结果显示:1 023例胰腺癌患者中,969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0~69.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0.9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9.5个月[95%可信区间( CI)为18.0~21.2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4.28%、29.22%、17.92%。225例十二指肠乳头癌患者中,185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0~68.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6.7个月,中位生存时间随访期间未达到,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4.92%、78.87%、66.94%。156例远端胆管癌患者中,110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0~69.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5.9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50.6个月(95% CI为31.4~NR),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0.37%、56.11%、48.84%。134例壶腹癌患者中,100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0~67.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8.1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62.4个月(95% CI为37.8~NR),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0.57%、64.98%、62.22%。52例十二指肠癌患者中,38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0~69.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6.2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52.0个月(95% CI为30.6~NR),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3.75%、62.24%、40.01%。不同部位壶腹部周围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63.76, P<0.05)。 结论:PD在大容量胰腺中心施行安全、可行,但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高。随着PD手术量增长,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不同部位壶腹部周围恶性肿瘤患者行PD后生存时间存在差异,十二指肠乳头癌、壶腹癌、十二指肠癌和远端胆管癌行PD后5年生存率较好,胰腺癌行PD后5年生存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声内镜诊断恶性胰腺囊性病变的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恶性胰腺囊性病变(pancreatic cystic lesions,PCL)的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und,EUS)特征,评估EUS引导细针穿刺抽吸术(EUS-guided fine needle aspiration,EUS-FNA)诊断恶性PCL的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21年12月间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且行EUS-FNA的130例PCL患者的临床特点及EUS特征,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恶性PCL的EUS高危特征。比较手术确诊病例中CT、MRI及EUS-FNA诊断恶性PCL的准确率。结果:130例确诊PCL病例中包括27例(20.77%)黏液性囊腺瘤(其中1例伴浸润癌)、19例(14.62%)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其中8例伴浸润癌或高度异型增生)、15例(11.54%)浆液性囊腺瘤、10例(7.69%)实性假乳头状瘤、42例(32.31%)胰腺癌和17例(13.08%)非肿瘤性PCL。51例纳入恶性组,余79例为良性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US显示囊壁增厚( P=0.018, OR=3.603,95% CI:1.274~10.883)、实性成分( P=0.002, OR=33.041,95% CI:5.572~671.106)及胰周组织浸润( P=0.004, OR=12.810,95% CI:2.747~101.812)为预测恶性PCL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10。99例手术确诊病例中,CT、MRI及EUS-FNA诊断恶性PCL的准确率分别为39.8%(31/80)、49.3%(34/69)和56.6%(56/99)。 结论:EUS有助于鉴别诊断恶性PCL,EUS-FNA诊断恶性PCL的准确率优于CT、MRI。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胰腺癌细胞源性细胞外囊泡的基础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离胰腺癌细胞(PANC-1)和人胰腺导管上皮细胞(HPDE6-C7)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细胞外囊泡,分别比较微小RNA(miRNA,miR)-483-5p在两种细胞及其所分泌的细胞外囊泡中的差异性表达。方法:超速离心法制备去除胎牛血清源性囊泡的完全培养基,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超速离心前(对照组)与超速离心后(实验组)的完全培养基对细胞增殖作用的差异;用去除血清囊泡的完全培养基培养细胞,超速离心方法提取细胞外囊泡,用二喹啉甲酸(BCA)蛋白浓度测定试剂盒和纳米颗粒跟踪分析(NTA)检测细胞外囊泡(EVs)的浓度;用透射电镜、NTA、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鉴定其是否符合细胞外囊泡特征。定量即时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miR-483-5p在两组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外囊泡中的表达。CCK-8增殖实验和qPCR实验的结果采用 t检验分析。 结果:CCK-8增殖实验结果显示48 h和72 h后,HPDE6-C7的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674±0.036比0.671±0.016, t=0.315, P48 h>0.05;0.890±0.027比0.925±0.099, t=0.581, P72 h>0.05);PANC-1的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759±0.004比0.761±0.016, t=0.249, P48 h>0.05;1.114±0.025比1.145±0.014, t=1.898, P72 h>0.05);透射电镜:细胞外囊泡呈"茶杯托盘"状、NTA结果:98%PANC-1源性细胞外囊泡的直径为130.0 nm、98%HPDE6-C7源性细胞外囊泡的直径为129.7 nm;Western blot实验显示:细胞外囊泡表现为CD63、TSG101阳性,而GM130为阴性;蛋白浓度测定试剂盒和NTA分析测得PANC-1和HPDE6-C7源性的细胞外囊泡浓度分别为:1.5 g/L、1.510 11颗粒/毫升和1.3 g/L、1.610 11颗粒/毫升;与HPDE6-C7比较,PANC-1中miR-483-5p的表达显著增加(2.820±0.180比1.000±0.006, t=-17.539, P<0.01);与HPDE6-C7源性细胞外囊泡比较,PANC-1源性细胞外囊泡中miR-483-5p的表达显著增加(3.503±0.265比1.002±0.084, t=-15.582, P<0.01)。 结论:超速离心法去除胎牛血清源性囊泡的完全培养基不影响细胞的正常增殖;鉴定结果显示所分离的沉淀符合细胞外囊泡的特征;根据NTA的结果可以判断其应归类于小细胞外囊泡;qPCR结果表明,miR-483-5p在PANC-1和其分泌的细胞外囊泡中均为高表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胰腺癌肉瘤6例临床诊治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胰腺癌肉瘤(PCS)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普外科2000年1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6例PC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中明确肿瘤位于胰头及钩突部4例(4/6),胰体尾部2例(2/6),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4例,胰体尾、脾切除术2例。术后病理均证实为胰腺癌肉瘤,肿瘤长径平均4.9(3.5 ~ 6.5)cm。TNM分期:ⅠB期2例(2/6),ⅡA期3例(3/6),Ⅲ期1例(1/6)。术后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生存时间为22.1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2个月,目前仍有1例患者存活。结论:胰腺癌肉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女性发病较多,好发于胰头部,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多以上腹部疼痛、黄疸为主要症状,术前CT提示胰腺囊实性或囊性占位,恶性可能大,确诊依赖病理学诊断,可伴有神经侵犯,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法,术后结合化疗可延长生存时间,是患者预后的有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快速区域卷积神经网络胰腺癌增强CT自动识别系统的建立及临床测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验证基于快速区域卷积神经网络(Faster R-CNN)胰腺癌增强CT自动识别系统,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315例胰腺癌患者的4 024张增强CT影像序列,将2 614张影像序列作为训练组输入Faster R-CNN系统,建立影像自动识别模型,通过读取135例胰腺癌的1 410张增强CT影像进行验证。为了进一步测试其临床应用效果,读取150例胰腺占位患者的3 750张增强CT影像并对其诊断结果进行随访。记录结节类别的精准率和召回率,绘制精确回归曲线,分析Faster R-CNN诊断的准确性、灵敏度、特异度,生成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结果:基于135例胰腺癌增强CT影像,得到Faster R-CNN的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的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为0.927,准确性、特异度、灵敏度分别为0.902、0.913、0.801。经过150例胰腺占位患者资料的验证,判定阳性893张,阴性2 857张,Faster R-CNN诊断为胰腺癌患者98例,对其诊断结果进行随访,其中53例经外科手术后病理证实为胰腺导管癌、21例为胰腺囊腺癌、12例为胰腺囊腺瘤、5例为胰腺囊肿,7例患者未手术治疗。在术后5~17个月内6例死于腹腔肿瘤浸润、肝转移或肺转移。在Faster R-CNN诊断为阴性的52例患者中,有9例经外科术后证实为胰腺导管癌。结论:Faster R-CNN系统能够帮助影像科医师对胰腺癌进行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胰腺浆液性囊性肿瘤伴胰管扩张患者的影像学误诊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胰腺浆液性囊性肿瘤(SCN)伴胰管扩张影像学误诊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1年11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21例胰腺SCN伴胰管扩张患者资料,其中男性9例,女性12例,年龄范围25~74岁,年龄(57.4±13.4)岁。分析其临床表现、手术方式、影像学特征、误诊情况。结果:21例患者临床主诉为腹痛11例、腰胀1例、黄疸1例、消瘦1例、乏力1例,体检发现6例。10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8例行胰体尾切除术,2例行胰腺节段切除术,1例行全胰腺切除术。肿瘤位于胰头11例、胰体尾10例。肿瘤长径23.0~92.0(45.8±17.8)mm。21例患者均为SCN上游胰管扩张,下游胰管不扩张,扩张胰管内径4.0~11.0(7.1±2.0)mm。13例T 1加权成像呈低信号,18例T 2加权成像呈明显高信号,13例弥散加权成像无受限。11例CT诊断为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5例、胰腺SCN 3例、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1例、胰腺癌1例、胰腺囊肿1例,CT误诊率72.7%(8/11)。18例MRI诊断为IPMN 9例、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3例、胰腺SCN 3例、胰腺癌2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1例,MRI误诊率83.3%(15/18)。 结论:胰腺SCN伴胰管扩张影像学易误诊为IPMN或胰腺实性肿瘤,肿瘤下游胰管不扩张可与IPMN相鉴别,T 2加权成像呈明显高信号和弥散加权成像无受限可与胰腺实性肿瘤相鉴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99Tc m-硫胶体鉴别胰腺内副脾与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56岁,2023年2月体检发现胰腺占位,未诉不适。腹部增强CT见胰腺体尾部背侧结节,大小2.8 cm×2.5 cm,边缘光滑,增强后明显强化(图1)。胰腺常见的实性占位主要包括胰腺癌、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 PNET)、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肿块型胰腺炎等。胰腺癌多数为实性病灶,边界不清,为乏血供肿瘤,增强CT各期强化程度低于正常胰腺组织,呈相对低密度;PNET可分为功能性和无功能性2类,表现为实性、富血供结节,肿瘤较小时密度均匀,若肿瘤较大可发生囊变、坏死,增强CT表现为动脉期高强化,静脉期强化等或低于正常胰腺实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一般为实性或囊实性肿物,边界清楚、包膜完整,增强后呈持续强化,但强化程度一般低于神经内分泌肿瘤;肿块型胰腺炎主要表现为胰腺局部膨大,密度减低,边界欠清,增强CT可见渐进性强化,部分可表现为"胰管穿过征"。由于患者的CT表现为胰腺高强化、副血供结节,临床考虑PNET可能,因此进一步行生长抑素受体(somatostatin receptor, SSTR)显像来明确胰腺病灶是否为神经内分泌肿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细菌外膜囊泡肿瘤疫苗对胰腺癌小鼠肿瘤细胞增殖和CD8 + T细胞浸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细菌外膜囊泡(OMVs)肿瘤疫苗对胰腺癌小鼠肿瘤细胞增殖和CD8 + T细胞浸润的影响。 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采用卵清蛋白(OVA)慢病毒载体质粒pLV-EF1a-hluc-P2A-mNeongreen-CMV-OVA-3Xflag-P2A-puro构建小鼠胰腺癌Pan02-OVA细胞;采用大肠杆菌来源ClyA-Catchers-OMVs(CC-OMVs)与标签化抗原肽SpyTag-OVA制备OMVs肿瘤疫苗;应用OMVs肿瘤疫苗刺激小鼠CD8 + T细胞生成,采用体外细胞杀伤实验(OMVs肿瘤疫苗刺激T细胞组和对照T细胞组)、小鼠皮下胰腺癌成瘤模型(OMVs肿瘤疫苗组和对照组)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分析OMVs肿瘤疫苗抑制胰腺癌细胞增殖,刺激CD8 + T细胞浸润的效果。观察指标:(1)小鼠胰腺癌Pan02-OVA细胞鉴定情况。(2)CC-OMVs形态观察情况。(3)OMVs肿瘤疫苗特异性T细胞对小鼠胰腺癌Pan02-OVA细胞增殖抑制情况。(4)OMVs肿瘤疫苗对小鼠胰腺癌的抑制情况。(5)OMVs肿瘤疫苗刺激小鼠胰腺癌组织CD8 + T细胞浸润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率表示。 结果:(1)小鼠胰腺癌Pan02-OVA细胞鉴定情况。激光共聚焦检测结果显示:感染OVA慢病毒载体质粒pLV-EF1a-hluc-P2A-mNeongreen-CMV-OVA-3Xflag-P2A-puro的小鼠胰腺癌Pan02-OVA细胞表达mNeongreen绿色荧光。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以小鼠胰腺癌Pan02细胞为参照,Pan02-OVA细胞Flag蛋白表达率为90.7%。(2)CC-OMVs形态观察情况。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结果显示:CC-OMVs呈均匀球形,直径<50 nm。(3)OMVs肿瘤疫苗特异性T细胞对小鼠胰腺癌Pan02-OVA细胞增殖抑制情况。细胞增殖毒性检测结果显示:OMVs肿瘤疫苗刺激T细胞组小鼠胰腺癌Pan02-OVA细胞450 nm吸光度为0.41±0.12,对照T细胞组为1.05±0.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9.54, P<0.05)。(4)OMVs肿瘤疫苗对小鼠胰腺癌的抑制情况。OMVs肿瘤疫苗组小鼠背部皮下肿瘤组织质量为(81±10)g,对照组为(153±17)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26, P<0.05)。(5)OMVs肿瘤疫苗刺激小鼠胰腺癌组织CD8 + T细胞浸润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结果显示:OMVs肿瘤疫苗组小鼠背部皮下肿瘤组织中CD8 + T细胞染色数目为(28.7±3.5)个,对照组为(9.3±1.5)个,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74, P<0.05)。 结论:细菌OMVs肿瘤疫苗可抑制胰腺癌小鼠肿瘤细胞增殖并提高肿瘤组织中CD8 + T细胞浸润数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早期胰腺癌患者血清外泌体差异miRNA筛选及hsa-let-7f-5p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筛选早期胰腺癌患者血清外泌体差异表达的微小RNA(microRNA,miRNA),并评估外泌体hsa-let-7f-5p对早期胰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间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行手术并经病理证实的19例早期胰腺癌患者(早期胰腺癌组)和16例慢性肿块型胰腺炎患者(胰腺炎组),收集两组患者的血清样本,同时选取19名健康志愿者的血清样本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exoEasy Maxi Kit试剂盒分离血清外泌体,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下观察外泌体的结构特征,纳米颗粒追踪分析观察外泌体的粒径大小,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外泌体表面特异性蛋白标志物CD 63、CD 81表达。利用miRNeasy Serum/Plasma Kit试剂盒抽提外泌体总RNA,对其进行质检后构建小RNA文库,参照小RNA数据库,对早期胰腺癌组、胰腺炎组及正常对照组差异表达的外泌体miRNA进行筛选。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验证候选外泌体miRNA的表达量,分析各组miRNA的表达量差异。应用基因本体(GO)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通路分析候选miRNA的靶基因及代谢通路在早期胰腺癌发生与发展中的作用。 结果:TEM可见外泌体特征性碟形双层囊膜结构,粒径主峰在150 nm左右,外泌体特异性蛋白CD 63、CD 81表达阳性,对比早期胰腺癌组与胰腺炎组和正常对照组miRNA表达的差异,筛选获得特异性的肿瘤标志物外泌体hsa-let-7f-5p,其在早期胰腺癌组中的表达显著高于胰腺炎组及正常对照组( P值均<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外泌体hsa-let-7f-5p鉴别早期胰腺癌组和胰腺炎组的AUC值为0.843(95% CI0.640~1.000),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和81.82%,鉴别早期胰腺癌组和正常对照组的AUC值为1.000(95% CI1.000~1.000),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为100%,其诊断早期胰腺癌效能与CA19-9相当( P>0.05)。GO分析结果显示,外泌体hsa-let-7f-5p的靶基因主要参与补体激活凝集素途径,表达蛋白主要分布于纤毛层,分子多发挥与一氧化氮合酶结合的功能。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外泌体hsa-let-7f-5p的靶基因与MAPK信号通路关系密切。 结论:血清外泌体hsa-let-7f-5p可作为早期胰腺癌诊断的潜在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诊断和治疗相关用药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 为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PEI)的诊断和胰酶替代治疗(PERT)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2009 年 1 月至 2022 年 6 月的PEI相关文献,分析PEI的流行病学与病因、临床特点、诊断及外分泌功能评估方法、PERT治疗时机与用药选择,总结已批准上市的胰酶制剂及其成分和使用注意事项.结果 胰腺的分泌功能受神经和激素两方面调节,PEI发生机制包括胰腺实质丧失、胰腺分泌抑制或失活和术后胰腺分泌不协调,成人常见病因为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儿童为囊性纤维化.PEI诊断的"金标准"是 72h粪便脂肪测试,但已逐渐被粪便弹性蛋白酶 1(FE-1)检测取代,且需运用多学科方法评估胰腺外分泌功能.PERT为相关诊疗规范推荐的PEI首选治疗方案,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美国、中国、英国及欧盟批准上市的常用胰酶制剂共有 18 种,其中我国有 8 种(国产 5 种,进口 3 种),以释放稳定、对酸稳定性高、可高剂量使用的肠涂层制剂为首选.涉及胰酶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的文献较少,临床用药中应予以关注.结论 开发更精准的PEI诊断方法,以及作用更稳定持久的胰酶制剂,对于PEI的治疗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加深了对PEI的认知,完善了临床诊疗方案,推进了PERT药物的利用,可为临床个体化用药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