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事飞行人员睡眠异常二例诊治分析及航空医学鉴定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飞行人员睡眠异常的诊治与航空医学鉴定。方法:回顾分析2例飞行人员睡眠异常的诊断、治疗及航空医学鉴定,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病例1,空中机械师,睡眠中出现行为异常。第1次入院视频脑电图监测示有发作性异常行为,表现为肢体不自主乱动,右侧明显,可出现拍打动作。同步脑电图示全导大量肌电运动伪差,发作间期右颞区可见少量散在可疑小尖波。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示睡眠行为异常,意识模糊性觉醒。多次返院复查PSG和视频脑电图均未见明显异常。病例2,轰炸机飞行员,夜间出现双下肢不适、入睡困难及易醒。入院后依据患者的症状、PSG、制动试验、对治疗的反应及排除其他引起此症状的可能,诊断为不安腿综合征,经治疗后症状消失。2例均给予飞行合格结论。结论:飞行人员睡眠异常罕见报道,航医等相关人员要提高对飞行人员睡眠异常的认识。根据飞行人员的临床症状及相关检查,尽早做出诊断与治疗,并根据其职责、疗效等实行个体化诊治及鉴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下腔静脉按压同步改良Valsalva动作对卵圆孔未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比分析传统Valsalva动作(Valsalva maneuver,VM)、改良Valsalva动作(modified Valsalva maneuver,mVM)、下腔静脉按压同步改良Valsalva动作(compression of inferior vena cava combined with modified Valsalva maneuver,CM)对卵圆孔未闭的诊断价值以及右向左分流程度的影响,明确CM对卵圆孔未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21年1-12月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偏头痛、头晕、胸痛等症状患者132例,均行安静状态下、传统VM、mVM、CM等辅助动作后,对比分析卵圆孔未闭的检出率以及右向左分流程度。结果:采用辅助动作后卵圆孔未闭的检出率明显提高(88.6%比5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36.026, P<0.001)。对右向左分流的程度,三种不同辅助动作的检出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5.581, P<0.001);CM辅助动作最有助于大量右向左分流的检出,与VM、mV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P=0.002)。 结论:辅助动作对卵圆孔未闭诊断至关重要,相比于VM、mVM,采用CM后更有助于提高卵圆孔未闭的检出率以及判断右向左分流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腕部尺神经损伤后骨间肌同步兴奋的电生理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尺神经损伤患者骨间肌同步兴奋的电生理表现。方法:选取自2019年5月至2020年8月于我院就诊的腕部尺神经损伤后患者50例,分别检测第一、二、三、四背侧骨间肌及第二掌侧骨间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记录潜伏期及波幅,肌电图随机选取10个运动单位电位(motor unit potential,MUP),计算MUP波幅平均值,并观察募集反应,所有数据均与健侧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侧第二、三、四背侧骨间肌分指与第二掌侧骨间肌并指时,MUP波幅与健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大部分患侧第二、三、四背侧骨间肌与第二掌侧骨间肌分并指时均有募集反应;患侧第一、二、三、四背侧骨间肌与第二掌侧骨间肌刺激CMAP潜伏期与健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CMAP波幅与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腕部尺神经损伤后,掌侧骨间肌与背侧骨间肌易产生同步兴奋后遗症,导致分并指障碍,电生理检查可帮助临床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伴震颤的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患者临床及电生理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伴震颤的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NIID)患者的临床、肌电图及震颤特点。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18年5月至2023年4月于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诊断为NIID的患者34例,将至少伴单侧上/下肢和(或)头部震颤的16例患者纳入震颤组,无震颤的18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同时总结所有受试者的临床、肌电图及震颤资料,比较两组间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肌电图差异,并分析NIID患者的震颤特点。结果:震颤组与非震颤组相比,女性占比较高(12/16比7/18, P=0.045);震颤组上、下肢周围神经均受损的患者比例低于非震颤组(2/16比9/18, P=0.030);高级皮质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比例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所有患者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正常或轻度下降;部分患者运动、感觉纤维传导速度减慢。非震颤组的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比例大于震颤组[运动神经:41.7%(30/72)比17.2%(11/64),χ 2=9.64, P=0.002;感觉神经:38.9%(35/90)比20.0%(16/80),χ 2=7.19, P=0.007]。16例患者在不同部位的姿势性震颤分布为:上肢13例、下肢7例、头部6例;静止性震颤为:上肢8例、下肢3例、头部5例。静止状态不同部位的震颤频率:上肢(5.3±1.1)Hz,下肢(4.2±0.4)Hz,头部(3.9±0.6)Hz,3个部位震颤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92, P=0.047);进一步行两两比较,头部震颤频率低于上肢震颤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0)。姿势状态不同部位的震颤频:上肢(5.4±0.9)Hz,下肢(5.0±0.7)Hz,头部(3.9±0.7)Hz,3个部位的震颤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6.65, P=0.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头部与上肢、下肢震颤频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P=0.022)。患者以同步震颤节律为主,偶有交替或同步+交替震颤。震颤频谱均未见谐波出现。 结论:伴震颤的NIID患者以女性多见,该类患者周围神经受损的程度较无震颤患者轻。NIID患者的震颤部位、形式多样,优势频率为4~6 Hz,以同步节律为主,无谐波频谱,肢体震颤以姿势性震颤常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音乐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负性情绪及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音乐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抑郁、焦虑负性情绪及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0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音乐镜像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34例。3组患者均行常规临床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包括良肢位摆放、体位转移训练、平衡功能训练、物理因子治疗等,90 min/次,每日2次,6 d/周,持续4周);在此基础上,音乐镜像组增加传统镜像训练辅以音乐疗法干预,康复治疗师指导患者集中注意力观察双面镜中健侧上肢运动,想象成患侧也在运动,然后要求患侧做与健侧相同的动作,同步选择音乐类型(音量控制在30~60 dB)行音乐疗法干预,30 min/次,每日1次,6 d/周,持续4周;联合治疗组则在音乐镜像训练的基础上联合采用经颅直流电刺激仪行阳极tDCS治疗(刺激强度1.1 mA),20 min/次,每日1次,6 d/周,持续4周;对照组和音乐镜像组均行阳极tDCS假刺激,即电极片放置位置、治疗时间及疗程等均与联合治疗组相同,但电刺激仪不输出刺激信号。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功能评分上肢部分(FMA-UE)、Wolf功能量表(WMFT)、Zung′S抑郁自评量表(SDS)、Zung′S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3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情绪状态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对照组、音乐镜像组和联合治疗组患者FMA-UE评分[(27.53±3.54)、(31.24±4.18)和(37.06±3.46)分]、WMFT评分[(32.65±3.14)、(36.12±3.79)和(39.59±4.05)分]和MBI评分[(57.65±3.71)、(61.06±3.98)和(66.94±3.47)分]均较组内治疗前[FMA-UE(20.47±3.45)、(19.88±2.89)和(19.41±4.32)分;WMFT(25.53±2.92)、(25.18±2.65)和(25.71±2.17)分;MBI(41.41±3.14)、(40.71±2.44)和(41.53±2.21)分]显著升高( P<0.05),且联合治疗组患者的FMA-UE、WMFT和MBI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及音乐镜像组( P<0.05);治疗后,3组患者SDS评分[52.41±3.52)、(49.06±3.21)和(44.94±4.66)分]和SAS评分[(50.71±3.77)、(46.65±3.86)和(40.47±3.15)分]均较组内治疗前[SDS评分(57.59±4.42)、(56.88±4.17)和(57.47±3.89)分;SAS评分(58.76±4.71)、(58.47±4.27)和(57.76±4.45)分]明显降低( P<0.05),且联合治疗组患者SDS和S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和音乐镜像组( P<0.05)。 结论:tDCS联合音乐镜像疗法能有效缓解脑卒中偏瘫患者抑郁、焦虑负性情绪,改善上肢运动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的电生理特点及其辅助诊断价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NIID)的电生理特点并探讨电生理检查在其辅助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自2020年2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20例经皮肤活检和基因检测确诊的NIID患者(15例有症状,5例无症状)进行研究,分析其周围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针极肌电图、F波、重复电刺激、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震颤分析等电生理检查结果,并对15例有症状NIID患者(有症状NIID组)与11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健康者(对照组)的周围神经传导和SSR指标进行比较。结果:(1)15例有症状NIID患者均存在电生理检查结果异常:14例存在周围神经传导异常,其中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减慢14例,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降低4例,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减慢12例,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波幅降低3例,总体表现出对称的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而波幅相对保留;4例针极肌电图显示为神经源性损害;13例F波潜伏期有不同程度延长;12例出现SSR异常;4例表现出4.0~7.5 Hz的同步性震颤。(2)5例无症状NIID患者中3例存在周围神经传导异常,其中MCV减慢3例,SCV减慢2例,sNAP波幅降低1例;3例出现SSR异常。(3)有症状NIID组与对照组间上下肢神经MCV及SCV、部分cMAP波幅及sNAP波幅,以及SSR潜伏期、波幅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周围神经损伤在NIID患者中较常见,其中以髓鞘损害和自主神经受损尤为突出,且部分患者在临床症状出现前即已经出现电生理异常,故建议将周围神经传导及SSR检查作为NIID的辅助诊断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单间室与全膝关节置换术对膝骨关节炎患者楼梯行走时生物力学特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探究单间室膝关节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与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对膝骨关节炎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招募TKA患者 21 例、UKA患者 15 例.分别在术前以及术后 6、12 个月进行生物力学测试.采用Vicon红外动作捕捉系统和Kistler三维测力台同步采集受试者楼梯行走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数据.结果 在上楼梯时,TKA组受试者术前膝屈曲力矩峰值显著低于UKA组,术后 6 个月到达膝屈曲/内收力矩峰值时间、膝屈曲力矩冲量及膝内收力矩峰值负载率显著小于 UKA组.在下楼梯时,UKA组术前和术后 6 个月伸膝功率峰值显著较小,垂直地面反作用力峰值负载率术前显著较大,膝伸展力矩峰值术后 6 个月显著较大;在术后 12 个月,楼梯行走的生物力学特征未出现明显的差异性.结论 TKA组和UKA组在手术后表现出相似的膝关节功能,但TKA组可能采取不同于UKA组的下肢生物力学模式.在楼梯行走时,UKA组术后表现出更好的股四头肌控制能力,提高了楼梯行走尤其是下楼梯的姿势控制能力,而TKA组则采取保守的楼梯步态策略以降低楼梯行走的膝关节负荷.相比于力矩峰值,到达力矩峰值的时间及力矩峰值负载率是发现膝关节负荷差异性更灵敏的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经颅多普勒超声发泡试验与经胸右心声学造影在卵圆孔未闭诊断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发泡试验(c-TCD)与经胸右心声学造影(c-TTE)在卵圆孔未闭(PFO)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9月华东师范大学附属芜湖医院收治的疑似PFO患者119例,常规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同步完成c-TCD、c-TTE检查.以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右心声学造影(c-TEE)为PFO诊断金标准,比较c-TCD与c-TTE在PFO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c-TCD、c-TTE在静息状态下和在Valsalva动作下对心脏右向左分流(RLS)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静息状态相比,在Valsalva动作下c-TCD、c-TTE对RLS的检出率均显著提高(P<0.05).在静息状态下,c-TTE与c-TCD量化RLS分流等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TCD对大量分流更有诊断优势;在Valsalva动作下,c-TTE与c-TCD量化RLS分流等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TE与c-TCD检出RLS半定量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有33例患者完成c-TEE,以c-TEE为诊断PFO金标准,c-TTE诊断PFO的灵敏度为88.9%、特异度为83.3%、约登指数0.72,c-TCD诊断PFO的灵敏度96.3%、特异度66.7%、约登指数0.63.c-TCD与c-TTE联合诊断PFO的灵敏度为100.0%.结论 在Valsalva动作下c-TTE及c-TCD对PFO的检出率均提高,在静息状态下c-TCD对RLS的分流等级量化更有优势.c-TCD诊断PFO的灵敏度高于c-TTE,特异度低于c-TTE,二者联合诊断PFO比其中任一种方法更有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SGGC-Net动作捕捉系统解析行走步态的信度与效度
编辑人员丨2024/8/10
目的 以有标记点三维运动捕捉系统(Vicon)为参照标准,比较基于SGGC-Net的动作捕捉系统(SGGC-Net系统)和SIMI系统解析行走步态的信度和效度.方法 招募30名健康大学生,分析其在跑步机行走时的步态特征.应用Vicon系统12台红外摄像头及4台摄像机同步采集运动学数据,获取右侧参与者肩、肘、髋、膝和踝关节三维空间角度.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及其95%置信区间和测量标准误差(standard errors of measurement,SEM)评估信度;采用多重相关系数(multipl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CMC)和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评估效度.结果 SGGC-Net系统解析上、下肢三维空间角度最大、最小值的ICC 范围为 0.798~0.990,SEM 范围为 0.04°~0.95°;SIMI 系统的 ICC 范围为 0.650~0.967,SEM 范围为 0.31°~1.24°.除髋关节最小角度和膝关节最大角度外,SGGC-Net系统解析所有角度的ICC均高于SIMI系统,且SEM均低于SIMI系统.与Vicon系统得出的上、下肢主要关节角度曲线相比,SGGC-Net系统得出的曲线CMC范围为0.945~0.996,RMSE 为 1.44°~4.65°;SIMI 系统的 CMC 范围为 0.815~0.986,RMSE 为 2.56°~9.99°.除踝关节外,SGGC-Net系统在所有角度上的CMC均大于SIMI系统,RMSE均小于SIMI系统.结论 SGGC-Net系统在大多数指标中的信度和效度优于SIMI系统,其在解析行走步态时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和准确性,可适用于无标记点情境下的动作捕捉,如运动员动作技术分析与特殊人群的临床步态解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高校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落地偏侧性和稳定性的生物力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分析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落地动作的生物力学特征,比较优势侧和非优势侧生物力学指标的偏侧性,探究影响落地稳定性的关键偏侧性因素.方法:以26名高校女性健美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同步采集40 cm高台垂直双脚落地动作中的下肢运动学和动力学数据,比较优势侧和非优势侧的触地时刻关节角度、关节活动度(ROM)、地面反作用力(GRF)、负载率、压力中心(COP)位移和包络面积的差异,计算对称指数(代表偏侧性),并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分析指标偏侧性和COP包络面积的关系.结果:与非优势侧相比,优势侧在触地时刻具有更大的膝外旋和髋外展角(P<0.05),在落地过程中具有较大的踝屈伸、髋屈伸、髋内收-外展及较小的踝旋转ROM(P<0.05);优势侧的伸膝力矩峰值大于非优势侧(P<0.01);垂直方向负载率和伸膝力矩峰值的对称指数与COP包络面积呈显著正相关(P<0.05);垂直方向负载率、伸膝力矩峰值和膝关节旋转角度的对称指数可以解释COP包络面积差异的83.6%.结论: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落地动作存在肢体间的偏侧性,垂直方向负载率和伸膝力矩峰值的偏侧性越大,则落地稳定性越差.此外,垂直方向负载率、伸膝力矩峰值和膝关节旋转角度的对称指数可以作为落地稳定性的预测因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