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食料对黄胸蓟马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明确黄胸蓟马Thrips hawaiiensis (Morgan)的种群生活史与生态学特点,本研究观测、比较不同食料上该虫的幼期各历期、存活率、成虫寿命和繁殖力差异,并组建生命表.结果表明,黄胸蓟马在取食香蕉花瓣时幼期各历期最短(卵期3.61 d,幼虫期3.27 d,预蛹期2.02 d,蛹期3.02 d)、雌成虫寿命最长(22.64 d)、繁殖力最高(单雌产一龄若虫数62.74头),表明黄胸蓟马在香蕉花瓣上比在茶叶、四季豆上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当用茶花粉,或在香蕉花瓣中添加茶花粉、蜂蜜水饲喂下,幼期发育历期显著缩短、繁殖力明显提高、成虫寿命有所延长,其中以香蕉花瓣添加茶花粉和蜂蜜水时影响作用最显著.种群生命表参数显示,黄胸蓟马在香蕉花瓣上的相关参数优于茶叶、四季豆,其净生殖率(R0)为36.2874、内禀增长率(rm)为0.1389、周限增长率(λ)为1.1490、平均世代周期(T)为25.8414 d、种群加倍时间(t)为4.9901 d;当共同添加花粉、蜂蜜水时生命表参数达最优,分别为Ro=124.3853、rm=0.2645、λ=1.3028、T=25.1977 d、t=2.6204 d.本研究明确了黄胸蓟马在不同寄主和添加食物上的生物学特征,为阐明该虫的适应性机制、灾变规律和科学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家庭环境下食物加工者不适当食品处理行为与食源性疾病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家庭环境中食物加工者不适当食品处理行为与食源性疾病的相关性,为家庭食源性疾病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以安徽省部分地区年龄≥18岁的1440个社区居民为调查对象,采用自编调查问卷收集居民过去4周内食源性急性胃肠炎疾病患病数据与日常食品处理行为数据.结果 在调查的1 440人中,自报过去4周内患食源性急性胃肠炎者有153人(10.65%).与食源性疾病有关的不适当的行为有:牛奶在食用前经常未被彻底加热煮沸(OR=3.734,P<0.001);储存在冰箱里的剩余食物再次食用前经常未被彻底加热煮沸(OR=4.645,P<0.001);四季豆未彻底(高温长时间)烹调煮熟(OR =3.046,P<0.001);冷冻在冰箱里的肉类及家禽类食品在烹调前经常未被充分解冻(OR =4.202,P <0.001);剩余饭菜经常未被储存在冰箱(OR=2.779,P<0.001);生熟肉经常共用一个容器(OR=3.324,P<0.001).结论 家庭环境中食物加工者不适当食品处理行为与食源性疾病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一起四季豆皂素中毒事件的实验室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桐庐县某企业食堂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调查分析,探讨食物中毒的原因.方法 对13份肛拭子样本进行诺如病毒核酸检测,对剩菜及肛拭子样本进行食源性致病菌检测,并对剩菜四季豆炒肉经泡沫试验和有毒豆角速测试剂盒进行皂素定性.结果 13份肛拭子样本诺如病毒核酸阴性,剩菜及肛拭子样本中未检出食源性致病菌,在剩菜四季豆炒肉中检出皂素.结论 此次事件为一起由四季豆皂素引起的食源性暴发事件.使用有毒豆角速测试剂盒是定性检查皂素快速有效的检测方法,值得推广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012-2017年云南省有毒动植物中毒事件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2012-2017年云南省有毒动植物中毒事件的发生规律和特点,为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2-2017年云南省报告的有毒动植物中毒事件资料建立数据库,并按时间、地区、场所、中毒因素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报告有毒动植物中毒事件530起,发病4 147人,死亡64人.第四季度为发病高峰,报告起数、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全年总数的30.8%(163/530)、37.4%(1 553/4 147)和50.0%(32/64);有毒植物中毒事件报告起数较多的州(市)为楚雄州、大理州、玉溪市,占总数的44.2%(212/480);有毒动物中毒报告起数较多的州(市)为迪庆州、怒江州、保山市,占总数的80.0% (40/50).家庭中毒报告起数、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总数的63.6%(337/530)、40.3%(1 672/4 147)和89.1%(57/64).引起有毒动物中毒事件的食物主要是蜂蛹(7.9%,42/530),引起有毒植物中毒事件的食物前5住依次为鸟头(30.2%,160/530)、四季豆(29.2%,155/530)、蓖麻子(5.3%,28/530)、蜂蜜(3.8%,20/530)和油桐(3.6%,19/530).结论 云南省有毒动植物中毒问题突出,应完善食物中毒的应急处理体系,广泛宣传有毒动植物中毒的预防知识,以有效地减少云南省中毒事件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002-2016年中国单位食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归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从“致病菌-食品”角度,分析2002-2016年中国单位食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起因,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数据参考.方法 收集并整理2002-2016年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报告的全国单位食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以及数据库检索的文献数据,在对不同原因食品、致病因素和发生环节引发事件数、病例数以及死亡数的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多维度归因分析.结果 共纳入2002-2016年全国单位食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2129起.单维度归因分析发现,引发事件起数居前3位的单一食品依次是蔬菜类、肉类和菌类,分别占单一食品引发事件数的46.09%、16.91%、10.53%;生物污染物是主要的致病因素,占事件总数的34.05%;发生环节以生产加工不当为主,占事件总数的43.31%.多维度归因分析得出,因四季豆中含有皂素引发事件数最多(426起),其中因生产加工不当引发404起事件;食用毒蘑菇引发暴发事件125起,其中因误食误用引发75起事件.结论 四季豆为主要的原因食品,重点从生产加工方面入手,强化监管,降低发病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017年成都市有毒植物中毒监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索分析成都市有毒植物中毒流行特征,以明确预防控制工作方向.方法 收集整理2017年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和“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成都市报告的有毒植物中毒的病例与事件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7年成都市共报告有毒植物中毒散发病例467例,暴发事件29起;其中毒蘑菇中毒散发病例和暴发事件分别占39.8%、75.9%.有毒植物中毒的高发时间是7-9月,毒蘑菇中毒散发病例中农民占60.2%,发生在家庭的占98.9%.散发病例和暴发事件的可疑中毒食物均以毒蘑菇和四季豆为主,占比分别为67.0%和89.7%.农民、家庭及待业人群的可疑中毒食物种类多于其他人群.结论 需大力开展预防有毒植物中毒的分类宣传,提升医疗救治和检测鉴定能力,进一步提高监测系统的敏感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006年-2017年浙江省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资料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浙江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对2006年-2017年浙江省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细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的事件数和病例数最多,分别占原因查明总数的70.85%及82.79%.细菌性食源性疾病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占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总事件数的61.81%.毒蘑菇中毒的死亡人数最多,占60.87%.有毒动物中毒以河豚鱼为主,占39.29%.有毒植物中毒以四季豆为主,占58.97%.有毒化学物中毒以亚硝酸盐为主,占59.18%.5月-10月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占细菌性事件总数的85.23%.6月-10月毒蘑菇中毒占毒蘑菇事件总数的96.77%.中毒食物以动物性水产品最多,其次是肉与肉制品.事件发生场所以餐饮单位最多.结论 应根据不同季节、不同致病因子、不同人群及不同场所,有针对性地做好食源性疾病预警、防控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寄主对牧草盲蝽生长发育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在人工气候条件下对牧草盲蝽若虫在9种不同寄主植物上的发育历期、 存活率等进行研究,以探讨牧草盲蝽对不同寄主植物适合度,明确不同寄主对牧草盲蝽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牧草盲蝽若虫在花椰菜和四季豆上发育历期最短,分别为16.56 d和17.60 d,存活率最高,分别为76%和74%.田旋花上牧草盲蝽若虫历期最长为22.12 d,存活率最低仅35%.用花椰菜、 四季豆喂养牧草盲蝽成虫体重最大,分别为0.083 g和0.069 g.用9种不同寄主对牧草盲蝽进行室内饲养,仅在花椰菜、 四季豆上孵出若虫.由此可见,花椰菜、 四季豆是牧草盲蝽生长发育最适寄主植物,田旋花适合度最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004-2017年广西报告的有毒植物中毒事件流行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广西有毒植物中毒事件的发生规律和特点,为有毒植物中毒的及时预警和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4-2017年通过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和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报告的有毒植物中毒事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4-2017年广西共报告有毒植物中毒事件248起,累计报告中毒病例2384人,死亡80人,病死率3.36%.6月报告事件数最多,占19.35%.南宁、桂林、河池、贺州、梧州是有毒植物中毒的高发地区.毒蕈中毒事件数和死亡数最多,分别占有毒植物中毒事件的45.16%和48.75%;其他引起中毒的食物主要有桐油或桐油果(20.56%,51/248)、钩吻(8.06%,20/248)、四季豆(6.45%,16/248)等.误食误用和加工不当为主要引发因素,分别占90.32%和8.47%;家庭和集体食堂是主要发生场所.结论 有毒植物中毒问题突出,加强对高发地区、高发季节、重点人群的科普宣教,提高实验室检测能力,是减少此类中毒发生和死亡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013-2017年天津市滨海新区某区域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2013-2017年天津市滨海新区某区域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和趋势,为制定食源性疾病暴发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选取分析2013-2017年天津市滨海新区某区域范围内上报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结果 2013-2017年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75起,发病573例,无死亡病例;全年发病高峰集中在7~9月;暴发地点较集中的区域为塘沽街、功能区、泰达街,占辖区总发生事件数及病例数的65.33%与63.69%;暴发事件的报告数量和病例数最多的场所为单位食堂(33.34%),其次为宾馆饭店(22.67%),除原因不明外,致病因素以微生物性为主(25.48%),致病菌为副溶血性弧菌,可疑食品为海鲜;发生在单位食堂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以微生物性、未煮熟四季豆中毒引起为主,事件查明率为(32.00%),发生在家庭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以化学性、瓠子与毒蘑菇中毒引起为主,事件查明率为(50.00%);不同场所事件查明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76,P>0.05),宾馆饭店的事件查明率较低(5.88%).结论 应加强对单位食堂、宾馆饭店等集中就餐场所的监管,针对重点人群开展食品加工、饮食习惯等方面的健康知识宣教,减少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