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畸治疗对成人重度牙周病的治疗效果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正畸治疗在成人重度牙周病患者综合治疗中的应用。方法:2015年至2017年,在中日友好医院口腔医学中心选择前牙散隙要求正畸治疗的重度牙周病患者20例,男6例,女14例,年龄55~68岁,平均62岁。矫正前进行系统牙周治疗,然后用固定直丝弓技术正畸治疗。结果:经过20~28个月正畸治疗后,牙周病患者的牙齿松动明显好转、牙周袋变浅或消失、牙周组织和牙槽骨较之前明显改善、咬合关系良好、侧貌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结论:对重度牙周病患者用牙周治疗加正畸治疗,矫治错 畸形又改善牙周健康情况,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成人固定正畸患者自我管理认知及内心体验的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成人固定正畸患者的自我管理认知及内心体验,为今后的研究提供证据支持。方法:本研究为质性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2年6—7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进行正畸矫正的12例成年患者进行面对面半结构式深入访谈。应用Nvivo 12软件,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和归纳。结果:成人固定正畸患者自我管理认知及内心体验共提炼出3个核心主题和7个亚主题,分别为面对正畸治疗的多重心理感受(积极心理感受、消极心理感受)、正畸治疗的阻碍因素(家人的不支持、就医复诊受阻)、自我管理行为存在差异(积极的自我管理、消极的自我管理、行为阶段性改变)。结论:成人固定正畸患者存在消极心理感受、就医复诊受阻及自我管理能力不足等问题,护理人员应重点关注此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对患者整个治疗阶段的心理和行为进行动态评估,并联合信息化平台采取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干预,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其口腔健康自我管理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非对称性经缝牵引成骨术在青少年单侧唇腭裂严重面中部骨骼发育不全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非对称性经缝牵引成骨术在青少年单侧唇腭裂患儿严重面中部骨骼发育不全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收治的单侧唇腭裂术后严重面中部骨骼发育不全的青少年患儿资料,均行非对称性经缝牵引治疗,采用颅骨外固定支架联合镍钛记忆合金弹簧的尖牙支柱骨承力牵引方式,对两侧上颌骨施加不同大小的牵引力,并通过适度的牵引矫枉过正处理、及时的正畸治疗和适时的面弓牵引维持策略预防术后复发。通过对牵引前后的上牙槽座点(A)、梨状孔外侧缘点(LPA)、鼻颌缝最下点(INM)以及翼上颌缝点(PTM)到过蝶鞍点冠状面(CR平面)距离进行测量,分析对比面中部骨骼裂隙侧与非裂隙侧的变化,计算INM、LPA及PTM点的非对称率。结果:研究共纳入38例患儿,其中男34例,女4例,年龄8~15岁。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牵引治疗,术后面形及咬合关系得到显著改善。术后随访1~3年,结果显示牵引结束时因矫枉过正所致面中部凸出及咬合超覆盖会在6~12个月后恢复协调,3例术后未接受面弓牵引维持的患儿于随访3年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上颌复发。对其中25例患儿牵引前后头颅CT影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A点前移量为(12.67±4.62) mm(6.21~23.28 mm)。牵引前裂隙侧INM、LPA及PTM点到CR平面的距离均小于非裂隙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在牵引结束后INM和PTM点的两侧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LPA点的两侧距离差值虽然有缩小,但裂隙侧仍显著小于非裂隙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牵引前相比,牵引结束后INM、LPA及PTM点的非对称率均有显著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非对称性经缝牵引成骨术为临床上青少年单侧唇腭裂患儿严重面中部骨骼发育不全的早期矫治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并能很好地恢复面中部对称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骨性Ⅱ类患者拔除四颗前磨牙隐形与固定联合矫治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患者 女,29岁,主诉"牙齿前突"。患者自述替牙后出现牙齿前突及排列不齐,无口腔不良习惯,否认正畸治疗史及外伤史,否认系统疾病史,否认家族遗传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混合牙列错 畸形矫治方法的选择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早期矫治是对儿童生长发育期间出现的牙颌畸形的重要防治手段。此阶段儿童具备较大的生长发育潜力,肌肉和关节适应性强,对矫治力反应性好,通过正畸的干预和治疗可预防和引导牙、牙列、 及颌面部的正常生长发育。本文从临床应用的角度总结混合牙列期常用的矫治方法和矫治装置,囊括口腔不良习惯的阻断治疗,功能矫治器、固定矫治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的干预治疗,以及牙列间隙和严重拥挤的管理等方面内容,全面阐述不同矫治技术应用的范围及适应证,为混合牙列期错 畸形的矫治设计及矫治器选择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微信平台的护理干预对青少年正畸患者口腔卫生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索基于微信平台的口腔卫生指导监督的护理干预对青少年正畸患者口腔健康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进行固定矫正的青少年正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常规口腔卫生指导及护理干预;试验组通过建立微信平台,对患者进行口腔卫生宣教及监督,同时予以常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菌斑指数、牙龈指数、牙釉质脱矿指数。结果:正畸治疗6个月后,试验组青少年患者菌斑指数(2.08±0.49)、牙龈指数(2.16±0.48)、牙釉质脱矿指数(0.062±0.023)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21±0.67),(2.42±0.43),(0.089±0.0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基于微信平台的护理干预方式可有效提升青少年正畸患者口腔卫生护理的依从性,有利于改善其口腔卫生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固定正畸治疗患者口腔保健自我效能、应对方式及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固定正畸治疗患者口腔保健自我效能、应对方式及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随机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该院收治的固定正畸患者200例,通过口腔保健自我效能量表、医学应对方式问卷、儿童青少年口腔健康影响程度量表调查分析其口腔保健自我效能水平、应对方式及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之间的相关性,并检验患者口腔保健自我效能在其应对方式与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间的中介效应。结果:固定正畸治疗患者口腔保健自我效能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与面对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 P<0.05),与回避及屈服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 P<0.05);固定正畸治疗患者口腔保健自我效能总分与生活质量总分及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 P<0.05),定期口腔就诊自我效能感与生活质量总分及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 P<0.05),正确刷牙自我效能感与生活质量总分及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 P<0.05),平衡饮食自我效能感与生活质量总分、口腔健康、功能健康及自我形象呈显著正相关( P<0.05),与社会-情感健康、学校环境呈显著负相关( P<0.05);固定正畸治疗患者面对应对方式与生活质量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呈显著正相关( P<0.05),回避及屈服维度与生活质量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呈显著负相关( P<0.05);患者的口腔保健自我效能在其应对方式及口腔健康生活质量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 结论:固定正畸治疗患者口腔保健自我效能、应对方式及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且口腔保健自我效能在应对方式及口腔健康生活质量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口腔保健自我效能越高、应对方式越积极则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越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口腔正畸传动直丝弓固定矫治技术规范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错 畸形是患病率较高的一类口腔疾病,口腔正畸治疗的目标是健康、美观、功能及稳定。传动直丝弓矫治器及技术是林久祥教授团队总结数十年临床经验而提出的一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矫治体系,为较疑难的骨性错 畸形,特别是骨性Ⅲ类错 畸形的非手术矫治开辟了新的途径,是实施健康矫治理念的良好载体。关于正畸医师应如何规范应用传动直丝弓矫治技术,国内尚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南和规范。本技术规范由林久祥教授指导,多位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正畸专业委员会权威专家共同修改,参考相关国内外文献和专著,并结合众多专家的多年临床实践经验,形成本技术规范,旨在为广大正畸医师开展传动直丝弓矫治技术提供借鉴和参考,以助于规范和指导传动直丝弓矫治技术的临床应用,减少并发症,获得预期的治疗效果,促进该矫治技术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隐形与固定矫治后上前牙区牙槽骨改建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研究固定矫治和隐形矫治治疗拔牙患者内收上前牙后,上前牙区牙槽骨改建情况。方法:本回顾研究选取2017至2022年在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就诊的骨性Ⅰ类成人患者55例,年龄18~35岁,其中固定组30例接受唇侧固定拔牙矫治(男性3例,女性27例),隐形组25例接受无托槽隐形拔牙矫治(男性1例,女性24例)。采集治疗前后的锥形束CT影像,测量正畸治疗前、后上前牙区唇腭侧牙槽骨高度及沿牙长轴方向距离釉牙骨质界3 mm、6 mm、9 mm处唇腭侧牙槽骨厚度(S1、S2、S3),以分析上前牙区牙槽骨改建情况。配对 t检验用于分析固定组、隐形组治疗前后不同牙位牙槽骨改建情况;成组 t检验用于分析两组间不同牙位牙槽骨改建量的差异, 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结果:拔牙病例大量内收前牙后,腭侧牙槽骨高度均明显降低:固定组上颌中切牙降低(0.94±1.54) mm ( P<0.001),上颌侧切牙降低(2.71±2.79) mm ( P<0.001),上颌尖牙降低(1.29±1.33) mm ( P<0.001);隐形组上颌中切牙降低(1.51±2.06) mm ( P<0.001),上颌侧切牙降低(2.53±3.19) mm( P<0.001),上颌尖牙降低(1.07±1.42) mm ( P<0.001),但固定组和隐形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隐形组上颌中切牙唇侧牙槽骨高度增加(0.32±0.44) mm ( P<0.001),而固定组此处牙槽骨高度降低(0.05±0.55) mm ( P>0.05),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 P<0.001)。内收前牙后唇侧牙槽骨普遍变厚,腭侧牙槽骨普遍变薄。隐形组上颌中切牙S1水平唇侧牙槽骨变厚(0.35±0.38) mm高于固定组(0.11±0.58) mm ( P<0.05);隐形组上颌侧切牙S1水平唇侧牙槽骨变厚(0.23±0.52) mm高于固定组(0.03±0.66) mm ( P<0.05);隐形组上颌尖牙S3水平腭侧牙槽骨变厚(0.41±1.31) mm高于固定组(0.23±1.56) mm ( P<0.05),提示隐形矫治前牙内收容易发生倾斜移动,测量固定组治疗后上颌中切牙冠舌向倾斜9.22°±9.51°( P<0.001),隐形组治疗后上颌中切牙冠舌向倾斜12.85°±6.78°( P<0.001),与前述结果相符。 结论:正畸治疗拔牙患者前牙大量内收时,牙槽骨不能随牙齿移动完全同步改建,且隐形矫治的力学系统对牙根的转矩控制能力较差,更容易出现钟摆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的前牙转矩控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良好的前牙转矩控制对取得理想的正畸疗效具有重要意义。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有特殊的施力方式及材料性能,其对前牙转矩的控制有一定局限。因此,探讨如何提高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中前牙转矩控制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文阐述传统固定矫治技术对前牙转矩控制的方法,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对前牙转矩控制的效率、难点以及增强前牙转矩控制的策略,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