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液质联用技术与网络药理学的生姜质量标志物研究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MS)技术和网络药理学对生姜的质量标志物(Q-Marker)进行预测分析.方法:采用UPLC-Q-TOF-MS/MS技术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对生姜中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运用网络药理学分析生姜传统功效的现代药理作用机制从而初步探索生姜的Q-Marker,并利用分子对接技术验证活性成分与靶点蛋白的结合活性.结果:通过UPLC-Q-TOF-MS/MS技术共分析得到生姜中48种化学成分,筛选后得到活性成分33个,以这33个活性成分为Q-Marker候选成分做网络药理学分析,获得靶点基因508个,作用于157条信号通路,如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大鼠肉瘤蛋白(Ras)信号通路等.该实验初步探究了 8-姜酮(8-gingerone)、6-姜烯酚(6-shogaol)、8-姜酚(8-gingerol)、四氢姜黄素(Tetrahydrocurcumin)、1-脱氢-8-姜二酮(1-dehydro-8-ging-erdione)和(E)-4-(3,7-dimethylocta-2,6-dien-1-yl)-2-methoxy phenol等6个化合物发挥药效的作用机制并预测为生姜的Q-Marker.结论:本研究初步预测了生姜传统功效的Q-Marker.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四氢姜黄素脂质制剂处方优化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优化四氢姜黄素脂质制剂处方.方法 考察四氢姜黄素在不同类型脂质处方中的溶解度和溶出度,以确定适宜的处方类型,采用D-最优混料设计考察不同处方在简化体外消化试验中四氢姜黄素时间-浓度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探索不同载药量对脂解条件下制剂体外性能的影响.结果 最佳条件为蓖麻油 7.6%,吐温 80 80%,Transcutol HP 12.4%,载药处方具有体外消化试验中最大的释放曲线AUC.最佳载药量为 60%饱和载药量,即 213 mg/g.结论 该方法稳定可靠,预测性好,可用于四氢姜黄素脂质制剂处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四氢姜黄素抗焦虑及抗抑郁作用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目的 研究四氢姜黄素(THC)抗焦虑及抗抑郁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及THC低、中、高剂量组(5、10、20 mg·kg-1),每日将小鼠置离心管中4 h,建立慢性束缚应激抑郁模型;灌胃给予THC,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的橄榄油;造模21 d后,进行行为学检测;检测后,处死小鼠,取海马体,用于生化和病理检测.结果 THC可明显改善小鼠的多项行为学指标;改善抑郁小鼠海马体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Toll样受体-4、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一氧化氮合成酶、离子钙结合衔接分子1蛋白的表达.结论 THC可缓解小鼠焦虑及抑郁行为,其机制可能与对海马体的抗炎作用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四氢姜黄素聚乙二醇-聚乳酸嵌段共聚物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作用于成纤维细胞以促进创面愈合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制备四氢姜黄素(Tetrahydrocurcumin,THC)聚乙二醇-聚乳酸嵌段共聚物(MPEG-PLA)纳米颗粒(THC-MPEG-PLA-NPs),考察其理化性质,探究四氢姜黄素纳米颗粒在体外对创面愈合的疗效.方法:采用溶剂萃取法制备THC-MPEG-PLA-NPs,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粒形态;激光粒度仪考察粒径和Zeta电位;超速离心法测定其包封率及载药量.利用皮肤成纤维细胞划痕实验模型探究纳米颗粒在体外的创面愈合作用.结果:制备的THC-MPEG-PLA-NPs外观呈圆形或类圆形,平均粒径为(32.70±1.15)nm,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99.49±0.03)%和(16.58±0.01)%;第12h,与未加入THC-NPs的成纤维细胞的迁移率56.3±8.5%相比,加入THC-NPs(THC给予量是5.0和10.00μg)的皮肤成纤维细胞的迁移率更高,分别是77.5±2.9%,69.3±4.7%.结论:溶剂萃取法可成功制备THC-MPEG-PLA-NP;四氢姜黄素聚乙二醇-聚乳酸嵌段共聚物纳米粒在创面愈合领域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姜黄素减轻过氧化氢诱导皮层神经细胞凋亡的JAK信号通路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姜黄素减轻过氧化氢诱导皮层神经细胞凋亡的JAK信号通路机制,为相关新药开发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在37℃、5%CO2条件下体外培养胎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至生长良好.将皮层神经细胞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过氧化氢组、姜黄素组及S1491组.姜黄素组(40 μmol/L)及S1491(20 μmol/L)组细胞预先给予相应浓度药物预处理4 h,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处理.然后除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外,其余各组细胞给予400 μmol/L的过氧化氢共培养8 h.分析各组细胞经相应的处理后细胞的增殖抑制率,采用 qPCR法和 WB法分析各组皮层神经细胞Caspase3、Caspase6、JAK通路蛋白水平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过氧化氢组细胞增殖被明显抑制(P <0.05),细胞凋亡蛋白Caspase3、Caspase6及JAK通路蛋白JAK1和JAK2表达明显增强(P <0.05),而姜黄素组及S1491组细胞的上述异常得到明显地恢复(P <0.05).结论 姜黄素能有效减轻过氧化氢诱导皮层神经细胞凋亡过程,且其可能是通过抑制JAK信号转导通路发挥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川芎中抑制脂多糖诱导的RAW264.7和BV2细胞系NO生成的新的丁苯酞衍生物——川芎螺内酯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川芎95%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及其抑制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和小鼠小胶质细胞BV2一氧化氮(NO)生成的生物学活性.方法 采用硅胶、高效液相色谱等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化合物的谱学数据鉴定其结构.采用LPS离体诱导RAW264.7和BV2细胞系NO生成模型,研究化合物对NO生成的抑制活性.结果 从川芎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出3个丁苯酞衍生物,分别鉴定为Z-3',8',3'a,7'a-四氢-6,3',7,7'a–二聚藁本内酯-8'-酮(1)、Z,Z'-3.3'a,7.7'a-二聚藁本内酯(2)和川芎螺内酯(3).对LPS诱导的细胞NO生成抑制作用,在RAW264.7细胞模型,化合物1~3和阳性对照药吲哚美辛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31.60±2.62)、(21.20±0.61)、(30.12±2.90)、(54.62±7.53)μmol/L;在BV2细胞模型,化合物1~3和阳性对照药姜黄素的IC50分别为(21.99±4.40)、(15.43±1.34)、(12.20±3.40)、(10.58±1.41)μmol/L.结论 化合物3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川芎螺内酯.生物活性实验结果提示化合物1~3可能具有潜在的抗炎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微粉化四氢姜黄素对自发性2型糖尿病db/db小鼠的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微粉化四氢姜黄素(THC)对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db/db小鼠糖脂代谢及胰腺相关蛋白表达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db/db 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灌胃给予微粉化四氢姜黄素6周,观察小鼠一般情况、称量体重,测定血糖、血脂、胰岛素、肝脏脏器指数等相关指标;光镜下观察肝脏、胰腺组织HE染色病理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法测定胰腺组织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第6周,微粉化四氢姜黄素100mg/kg、200mg/kg剂量组血糖、TG显著降低;微粉化四氢姜黄素100mg/kg剂量组肝脏指数明显降低,微粉化四氢姜黄素200mg/kg剂量组肝脏指数有降低趋势;微粉化四氢姜黄素100mg/kg剂量组血清胰岛素升高,微粉化四氢姜黄素100mg/kg、200mg/kg剂量组胰腺组织结构及分叶较清楚,胰岛结构紊乱程度及胰岛细胞数量增加、细胞显肥大均有所改善;肝脏组织结构紊乱程度减轻,肝细胞体积明显增大、胞浆显著疏松及空泡样变性均有改善;胰岛素阳性产物呈浅棕褐色或棕褐色,位于胰岛细胞胞浆内,排列较紧密,阳性产物染色显著增强;GLP-1阳性产物呈浅棕褐色或棕褐色,主要散在分布于胰岛周边细胞胞浆内,阳性产物染色细胞明显增多.结论:微粉化四氢姜黄素灌胃给药可改善db/db小鼠糖脂代谢异常,提高GLP-1含量,促进或者维持胰岛素分泌;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微粉化四氢姜黄素能够提高GLP-1蛋白的表达,对保护胰岛B细胞有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姜黄素对帕金森病小鼠运动障碍和多巴胺能神经元存活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姜黄素对帕金森病小鼠运动障碍的影响以及对多巴胺能(DA)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50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姜黄素组、3-甲基腺嘌呤(3-MA)组和姜黄素+3-MA组,每组10只.模型组采用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腹腔注射建立帕金森病模型,姜黄素组、3-MA组、姜黄素+3-MA组在MPTP腹腔注射的同时分别予姜黄素、3-MA以及姜黄素联合3-MA腹腔注射,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射无菌生理盐水.各组小鼠在最后一次药物注射后1、7、14d进行爬杆、悬挂、旷场实验等行为学测试,14d时处死取中脑黑质脑组织行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组化染色观察DA神经元存活数目,Western blot检测α-突触核蛋白(α-Syn)和自噬特异蛋白LC3-Ⅱ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1、7、14d时模型组小鼠爬杆时间均延长(P<0.01),悬挂实验分值均降低(P<0.01),旷场实验总距离及平均速度均减少(P<0.01),小鼠黑质DA神经元存活数目减少(P<0.01),α-Syn和LC3-Ⅱ蛋白表达均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7、14 d时姜黄素组爬杆时间缩短(P <0.05,P<0.01),悬挂实验分值、旷场实验总距离及平均速度均增加(P <0.05,P<0.01),黑质DA神经元存活数目增加(P<0.01),α-Syn蛋白表达下调(P<0.01),LC3-Ⅱ蛋白表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14d时3-MA组小鼠爬杆时间延长(P<0.01),旷场实验总距离及平均速度均减少(P<0.05),黑质DA神经元存活数目减少(P<0.05),α-Syn蛋白表达增加(P<0.05),LC3-Ⅱ蛋白表达下调(P<0.05).姜黄素+3-MA组上述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姜黄素可改善帕金森病小鼠的运动障碍,保护DA神经元,通过增加细胞自噬功能从而促进α-Syn的自噬性清除可能是其主要作用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姜黄素通过激活自噬保护帕金森病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姜黄素是否通过激活自噬保护帕金森病(PD)多巴胺能(DA)神经元及其激活自噬的具体机制. 方法 采用1-甲基-4-苯基-四氢吡啶离子(MPP+)处理人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建立PD细胞模型;同时采用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腹腔注射C57BL/6雄性小鼠建立PD动物模型;细胞及小鼠分别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姜黄素组、姜黄素+3-MA组、3-MA组.姜黄素组、姜黄素+3-甲基腺嘌呤(3-MA)组和3-MA组细胞在Mpp+处理的同时分别将姜黄素(40 μmol/L)、姜黄素(40 μmol/L)+3-MA(4 mmol/L)、3-MA(4 mmol/L)添加于培养基中孵育.姜黄素组、姜黄素+3-MA组、3-MA组小鼠在MPTP腹腔注射的同时分别予姜黄素(80mg/kg)、姜黄素(80 mg/kg)+3-MA(2 mg/kg)、3-MA(2 mg/kg)腹腔注射,1次/d.正常对照组同时腹腔注射无菌生理盐水(30 mL/kg).各组细胞在药物处理48 h后分别进行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荧光染色.采用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α-突触核蛋白(α-Syn)、自噬相关蛋白溶酶体相关膜蛋白2A(LAMP2A)和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的蛋白表达,并分离核浆蛋白测定核转录因子EB(TFEB)蛋白在胞浆和胞核中的表达;采用RT-PCR检测α-Syn mRNA表达.各组小鼠在最后1次药物注射后14d时处死取中脑黑质脑组织行TH免疫组化染色.采用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α-Syn和LC3的蛋白表达. 结果 (1)与模型组比较,姜黄素组细胞和小鼠中脑黑质TH阳性细胞数目增多(即DA神经元存活数目增多),细胞内α-Syn蛋白及mRNA表达减少,小鼠中脑α-Syn蛋白表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姜黄素组细胞内自噬蛋白LAMP2A和LC3-Ⅱ表达增加,小鼠中脑LC3-Ⅱ蛋白表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姜黄素组比较,姜黄素+3-MA组细胞及小鼠中脑黑质DA神经元存活数目减少,细胞内α-Syn蛋白表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模型组比较,姜黄素组细胞胞核内TFEB表达显著增加,姜黄素+3-MA组细胞胞浆TFEB表达显著增加,胞核表达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姜黄素具有保护DA神经元功能,激活细胞自噬功能从而促进α-Syn的自噬性清除是其主要作用机制之一,增加TFEB表达、促进TFEB向细胞核内转移行使转录功能继而促进自噬溶酶体合成可能是其激活细胞自噬功能的主要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四氢姜黄素对压力负荷引起的小鼠心肌肥厚的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究四氢姜黄素(THC)能否减轻压力负荷引起的成年小鼠病理性心肌肥厚.方法 24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Sham)组、THC组、主动脉弓缩窄(TAC)组及TAC+THC组,每组6只.通过TAC术建立小鼠心肌肥厚模型,Sham组和THC组不结扎主动脉弓.TAC术后每日通过饮水摄入THC(120 mg/kg).TAC术后4周检测小鼠心脏功能,分离心脏和肺脏计算心脏/体质量比和肺脏/体质量比,HE染色计算心肌细胞平均横截面积,Masson染色观察心脏组织胶原沉积程度,Western blotting检测α-肌球蛋白重链(α-MHC)、β-肌球蛋白重链(β-MHC)蛋白表达,实时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心房钠尿肽(ANP)mRNA表达情况.结果 TAC术后4周,小鼠发生病理性心肌肥厚,表现为心脏/体质量比、肺脏/体质量比、心肌细胞平均横截面积、心脏组织胶原沉积、β-MHC和ANP表达较Sham组小鼠明显增高,而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和α-MHC表达较Sham组小鼠明显降低.与TAC组相比,THC处理可以明显缓解TAC引起的病理性心肌肥厚,改善心脏功能,提高α-MHC表达,降低心脏/体质量比、肺脏/体质量比、心肌细胞平均横截面积、心脏组织胶原沉积、β-MHC和ANP表达(均P<0.05).结论 THC能够有效减轻压力负荷引起的病理性心肌肥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