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寰枢侧方关节撑开结合关节重塑技术治疗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寰枢侧方关节间撑开结合关节重塑技术治疗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脊髓脊柱中心诊治的12例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合并寰枕融合,斜坡枢椎角度均减小。术中均行关节间撑开松解侧方关节,再进行关节重塑,调整关节面的倾斜角度;然后置入融合器,使寰椎向上及向后方旋转移动,并进行固定。所有患者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估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测量手术前后寰齿间距、齿状突超过钱氏线的距离、斜坡枢椎角度及延髓脊髓角度的变化,评估寰枢椎复位及齿状突成角移位的矫正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重塑关节面并置入螺钉,均行枕骨-枢椎内固定。手术时长为(191.7±46.9)min,术中出血量为(182.5±69.3)ml,无一例患者发生椎动脉及硬脊膜损伤。术后1周内,颈椎CT显示12例患者的寰枢椎脱位均获得复位,其中齿状突超过钱氏线的距离由术前的(10.0±3.5)mm减少至术后的(4.2±2.3)mm,寰齿间距由术前的(6.7±2.1)mm减少至术后的(1.4±0.8)mm;颈椎MRI显示,所有患者的齿状突成角移位均得到矫正,其中斜坡枢椎角度由术前的(136.9±5.1)°增加至术后的(150.2±3.5 )°,延髓脊髓角度由术前的(129.8±5.5)°增加至术后的(146.5±4.3)°。上述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术后影像学显示1例患者出现C 1下关节面塌陷,但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出现。随访时间为(17.8±4.5)个月(12~25个月)。末次影像学随访,所有患者齿状突下移均保持矫正,可见寰枢侧方关节间骨性融合;未发生螺钉拔出、融合器移位等情况。末次临床随访,JOA评分由术前的(11.8±2.3)分提高至术后的(15.1±1.2 )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寰枢侧方关节撑开结合关节重塑技术可有效增加斜坡枢椎角度及延髓脊髓角度,减轻脑干腹侧压迫,有助于寰枢椎脱位的复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流动力学原理对排斥反应预防和治疗的启示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抗体介导排斥反应始于抗体和移植物抗原的有效结合。随血流运动中的抗体和相对固定的靶抗原能否结合,取决于两者之间的引力势能和抗体的运动动能之间的相对大小。抗原抗体间的引力势能主要由两者间的亲和力决定,是相对固定的。人抗体的动能取决于其运动速度,运动越快,动能越大(动能=质量×运动速度 2/2)。由于抗体在毛细血管中流动最慢,动能最小,因此抗体最易结合并损伤毛细血管内皮。尽管抗体在毛细血管内的运动速度最慢(≤1 mm/s),但相较于抗体本身的直径而言(<10 nm),其相对运动速度是每秒钟移动10万个抗体直径大小的距离,接近百米世界纪录保持者博尔特最快跑动时相对速度的2万倍。在抗体以如此快速相对运动的情况下,抗原抗体间的引力势能可能不足以克服抗体的运动动能,使得抗原抗体不易结合。这些血流动力学和抗体相对运动速度的基本概念,至少给移植临床医师提供如下启发:(1)在抗体的体外检测时,抗体和抗原在同一个反应体系中,两者之间无相对运动,结合反应容易发生;而在体内环境中,随血流运动中的抗体要结合到相对固定的器官组织的靶抗原上需要克服抗体运动的动能;(2)细胞杀伤性治疗药物对血液中靶细胞的清除效率通常远高于对组织中的靶细胞,因为药物和血液中靶细胞之间是伴行状态,无相对运动,而药物要结合到组织中相对固定的靶细胞时,需要克服其巨大的运动动能;(3)有些受者在移植后体内可以检出供者特异性抗体,但抗体介导排斥反应并不一定会在短期内发生,其原因可能是抗体无法和靶组织抗原有效结合。一则是由于抗原抗体间亲和力不够强,导致两者间较低的引力势能;二则是由于微血管血流通畅,抗体维持较大的动能;(4)缺血再灌注或其他因素引起血管内皮受损后,容易导致损伤部位血栓形成,引起毛细血管部分甚至全部堵塞、血流变慢,从而增加了抗体和靶抗原的结合机会;(5)根据血流速度能影响抗原抗体结合的原理,我们可以合理地推断,维持一个良好的移植器官的微循环,将有助于抗体介导排斥反应的预防和治疗。可选的治疗方案包括:抗白细胞黏附、抗血小板沉积、抗红细胞聚集,降脂、降血黏度,多喝水、以及适当运动等。这样的治疗方针在预防和治疗细胞介导排斥反应中也同样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双 垫矫治器双期矫治对骨性Ⅱ类患者上气道及周围组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附加上颌快速扩弓(rapid maxillary expansion, RME)的双 垫矫治器(Twin-Block,TB)双期矫治对骨性Ⅱ类患者上气道、舌骨及下颌骨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研究通过附加上颌快速扩弓的双颌垫矫治器双期矫治的骨性Ⅱ类患者42例。拔牙组18例[男6例,女12例,年龄(11.67±1.14)岁],TB治疗时长为(11.38±1.10)个月,总治疗时间为(40.45±9.17)个月。非拔牙组24例[男14例,女10例,年龄(11.38±1.10)岁],TB治疗时长为(11.67±1.14)个月,总治疗时间为(39.02±13.42)个月。比较矫治前,TB矫治后,固定矫治后,双期矫治后上气道、舌骨及下颌骨的变化。结果:①拔牙组与治疗前比较,咽顶点对应的气道水平于TB治疗后扩宽(1.97±2.15) mm ( P=0.038),双期矫治后扩宽(4.02±3.32) mm ( P<0.001)。软腭中心水平上气道于双期矫治后扩宽(3.08±3.14) mm ( P=0.015)。舌骨于固定及双期矫治后至下颌骨距离增加且向下移动。双期矫治后下颌骨总长度增加(8.53±6.04) mm ( P=0.011),有效长度增加(7.77±5.43) mm ( P=0.018),升支长度增加(7.28±3.75) mm ( P=0.001)。②非拔牙组与治疗前比较,腺样体对应的气道于TB治疗后扩宽(2.57±3.49) mm ( P=0.008),双期矫治后扩宽(3.43±3.95) mm ( P<0.001)。软腭中心水平上气道于双期矫治后扩宽(3.96±3.51) mm ( P<0.001)。舌骨于固定及双期矫治后至C3颈椎距离增加且向下移动。双期矫治后面平面与眶耳平面的夹角增大了2.09°±2.76°( P=0.04)。下颌骨总长度TB矫治后增加(5.12±5.59) mm ( P=0.015),固定矫治后增加(5.26±4.32) mm ( P=0.012),双期矫治后增加(10.37±6.50) mm ( P<0.001)。下颌骨有效长度TB矫治后增加(5.43±5.62) mm( P=0.008),固定矫治后增加(4.74±5.31) mm ( P=0.024),双期矫治后增加(10.17±6.76) mm ( P<0.001)。 结论:附加上颌快速扩弓的双 垫矫治器双期治疗对鼻、腭咽气道及下颌骨发育有利且保持稳定,舌骨未抵抗生长发育影响下移;拔牙矫治不利于舌骨位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器官剂量调制技术在胸部CT中降低乳腺辐射剂量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器官剂量调制(ODM)技术在胸部CT扫描中对降低乳腺器官剂量的作用。方法:模体研究采用PBU-2成人胸部拟人模体,使用临床胸部扫描参数,均开启智能毫安调制(Smart mA),在其他参数相同情况下对胸部模体进行3组扫描:(1)ODM off组,不使用ODM技术;(2)ODM part组,在乳腺区域开启ODM;(3)ODM all组,全扫描范围开启ODM。记录容积CT剂量指数(CTDI vol);并于右侧乳腺区域前方固定位置放置长杆电离室,测量乳腺皮肤剂量值D;计算图像对比噪声比(CNR)和品质因子(FOM)。临床研究中,回顾性收集2018年8月至1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行胸部CT平扫的72例女性患者,分为ODM off组(不使用ODM技术)和ODM part组(乳腺区域使用ODM),均为36例。记录CTDI 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测量并计算图像CNR、噪声并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3组模体图像CNR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临床研究中2组患者间CTDI vol、DLP、CNR、噪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对主观评分比较采用秩和检验。 结果:模体研究中,ODM off、ODM part和ODM all组扫描剂量依次下降,CTDI vol分别为(6.90±0.02)、(6.26±0.02)、(5.99±0.02)mGy,乳腺皮肤剂量D为(9.17±1.01)、(8.01±0.92)、(7.58±0.87)mGy;软组织算法图像CNR依次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肺算法图像CNR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54.732, P =0.006)。肺及软组织算法图像FOM均在部分开启ODM时最大。临床研究中,与ODM off组比较,ODM part组CTDI vol下降16.12%,DLP下降16.8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TDI vol: t=2.604, P =0.011;DLP: t=3.293, P =0.002);图像CNR、噪声及2名医师主观评分差异均无统计意义( P>0.05)。 结论:在胸部CT扫描中使用ODM技术可在保持较高影像质量情况下进一步降低乳腺辐射剂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机器人辅助可视化椎弓根置钉技术的精准性及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可视化椎弓根置钉技术与常规机器人辅助置钉技术临床疗效的差异,以及机器人辅助可视化椎弓根置钉的精准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8月至2022年9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采用开放脊柱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术治疗的胸腰椎疾病患者60例,男39例、女21例,年龄(51.03±18.04)岁(范围12~78岁),包括椎管狭窄25例、腰椎骨折15例、胸椎骨折7例、腰椎滑脱3例、脊柱畸形10例。采用机器人辅助可视化置钉技术进行椎弓根实心螺钉置入手术治疗30例(可视化组),采用常规机器人辅助置钉技术进行椎弓根空心螺钉置入手术治疗30例(常规组)。完成置钉后于术中采用"O"型臂X线机扫描验证,根据Gertzbein-Robbins标准评价置钉准确性。记录并比较两组置钉相关时间、透视次数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可视化组和常规组年龄、性别、脊柱疾病种类构成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可视化组共置入椎弓根螺钉178枚、置钉满意172枚、置钉准确率96.6%,常规组共置入椎弓根螺钉254枚、置钉满意240枚、置钉准确率94.5%,两组置钉准确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1.087, P=0.297)。可视化组术中透视次数为(2.60±1.03)次,少于常规组的(5.57±2.12)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860, P=0.001);可视化组置钉相关时间为(13.23±3.68)min,少于常规组的(24.68±15.7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870, P=0.040)。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未出现感染、血肿、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 结论:机器人辅助可视化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保持了常规机器人辅助手术的高精准性,凭借其可以实时监控螺钉位置的优势可减少透视次数,缩短手术置钉时间从而进一步提高手术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机器人辅助及计算机导航辅助关节置换手术的不良事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机器人辅助及计算机导航辅助关节置换手术具有操作可重复性高、稳定性好、精确度高的优点,近十年来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机器人辅助及计算机导航辅助关节置换手术可能出现一些特有的不良事件。机器人及导航设备或流程环节出现问题,如注册失败、存储光盘损坏、建模错误、控制程序损坏等,导致机器人辅助手术被迫停止而改为徒手手术。文献报道这类不良事件导致机器人辅助手术终止的发生率高达22%。跟踪器固定针周围可出现皮肤软组织感染,甚至发生骨髓炎。针道周围软组织感染多数症状较轻,经局部换药等处理可以治愈。经针道骨折发生率低,文献多为个案报告。经检索目前文献报道中经针道骨折29例,发生在股骨骨干17例(59%)、股骨干骺端3例(10%)、胫骨骨干7例(24%)、胫骨干骺端2例(7%)。10例(34%)为无移位或隐匿性骨折,采用非手术治疗获得治愈;19例(66%)骨折发生移位,其中4例(14%)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14例(48%)采用髓内钉固定、1例(3%)最终行全膝关节翻修术。固定针导致的神经、血管损伤也有个案报告。机器人辅助关节置换手术特有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很低,其中多数比较容易处理。但术者要保持警惕,规范手术操作,如安装固定针时应仔细,尽可能避免此类特殊事件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VMAT与CK-6D Skull技术多发脑转移瘤立体定向放疗方案综合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比容积调强弧形治疗(VMAT)和射波刀六维颅骨追踪(CK-6D Skull)技术治疗多发脑转移瘤的立体定向放疗(SRT)方案的综合差异,探索颅内多靶点采用何种技术更具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2018年间,≥2个脑转移灶接受SRT患者42例,分别对每例患者选择CK-6D Skull技术和VMAT技术设计放疗计划;通过统计靶区梯度指数、剂量跌落体积和危及器官等参数比较VMAT与CK-6D Skull的计划质量;记录总机器跳数和单次治疗时间比较两种技术执行效率。结果:颅内2靶点与3靶点计划的梯度指数CK-6D Skull技术优于VMAT技术( P<0.05);颅内4靶点和5靶点两组计划的梯度指数差异不大( P>0.05);两种技术对于危及器官最大剂量的贡献差别不大( P>0.05),但VMAT技术治疗时间更短( P<0.05)。 结论:两种技术均能满足临床开展SRT多发脑转移瘤的要求,单从治疗计划和执行的角度,建议颅内<4个转移瘤患者考虑采用CK-6D Skull技术实施SRT,≥4个转移瘤考虑采用VMAT技术实施SRT;体质状况差,不易长时间保持固定体位的患者优先考虑VMAT技术。对于两种技术在实施颅内多发脑转移瘤SRT更多的差异,有待更多的病例资料进行统计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应用微信平台对青少年正畸患者进行保持期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应用微信平台提高正畸患者保持期的依从性和保持效果的有效性。方法:将60例正畸固定矫治结束后佩戴活动保持器的青少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常规宣教护理,实验组除常规宣教护理外,通过微信平台定期接收信息监督保持器佩戴维护及口腔卫生知识宣教,为期1年,比较两组依从性和复发率。结果:第3个月时两组依从性各项指标良好,无明显复发,第6、12月时两组依从性呈下降趋势,复发率逐渐升高,其中第12个月时实验组依从性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而复发率各项指标除尖牙宽度改变外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应用微信平台对青少年正畸患者进行保持期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提高其依从性和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体温管理策略对脊柱外科内固定术患者血脑屏障结构及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不同体温管理策略对脊柱外科内固定术患者血脑屏障(BBB)结构及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影响。方法:择期静吸复合全麻下行脊柱外科内固定术患者96例,年龄44~78岁,体重45~104 kg,ASA分级Ⅰ~Ⅲ级,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法分为3组( n=32):液体加温组(WBI组)、多模式加温组(AW组)和多模式加温联合选择性脑降温组(SBC组)。WBI组患者采用医用输血输液加温器将术中静脉输注液体加热至37 ℃;AW组患者采用液体加温联合体表加温毯,保持加温直至手术结束,加温毯目标温度设在38 ℃;SBC组患者采用AW组患者相同加温方案,并联合使用设定温度为4 ℃的电子冰帽进行选择性脑降温。术毕时抽取患者肘正中静脉血样,采用免疫磁珠法分离鉴定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s),并于荧光显微镜下计数;术后第1天采用散射比浊法测定外周血C反应蛋白(CRP)浓度;分别在术前1和术后7 d时采用视觉词语学习测试、数字符号测试、连线试验和Stroop色词命名测试进行POCD发生评估。记录气管拔管时间、PACU滞留时间、总住院时间、热舒适度评分、PACU寒颤、躁动及术后发热的发生情况;术后第7天采用术后恢复质量量表(QoR-40)评估术后恢复情况。 结果:与WBI组比较,AW组和SBC组患者POCD发生率、PACU寒颤发生率、气管拔管时间、PACU滞留时间和血清CRP浓度降低,热舒适度评分和QoR-40评分升高( P<0.05);与AW组比较,SBC组外周血BMECs计数降低( P<0.05)。 结论:多模式加温不明显损伤脊柱外科内固定术患者BBB结构,可降低POCD发生;多模式加温联合选择性脑降温可改善BBB结构完整性,但未降低POCD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单根肌腱缝线埋线修复肌腱损伤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单根肌腱缝线埋线修复肌腱损伤的临床应用。方法:本组43例手部屈肌腱断裂或损伤患者,切割伤21例,机器压砸伤13例,肌腱移植或转位9例。Ⅰ区3例,Ⅱ区9例,Ⅲ区11例,Ⅳ区13例,Ⅴ区7例。单根3-0强生肌腱缝线采用核心抗张力+周边连续加固缝合法修复断裂或损伤肌腱,将线结埋于断端,保持肌腱表面光滑,石膏托固定3~4周。结果: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手指屈伸活动功能:31例优,9例良,3例差;优良率93%。3例手指屈伸功能差的患者行二次屈肌腱松解术,术后行手指功能训练,屈伸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单根肌腱缝线埋线法是一种较理想的修复肌腱损伤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