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嗜酸细胞性胃肠道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嗜酸细胞性胃肠道疾病是指反复或持续存在胃肠道症状,伴有消化道黏膜内嗜酸性粒细胞病理性升高的一组疾病。病理学特征性表现为胃肠道黏膜内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增多,嗜酸细胞性食管炎患者食道黏膜固有层可见纤维化。趋化嗜酸性粒细胞聚集的细胞因子有多种,包括Th2细胞因子、嗜酸细胞趋化因子、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唾液酸结合免疫球蛋白样凝集素、整合素和细胞外基质蛋白。嗜酸细胞性胃肠道疾病的肠道组织损伤可能与嗜酸性粒细胞脱颗粒分泌特异性产物、炎症反应及氧化损伤、纤维化和组织重塑以及屏障功能受损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抗PD-1相关性胃肠炎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抗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相关性胃肠炎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加深对该疾病的认知,避免误诊、漏诊。方法:收集2020—2021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诊治的抗PD-1相关性胃肠炎3例。分析其临床特点、病理形态学特征,电话随访患者。结果:3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63、39和73岁,此前均因恶性肿瘤免疫治疗而出现胃肠道症状。内镜检查2例表现为全结肠炎,1例表现为胃窦巨大溃疡并累及幽门管。显微镜下观察3例均主要表现为上皮明显萎缩、变薄,黏膜固有层大量中性粒细胞弥漫浸润,隐窝/腺腔内微脓肿形成,腺体减少及结构改变(分支、扭曲),部分腺体可有明显扩张。此外,2例局部区域还可见慢性炎症特征(如淋巴细胞、浆细胞增多)。3例行巨细胞病毒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均为阴性。结合病史及形态学,3例均诊断为抗PD-1相关性胃肠炎。针对上述诊断,对3例患者的治疗方案均为停止抗PD-1治疗和使用皮质类固醇,并进行了临床随访。3例患者的胃肠道症状均明显改善,腹泻症状得到了缓解。结论:抗PD-1相关性胃肠炎临床上并不罕见,然而,病理医师对它缺乏足够关注及认识,结合临床病史及病理形态学特征,应当想到该疾病,避免误诊、漏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结直肠腺瘤伴黏膜下层假性浸润的病理形态学特征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结直肠腺瘤伴黏膜下层假性浸润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并总结相应的假性浸润模式。方法:收集2016—2019年间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病理科4例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病理科5例结直肠腺瘤伴黏膜下层假性浸润的病例,共计9例,观察其组织形态学特征和免疫表型,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结肠有蒂腺瘤8例,黏膜下层可见肿瘤性腺体,类似浸润性腺癌。黏膜下层腺体结构和细胞形态与黏膜内肿瘤相同,局部黏膜下层肿瘤与黏膜内肿瘤有连续性。黏膜下层肿瘤呈推挤式的分叶状或巢团状,腺体轮廓平滑钝圆,腺体周围少量间质组织类似于黏膜固有层间质,部分病例腺体外围黏膜肌错综增生,并常见黏膜肌包绕腺体。有些病例黏膜下层腺体扩张、间质内黏液结节形成及含铁血黄素沉积。1例为发生在直肠的广基隆起型腺瘤伴局部高级别异型增生累及集合淋巴小结形成淋巴腺复合体,并陷入黏膜下层,类似浸润性腺癌周围被淋巴组织包绕。淋巴腺复合体内的肿瘤腺体和黏膜内病变相延续,并且组织学形态相同,肿瘤前缘可见腺体轮廓呈推挤式类圆形,以及不连续的黏膜肌,无典型浸润性腺癌所有伴有的纤维间质反应、肿瘤出芽、腺体锐角分支及脉管浸润等形态特征。结论:结直肠腺瘤伴黏膜下层假性浸润可总结为两种独特的形态学模式,模式一为分叶状,缺少淋巴组织反应;模式二为淋巴腺复合体样。两种模式的主要特征为黏膜下层肿瘤和黏膜内肿瘤形态相同,并有连续性,推挤式的腺体周围伴固有膜间质和黏膜肌包绕,并且无典型浸润性腺癌的形态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固有淋巴细胞3在皮肤创伤愈合中的作用及功能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固有淋巴细胞3(ILC3)在皮肤创伤愈合中的作用机制。方法:24只5周龄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皮肤创伤+ ILC3抑制剂组(简称ILC3抑制剂组)、皮肤创伤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建立创伤模型前4 d给予ILC3抑制剂组小鼠腹腔注射1 μg ILC3抑制剂每2天1次共2次,皮肤创伤组注射等体积生理氯化钠溶液,对照组小鼠正常喂养。构建小鼠皮肤创伤模型:腹腔注射麻醉后,以背部中线中点为圆点,用环钻压切出直径0.6 cm的皮肤全层圆形切口,并经组织学证明为全层损伤。观察记录创面大小,分别于创伤第0、1、3、5、7、9天对创面拍照并计算相应的创面愈合率。术后第9天取创缘组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皮肤创周ILC3浸润数量,并行HE染色,观察创面皮肤组织愈合情况,qRT-PCR检测创缘组织维生素D受体(VDR)、Notch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7A、IL-17F、IL-22 mRNA表达水平,Western印迹法检测其蛋白表达水平。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 t检验。 结果:创伤后第9天,与对照组比较,皮肤创伤组创缘组织ILC3数量升高(5.31% ± 1.47%比3.10% ± 0.54%, P < 0.01),TNF-α、IL-22、IL-17A、IL-17F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较高(均 P < 0.05),VDR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较低( P < 0.05),Notch1蛋白表达水平较高( P < 0.05),但其mRNA表达水平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第1、3、5天,ILC3抑制剂组创面愈合率(45.17% ± 9.90%、61.58% ± 11.61%、75.61% ± 9.12%)均高于皮肤创伤组(25.87% ± 10.96%、47.78% ± 13.81%、64.55% ± 10.29%,均 P < 0.05),第9天创周ILC3数量(2.69% ± 0.95%)低于皮肤创伤组( P < 0.01),创缘组织TNF-α、IL-22、IL-17A、IL-17F mRNA及蛋白表达均低于皮肤创伤组(均 P < 0.05),Notch1、VDR mRNA及蛋白表达均高于皮肤创伤组(均 P < 0.05)。创伤后第9天组织病理检查显示,ILC3抑制剂组上皮结构连续、完整,胶原纤维更加密集且排列整齐,毛囊、血管、皮脂腺等各组织结构更接近对照组皮肤。 结论:皮肤ILC3浸润于局部创面,通过TNF-α、IL-17A、IL-17F、IL-22等炎症因子参与皮肤创伤愈合的进程。下调ILC3数量可能通过激活VDR、Notch1并抑制TNF-α信号通路及下游炎症因子表达,促进皮肤创口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STAT3基因新发突变致儿童慢性腹泻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6月龄患儿以腹泻、呕吐起病,临床表现为排稀水样便并次数增多,营养不良,双肾多发结石,胃肠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窦炎、慢性结肠炎,十二指肠降段黏膜病理示固有层多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伴绒毛萎缩。全外显子测序发现STAT3基因c.1516G>A(p.E506K)杂合错义突变,为自发变异。该突变未曾见报道,可能是儿童慢性腹泻新发致病突变。该患儿改无乳糖深度水解配方喂养及对症支持治疗后排便正常,体重逐渐增加,双肾结石变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阑尾原发小淋巴细胞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以急性阑尾炎为首发症状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阑尾部位原发淋巴瘤甚为罕见,绝大部分为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临床影像学通常缺乏特异性表现,术前难以明确诊断。阑尾黏膜固有层本身富含淋巴小结,相对于大B细胞淋巴瘤而言,阑尾小B类细胞淋巴瘤诊断更具挑战性。小淋巴细胞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属于后者其中一种淋巴瘤类型,其在阑尾区发生罕见且极易误诊。现报道1例老年男性阑尾部位小淋巴细胞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首发症状为急性阑尾炎伴发全腹痛。通过该例报道及文献复习以期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概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自身免疫性肠病五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分析儿童自身免疫性肠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早期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5例自身免疫性肠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病理检查及治疗随访情况,并以"自身免疫性肠病"及"autoimmune enteropathy""children"为关键词,分别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及MEDLINE数据库、PubMed 1980年至2022年6月收录的论文进行检索并复习,总结儿童自身免疫性肠病临床诊治特点。结果:5例患儿均表现为慢性腹泻伴营养不良,常规禁食治疗无效,其中4例患儿抗肠上皮细胞抗体阴性,1例患儿抗肠上皮细胞抗体阳性,5例患儿小肠部位病理活检均存在小肠绒膜萎缩,3例患儿小肠病理可见固有层大量淋巴细胞浸润,杯状细胞减少以及隐窝内可见凋亡小体等改变,2例患儿小肠病理呈乳糜泻样表现;5例患儿均完善全外显子检测,未见明确致病位点突变,结合病史,除外其他疾病,最终确诊;4例女童,1例男童,其中2例患儿单纯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即达到临床治愈;3例激素减量过程中出现症状反复,最后均加用他克莫司维持缓解。检索到英文文献25篇,共报道66例自身免疫性肠病患儿,连同我院确诊的5例患儿,总结临床特点为:患儿发病年龄自生后1 d至15.9岁不等,其中3岁内发病47例(66%);临床表现主要为顽固性腹泻,伴有营养发育受限,10例患儿合并免疫缺陷,50例患儿明确完善抗肠上皮细胞抗体检测,30例阳性60%,71例患儿小肠病理均有不同程度的黏膜萎缩;有45例患儿具有明确治疗记录,8例患儿单纯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34例患儿加用免疫抑制药物,7例患儿死亡,84.4%(38/45)患儿早期用药,可达临床缓解,挽救生命。结论:儿童自身免疫性肠病是以小肠黏膜绒膜萎缩,出现慢性腹泻并发吸收不良为主要表现的免疫性疾病,内镜下表现轻微,对疑诊自身免疫性肠病的患儿应积极行内镜多部位活检,尤其是十二指肠、末端回肠部位的活检,以明确诊断,早期激素治疗,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浸润肠壁全层的胃肠道惰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胃肠道惰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indolent T-cell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ITLPD-GIT)是一种克隆性T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以淋巴样细胞浸润胃肠道黏膜固有层为主要特点。迄今为止,对该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的认识较为有限。本文报道1例随访10年、单克隆淋巴样细胞浸润肠壁全层的ITLPD-GIT。患者女,58岁。持续性腹泻腹痛10年,在发病第2年行部分小肠切除,小到中等大小的淋巴样细胞局限于黏膜固有层;发病第3年及第10年分别再次行部分小肠切除,镜下见病变进展,表现为淋巴样细胞弥漫浸润肠壁全层。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肿瘤细胞呈CD2、CD3、CD5、CD7、CD8、T细胞胞质抗原1阳性,而CD20、CD4、CD56、颗粒酶B和EB病毒编码的RNA均阴性。Ki-67阳性指数约5%。分子检测显示T细胞受体基因呈克隆性重排。随访10年,患者长期带病生存。ITLPD-GIT是一种罕见的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容易被漏诊或误诊;本病例进一步拓展了该病的病理形态学谱系,有助于病理医师认识及正确诊断该疾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SLAMF7在小鼠肠道组织及肠道炎症中的表达及意义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细胞表面受体信号淋巴细胞激活分子家族成员 7(signaling lymphocytic activation molecule family member 7,SLAMF7)在小鼠肠道正常组织和炎症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选择 8~10 周龄C57BL/6J野生型(wild-type)雄性小鼠5只,正常饮用水喂养,提取其结肠固有层淋巴细胞(lamina propria lymphocytes,LPLs)和肠上皮细胞(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IECs),Trizol试剂提取细胞总RNA,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检测细胞中SLAMF7的mRNA表达情况.选择8~10周龄C57BL/6J野生型雄性小鼠10 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各5只.对照组用正常饮用水喂养,模型组用含2.5%葡聚糖硫酸酯钠盐(dextran sodium sulfate,DSS)的饮用水喂养,建立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模型.于喂养第5 天处死两组小鼠,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对照组与模型组SLAMF7在免疫细胞亚群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相较于结肠IECs,SLAMF7在结肠LPLs中表达显著升高(P=0.017);DSS诱导肠炎后,SLAMF7在中性粒细胞中的表达上调(P=0.001),在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CD19+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经典树突状细胞(conventional dendritic cells,cDCs)中的表达无明显变化(P均>0.05).结论 SLAMF7可能通过中性粒细胞相关途径在U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CD48在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道免疫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的 探讨信e号传导淋巴细胞活化分子家族 2(signaltransduction lymphocyte activation molecule family 2,SLAMF2/CD48)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小鼠肠道免疫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选择6~8周龄的C57BL/6J雄性小鼠5只,分离其结肠上皮细胞(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IECs)及固有层淋巴细胞(lamina propria lymphocytes,LPLs),提取细胞总 RNA,RT-PCR、RT-qPCR和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细胞中CD48的表达情况.将10只6~8周龄的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UC组,每组5只.UC组小鼠以含2.5%DSS的饮用水喂养5 d诱导急性UC模型,对照组小鼠以正常饮用水喂养;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结肠上皮细胞中EPCAM+上皮细胞及CD45+免疫细胞中CD48的表达及两组小鼠结肠LPLs中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及CD19+B淋巴细胞和CD11b+Ly6G+中性粒细胞、CD11b+F4/80+巨噬细胞及CD11c+MHC Ⅱ+树突状细胞中CD48的表达情况.结果 CD48在C57BL/6J雄性小鼠结肠LPLs中的表达高于IECs(P<0.001).在结肠IECs内,CD45+免疫细胞中CD48的表达高于EPCAM+上皮细胞.与对照组相比,UC组CD11b+F4/80+巨噬细胞中CD48的表达降低(P=0.0065).结论 CD48在结肠免疫细胞中的表达高于上皮细胞,说明CD48可能通过免疫细胞而不是上皮细胞参与UC的发生发展过程.进一步研究发现,DSS诱导UC模型后,CD48在巨噬细胞中的表达下降,提示其可能通过巨噬细胞在急性UC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