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螺旋断层治疗的全身皮肤照射体位固定新技术初步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初步观察不同体位固定技术在螺旋断层治疗技术下进行全身皮肤照射(TSI)的可行性。方法:对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TSI治疗的3例蕈样霉菌病患者分别采用低温热塑高分子材料俯卧位固定、潜水衣结合负压真空袋仰卧位固定、低温热塑高分子材料结合真空袋仰卧位固定方法,观察固定效果并计算平均摆位误差、靶区适形指数(CI)、靶区均匀性指数(HI)和靶区D mean。 结果:3种体位固定方式均起到良好固定效果,设计的放疗计划各参数均能达到临床要求。3例患者平均摆位误差在左右、头脚、腹背方向分别为(0.26±3.40)、(-2.63±4.63)、(6.13±4.86) mm,靶区CI为0.56±0.09、HI为1.186±0.059、D mean为(2586.56±63.28) cGy。 结论:低温热塑高分子材料或潜水衣都可以联合真空袋进行TSI治疗的体位固定。通过补偿膜剂量建成效应提高表皮剂量达临床要求,为螺旋断层治疗技术进行TSI提供了安全可靠的体位固定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正畸治疗对成人重度牙周病的治疗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正畸治疗在成人重度牙周病患者综合治疗中的应用。方法:2015年至2017年,在中日友好医院口腔医学中心选择前牙散隙要求正畸治疗的重度牙周病患者20例,男6例,女14例,年龄55~68岁,平均62岁。矫正前进行系统牙周治疗,然后用固定直丝弓技术正畸治疗。结果:经过20~28个月正畸治疗后,牙周病患者的牙齿松动明显好转、牙周袋变浅或消失、牙周组织和牙槽骨较之前明显改善、咬合关系良好、侧貌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结论:对重度牙周病患者用牙周治疗加正畸治疗,矫治错 畸形又改善牙周健康情况,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食管癌放疗脊髓外扩范围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食管癌在线CT引导放疗不同部位脊髓分次间摆位误差和残差,探讨脊髓分段外放的必要性。方法:依照食管癌患者放疗部位选颈、胸、腹段脊髓各20例。颈胸膜或真空袋固定,IMRT技术,采用CT Vision获取治疗前位置验证CT图像,每例收集连续20次。在MIM软件上导入CT图像,处理并提取摆位参数。勾画验证和计划CT脊髓,处理并提取勾画脊髓的Dice系数、Hausdorff距离最大值、质心坐标值。采用配伍方差分析数据,外扩值计算公式为M PRV=1.3∑ 总群体+0.5σ 总群体。 结果:残差质心方法,非在线和在线CT引导颈、胸、腹段脊髓 x、 y、 z轴向外扩值分别为3.86、5.37、6.36 mm,3.45、3.83、4.51 mm,4.05、4.83、7.06 mm和2.85、2.19、2.83 mm,2.32、2.20、2.16 mm,2.86、2.21、2.83 mm。残差Hausdorff距离方法,非在线和在线CT引导颈、胸、腹椎脊髓脊髓 x、 y、 z轴向外扩值分别为3.10、5.33、6.15 mm,3.30、3.77、4.61 mm,3.35、4.76、6.87 mm和2.12、2.06、2.32 mm,2.12、2.06、2.32 mm,2.12、2.06、2.32 mm。 结论:各段脊髓摆位误差、残差均不同,应给予不同外扩范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一种分体式热射病急救服的设计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在全球变暖和参与高强度运动人数增多的趋势下,热射病发病率逐年增加。热射病是一种热急症,如得不到快速有效的救治,病死率高达50%以上。早期、快速、有效降温是热射病救治的关键点。在降温的"黄金30 min"内迅速将核心体温降至38.9 ℃能获得较好的临床预后,且并发症较少,但此时间内远远不足以完成急诊转运与评估。因此,迫切需要研制一种适用于野外救治及转运的热射病急救服,以实现野外环境下早期快速有效降温的治疗目标。为此,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设计并研制了一种分体式热射病急救服,适用于在缺少医疗物资和水源的恶劣环境下以及转运过程中的热射病患者,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2020 2 1627326.4)。分体式热射病急救服由衣服部、帽子部、袖筒和包裹式裤筒4个主要部分组成,且均为温变面料制成的结构件,温变体为细孔硅胶颗粒与硝酸钾制成的复合材料。衣服部的肩部与袖筒,以及衣服部的下摆前端与包裹式裤筒均以可拆卸的连接件连接,方便固定和搬运。为了对注水量进行定量控制,还设计了注水袋和相应注水结构,以保证每次注水都能达到一致的制冷效果,且制冷温度为14~18 ℃,长时间使用不会对患者造成局部冻伤。该分体式急救服可实现热射病患者移动、救援转运时紧急应用,具有便于携带、使用方便、降温效果确切、利于搬运、成本低、可重复使用的特点,可广泛用于热射病患者现场急救及转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体验式健康教育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带管出院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体验式健康教育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带管出院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8月入住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普外科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6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20年9月至2021年2月采用引流管常规健康教育的3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21年3—8月采用引流管体验式健康教育的34例患者作为研究组。观察2组患者引流管自我护理能力、引流管自我管理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引流管自我护理能力总分、引流袋固定得分、引流袋更换得分、引流液倾倒得分、防引流管牵拉得分、挤压引流管方法得分分别为10.00(10.00,10.00)、2.00(2.00,2.00)、2.00(2.00,2.00)、2.00(2.00,2.00)、2.00(2.00,2.00)、2.00(2.00,2.00)分,高于对照组的5.00(4.00,5.00)、1.00(1.00,1.00)、1.00(0.00,1.00)、1.00(1.00,1.00)、1.00(1.00,2.00)、1.00(1.00,1.0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值为-7.31~-5.78,均 P<0.05)。研究组引流管自我管理情况中引流管牵拉率、引流口周围渗出发生率、引流液漏登记率分别为8.82%(3/34)、14.71%(5/34)和5.88%(2/34),低于对照组的61.29%(19/31)、41.94%(13/31)和87.10%(27/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19.94、6.00、43.28,均 P<0.05)。 结论:体验式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改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的引流管自我护理能力,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反向巩膜袋法人工晶状体固定术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反向巩膜袋法人工晶状体固定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黄河中心医院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共31例(31眼)无完整后囊的无晶状体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反向巩膜隧道形成结膜巩膜袋复合体,睫状沟缝合固定人工晶状体,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手术后视力、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泪膜破裂时间、Schirmer I试验及眼压。结果:随访期末,所有患眼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2.119、16.001, P<0.05)。所有患眼泪膜破裂时间、Schirmer I试验、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眼压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2周裸眼视力≥0.5者29例,占93.5%。术后人工晶状体位正、无倾斜,未出现缝线暴露,未出现脉络膜脱离、视网膜脱离或爆发性脉络膜出血等严重的并发症。 结论:反向巩膜袋人工晶状体固定术治疗无完整后囊的人工晶状体眼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应用鼻翼缘支撑移植物矫正鼻翼退缩畸形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鼻翼缘支撑移植物矫正鼻翼退缩的临床效果。方法: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间,重庆美莱整形美容医院应用鼻翼缘支撑移植物共矫正鼻翼退缩畸形患者23例,男2例,女21例,轻度11例,中度12例,年龄19~33岁。手术方式均采用肋软骨综合隆鼻术,术中将2条长条形肋软骨作为支撑移植物固定于鼻翼软骨外侧脚和上外侧软骨面上,远端置入已钝性分离的鼻翼缘皮肤囊袋内,并同时将支撑移植物远端与鼻翼缘皮肤行皮肤外固定,矫正鼻翼退缩畸形。观察患者术后效果。结果:2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1~12个月,鼻翼退缩畸形矫正效果明显,无复发,鼻翼缘无挛缩变形,无伤口愈合困难。3例出现鼻翼缘支撑移植物轻微显形,因患者无特殊不适,未做进一步处理。所有患者均对鼻翼退缩畸形矫正效果表示满意。结论:鼻翼缘支撑移植物是一种有效、简易的矫正鼻翼退缩的新方法,临床效果稳定,术后满意度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肠道膀胱准备下不同固定方式对前列腺癌精准放疗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3种体位固定装置在前列腺癌精准放疗中的摆位误差,为盆腔肿瘤精准放疗固定装置的选择和靶区外扩边界(M PTV)提供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15年4月至2020年12月133例需盆腔引流区照射的前列腺癌患者,采用1.2 m真空袋(39例)、1.8 m真空袋(44例)和本中心改进的个体化俯卧板(50例)固定。每位患者定位、放疗前均按流程进行肠道膀胱准备,每次治疗前锥形束CT与计划CT的配准采取相同配准框和算法,记录合格肠道膀胱的头脚、左右、腹背三个方向摆位误差,分析3种固定装置下3个方向摆位误差及相应M PTV数值,分析摆位误差与年龄、体重指数的相关性。 结果:3333组摆位误差数据得出,头脚、左右方向的1.2 m真空袋摆位误差均值(3.26、2.34 mm)均大于1.8 m真空袋(2.51、1.90 mm, P值均<0.001)和个体化俯卧板(3.07 mm, P=0.066;2.10 mm, P=0.009)。腹背方向的1.2 m真空袋(仰卧)摆位误差均值(2.20 mm)小于1.8 m真空袋(3.33 mm ,P<0.001)和个体化俯卧板(3.61 mm, P<0.001)。1.8 m真空袋各方向摆位误差均小于个体化俯卧板( P≤0.028)。根据Van Herk外扩公式得出:1.2 m真空袋3个方向M PTV为4 mm左右,1.8 m真空袋和个体化俯卧板头脚、左右方向M PTV为3 mm左右,腹背方向>5 mm。摆位误差与年龄、BMI均不相关。 结论:摆位精准方面,1.8 m真空袋最优,个体化俯卧板次之;腹背方向仰卧位优于俯卧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囊袋内及囊袋外人工晶状体不全脱位微创复位术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囊袋内及囊袋外人工晶状体不全脱位微创复位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5年10月至2020年7月福建省立医院囊袋外人工晶状体不全脱位16例(18眼),囊袋内人工晶状体不全脱位5例(5眼),同期就诊于福建龙岩人民医院囊袋外人工晶状体不全脱位2例(2眼),共23例(25眼)。其中5眼采用外路法人工晶状体襻-囊袋巩膜缝线固定复位术,20眼采用外路法人工晶状体襻巩膜缝线固定复位术。结果:术中2眼出现少量前房积血,术后5~7 d自行吸收,无视网膜脱离、玻璃体积血、爆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或眼压升高等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视力0.3~0.4者6眼,≥0.5者5眼,其余9眼因伴有视网膜疾病视力极差,但也有明显提高。术后随访3个月~4年,所有患者的人工晶状体位置居中、稳定。结论:囊袋内及囊袋外人工晶状体不全脱位微创复位术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冷敷疗法缓解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后疼痛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PRK)后眼罩冷敷缓解患者术后不适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4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之江院区行TPRK的患者87例(174眼),根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成冷敷组和对照组,2组均选取右眼进行观察。冷敷组在术后留观期间给予4 ℃冷藏硅胶眼罩冰敷袋,冷敷20 min,其余处理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用药不冷敷。分别于术后2 h、1 d、2 d、3 d、5 d每天相对固定时间填写眼部不适感评分量表,包括视物模糊、畏光、异物感、流泪、眼痛、眼痒、眼部分泌物等术后不适情况。并于术后5 d、12 d、1个月、3个月分别评估角膜上皮愈合情况、裸眼视力(UCVA)、等效球镜度(SE)、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 cutoff)、客观散射指数(OSI)等指标。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独立样本 t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术后2 h时,畏光、异物感、眼痛评分等指标在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15.93, P<0.001; F=9.52, P=0.003; F=13.57, P<0.001)。2组间视物模糊、流泪、眼痒、眼部分泌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 d视物模糊指标在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9.69, P=0.003),畏光、异物感、流泪、眼痛、眼痒、眼部分泌物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3、5 d所有不适症状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5 d、12 d、1个月、3个月,2组间角膜上皮愈合情况、UCVA、SE、Haze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2组间客观光学质量评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TPRK术后冷敷疗法能够改善术后早期疼痛、畏光、异物感等刺激症状,但对术后远期视力恢复没有明显作用,且对术后角膜上皮修复、视觉质量恢复等无负面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