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建肠系膜下动脉-回结肠动脉增加回肠D型储袋血供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下动脉双血供回肠D型储袋在溃疡性结肠炎(UC)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总结武汉大学中南医院2018年4—9月期间接受肠系膜上下动脉双动脉血供回肠D型储袋肛管吻合术(D-IPAA)的4例UC和1例FAP患者临床及随访资料。观察指标:(1)术中及术后情况:手术情况、术中并发症、总手术时间、D型回肠储袋构建时间、D型回肠储袋容积、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术后住院时间。(2)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通过克利夫兰生活质量评分量表(CGQL)评估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采用Wexner评分法评估术后排粪功能,记录24 h及夜间排粪次数;随访截至2019年6月。结果:5例患者中男2例,女3例,体质指数(18.0±2.5)kg/m 2。均患有低蛋白血症,术前凝血功能正常,UC患者CGQL评分为(0.5±0.2)分,FAP患者CGQL评分0.7分。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一般状况可,手术时间(240±30)min,储袋构建时间(35±10)min,储袋容积(160±10)ml。首例UC患者出血量为600 ml,其余患者出血量均为(150±50)ml;1例UC患者术后出现盆腔感染,冲洗引流后痊愈,余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术后住院日为(17±3)d。随访1~9个月,均未出现肠梗阻、吻合口漏、储袋炎等近期并发症。术后1个月、3个月及9个月CGQL评分分别为(0.6±0.2)分、(0.7±0.1)分、(0.7±0.1)分,Wexner失禁评分分别为(3.5±0.8)分、(2.7±0.5)分、(2.5±0.6)分。24 h排粪次数分别为(5.4±0.9)次、(4.2±0.8)次、(3.5±0.6)次,夜间排粪次数分别为(2.0±0.6)次、(1.6±0.5)次、(1.5±0.5)次。 结论:UC和FAP患者完成全结肠直肠切除后,接受动脉双供血回肠D-IPAA,围手术期风险可控,安全可行,对储袋黏膜屏障有一定保护作用,可能有助于减轻缺血性储袋炎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间充质干细胞对回肠贮袋炎大鼠的治疗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对全结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IPAA)术后大鼠回肠贮袋炎模型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20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建立回肠贮袋炎模型,建模成功后随机数字表法选取2只用于干细胞示踪,剩余18只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间充质干细胞组(MSC组)、磷酸盐缓冲液组(PBS组)和葡聚糖硫酸钠组(DSS组)各6只,分别予2×10 6 hUC-MSCs腹腔注射1次、1 ml PBS腹腔注射1次、无特殊干预。记录各组大鼠体重及粪便评分变化、血便情况、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于给药4 d后处死。取贮袋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评分,髓过氧化物酶(MPO)表达水平检测,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表达量检测。正态分布资料的两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非正态分布资料和等级资料的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多组独立样本间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 结果:MSC经腹腔注射后贮袋部位聚集明显,荧光显影于注射4 d后消失。MSC组大鼠体重开始回升,血便症状消失;而PBS组和DSS组大鼠体重趋缓但仍持续下降,血便症状未见好转。干细胞治疗4 d后MSC组大鼠DAI低于PBS组和DSS组(0.89±0.34比2.95±0.25, Z=-2.966, P<0.01; 0.89±0.34比2.78±0.17, Z=-2.956, P<0.01);MSC组组织病理学评分低于PBS组和DSS组(1.50±0.84比8.17±1.33, Z=-2.989, P<0.01; 1.50±0.84比8.33±1.51, Z=-2.956, P<0.01);MPO蛋白表达量低于PBS组和DSS组(0.02±0.00比0.07±0.00, Z=-2.892, P<0.01; 0.02±0.00比0.08±0.00, Z=-2.903, P<0.01);MSC组IL-1β、IL-6、TNF-α的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PBS组和DSS组(0.02±0.00比0.06±0.02,0.02±0.00比0.06±0.02, Z=-2.882, P<0.01; 0.05±0.01比0.12±0.01,0.05±0.01比0.11±0.01, Z=-2.882, P<0.01; 0.04±0.00比0.06±0.01,0.04±0.00比0.06±0.01, Z=-2.882, P<0.01);同时IL-1β、IL-6、TNF-α蛋白表达量(pg/mg)也低于PBS组和DSS组(0.73±0.04比1.40±0.32,0.73±0.04比1.41±0.36, Z=-2.882, P<0.01; 4.85±0.29比6.68±0.24,4.85±0.29比6.65±0.42, Z=-2.882, P<0.01; 2.39±0.39比4.14±0.25,2.39±0.39比4.07±0.27, Z=-2.882, P<0.01);而MSC组IL-10的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表达量均高于PBS组和DSS组(0.10±0.01比0.03±0.00,0.10±0.01比0.03±0.00, Z=-2.882, P<0.01; 3.68±0.27比2.38±0.28,3.68±0.27比2.52±0.33, Z=-2.887, P<0.01)。 结论:hUC-MSCs对IPAA术后回肠贮袋炎大鼠具有治疗作用,其对回肠贮袋炎的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下调促炎因子的表达水平和上调抑炎因子的表达水平从而减轻炎症损伤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回肠J型储袋肛管吻合术在全结肠型巨结肠的应用价值及系统评价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结合文献分析回肠J型储袋肛管吻合术(ileal pouch anal anastomosis, IPAA)治疗全结肠型巨结肠(total colonic aganglionosis, TCA)的方案和预后。方法: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普外科2017月6月至2020年6月采用IPAA治疗的3例TCA患儿的临床资料。3例患儿均胎便排出延迟,继而便秘、呕吐和腹胀。例1生后9个月外院行阑尾切除术,术中未行冰冻活检,术后未明确诊断,1岁9个月行"肠壁多点冰冻活检+回肠造瘘术"时诊断TCA,造瘘口排成形软便后于3岁2个月行IPAA。例2、例3分别于生后3 d、26 d外院行"回肠造瘘术"时诊断TCA,造瘘口排成形软便后于2岁4个月、2岁2个月行"肠壁多点冰冻活检+IPAA+保护性回肠造瘘术"。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Medlin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截至2020年6月1日关于IPAA治疗TCA的文献,英文检索词为"total colonic aganglionosis"与"pouch",中文检索词为"全结肠型巨结肠"与"储袋"或"贮袋",对IPAA方案和预后进行系统评价。结果:本组例1IPAA术后1年2个月,排便频率为3次/d,排便控制可,污粪频率每周少于1次;例2关瘘术后1个月,排便频率为3~4次/d,排便控制可,污粪频率每周少于1次;例3关瘘术后6个月,排便频率为2次/d,排便控制可,污粪频率每周少于1次。共检索到文献27篇,符合纳入标准2篇,共14例患儿。11例IPAA术前行回肠造瘘的中位年龄为17 d,行IPAA时中位年龄为9个月,7例IPAA术后行保护性回肠造瘘,平均3.7个月关瘘。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为肠梗阻(50.0%,4/8)和小肠结肠炎(62.5%,5/8)。末次术后半年,平均排便频率≥7次/d;末次术后超过2年,平均排便频率≤4次/d,无排便失禁。结论:分期IPAA治疗TCA患儿能获得良好预后,近期预后与术前造瘘和根治手术年龄相关,需根据造瘘口排便性状选择合适根治手术时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腹腔镜辅助全结直肠切除、回肠J型储袋与肛管吻合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全结直肠切除、回肠J型储袋与肛管吻合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的疗效.方法 2013年1月~2017年12月对15例FAP施行全结直肠切除、回肠J型储袋与肛管吻合术.先行腔镜下全结直肠的游离,离断直肠,然后将回肠断端构建J形储袋,经肛门放置直线管状吻合器,拉下回肠,完成贮袋肛管吻合.结果 15例均顺利完成腹腔镜辅助下全结直肠切除术、回肠J型储袋与肛管吻合.手术时间(112.4±32.3)min,术后住院时间(9.9±2.5)d.术后病理4例息肉恶变.术后1例出现盆腔感染,穿刺引流后好转.15例平均随访28个月(3~60个月),术后随访1年时,大便次数(3.3±1.4)次/d,基本成形,无肿瘤复发及死亡.结论 腹腔镜辅助全结直肠切除、回肠J型储袋与肛管吻合是治疗FAP的有效手术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腹腔镜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后吻合口狭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Lap?ISR)术后结肠?肛管吻合口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6月至2018年8月期间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结直肠肛门外科低位直肠癌前瞻性数据库(注册号:ChiCTR?ONC?15007506)中收集的Lap?ISR治疗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病例纳入标准:(1)通过端?端直接行手工结肠?肛管吻合(HCAA)完成消化道重建;(2)肿瘤上限为肿瘤下缘距离肛门括约肌环<1 cm,下限为肿瘤下缘距离内外括约肌间沟≥1 cm;(3)术前MRI或三维肛肠腔内超声评估为预期环周切缘阴性的T1~3期肿瘤;(4)肿瘤为高、中分化腺癌;(5)术前Wexner失禁评分<10分.排除标准:(1)术后随访时间<3个月;(2)同时性多原发癌;(3)选择结肠J型储袋、结肠成形术、结肠?肛管端侧吻合的重建方式;(4)围手术期(定义为术后3个月内)死亡.结肠?肛管吻合口狭窄定义:食指或12 mm电子结肠镜镜身通过吻合口或新直肠存在明显阻力,或无法通过,伴有排粪费力、肛门失禁等临床症状.吻合口狭窄程度分为3级:A级(需扩肛、泻剂或灌肠辅助排粪,无需外科积极处理);B级(需手术或内镜干预治疗);C级(需行确定性造口,包括预防性回肠造口无法还纳或永久性结肠造口).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评价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体质指数、新辅助治疗等)、肿瘤相关因素(肿瘤下缘与肛缘距离、肿瘤最大直径、TNM分期等)、手术相关因素(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ISR手术方式、吻合口高度等)以及吻合口漏共28项变量对术后发生吻合口狭窄的影响.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经单因素分析P<0.05的变量进一步采用有序分类自变量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共计14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男90例,女54例,中位年龄59岁,中位体质指数24.88 kg/m2.手术R0切除率96.5%(139/144),肿瘤远切缘中位距离1.5(0.5~3.0) cm.术后中位随访31.5(4~86)个月.19例(13.2%)患者发生吻合口狭窄,其中3例(2.1%)A级、9例(6.2%)B级、7例(4.9%)C级.术后诊断吻合口狭窄的中位时间为7(1~31)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χ2=6.795,P=0.009)、放疗(χ2=13.330,P=0.001)、ISR手术方式(χ2=7.996,P=0.013)及吻合口漏(χ2=10.198,P=0.004)与Lap?ISR术后结肠?肛管吻合口狭窄均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进一步表明,男性(OR=5.975, 95% CI :1.209~29.534,P=0.028)、术后放疗(OR=8.748,95% CI:2.397~31.929,P=0.001)及吻合口漏(OR=6.313,95%CI :1.834~21.734,P=0.003)是Lap?ISR术后发生吻合口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对于男性以及Lap?ISR术后进行放疗或出现吻合口漏的患者,应密切随访,警惕出现结肠?肛管吻合口狭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