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典名方泻白散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的预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6/8
泻白散出自宋代钱乙所著《小儿药证直诀》,全方具有清泻肺热、止咳平喘的功效,临床多用于治疗肺热病.文章概述泻白散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并以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五原则"为指导,对泻白散的Q-Marker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桑皮苷A、桑黄酮G、桑辛素、地骨皮乙素、地骨皮甲素、甘草苷、甘草酸可以作为泻白散的Q-Marker,为完善泻白散的质量评价及控制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
地骨皮甲素调节IL-33/ST2信号对中耳炎大鼠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1/4
目的 探讨地骨皮甲素调节IL-33/ST2信号对中耳炎大鼠免疫功能及钠通道的研究.方法 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NO组(正常大鼠灌胃生理盐水),MO组(模型大鼠灌胃生理盐水),OS组(模型灌胃40 mg·kg-1地骨皮甲素),ST组(模型灌胃0.2 mL 1 kg·L-1 IL-33/ST2信号抑制剂),UN组(模型灌胃40 mg·kg-1地骨皮甲素和0.2 mL 1 kg· L-1 IL-33/ST2信号抑制剂).听性脑干反应检测听力水平,HE染色检测中耳黏膜组织病理形态,ELISA法检测免疫功能相关指标,Real-time PCR法检测中耳黏膜组织上皮钠通道mRNA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IL-33/ST2信号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与NO组相比,MO组纯音听力阈值、IL-4含量、IL-33、ST2 蛋白表达升高(P<0.05),INF-γ 含量、α-ENaC、β-ENaC、γ-ENaC mRNA 表达降低(P<0.05),与 MO 组比较,OS组、ST组、UN组纯音听力阈值、IL-4含量、IL-33、ST2蛋白表达降低(P<0.05),INF-γ 含量、α-ENaC、β-ENaC、γ-ENaC mRNA表达升高(P<0.05),且ST组与OS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UN组比ST组降低明显(P<0.05);与NO组相比,MO组中耳黏膜出现病理变化,与MO组相比,OS组、ST组、UN组病理症状明显改善.结论 地骨皮甲素可显著改善中耳炎大鼠免疫功能,促进钠通道表达,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IL-33/ST2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4
-
地骨皮中咖啡酰丁二胺、地骨皮乙素和绿原酸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建立地骨皮中咖啡酰丁二胺、地骨皮乙素与绿原酸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单因素考察方法建立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咖啡酰丁二胺、地骨皮乙素与绿原酸的含量,色谱条件为Waters Xbridge C18(4.6 mm×250 mm,5 μm)色谱柱,甲醇-0.05%三氟乙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为290 nm,柱温30℃.结果 地骨皮药材采用100倍量的70%甲醇回流提取60 min,制备供试品溶液;咖啡酰丁二胺在0.01375 ~0.2200 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5,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25%,RSD=1.81%(n=6);地骨皮乙素在0.057875~0.9260 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8,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1.01%,RSD=2.81%(n=6);绿原酸在0.00925~0.1480 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5,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51%,RSD=2.32%(n=6).结论 所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为地骨皮药材质量控制和评价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UPLC-LTQ-Orbitrap高分辨质谱的地骨皮化学成分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系统(UPLC-LTQ-Orbitrap-MS)分析鉴定中药地骨皮的化学成分.采用Waters Xbridge Shield RP18色谱柱(4.6 mm ×250 mm,5μm),用0.1%甲酸水溶液(A)-乙腈(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柱温35℃.质谱使用ESI离子源,正、负离子分析模式采集数据,通过高分辨质谱解析,并结合相关文献和对照品进行比对共指认出55个化合物,包括酚酰胺成分39个,有机酸成分6个,环肽类成分3个,香豆素类成分2个和5个其他成分.该实验应用UPLC-LTQ-Orbitrap高分辨液质联用技术对地骨皮的化学成分进行较为全面地分析,并归纳总结地骨皮中酚酰胺化学成分的裂解规律,为进一步研究地骨皮的化学成分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地骨皮甲素调节VEGF信号通路对分泌性中耳炎大鼠的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研究地骨皮甲素对分泌性中耳炎大鼠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72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对照组,模型组,地骨皮甲素低、中、高剂量组及泼尼松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采用注射卵清蛋白的方法 建立分泌性中耳炎大鼠模型,造模完成后,对照组及模型组灌胃给予生理盐水,地骨皮甲素低、中、高剂量组按照20 ml/kg分别灌胃给予大鼠0.5 mg/ml、1 mg/ml、2 mg/ml的地骨皮甲素,泼尼松组按照20 ml/kg灌胃给予大鼠0.25 mg/ml的泼尼松,连续给药21 d后,测定大鼠中耳灌洗液中IFN-γ、IL-4水平,血清TNF-α、IL-6及IL-1β水平,苏木精-伊红染色对大鼠中耳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Western blot检测大鼠中耳组织VEGF、VEGFR-2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地骨皮甲素各剂量组及泼尼松组大鼠血清TNF-α、IL-6及IL-1β 水平,中耳灌洗液中IL-4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而中耳灌洗液中IFN-γ水平显著升高(P<0.05),且与地骨皮甲素的剂量呈依赖性;病理学检查结果 表明,与模型组比较,地骨皮甲素低、中剂量组分泌性中耳炎大鼠中耳黏膜肿胀情况好转,黏膜细胞脱落少见,地骨皮甲素高剂量组中耳黏膜较完整,细胞肿胀明显好转,偶见黏膜细胞脱落,泼尼松组分泌性中耳炎大鼠黏膜增厚基本消失,偶见细胞肿胀;Western blot结果 表明,与模型组比较,地骨皮甲素各剂量组及泼尼松组大鼠中耳黏膜VEGF及VEGFR-2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且与地骨皮甲素的剂量呈一定的依赖性.结论 地骨皮甲素能够缓解分泌性中耳炎大鼠的疾病状态,改善大鼠疾病转归,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调节VEGF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地骨皮甲素对鱼藤酮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考察地骨皮甲素(kukoamineA,KuA)对鱼藤酮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研究,为发现具有抗帕金森病的活性先导化合物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体外建立鱼藤酮诱导的帕金森模型,运用MTT、LDH、Hoechst33342染色等方法对KuA体外抗鱼藤酮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进行初步确认.利用比色法和荧光染色分别考察KuA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及活性氧(ROS)含量、线粒体膜电位(MMP)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ting探讨KuA体外抗鱼藤酮诱导PC 12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结果 0.5 μmol/L鱼藤酮可降低PC12细胞存活率,不同浓度KuA可减轻鱼藤酮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与模型组相比,KuA可降低细胞内ROS及MDA含量,并提高SOD活性.此外,KuA可提高基质金属蛋白酶(MMP)水平,下调Bax/Bcl-2值、抑制细胞色素C释放以及下调Caspase-3、Caspase-9、a-synuclein的蛋白表达.结论 KuA对鱼藤酮诱导的PC12细胞帕金森病模型具有保护作用,其可能的机制与抑制ROS生成、保护MMP、调控线粒体凋亡途径相关蛋白表达和降低a-synuclein蛋白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地骨皮HPLC指纹图谱及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谱效关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研究地骨皮HPLC指纹图谱与其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作用的相关性,同时进行定量分析,探究地骨皮降血糖的药效物质基础.方法 通过HPLC梯度洗脱建立20个批次不同地区市售地骨皮药材的指纹图谱,并进行体外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实验,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将地骨皮指纹图谱中共有峰峰面积与药效数据相关联,建立谱效关系模型;同时对4个化学成分(绿原酸、东莨菪苷、地骨皮乙素、地骨皮甲素)进行含量测定,并结合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对测定结果进行识别.结果 地骨皮HPLC指纹图谱中8个共有峰均是与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作用相关色谱峰,其中3个色谱峰被指认,分别为3号峰(绿原酸)、5号峰(地骨皮乙素)、7号峰(地骨皮甲素);8个共有峰关联度均大于0.7,按关联度排名顺序为7号峰>5号峰>1号峰>6号峰>3号峰>8号峰>2号峰>4号峰;甘肃与其他产地地骨皮成分含量有明显区别,不同产地、不同批次药材之间的质量存在差异.结论 地骨皮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作用是多个化学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更有效控制地骨皮药材及饮片质量,应合理选择含量检测的指标性成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地骨皮HPLC特征图谱建立及灰分检测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建立地骨皮HPLC特征图谱及灰分检测.方法 地骨皮甲醇-0.15%磷酸提取物的分析采用platisil ODS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甲醇-0.15%磷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80 nm.灰分测定参照2015年版《中国药典》四部通则进行.结果 21批样品指纹图谱中有5个共有峰,特征峰聚类分析结果与相似度分析结果一致,灰分均大于2015年版《中国药典》地骨皮项下总灰分标准(11.0%).结论 该方法稳定可靠,可用于地骨皮的质量控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地骨皮炮制前后地骨皮乙素含量变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建立地骨皮中地骨皮乙素含量测定方法,并比较炮制前后地骨皮乙素含量变化.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地骨皮乙素的含量,色谱条件为Agilent ZORBAX SB-Aq(4.6 mm×250 mm,5μm),甲醇-0.2%三氟乙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80 nm,柱温40 ℃.结果 地骨皮乙素在24.3040 μg/mL~1.2152 m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1.0000(n =6),精密度试验RSD为0.07%,重复性试验平均含量为3.6870%,RSD为1.50%,稳定性试验RSD为0.13%,平均回收率为101.53%,RSD为1.73%.结论 地骨皮乙素含量随着淘洗次数的增加而显著降低,不同干燥方法对地骨皮乙素含量影响较大,地骨皮乙素含量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干燥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所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稳定准确,重现性好,为地骨皮药材和饮片质量控制和评价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泻白散大鼠体内入血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研究泻白散的体内入血成分.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进行分析.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和给药组,每组10只.空白组大鼠灌胃水,给药组大鼠灌胃2 g/mL(以生药量计)泻白散溶液,给药体积均为11.3 mL/kg,每日2次,连续3 d.末次给药1.5 h后,各组大鼠腹主动脉取血,将血清处理后取上清液进样分析;采集正、负离子模式下的相关数据,利用自建二级质谱数据库并查阅相关文献对泻白散入血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结果 共鉴定出17种泻白散入血成分,其中6种来源于君药桑白皮,7种来源于臣药地骨皮,12种来源于佐使药甘草,分别为地骨皮甲素、绿原酸、tachiogroside B、astringin、新甘草苷、甘草素、壬二酸、异甘草苷、glycyroside、芒柄花苷、癸二酸、parthenolide、刺芒柄花素、18β-甘草次酸、6-姜酚、棕榈酰胺、芥酸酰胺,这些化合物主要是黄酮类、生物碱类和有机酸类成分.结论 本研究初步确定了泻白散的17种入血成分,这些成分与泻白散的作用相一致,可能是泻白散的药效物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