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螺旋断层治疗的全身皮肤照射体位固定新技术初步观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初步观察不同体位固定技术在螺旋断层治疗技术下进行全身皮肤照射(TSI)的可行性。方法:对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TSI治疗的3例蕈样霉菌病患者分别采用低温热塑高分子材料俯卧位固定、潜水衣结合负压真空袋仰卧位固定、低温热塑高分子材料结合真空袋仰卧位固定方法,观察固定效果并计算平均摆位误差、靶区适形指数(CI)、靶区均匀性指数(HI)和靶区D mean。 结果:3种体位固定方式均起到良好固定效果,设计的放疗计划各参数均能达到临床要求。3例患者平均摆位误差在左右、头脚、腹背方向分别为(0.26±3.40)、(-2.63±4.63)、(6.13±4.86) mm,靶区CI为0.56±0.09、HI为1.186±0.059、D mean为(2586.56±63.28) cGy。 结论:低温热塑高分子材料或潜水衣都可以联合真空袋进行TSI治疗的体位固定。通过补偿膜剂量建成效应提高表皮剂量达临床要求,为螺旋断层治疗技术进行TSI提供了安全可靠的体位固定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一起介入治疗意外照射导致背部大面积放射性皮肤损伤的调查及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通过调查分析1例由于介入治疗意外照射致背部大面积放射性损伤的病例,探讨该事件发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避免类似事件发生提供建议。方法:询问受照患者详细病史,收集分析患者临床诊疗资料,追踪观察患者临床表现和体征。采集患者外周血估算生物剂量,现场采集介入治疗医院照射设备数据等。结果:患者全身生物剂量估算为0.95 Gy。测得介入设备减影模式和透视模式下透视受检者入射体表空气比释动能率典型值分别为373.5和47.8 mGy/min。该介入医生习惯长时间曝光操作,其年有效剂量为20.51 mSv,高于同科室其他工作量相近的介入医生(3.09 mSv)。患者全身及局部临床表现均符合放射损伤,辗转多家医院未予明确诊断,局部损伤治疗效果不明显。结论:结合生物剂量估算结果及临床表现,该病例被诊断为放射性皮肤损伤Ⅳ度。放射性损伤与是否按规范操作及X射线机输出剂量等因素密切相关,非专科医院在辐射损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有待加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老龄小鼠非清髓性单倍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模型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构建老龄小鼠非清髓性单倍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PSCT)后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模型。方法:选用6~8周龄C57BL/6(H-2 b)雄性小鼠作为供鼠,14~16月龄CB6F1(H-2 b×d)雌性老龄鼠作为受鼠。供鼠于移植前5 d皮下注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进行造血干细胞动员;将受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G)、脾细胞低剂量组(SL)、脾细胞中剂量组(SM)、脾细胞高剂量组(SH),每组各16只,均接受总剂量为6 Gy的直线加速器X射线全身照射(TBI),照射后4 h内经尾静脉输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不同剂量的脾细胞(SL组、SM组和SH组分别为0.5×10 7/只、1.0×10 7/只和2.0×10 7/只),CG组仅输注等量生理盐水。移植后观察各组受鼠的生存情况及体重变化,观察期为30 d,并定期监测小鼠血常规变化。移植后21 d取小鼠外周血检测供体嵌合率。移植后21 d取小鼠颈背部皮肤、肝脏、结肠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分析aGVHD靶器官的组织病理学变化情况。 结果:各组小鼠均移植成功。各组小鼠TBI后体重、活动度均下降,并出现骨髓抑制现象。观察期内CG组和SL组小鼠全部存活,SM组死亡3只,生存时间为(26.0±5.8)d,SH组小鼠死亡6只,生存时间为(20.9±7.3)d。SH组小鼠体重呈持续下降的趋势,移植后21 d体重低于CG组、SL组和SM组[分别为(25.0±0.7)、(25.5±0.4)、(25.0±1.4)比(20.8±0.8)g,均 P<0.05]。移植后21 d,与CG组、SL组和SM组相比,SH组小鼠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水平降低(均 P<0.05)。SL组、SM组和SH组供体嵌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95.8%±0.8%)、(95.5%±1.4%)和(95.1%±1.3%),均 P>0.05]。与CG组、SL组、SM组相比,SH组aGVHD靶器官组织结构破坏严重,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且组织病理学评分高于SL组、SM组(均 P<0.05)。 结论:对于老龄CB6F1小鼠,给予直线加速器X线6 Gy TBI预处理之后,输注PBMC(1×10 7/只)、脾细胞(2.0×10 7/只)能成功诱导出非清髓性haplo-PSCT后aGVHD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螺旋断层全身皮肤照射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皮肤T细胞淋巴瘤是一组相对罕见的主要表现在皮肤的成熟T细胞淋巴瘤,其常见的亚型是蕈样肉芽肿(俗称蕈样霉菌病)。电子线全身照射作为重要的常规治疗手段之一,却存在着剂量分布不均、体位重复差、治疗时间过长等诸多缺点,从而影响疗效及患者预后。近年随着螺旋断层放疗系统的出现与逐步普及,越来越多的单位凭借其能治疗超长靶区和实现剂量雕刻式分布的特点,正逐步扩展其在全身皮肤照射治疗中的应用,以便进一步探讨其优劣并确认是否能取代传统电子线全身照射。本文对螺旋断层全身皮肤照射治疗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介绍其治疗技术的发展、临床治疗效果及目前存在的顾虑和争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一起介入治疗意外照射导致背部大面积放射性皮肤损伤患者的生物剂量估算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对疑似因介入治疗致背部大面积皮肤损伤的患者进行生物剂量估算与重建。方法:术后约7个月(2020年7月22日),采集患者外周血进行染色体畸变分析并用不同方法构建的剂量曲线估算剂量,用剂量估算的修正系数、Dolphin′s模型和 Qdr方法重建患者术后短期内的受照剂量。 结果:基于dic半自动与dic+r人工分析及4条剂量曲线估算患者的全身平均吸收剂量为0.68~0.95 Gy,泊松分布检验结果显示 u值均>1.96,患者受到局部不均匀照射,且半自动分析可明显提高剂量估算的效率。3种重建剂量方法修正后估算患者术后短期内的全身平均吸收剂量为1.80~2.86 Gy。估算的生物剂量与该患者存在放射损伤和临床诊断为局部放射性皮肤损伤Ⅳ度的结果基本一致。 结论:通过染色体畸变分析和生物剂量估算,确诊了1例因介入治疗致背部大面积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患者,非稳定性染色体畸变分析对局部不均匀照射受照者回顾性生物剂量的估算与重建有可行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蕈样霉菌病全身皮肤放射治疗临床指南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蕈样肉芽肿病(MF,又称蕈样霉菌病)/Sezary综合征是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一种。全身皮肤照射已经被证明是一种治疗皮肤MF的有效方式。既往一般使用电子线治疗,全身皮肤电子治疗剂量与处方剂量的偏差高达40%。随着放疗技术的进步,光子螺旋断层放射治疗在技术上可以代替电子线治疗,其优点包括:明显改善剂量均匀性、不存在射野衔接、患者在更加舒适的仰卧位进行治疗。本文根据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治疗数据,联合多家放射治疗中心,就光子螺旋断层放射治疗MF,从物理、技术、临床三个方面,对体位固定、CT模拟定位、放疗计划设计和剂量处方等放射治疗的各个环节,提供尽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共各医疗单位参考,使MF患者获得最为合理的放射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结膜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误诊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患者,女,20岁,2010—2012年因双眼持续眼红和异物感多次在不同医院就诊,均诊断为变应性结膜炎,用地塞米松、环孢素、普拉洛芬、妥布霉素滴眼液点眼及地塞米松注射液结膜下注射、曲安奈德注射液球周注射,效果不佳且逐渐加重,最终双眼睑、球结膜被覆约1 mm厚的舌形暗红色鱼肉样组织,无出血及渗出(图1)。患者于2013年4月在济南市历下区人民医院眼科经专家会诊建议转诊北京协和医院,5月经北京协和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病理科、北京市临床医学研究所淋巴瘤诊断研究中心会诊并行病理检查,可见结膜表面被覆复层上皮,上皮下大量淋巴细胞聚集,细胞小而单一,弥漫分布,核圆形或椭圆形,核仁不明显,核分裂少。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CD20和CD79a弥漫阳性,CD5阴性,CD3散在阳性(图2)。病理诊断:(眼结膜)非霍奇金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建议行局部放射治疗。眼眶CT平扫示双眼眼睑下软组织增厚,最厚处约0.85 cm,双侧基本对称。PET-CT检查结果提示眼睑淋巴瘤,伴氟代脱氧葡萄糖高代谢(眼睑皮肤略增厚,呈片状不均质放射性摄取增高,最高SUV 4.0,以右侧为著),全身检查相关指标正常。2013年7月24日至8月16日患者以结膜B细胞淋巴瘤在山东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接受双眼放射疗法,剂量为DT 3 600 cGy/18 f,每天1次,每周5次,治疗期间眶周照射野皮肤发红,角膜上皮水肿,结膜表面仍覆盖淡红色鱼肉样组织,给予抗生素滴眼液及眼膏点眼。出院时双眼视力0.5,双眼角膜上皮弥漫点状浸润,上下眼睑仍呈现鱼肉状组织,边界不清。给予角膜营养药物局部应用,2周后角膜上皮正常,停用药物。治疗后1个月复诊,双眼视力1.0,角膜透明,上下眼睑肿瘤组织消退,结膜略充血(图3)。出院后1年复诊,双眼未见明显异常,18个月双眼矫正视力0.5,晶状体混浊,行双眼白内障摘出术,术后恢复良好。患者于2018年生育一子,母子均健康,肿瘤未复发,无其他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回输冷藏自体血的免疫调节治疗特应性皮炎一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4/7/27
患者 男,50岁,2023年8月15日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无偿献血,回访得知皮肤瘙痒加重,而后回输自体血液,皮肤瘙痒症状明显减轻.重复操作后皮肤状况好转并恢复正常.该患者于2008年冬因"瘙痒、红疹"初次就诊于成都某诊所,2010年饮酒后突感全身瘙痒,伴双侧上下肢及躯干部红疹,皮损面积约占全身15%.此后皮肤瘙痒伴红疹反复出现,以夏、冬季最为明显,抓挠红疹时有渗出,后缓慢愈合、结痂、脱痂.患者皮肤对强阳光照射敏感,瘙痒发作时,睡眠差,病程9年.患者多次就诊于武汉当地医院皮肤科,曾诊断为湿疹,给予局部涂抹炉甘石制剂等对症治疗,可部分缓解瘙痒症状,总体效果不佳.患者自发病以来未口服抗过敏、激素类药物.于2022年3月过量饮酒后症状再次加重.既往史:有过敏性鼻炎病史,无其他基础疾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3D打印多功能敷料治疗放创复合伤
编辑人员丨2024/1/6
背景:放创复合伤主要发生在肿瘤放疗和核辐射事故患者中,由于辐射破坏修复机制导致伤口愈合延迟或延长,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策略.目的:针对放创复合伤的多种临床症状,制备抗菌、加速愈合和局部麻醉的多功能敷料.方法:以左氧氟沙星、丝素蛋白和盐酸利多卡因为原料,应用3D生物打印技术制备多功能创面敷料.①将多功能敷料分别放置于表面涂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与铜绿假单胞菌的固定培养板上,37℃孵育过夜,检测抑菌圈直径.②将40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单纯创伤组、放创模型组、治疗组、阳性药组,每组10只.放创模型组、治疗组、阳性药组小鼠全身接受60Co γ射线照射,辐射1 h后,在4组小鼠背部各制作1个直径1 cm的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单纯创伤组、放创模型组创面涂抹生理盐水,阳性药组创面涂抹三乙醇胺乳膏,治疗组创面覆盖多功能敷料,每隔1 d更换敷料或换药,连续治疗14 d.创面造模后3,7,14 d,检测创面愈合率与血清白细胞介素6水平;创面造模后14 d,获取创面处皮肤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Masson染色及细胞角蛋白14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与结论:①3D打印多功能创面敷料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与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4.15±0.09),(4.18±0.23),(4.35±0.13)cm.②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小鼠创面逐渐愈合,治疗组、阳性药组造模后3,7,14 d的创面愈合率均高于放创模型组(P<0.01,P<0.001),并且治疗组创面愈合率高于阳性药组.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小鼠血清白细胞介素水平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治疗组造模后3,7,14 d的血清白细胞介素水平均低于放创模型组.苏木精-伊红、Masson染色显示,单纯创伤组肉芽肿组织可见炎性细胞浸润,真皮层胶原纤维排列致密;放创模型组表皮层和真皮层正常结构被破坏,可见炎性细胞浸润;治疗组可见正常皮肤黏膜组织,表皮层排列规则紧密,汗腺、毛囊和真皮层胶原纤维排列整齐规则;阳性药组表皮层排列规则紧密,汗腺、毛囊和真皮层胶原纤维排列整齐规则.细胞角蛋白14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治疗组表皮组织厚度低于其他3组(P<0.01,P<0.001).③结果表明,3D打印多功能敷料具有局部麻醉、抗感染、促愈合多重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伴特殊演变过程的泛发皮下型环状肉芽肿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皮下型环状肉芽肿是一种以皮下结节为特征的非感染性肉芽肿性皮肤病,临床少见,多累及儿童,成人较少见.本文报道 1 例发生于成人的泛发全身的皮下型环状肉芽肿,且此患者具有特殊的演变过程.患者,女,61 岁.腹部、双足结节 2 个月,泛发全身 1 个月余.本例患者临床初期为皮下肤色结节,逐渐演变为暗红色结节,最后为暗红色斑片,而皮肤组织病理示栅栏状肉芽肿的位置由深至浅,从皮下脂肪层至真皮全层,呈现与临床表现对应的关系.患者经过口服羟氯喹、复方甘草酸苷、海棠合剂,外用倍他米松尿素乳膏及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等治疗,病情逐渐好转.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