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数据挖掘的《疫喉浅论》辨治猩红热用药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究清代喉科医家夏云治疗猩红热的用药特色及规律.方法 手工检索夏云所著《疫喉浅论》中治疗猩红热的内服与外用方剂,分别建立数据库,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中统计分析、关联分析与层次聚类分析挖掘内服与外用方剂中药物频次、功效、四气五味归经、常用药对及核心药物组合规律.结果《疫喉浅论》中共有 64 首猩红热治疗方,其中内服方剂 41首,外用方剂23 首.内服方剂中使用频次最高的中药为玄参,药物功效以疏散风热为主,药物气味归经以寒性、甘味、肺经药多用,常用药对为地黄-麦冬,通过聚类分析得出 3 类内服核心处方.外用方剂中使用频次最高的中药为冰片,药物功效以清热解毒为主,药物气味归经以寒性、苦味、肺经药多用,常用药对为硼砂-冰片,通过聚类分析得出 3 类外用核心处方.结论《疫喉浅论》中治疗猩红热的内服、外用方剂均反映了夏云对猩红热病因病机及病位的认识,体现了其"清透化毒凉营泄热"的治疗原则,可为当今猩红热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数据挖掘探究清代古籍关于乳中结核的外治方法与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探究中国清代古籍中关于乳中结核的外治方法与用药规律.方法 对《中国国家图书馆》(V6.16版)收录的清代古籍中出现的关于乳中结核的外治方法进行归类总结,并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软件(V2.3.5)统计频次前30味中药的归经、性味和功效,及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以及社团分析.结果 最终检索到关于乳中结核的清代古籍10本,记载的乳中结核的外治方法有外敷、艾灸、热疗、针刺4种.其中外用方共13首,中药53味,总频次为104次,频次≥3次者共10味,前三位分别是铅丹、麝香、麻油;药物功效以清热解毒、清热凉血、解毒散结为主;归经多为脾、肝、心,五味以辛、苦、甘为主,四气以温、寒、平为主;社团分析显示外用药物治法分为4类,分别是清热燥湿泻火、活血通络化痰、消肿敛疮生肌、行气活血散结;关联分析显示外用药方核心处方为琥珀膏;外用药中麻油和动物药2种特殊类型的药材出现频率较高.结论 清代古籍中关于乳中结核有4种不同治疗方法,外用药物以寒温并用、标本兼顾、活血清散为主,并常用芳香类溶剂和血肉有情之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古今方剂中茯苓-桂枝药对配伍规律及临床延伸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茯苓-桂枝药对在古今方剂中的用药规律.方法 检索《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含"茯苓-桂枝"的方剂,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对四气五味、归经、主治疾病进行统计;对归经、四气、五味的分布进行统计、制图;对剂量与主治、中药与靶点进行网络关联;对高频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茯苓-桂枝的成分、靶点、作用通路.结果 纳入 161首含茯苓-桂枝的方剂,涉及195 味中药.其主治疾病以痰饮类病和水心病最多.药物性味以温、甘为主,归脾经、肺经和心经最多.前 30 味高频药物多为甘温补益药、辛散行气药.关联规则分析发现在不同主治疾病中以苓桂剂为核心的中药组合.聚类分析得到 4 类新的药物组合.茯苓常用剂量为10~30 g,桂枝常用剂量为10~15 g.通路富集显示茯苓、桂枝靶点基因主要富集在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GPCR配体结合、钙离子信号通道、Toll样受体、IL-17 信号通路上.结论 含茯苓-桂枝的方剂以治疗水液代谢失常相关疾病(痰饮类病、水心病)为主,可温阳利水、燥湿化痰、通阳降逆,可能通过干预心血管系统与炎症通路发挥治疗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临证指南医案》湿阻型脾胃病处方用药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临证指南医案》中叶天士治疗湿阻型脾胃病的用药思路。方法:收集《临证指南医案》治疗病位在脾胃、病证为"湿"的医案所涉及的内服方剂,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 2.5)对用药进行频次、性味、归经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及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处方162首,涉及中药155味,使用频次较高的有茯苓、厚朴、陈皮、白术、泽泻;药物四气以温、寒、平为主,五味以苦、甘、辛为主,主要归脾、胃、肺经。关联网络中核心药物为白术、泽泻、猪苓、茯苓、厚朴、陈皮、人参、黄芩、黄连。药物间关联度分析中,2味药组合106个,3味药组合19个,4味药组合1个,关联系数大于0.03的药对有15个,如"升麻-葛根""白术-桂枝""苦杏仁-栀子"等。基于复杂熵聚类分析可提取核心组合5对,如"白芍-黄连-莲子"和"黄芩-黄连-茯苓",得到新方组合5个,分别具有清热燥湿、升阳胜湿、理气化湿、温阳祛湿、清热利湿的功效。结论:《临证指南医案》中叶天士治疗湿阻型脾胃病,注重调畅气机、分消走泄,常用宣肺化湿、升阳胜湿、行气导湿、芳香化湿、温阳祛湿、苦辛泄湿、渗淡利湿、清热利湿等治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李廷荃基于“伏其所主,先其所因”思想分阶段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李廷荃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病机为本虚标实,以脾虚为本,气滞、热毒为标,胃络瘀阻贯穿全程。临床中,李教授根据“伏其所主,先其所因”思想,注重从病因治疗,既关注患者直观证候,又关注其非典型证候,并强调“养护防治,四位一体”。李教授提出,CAG的分阶段治疗思路为早期祛邪利气,既病防变、阻断病势,病程日久则扶正培本、巩固疗效,其遣方用药主张调和脾胃、气血及营卫,以恢复脾胃生理功能,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并坚持守中、致和,拒绝五志、五味、五气、五劳太过,拒绝过度治疗,临床中常获佳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UPOINT系统的袁少英辨治慢性前列腺炎用药规律挖掘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挖掘袁少英教授辨治慢性前列腺炎(chronic prostatitis,CP)的用药规律,探讨CP中医证型与UPOINT系统分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袁教授治疗CP疗效肯定的中药内服方,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统计中医证型频次、UPOINT系统各分型频次、药物频次、四气五味归经频次,根据复杂系统熵聚类获得UPOINT系统中各分型的中医证型及中药。结果:共纳入处方123首,涉及中医证型9个,其中出现频次排名前五的是湿热瘀阻证、气滞血瘀证、肾虚血瘀证、湿热下注证、肝郁肾虚证,其中,湿热瘀阻证患者以U分型(排尿症状)及I分型(感染症状)为主,肝郁肾虚证患者以P分型(心理症状)及N分型(神经症状)为主,气滞血瘀证患者以O分型(器官特异症状)及T分型(盆底肌疼痛)为主;涉及中药123味,使用频次排名前五为失笑散(五灵脂+蒲黄)、延胡索、甘草、野葡萄根、丹参,以活血化瘀药、清热药与补虚药为主;归经以肝、脾、肾经为主;药性以寒、平多见,药味以苦、甘、辛多见。U分型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类中药为主,使用频次排名前三的中药为野葡萄根、蛇莓、甘草;P分型以疏肝解郁、活血补肾类中药为主,使用频次排名前三的中药为柴胡、甘草、白芍;O分型以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类中药为主,使用频次排名前三的中药为失笑散、延胡索、川牛膝;I分型以清热活血、利湿通淋类中药为主,使用频次排名前三的中药为野葡萄根、失笑散、甘草;N分型以疏肝通络、活血补肾类中药为主,使用频次排名前三的中药为柴胡、三棱、丹参;T分型以活血止痛、补益肝肾类中药为主,使用频次排名前三的中药为延胡索、失笑散、丹参。结论:袁少英教授治疗CP常以"行气-活血-逐瘀"为主轴,注重调理肝脾肾三经,采用行气逐瘀止痛、清热利湿通络为主线的治法。UPOINT系统与中医证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R语言数据挖掘的明清新安医家治疗郁证的用药规律探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新安医学古籍中治疗郁证的方药使用规律进行数据挖掘,深度剖析新安医家治疗郁证组方的用药思路。方法:检索《中华医典》第5版以及中医古籍文献数据库在线资源中新安医家治疗郁证的有关文献,使用Excel提取处方信息建立数据库,运用R语言对处方所使用的中药频次、性味、关联规则和聚类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处方127首,使用中药共177味,用药总频次1 031次,使用频次最高的前3位的中药依次为茯苓(57次)、甘草(46次)、白芍(40次);药物四气以平性和温性为主,其中温性药物使用频次最多,累计298次;药物五味使用频数较高者为辛、苦、甘3类,辛味药频次475次,占比28.70%,其次是苦味药,频次459次,占比27.73%,甘味药453次,占比27.37%;置信度 > 0.800的药物组合依次为甘草+当归,甘草+当归、白芍,甘草+柴胡,甘草+白术,香附+川芎,当归+白术、甘草,白芍+当归、茯苓,甘草+当归、茯苓,甘草+白术、当归,甘草+柴胡、白芍,甘草+白术、人参,甘草+人参、当归,香附+神曲,人参+黄芪,甘草+黄芪。结论:新安医家治疗郁证的方剂药物性味以辛、苦、甘、温为主,调节人体寒热阴阳,缓急调和,宣通气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240例患者中医药治疗用药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上海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各分型中药处方用药特点。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0年1月20日至4月20日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收治的240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分析其入院的首次中药处方信息。240例患者中,轻型19例,普通型199例,重型16例,危重型6例。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分析新冠肺炎患者中药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率、性味归经、组合规律及核心组合。结果:240张中药处方共涉及194味中药。各型新冠肺炎处方中,四气均以“寒”为主,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使用频率分别为46.02%(104/226)、46.31%(1 230/2 656)、37.06%(146/394)、39.24%(31/79);其五味以“苦”味为主,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使用频率分别为36.53%(122/332)、37.33%(1 445/3 857)、35.96%(205/564)、33.62%(39/113);各分型处方“苦”“寒”中药以黄芩使用频率最高。所用药物涉及归经主要为肺、胃、脾经为主。轻型及普通型药物组合出现频率最高的2组中药为均为“黄芩、甘草”“陈皮、甘草”。轻型患者处方共197个药物组合模式,125条中药关联规则,涉及13味中药 ;普通型共92个药物组合模式,38条中药关联规则,涉及19味中药;重型处方共62个药物组合模式,46条中药关联规则,涉及17味中药;危重型处方共80个药物组合模式,10条中药关联规则,包含涉及12味中药。结论:各型新冠肺炎用药以“苦”“寒”为主,可从用药角度进一步验证上海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湿热”病邪为主。新冠肺炎各分型中药配伍思路有所不同。结合中医理论及方剂,将分型用药关联规则进行分析,可对临床医师学习新冠肺炎中医分型用药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阴虚证古方用药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古代方剂中治疗阴虚证方剂的用药规律,为临床以阴虚为基础证候疾病的辨治施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开发的“已上市经典名方数据库”,筛选治疗阴虚证的处方,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2.3统计用药频次、药物性味归经,并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寻找核心组方。采用MATLAB进行中药关联规则分析药物配伍规律。采用Pajek64 5.13进行复杂网络分析找出核心中药。结果:纳入阴虚证处方467首,涉及中药302种,药物四气以寒为主,五味以甘为主,归经以肾经为主,核心中药包括熟地黄、麦冬、生地黄、当归等;常用药对包括山药-熟地黄、山萸肉-熟地黄、茯苓-熟地黄,高频药物可聚类为2类。结论:揭示了古代治疗阴虚证以滋阴降火为主,重视补养肾阴的同时亦注重补养肺、肝、脾阴,养阴时常配伍健脾和辛散退热类药物的用药规律,可为临床治疗阴虚证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圆运动思想在慢性咳喘病中的应用与发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中气为轴,四象为轮”为圆运动思想的核心,对临床诊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从圆运动思想出发,认为慢性咳喘病发作之因在于中土失运、肝肺失和,常立燥土疏木、温中降浊等治法,以姜苓五味细辛汤、乌梅丸、肾气丸为基础方灵活加减,临床治疗慢性咳嗽、COPD、哮喘等病可获佳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