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外麻醉学期刊发表论著中设计类型分布对我国麻醉学临床研究的启示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对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国际麻醉研究学会以及中华医学会主办的麻醉学专业学术期刊发表论著所采用的研究设计类型进行对比分析,提示我国应注重开展麻醉学临床研究。从理论上的因果论证强度来讲,随机对照试验是最佳研究设计类型,但如果不能充分理解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与实施的关键要素及其优缺点,以及国际范围内对随机对照试验透明性的要求,将会影响其在麻醉学领域的合理应用。此外,"Anesthesiology"与"Anesthesia and Analgesia"发表队列研究的论著远多于《中华麻醉学杂志》,呼吁我国麻醉学同行重视建设高质量麻醉相关专病队列,为高质量、系统地开展临床研究奠定良好基础。结合麻醉学学科实际,熟悉不同研究设计类型的基本原理,有助于麻醉同行做到临床与基础研究并重,重视高质量观察性研究,提升随机对照试验质量,从而生产高质量研究证据,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切实推动麻醉学科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肠道菌群与卵巢癌风险的双样本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1
目的:分析肠道菌群紊乱与卵巢癌发病风险的因果关系.方法:MiBioGen联盟官网获取人类肠道菌群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数据作为暴露因素,从卵巢癌协会联盟(OCAC)获得卵巢癌数据作为结局,使用孟德尔随机化(MR)研究分析肠道菌群与卵巢癌发病风险之间的因果关系.使用F<10 作为条件删除弱工具变量,科克伦Q参数进行异质性检验;MR-Egger法进行水平多效性检验;MR-PRESSO法和留一法剔除异常的工具变量.结果:MR分析表明有2 个门、1 个纲、1 个目、1个科和2 个属的菌群与卵巢癌致病风险有因果关系.其中,蓝藻门(OR 1.167)、拟杆菌门(OR 1.238)、拟杆菌目(OR 1.329)、克里斯滕森菌科(OR 1.680)和食物谷菌属(OR 1.130)会增加卵巢癌风险(P<0.05),而埃希菌属(OR 0.786)和变形菌纲(OR 0.763)会降低卵巢癌风险(P<0.05).此外,不同肠道菌群与不同类型卵巢癌存在因果关系,其中拟杆菌门(OR 1.354)、拟杆菌目(OR 1.400)、克里斯滕森菌科(OR 1.907)增加高级别浆液性癌发病风险(P<0.05),而变形菌纲(OR 0.773)降低高级别浆液性癌发病风险(P<0.05);蓝藻门(OR 1.638)增加透明细胞性癌风险(P<0.05),变形菌纲(OR 0.454)降低黏液性癌风险(P<0.05).敏感性分析结果证明该研究结果可靠.结论:肠道微生物群与卵巢癌发病风险有因果关系,其中蓝藻门、拟杆菌门、拟杆菌目、克里斯滕森菌科和食物谷菌属为卵巢癌发病危险因素,而埃希菌属和变形菌纲为保护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舒尼替尼致不良反应的文献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为舒尼替尼临床安全使用提供参考.方法:以"舒尼替尼""不良反应"等为检索词,检索2006年1月-2017年3月PubMed、维普、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关于舒尼替尼致不良反应(ADR)文献的个案报道和病例系列报道,筛选后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患者基本情况、疾病信息、ADR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ADR关联性评价及转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57篇,涉及66个病例,其中新的不良反应15例;患者中男性34例(51.52%)、女性32例(48.48%),男女比例为1.06:1,平均年龄(63.4±10.5)岁.舒尼替尼主要用于治疗肾透明细胞癌,占65.15%;其次是胃肠间质瘤,占21.21%.用药8~14 d和22~28 d时ADR发生率最高(27.27%、22.73%).ADR累及器官/系统以内分泌系统为主(25.76%),主要临床表现为甲状腺功能减退;其次为皮肤及其附件(21.21%)和血液淋巴系统(16.67%),主要临床表现为手足综合征和血小板减少症(以4度骨髓抑制为主).因果关系评价为肯定9例,很可能57例.舒尼替尼致ADR停药后自然好转的有14例(21.21%);停药并经药物治疗后好转的有27例(40.91%);需经手术治疗,严重延长病程或治疗后仍有后遗症的有17例(25.76%);死亡的有8例(12.12%).结论:舒尼替尼所致的不良反应涉及全身多个器官/系统,不乏严重致死病例;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应加强观察监测,及时处理ADR,保障患者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咖啡因联用西咪替丁或红霉素致极低出生体重儿严重高血压
编辑人员丨2023/8/6
1例胎龄28 +2周早产男婴出生后2 h被诊断为新生儿肺透明膜病4期,给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辅助呼吸,气管内滴入猪肺磷脂注射液,静脉滴注头孢他啶和青霉素抗感染,并给予咖啡因兴奋呼吸.用药第4天,患儿心率达160~170次/min,怀疑咖啡因所致,停用该药后心率恢复正常;第16天病情明显好转,改为无创正压通气辅助呼吸,再次给予咖啡因兴奋呼吸中枢;第24天因出现胆汁反流加用西咪替丁;第28天因痰液检查示解脲支原体DNA阳性静脉注射红霉素抗感染;第29天停用西咪替丁.自第25天开始患儿收缩压连续9 d高于83 mmHg(1 mmHg=0.133 kPa),第34天血压骤升至106/75 mmHg,考虑咖啡因致严重高血压,停用该药,患儿血压恢复正常.第46天患儿病情明显好转,呼吸支持过渡至高流量吸氧,停用红霉素,第3次加用咖啡因改善呼吸,之后患儿未再出现高血压.应用Karch-Lasagna方法进行药物与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价,提示高血压的发生与咖啡因联用西咪替丁或红霉素很可能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药品安全性个案报告的国际规范介绍及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评估药品安全性个案报告(Case Report,CARE)的规范性,以提高个案报告的完整度和透明度,为药品不良反应的确证和因果推断提供足够的信息支持.方法 根据CARE清单要求,分析《中国药物警戒》期刊2010~2019年期间发表个案报告的情况.结果 《中国药物警戒》期刊在2010~2019年期间发表个案报告508篇,主要报告内容为药品安全性.按照CARE清单要求报告的14个条目,平均每篇文章报告了5.85个条目,其中随访和结果部分的报告较为全面,不良反应和意外事件的产生、处理及结果也均有详细描述,但对患者的情况描述仅限于现阶段的检测结果,病例局限性报告不充分.结论 建议根据CARE清单要求,个案报告应详细报告患者的既往史,体现诊断的思维过程,适当辅以患者自身观点或体验,从而使个案报告更准确、透明,利于判断药品不良反应带来的影响,推断药品与事件的因果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丧失后集体仪式的心理机制:从个体控制到群体认同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丧失是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事件.亲人去世或亲密关系的结束给人带来很大的哀伤.集体仪式不仅仅作为一种社会规范传承下来,也因为其要素、特征与功能可以为经历丧失的个体提供心理支持延续至今.意义重构和恐惧管理理论解释了引起丧失之痛的原因;蜂巢假说与仪式化行为的进化预防系统为集体仪式应对丧失哀伤提供了分析框架.集体仪式的要素及特征帮助个体接纳丧失.其中,因果不透明为个体提供了意义表达的空间,同步动作帮助个体抵抗死亡恐惧与失控,情绪唤起使个体的情绪得以宣泄与共享,而重复、冗余特征为个体创造了缓冲期.集体仪式通过增强控制感改善个体的应对方式,也经由促进群体认同形成对丧失的社会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3D打印透明鼻腔模型的鼻阻力变化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鼻腔内最小截面积与鼻阻力互为因果的变化规律.方法:3D打印全透明可拆卸功能性鼻窦内镜手术(FESS)术后鼻腔模型30侧,在不同解剖部位用密封材料彻底堵塞气道,然后用不同截面积的可通气鼻腔引流管再通鼻腔,测量鼻阻力,再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术后患者实测、3D打印模型鼻阻力分别为(0.38±0.15)Pa.s/mL、(0.39±0.02)Pa.s/mL,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患者鼻阻力为(0.56±0.09)Pa·s/mL,术后模型较术前显著下降约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当截面积为3.14 mm2的可通气鼻腔引流管位于总鼻道上部、鼻阈区时鼻腔均中度阻塞,鼻阻力分别为阻塞前的(1.80±0.30)倍、(2.02±0.36)倍,位于总鼻道下部时鼻腔轻度阻塞,鼻阻力为阻塞前的(1.68±0.28)倍;③当截面积为6.28 mm2的可通气鼻腔引流管位于总鼻道下部、总鼻道上部、鼻阈区时,鼻阻力值分别为阻塞前的(1.44±0.23)倍、(1.50±0.25)倍、(1.60±0.27)倍;④当截面积为9.42 mm2的可通气鼻腔引流管位于以上部位时,鼻腔通气均接近正常,无明显鼻塞,鼻阻力值分别为阻塞前的(1.17±0.18)倍、(1.26±0.21)倍、(1.33±0.24)倍;⑤鼻阻力与通气管截面积、部位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95和0.3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3D打印可快速精准地复制鼻腔解剖结构,可作为定量测量鼻阻力的研究方法;②鼻腔最小截面积为鼻阻力主要决定因素;③部位为鼻阻力的次要决定因素,当阻塞程度相同时,鼻阈区鼻阻力略高于总鼻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