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EAM/C预处理方案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BeEAM/C(苯达莫司汀+依托泊苷+阿糖胞苷+美法仑/环磷酰胺)预处理方案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tuo-HSCT)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21年7月至2023年1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淋巴瘤内科收治并进行BeEAM/C方案预处理auto-HSCT的30例PTCL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BeEAM/C组。选择2018年7月至2021年6月于本院接受GBM/C(吉西他滨+白消安+美法仑/环磷酰胺)方案预处理auto-HSCT的30例PTCL患者作为历史对照,纳入GBM/C组。BeEAM/C组与GBM/C组患者年龄分别为(43.2±10.3)岁和(38.6±11.8)岁;男性患者分别为19和17例,女性患者分别为11和13例。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组患者相关临床资料,比较2组患者的造血重建、预后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2组患者的随访截至2023年4月30日。2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等一般临床资料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根据本研究定量资料的分布,2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成组 t检验;定性资料比较采用 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2组患者的总体生存(OS)和无进展生存(PFS)曲线,2组比较采用log-rank法。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标准,经过该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2018LH-KS-025),并与所有受试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本研究BeEAM/C组和GBM/C组患者的骨髓受累、病理分型、疾病分期、既往治疗线数、移植前疗效、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构成比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② BeEAM/C组和GBM/C组患者回输的单核细胞(MNC)中位数(4.80×10 8/kg比5.23×10 8/kg)、CD34 +细胞中位数(2.09×10 6/kg比1.85×10 6/kg)、中性粒细胞植入中位时间(13 d比12 d)、血小板植入中位时间(15 d比15 d)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U=379.00、 P=0.294, U=394.50、 P=0.412, U=388.00、 P=0.353, U=-439.50、 P=0.876)。③截至2023年4月30日,对BeEAM/C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2.5个月(10.3,16.0个月),随访期间4例患者疾病进展(PD),1例死亡;对GBM/C组的中位随访时间为31.5个月(20.8,35.0个月),随访期间8例患者PD,2例死亡。BeEAM/C组和GBM/C组患者的1年PFS率分别为84.3%和90.0%,1年OS率分别为96.6%和93.2%,2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0.29、 P=0.589, χ2=0.20、 P=0.656)。④ BeEAM/C组和GBM/C组患者的Ⅳ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及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均为100.0%(30/30);2组患者Ⅲ~Ⅳ级贫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6.7%(17/30)比63.3%(19/30), χ2=0.28, P=0.598]。GBM/C组患者黏膜炎、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均高于BeEAM/C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73.3%(22/30)比46.6%(14/30), χ2=4.44, P=0.035;93.4%(28/30)比70.0%(21/30), χ2=5.46, P=0.020]。 结论:对于接受auto-HSCT的PTCL患者,采取BeEAM/C预处理方案与GBM/C预处理方案的短期预后疗效相当,但前者所致黏膜炎及胃肠道不良反应风险下降,安全性相对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老年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患者蛋白质能量消耗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老年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患者的蛋白质能量消耗(PEW)的危险因素,为预防该类患者PEW以及预后改善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国际肾脏营养与代谢学会关于PEW诊断标准共纳入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肾内科、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老年科、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肾内科2016年5月至2020年6月行腹膜透析(PD)和血液透析(HD)治疗未发生PEW的老年患者112例为非PEW组,同期纳入114例发生PEW的患者归为PEW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生化指标、人体学测量、生物电阻抗等指标的差异,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HD和PD患者发生PEW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PEW组与非PEW组比较,PEW组平均年龄更高( t=0.951、 P<0.001),≥65岁者占比更高( χ2=17.161、 P<0.001),体质指数更低( t=6.740、 P<0.001),糖尿病肾病发生率更高( χ2=14.176、 P<0.001),血液透析率更高( χ2=4.543、 P=0.033),透析月龄更长( t=2.306、 P=0.023),转铁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水平、总胆固醇、体细胞质量指数更低( t=6.262、13.405、9.507、8.341、4.610、5.599、2.499,均 P<0.05),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水分比更高( t=6.380、4.519,均 P<0.001),上臂肌围更小( t=5.418、 P=0.000)。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65岁、透析龄、血清白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是HD治疗的老年患者PEW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 OR=2.762、0.182、2.694、2.980, P=0.023、0.007、0.009、0.027);≥65岁、体质指数、血红蛋白水平是PD治疗的老年患者发生PEW的独立影响因素( OR=2.452、0.671、0.962, P=0.013、0.000、0.000)。 结论:HD老年患者的PEW发生率较PD者低,临床应根据影响因素进行干预,预防PEW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营养指数及临床特征与预后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预后营养指数(PNI)及临床特征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8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236例DLBCL患者临床资料。采用X-Tile软件和限制立方样条(RCS)确定PNI、年龄、血红蛋白的最佳截断值;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总生存(OS)情况,并进行log-rank检验。结果:236例患者中共115例(48.7%)死亡,中位OS时间32个月。患者3年OS率46%,5年OS率36%。PNI的最佳截断值为49,PNI和DLBCL预后不良风险之间表现为显著的非线性关系( χ2=34.64, P<0.01);剂量-反应关系分析表明,随着PNI的变化,预后不良风险的关联强度呈非线性下降。年龄的最佳截断值为63岁,年龄与DLBCL预后不良风险的关联强度呈非线性上升趋势( χ2=14.86, P=0.022)。使用X-Tile软件计算血红蛋白的最佳截断值为93 g/L和129 g/L。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NI、中枢神经系统是否受累、肝脏是否受累、年龄、血红蛋白、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是否有大包块是DLBCL患者OS独立影响因素(均 P<0.05)。生发中心B细胞(GCB)型、bcl-2阳性、bcl-6阳性患者中,PNI<49和PNI≥49患者3年OS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PNI在DLBCL患者预后评估中具有一定的价值,PNI≥49提示患者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组织因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组织因子(T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诊断的80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30例反应性淋巴结增生(RLN)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两组TF及VEGF的表达水平。结果:DLBCL组TF、VEGF的阳性率较RLN组增高[TF:86.3%(69/80)比50.0%(15/30);VEGF:90.0%(72/80)比53.3%(16/30);均 P<0.01]。TF与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 r=0.704, P<0.05)。DLBCL组中不同性别、年龄、Hans亚型患者TF、VEGF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有B症状、乳酸脱氢酶(LDH)增高、体力状态分级≥2级、结外病灶数>1处DLBCL患者的TF阳性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Ann Arbor Ⅲ~Ⅳ期、有B症状、LDH增高、结外病灶数>1处DLBCL患者的VEGF阳性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高危组TF阳性率高于低危组( P<0.01);IPI高危组、高中危组VEGF阳性率均高于低危组(均 P<0.01);TF、VEGF表达均与IPI评分呈正相关( r=0.491, P<0.01; r=0.529, P<0.01)。TF、VEGF低表达组DLBCL患者的总生存率均高于TF、VEGF高表达组(均 P<0.05)。 结论:TF和VEGF在DLBCL中高表达,且与IPI相关,对DLBCL的预后评估具有参考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上海多中心淋巴瘤患者贫血状况调查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淋巴瘤患者贫血的发生情况、影响因素及其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对上海地区4所综合性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住院的501例淋巴瘤患者进行6个月随访,统计分析贫血相关临床资料。结果:501例淋巴瘤患者中178例(35.5%)伴有贫血;初治淋巴瘤289例,其中贫血患者99例(34.3%);调查过程中新发贫血136例(42.1%);整个调查过程,贫血患病率达62.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初治淋巴瘤患者贫血发生与年龄、病理类型、有无骨髓浸润、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及Ann Arbor分期相关;初治淋巴瘤伴有贫血的患者较无贫血患者疗效差。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PI评分3~5分( P<0.001, OR=4.230,95% CI 2.339~7.650)及化疗( P<0.001, OR=11.049,95% CI 5.149~23.711)是新发贫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的体能状态评分(PS评分)与贫血显著相关。 结论:淋巴瘤患者贫血发病率及患病率高,贫血的发生与严重程度与淋巴瘤患者疗效及体能状态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166例双表达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双表达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特征与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166例双表达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生存和预后因素。结果:共收集DLBCL患者410例,其中双表达淋巴瘤(DEL)166例(40.5%)。男82例,女84例,中位诊断年龄63.5(21~95)岁。110例(66.3%)患者初诊年龄≥60岁,106例(106/163,65.0%)患者诊断时LDH升高,74例(74/160,46.2%)诊断时β 2-微球蛋白(β 2-MG)≥ 3 mg/L,107例(107/163,65.6%)结外受累数目≥2个,65例(65/166,39.2%)有B症状,131例(131/165,79.4%)初诊时分期为Ⅲ、Ⅳ期,41例(41/161,25.5%)初诊时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0~2分,38例(38/161,23.6%)初诊时IPI评分3分,82例(82/161,50.9%)初诊IPI评分4~5分。DEL患者中9例(9/56,16.1%)具有MYD88和CD79B突变。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 P=0.004)、β 2-MG水平升高( P=0.002)、IPI评分高( P=0.003)与较差的总生存(OS)相关,β 2-MG水平升高( P=0.031)、LDH水平升高( P=0.017)、分期Ⅲ~Ⅳ期( P=0.001)、IPI评分高( P=0.013)、免疫组化p53突变型( P=0.049)和PIM1突变( P=0.039)与较差的无进展生存(PFS)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IPI评分4~5分( HR=2.622,95% CI 1.398~4.917, P=0.003)是影响DEL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生存分析显示,DEL与非DEL患者的PFS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5.6%对75.1%, P=0.002),而OS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8%对83.6%, P=0.226)。在DEL患者中,REPOCH方案的总有效率高于RCHOP或RCHOP样方案(81.5%对63.4%, P=0.004)。 结论:DEL是一组侵袭性较强的淋巴瘤,具有较差的PFS,采用REPOCH方案化疗可能会改善患者的整体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R-CHOP样方案治疗后间质性肺炎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R-CHOP(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和R-CDOP(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长春新碱+脂质体多柔比星+泼尼松)方案治疗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后间质性肺炎(IP)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8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中心医院收治的初诊54例DLBCL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接受R-CDOP方案25例,接受R-CHOP方案29例。比较依据不同临床因素分层患者IP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P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应用R-CDOP方案[R-CDOP方案比R-CHOP方案:32.0%(8/25)比3.4%(1/29)]、治疗前乳酸脱氢酶水平正常[正常比升高:29.0%(9/31)比0(0/23)]、嗜酸粒细胞计数>0.1× 10 9/L[>0.1× 10 9/L比≤0.1×10 9/L:28.0%(7/25)比6.9%(2/29)]、Ki-67阳性指数<80%[<80%比≥80%:23.1%(9/39)比0(0/15)]患者的IP发生率高(均 P<0.05),年龄、性别、吸烟史、基础疾病、分期、国际预后指数评分、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评分、分型、B症状、β 2-微球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分层患者间IP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应用R-CDOP方案是间质性肺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CDOP方案比R-CHOP方案: OR=2.898,95% CI 1.358~6.176, P=0.008)。 结论:应用R-CDOP方案化疗增加了DLBCL患者IP发生风险,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及加强预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早期脑电双频指数监测联合乳酸清除率与急性重度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早期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联合乳酸清除率(LCR)与急性重度一氧化碳中毒(ASCMP)迟发性脑病的相关性及预测价值。方法:于2020年3月,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3月河北医科大学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收治的96例ASCMP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60 d,按患者转归分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DEACMP)组与预后良好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入院24 h BIS均值及治疗24 h LCR,根据24 h LCR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高LCR组(LCR>15%)及低LCR组(LCR≤15%),分析BIS均值、LCR与DEACMP的相关性及两者单独及联合对DEACMP的预测价值,比较高LCR组与低LCR组患者临床资料。BIS、LCR及两者联合对DEACMP预测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结果:与预后良好组比较,DEACMP组患者入院24 h BIS均值和治疗24 h LCR均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低LCR组比较,高LCR组患者DEACMP患病率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早期BIS均值、LCR与DEACMP均呈负相关性( r=0.760、0.546, P<0.01),BIS均值、LCR及两者联合对DEACMP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9、0.847和0.902。 结论:临床可通过早期BIS与LCR联合检测为ASCMP患者预后评估提供有效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肌少症对肝硬化患者显性肝性脑病发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发生显性肝性脑病(OHE)的危险因素,并明确肌少症对OHE的影响。方法:基于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建立的肝硬化队列,选择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长征医院)、上海市东方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山东省立医院3个中心诊断为肝硬化并接受上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的480例患者。以第三腰椎骨骼肌指数(L3-SMI)男性<44.77 cm 2/m 2、女性<32.50 cm 2/m 2作为肌少症诊断标准。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特征资料,包括基线期病史、年龄、血清总胆红素、天冬氨酸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血清白蛋白、血清钠、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等实验室检查指标,以及肝功能Child-Pugh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等。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肝硬化患者发生OHE的独立危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肌少症对肝硬化OHE发生率的影响。 结果:随访2年发现,OHE发生率为16.2%(78/480)。OHE患者的年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AST、GGT、PT、INR、Child-Pugh评分、MELD评分均高于未发生OHE者[(59.67±10.30)岁比(53.41±12.06)岁、35.25 μmol/L(20.10 μmol/L, 60.53 μmol/L)比22.70 μmol/L(15.10 μmol/L, 35.20 μmol/L)、40.00 U/L(27.25 U/L,61.00 U/L)比33.00 U/L(24.75 U/L,47.00 U/L)、52.50 U/L(26.25 U/L,86.75 U/L)比34.50 U/L(22.00 U/L,73.00 U/L)、(17.71±3.52) s比(15.50±2.98) s、1.50±0.34比1.31±0.29、(8.95±2.19)分比(7.20±1.94)分、(13.56±4.42)分比(11.42±3.92)分],血清白蛋白、血清钠、血小板计数均低于未发生OHE者[(29.72±5.55) g/L比(33.19±5.89) g/L、139.00 mmol/L(136.00 mmol/L, 142.00 mmol/L)比140.00 mmol/L (138.00 mmol/L,142.00 mmol/L)、60.00×10 9/L(43.75×10 9/L,90.25×10 9/L)比80.00×10 9/L(56.00×10 9/L,131.00×10 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77, Z=-4.10、-3.13、-2.24, t=-5.19、-4.71、-6.57、-3.98、4.99, Z=2.44、3.48;均 P<0.05)。OHE患者基线期合并腹水、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比例,以及肌少症者的比例均高于未发生OHE者[82.1%(64/78)比63.7%(256/402)、41.0%(32/78)比3.5%(14/402)、5.1%(4/78)比1.0%(4/402)、14.1%(11/78)比2.5%(10/402)、37.2%(29/78)比19.7%(79/402)],L3-SMI低于未发生OHE者[(43.14±8.97) cm 2/m 2比(46.29±8.49) cm 2/m 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9.11、101.97、4.52、18.38、10.53, t=2.86;均 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小板计数( OR=0.995,95%置信区间0.991~1.000, P=0.038)、L3-SMI( OR=0.959,95%置信区间0.922~0.997, P=0.035)和肝性脑病( OR=14.724,95%置信区间6.741~32.161, P<0.001)均是肝硬化患者发生OHE的独立影响因素。合并肌少症的肝硬化患者OHE发生率高于未合并肌少症者[26.9%(29/108)比13.2%(49/3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53, P=0.001)。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合并肌少症的肝硬化患者更易发生OHE( P<0.001)。 结论:肌少症与OHE密切相关,且是肝硬化患者发生OHE的独立预测因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血清脂蛋白a水平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血清脂蛋白a[Lp(a)]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6月就诊于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87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初治DLBCL组),选择健康体检者78名为对照组。比较初治DLBCL组和对照组Lp(a)的水平,及治疗后获得不同疗效的DLBCL患者Lp(a)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Lp(a)预测DLBCL患者疗效的效能,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确定最佳临界值。根据最佳临界值,将DLBCL患者分为低Lp(a)组和高Lp(a)组,比较不同Lp(a)水平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不同Lp(a)水平DLBCL患者无复发生存(RFS)和总生存(OS)。结果:初治DLBCL组患者Lp(a)水平为(0.24±0.09)g/L,对照组为(0.09±0.06)g/L,DLBCL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61, P=0.019)。87例患者中,治疗后达完全缓解(CR)54例,部分缓解(PR)23例,疾病进展(PD)10例。CR、PR、PD患者Lp(a)水平分别为(0.09±0.09)g/L、(0.12±0.08)g/L、(0.25±0.15)g/L,CR、PR患者Lp(a)水平均低于初治DLBCL患者Lp(a)水平[(0.24±0.09)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PD组Lp(a)水平与初治DLBCL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Lp(a)预测DLBCL患者疗效的最佳临界值为0.25 g/L,AUC为0.776(95% CI:0.676~0.876, P<0.05),其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66.67%、82.76%。根据Lp(a)的最佳临界值(0.25 g/L),将患者分为低Lp(a)组(≤0.25 g/L)(57例)和高Lp(a)组(>0.25 g/L)(30例)。高Lp(a)组患者中,乳酸脱氢酶>227 U/L、Ann Arbor分期Ⅲ~Ⅳ期、结外器官受累>1个的患者比例均高于低Lp(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nn Arbor分期Ⅲ~Ⅳ期、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3~5分及Lp(a)>0.25 g/L是影响DLBCL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5);Ann Arbor分期Ⅲ~Ⅳ期、IPI评分3~5分是影响DLBCL患者RFS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5)。低Lp(a)组中位OS时间未达到;高Lp(a)组中位OS时间为21个月,两组O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低、高Lp(a)组中位RFS时间均为未达到,两组RF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02)。 结论:DLBCL患者Lp(a)水平升高,Lp(a)可能是影响DLBCL预后的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