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腔镜全结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术后肠道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腹腔镜全结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IPAA)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术后肠道功能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17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行IPAA手术的37例UC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炎症性肠病生活质量问卷(IBDQ)和肠道功能问卷调查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肠道功能,分析IPAA术对患者术后的影响。结果:本组37例患者均行腹腔镜IPAA术,其中25例为2期IPAA术式,12例为3期IPAA术式。2期手术患者术后排便习惯优于3期手术患者( t=6.72, P<0.05);年龄>45岁组每日排便次数多于年龄≤45岁组( t=3.49, P<0.05),并且年龄较大患者晚上漏便率高于年龄较低患者(<45岁)( t=5.28, P<0.05)。并发储袋炎患者的IBDQ肠道症状总分低于无储袋炎患者( r=0.330, P<0.05);年龄>45岁组在全身症状( r=0.349, P<0.05)和情绪功能( r=0.379, P<0.05)方面总分高于手术年龄≤45岁组。 结论:UC患者行IPAA术的疗效较好,术后肠道功能和生活质量与年龄有一定关系,手术分期影响术后排便习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腹腔镜近端胃切除后抗反流消化道重建术式的临床评价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术的应用越来越多。传统的食管残胃吻合方式会导致患者术后出现严重的反流性食管炎,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多种抗反流的腹腔镜下近端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方式被应用到临床。笔者结合最新的临床研究结果以及自身的临床经验,对腹腔镜近端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方式进行临床评价,重点讨论了食管胃吻合(食管胃后壁吻合、食管胃前壁吻合、管状残胃食管吻合、食管残胃侧壁吻合、双肌瓣吻合即Kamikawa吻合及改良的Kamikawa吻合等)和食管空肠吻合(间置空肠、间置空肠+储袋以及双通道吻合等),以供临床医生参考。当然,不同术式的抗反流机制不尽相同,所起到的抗反流效果参差不齐,且各术式在腔镜下完成的难度亦有所不同。因此,如何选择合理的近端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方式,需依据患者自身的情况和医生的技术水平综合考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重建肠系膜下动脉-回结肠动脉增加回肠D型储袋血供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下动脉双血供回肠D型储袋在溃疡性结肠炎(UC)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总结武汉大学中南医院2018年4—9月期间接受肠系膜上下动脉双动脉血供回肠D型储袋肛管吻合术(D-IPAA)的4例UC和1例FAP患者临床及随访资料。观察指标:(1)术中及术后情况:手术情况、术中并发症、总手术时间、D型回肠储袋构建时间、D型回肠储袋容积、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术后住院时间。(2)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通过克利夫兰生活质量评分量表(CGQL)评估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采用Wexner评分法评估术后排粪功能,记录24 h及夜间排粪次数;随访截至2019年6月。结果:5例患者中男2例,女3例,体质指数(18.0±2.5)kg/m 2。均患有低蛋白血症,术前凝血功能正常,UC患者CGQL评分为(0.5±0.2)分,FAP患者CGQL评分0.7分。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一般状况可,手术时间(240±30)min,储袋构建时间(35±10)min,储袋容积(160±10)ml。首例UC患者出血量为600 ml,其余患者出血量均为(150±50)ml;1例UC患者术后出现盆腔感染,冲洗引流后痊愈,余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术后住院日为(17±3)d。随访1~9个月,均未出现肠梗阻、吻合口漏、储袋炎等近期并发症。术后1个月、3个月及9个月CGQL评分分别为(0.6±0.2)分、(0.7±0.1)分、(0.7±0.1)分,Wexner失禁评分分别为(3.5±0.8)分、(2.7±0.5)分、(2.5±0.6)分。24 h排粪次数分别为(5.4±0.9)次、(4.2±0.8)次、(3.5±0.6)次,夜间排粪次数分别为(2.0±0.6)次、(1.6±0.5)次、(1.5±0.5)次。 结论:UC和FAP患者完成全结肠直肠切除后,接受动脉双供血回肠D-IPAA,围手术期风险可控,安全可行,对储袋黏膜屏障有一定保护作用,可能有助于减轻缺血性储袋炎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间充质干细胞对回肠贮袋炎大鼠的治疗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对全结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IPAA)术后大鼠回肠贮袋炎模型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20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建立回肠贮袋炎模型,建模成功后随机数字表法选取2只用于干细胞示踪,剩余18只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间充质干细胞组(MSC组)、磷酸盐缓冲液组(PBS组)和葡聚糖硫酸钠组(DSS组)各6只,分别予2×10 6 hUC-MSCs腹腔注射1次、1 ml PBS腹腔注射1次、无特殊干预。记录各组大鼠体重及粪便评分变化、血便情况、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于给药4 d后处死。取贮袋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评分,髓过氧化物酶(MPO)表达水平检测,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表达量检测。正态分布资料的两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非正态分布资料和等级资料的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多组独立样本间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 结果:MSC经腹腔注射后贮袋部位聚集明显,荧光显影于注射4 d后消失。MSC组大鼠体重开始回升,血便症状消失;而PBS组和DSS组大鼠体重趋缓但仍持续下降,血便症状未见好转。干细胞治疗4 d后MSC组大鼠DAI低于PBS组和DSS组(0.89±0.34比2.95±0.25, Z=-2.966, P<0.01; 0.89±0.34比2.78±0.17, Z=-2.956, P<0.01);MSC组组织病理学评分低于PBS组和DSS组(1.50±0.84比8.17±1.33, Z=-2.989, P<0.01; 1.50±0.84比8.33±1.51, Z=-2.956, P<0.01);MPO蛋白表达量低于PBS组和DSS组(0.02±0.00比0.07±0.00, Z=-2.892, P<0.01; 0.02±0.00比0.08±0.00, Z=-2.903, P<0.01);MSC组IL-1β、IL-6、TNF-α的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PBS组和DSS组(0.02±0.00比0.06±0.02,0.02±0.00比0.06±0.02, Z=-2.882, P<0.01; 0.05±0.01比0.12±0.01,0.05±0.01比0.11±0.01, Z=-2.882, P<0.01; 0.04±0.00比0.06±0.01,0.04±0.00比0.06±0.01, Z=-2.882, P<0.01);同时IL-1β、IL-6、TNF-α蛋白表达量(pg/mg)也低于PBS组和DSS组(0.73±0.04比1.40±0.32,0.73±0.04比1.41±0.36, Z=-2.882, P<0.01; 4.85±0.29比6.68±0.24,4.85±0.29比6.65±0.42, Z=-2.882, P<0.01; 2.39±0.39比4.14±0.25,2.39±0.39比4.07±0.27, Z=-2.882, P<0.01);而MSC组IL-10的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表达量均高于PBS组和DSS组(0.10±0.01比0.03±0.00,0.10±0.01比0.03±0.00, Z=-2.882, P<0.01; 3.68±0.27比2.38±0.28,3.68±0.27比2.52±0.33, Z=-2.887, P<0.01)。 结论:hUC-MSCs对IPAA术后回肠贮袋炎大鼠具有治疗作用,其对回肠贮袋炎的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下调促炎因子的表达水平和上调抑炎因子的表达水平从而减轻炎症损伤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炎症性肠病的外科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炎症性肠病(IBD)是肠道慢性、迁延性的炎症性疾病。随着病程延长,>70%的克罗恩病和接近1/3的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最终需要接受手术治疗。IBD的疾病分型、严重程度、术前用药、手术史、术者经验、手术技术等个体化因素影响短期并发症的发生和患者的长期预后。克罗恩病的外科治疗目标在于减少手术并发症,避免或延缓术后复发,改善生命质量。近年来,术前优化治疗、限制性肠管切除、早期手术、肠系膜扩大切除、Kono-S吻合等为代表的克罗恩病手术理念和技术不断完善和发展。全结直肠切除加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是UC外科治疗的首选方式,其手术分期演进和技术细节优化可以提高UC手术疗效。随着IBD治疗理念和方式的革新,规范的外科治疗体系正逐渐形成,必将进一步改善IBD的治疗疗效。笔者查阅相关文献,结合团队实践经验,深入阐述IBD的外科治疗进展,以期推动IBD外科的规范化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腹联合经会阴超声诊断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后储袋炎封套炎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男,16岁,主因确诊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2年,全结直肠切除(total proctocolectmy,TPC)+回肠储袋肛管吻合(ileal pouch-anal anastomosis,IPAA)术后8个月,便血8 d入院。查体:营养不良,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6.03 kg/m 2,心肺腹未见异常。超声所见:排便后储袋左右径约78 mm,前后径约56 mm,储袋肠壁最厚处约9 mm,层次结构消失,回声减低,右后壁见一宽约6 mm低回声,并向右后方软组织延续,形成长约18 mm条形低回声,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封套肠壁最厚处约10 mm,层次结构消失,回声减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储袋及封套肠壁内可见与肠系膜相连的丰富条带状血流信号(Limberg Ⅳ级)。超声提示:储袋扩张;储袋、封套肠壁增厚,血流丰富;储袋内瘘形成可能(图1~4)。盆腔MRI提示:储袋扩张;储袋壁增厚;储袋积液或积血;考虑储袋溃疡伴内瘘形成(图5)。电子肠镜显示:储袋及封套黏膜弥漫性水肿、糜烂,易出血,可见数处深溃疡;距肛缘约50 mm处可见长约12 mm纵行溃疡,溃疡旁见一长径约4 mm瘘口,距肛缘约30 mm处可见吻合口,提示UC IPAA术后改变;储袋炎、封套炎(图6,7)。组织病理(HE染色):黏膜慢性活动性炎,以浆细胞为主(储袋,活检);急性炎性渗出及炎性肉芽组织(封套,活检)。入院诊断:UC TPC+IPAA术后;储袋炎、封套炎、吻合口瘘;营养不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回肠J型储袋肛管吻合术在全结肠型巨结肠的应用价值及系统评价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结合文献分析回肠J型储袋肛管吻合术(ileal pouch anal anastomosis, IPAA)治疗全结肠型巨结肠(total colonic aganglionosis, TCA)的方案和预后。方法: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普外科2017月6月至2020年6月采用IPAA治疗的3例TCA患儿的临床资料。3例患儿均胎便排出延迟,继而便秘、呕吐和腹胀。例1生后9个月外院行阑尾切除术,术中未行冰冻活检,术后未明确诊断,1岁9个月行"肠壁多点冰冻活检+回肠造瘘术"时诊断TCA,造瘘口排成形软便后于3岁2个月行IPAA。例2、例3分别于生后3 d、26 d外院行"回肠造瘘术"时诊断TCA,造瘘口排成形软便后于2岁4个月、2岁2个月行"肠壁多点冰冻活检+IPAA+保护性回肠造瘘术"。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Medlin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截至2020年6月1日关于IPAA治疗TCA的文献,英文检索词为"total colonic aganglionosis"与"pouch",中文检索词为"全结肠型巨结肠"与"储袋"或"贮袋",对IPAA方案和预后进行系统评价。结果:本组例1IPAA术后1年2个月,排便频率为3次/d,排便控制可,污粪频率每周少于1次;例2关瘘术后1个月,排便频率为3~4次/d,排便控制可,污粪频率每周少于1次;例3关瘘术后6个月,排便频率为2次/d,排便控制可,污粪频率每周少于1次。共检索到文献27篇,符合纳入标准2篇,共14例患儿。11例IPAA术前行回肠造瘘的中位年龄为17 d,行IPAA时中位年龄为9个月,7例IPAA术后行保护性回肠造瘘,平均3.7个月关瘘。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为肠梗阻(50.0%,4/8)和小肠结肠炎(62.5%,5/8)。末次术后半年,平均排便频率≥7次/d;末次术后超过2年,平均排便频率≤4次/d,无排便失禁。结论:分期IPAA治疗TCA患儿能获得良好预后,近期预后与术前造瘘和根治手术年龄相关,需根据造瘘口排便性状选择合适根治手术时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术式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应用及对炎症反应和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探讨不同术式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应用及对炎症反应和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在丽水市人民医院接受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的356例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经脐组(72例)和传统组(284例),经脐组行经脐手术刀肌瘤分碎术,传统组行传统电动肌瘤分碎术.比较经脐组和传统组患者手术情况、疼痛和切口愈合评分、炎症反应指标、卵巢储备功能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经脐组未见收集袋内亚甲蓝稀释液渗漏,腹盆腔和穿刺孔也未见残留的肌瘤组织碎片;传统组可见残留1~13个肌瘤组织碎片,中位数8个.经脐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标本取出时间[(104.57±26.98)min、(18.48±4.62)min]均长于传统组[(97.71±20.34)min、(16.75±4.09)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81、3.121,均P<0.05).经脐组和传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经脐组(64.18±10.59)ml、(3.13±1.45)d,传统组(64.67±10.28)ml、(3.42±1.26)d]无明显差异(t=0.359、1.690,均 P>0.05).经脐组和传统组患者术后 24 h、48 h、72 h 疼痛数字评分和 Hollander 切口愈合评分[经脐组(4.46±0.69)分、(2.75±0.38)分、(1.53±0.26)分、(4.97±0.58)分,传统组(4.39±0.71)分、(2.69±0.33)分、(1.51±0.28)分、(4.92±0.67)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751、1.335、0.549及0.580,均P>0.05).经脐组和传统组患者术后24 h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均较术前升高,且经脐组患者TNF-α、CRP及IL-6水平[(23.15±4.08)ng/ml、(21.24±3.43)mg/L及(8.32±1.53)pg/ml]均显著低于传统组[(25.69±4.33)ng/ml、(24.87±3.89)mg/L 及(9.17±1.66)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497、7.236及3.941,均P<0.05).经脐组和传统组术后6个月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水平较术前均升高,且经脐组FSH、LH水平[(19.09±2.07)U/L、(19.05±2.24)U/L]均低于传统组[(21.61±2.33)U/L、(22.82±2.35)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375、12.271,均P<0.05);经脐组和传统组雌二醇(E2)水平均低于术前,且经脐组E2水平[(253.33±14.18)pmol/L]高于传统组[(236.17±15.79)pmol/L]E2水平(t=6.861,P<0.05).经脐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78%)低于传统组(10.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56,P<0.05).结论 经脐手术刀肌瘤分碎术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中应用相较于传统电动肌瘤分碎术能够有效减轻患者手术产生的炎症反应,对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较小,安全性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腹腔镜全结直肠切除、回肠J型储袋-肛管吻合术近期并发症及防治策略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结直肠切除、回肠J型储袋-肛管吻合术近期并发症原因及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2014年4月至2022年5月42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和溃疡性结肠炎(UC)行腹腔镜全结直肠切除、回肠J型储袋-肛管吻合术(IPAA)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措施。结果:所有42例患者包括25例FAP及17例UC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中位出血量为50 mL(10~500 mL),中位手术时间306 min(203~487 min),吻合方式均为回肠J型储袋-肛管吻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3.8%,其中回肠储袋出血发生率为14.3%,均经内镜下止血治愈;粘连性肠梗阻、胃瘫综合症发生率分别7.1%、4.8%,通过禁食、胃肠减压、肠外营养支持等保守治疗后胃肠功能恢复;腹腔内出血发生率为2.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中出血量>100 mL(OR=9.896,95%CI:1.206~81.214,P=0.033)为腹腔镜全结直肠切除、回肠J型储袋-肛管吻合术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腹腔镜IPAA术中应做到止血可靠、彻底止血、结束手术前反复检查,及制作储袋后常规的全层加固缝合,储袋肛管吻合后肠镜检查将有利于早期发现吻合口及储袋出血,同时可以及时有效止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载雷公藤红素结肠靶向-酶敏感纳米粒的制备、表征及药效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构建了一种针对炎症微环境的结肠靶向-酶敏感纳米给药系统以解决雷公藤红素的递送难题.方法 合成透明质酸-金刚烷甲酸(hyaluronic acid-adamantanecarboxylic acid,HA-AD)聚合物,通过1 H-NMR进行结构确认.采用透析法制备装载雷公藤红素(celastrol,Cel)的纳米粒(Cel/NPs),以包封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考察和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试验优化改善处方,并测定纳米粒的粒径分布、ζ电位、形态、稳定性、酶敏感性、药物包封率和载药量;采用透析袋法考察纳米粒的体外释放行为;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分析NCM460细胞对药物的摄取情况;建立急性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小鼠模型,对比研究free Cel和Cel/NPs的体内抗UC作用.结果 最佳制备工艺为Cel 2.04 mg、环糊精 27.19 mg、HA-AD 7.96 mg、DMSO3.0mL、纯水(reverses osmosis,RO)10 mL、搅拌时间 2h.所得纳米粒为光滑圆整球形,平均粒径为(152.37±1.42)nm,多分散指数(polydispersity index,PDI)为 0.262±0.009,ζ电位为(-32.1±0.8)mV,Cel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94.18±2.36)%、(5.17±0.13)%,递药体系具有较好的储存稳定性和胃肠道稳定性,但在结肠微环境α-淀粉酶的刺激下,可使环糊精迅速解体,从而瓦解Cel/NPs,快速释放Cel;Cel/NPs增加了 NCM460细胞对药物的摄取.体内抗UC结果显示Cel/NPs可以显著改善UC,降低小鼠疾病活动指数评分,恢复小鼠结肠组织状态,增加结肠长度,降低脾脏质量,恢复结肠黏膜上皮完整性.结论 所制备Cel/NPs有利于雷公藤红素抗UC靶向递送,显著改善UC,为结肠病变部位药物靶向递送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