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山祖国家公园植物群落α和β多样性对海拔梯度的响应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物种多样性对海拔梯度的响应是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为探究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百山祖园区(以下简称百山祖国家公园)内的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采用样带法在百山祖国家公园设置一组三条连续海拔梯度样带,连续海拔垂直样带相较非连续海拔分布的样地具有更多的优势,它具有更精确的检测能力和更灵敏的检测手段,能够更好的对任意海拔位置上物种、群落和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及其机制进行研究.所建设样带宽30 m,总长3210 m,海拔范围为636.3-1928.04 m,总面积为9.63 hm2,在样带中进行植物群落每木调查.调查样带内所有胸径≥ 1 cm的木本植物个体,记录种名、胸径等,分析植物群落α和β多样性对海拔梯度的响应.结果表明:在三条样带上,共记录木本植物260种、69914个个体,隶属于55科109属.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指数与海拔梯度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地形因子中海拔对物种α多样性影响最大,坡度次之,坡向对α多样性影响较小.随着样地间海拔距离的增大,样地间β多样性指数(Jaccard相似性指数)都与样地间海拔距离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群落的Jaccard相似性指数随着样地间海拔距离的增大而减小,植物群落β多样性与海拔、坡度、坡向均呈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海拔的影响最大,坡度次之,坡向的影响较小.在海拔梯度上物种β多样性的周转组分占主导地位,各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差异由物种更替控制.研究结果为今后百山祖国家公园及其他亚热带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山地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稳定性维持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学校的健康儿童青少年视网膜OCT数据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健康儿童青少年经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测得的黄斑区以及视盘区相关参数的正常值范围,并分析个体因素对OCT主要参数的可能影响。方法::横断面研究。本研究为爱尔儿童青少年屈光发育队列研究的一部分内容,在2019年3─6月期间,使用OCT对湖南醴陵市及湖北宜昌市3所学校的913名中小学生(5~15岁)眼球黄斑区及视盘区进行扫描,以OCT自带软件导出视盘形态学指标、视盘及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和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分别以 P2.5~ P97.5及均值±1.96标准差定义其正常值范围,并通过Spearman相关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年龄、性别、屈光度和眼轴长度对OCT主要参数的影响。 结果::糖尿病早期治疗研究小组黄斑部格子分区(EDTRS)中,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及RNFL的正常值范围分别为193.72~262.68 μm和0.67~8.18 μm。内环区视网膜厚度依次为上方(288.07~340.29 μm)>鼻侧(283.89~340.53 μm)及下方(283.85~337.21 μm)>颞侧(275.32~326.32 μm),RNFL依次为下方(24.40~33.01 μm)及上方(24.52~33.24 μm)>鼻侧(20.89~28.35 μm)>颞侧(20.54~24.45 μm);外环区视网膜厚度依次为鼻侧(266.97~323.27 μm)>上方(254.81~305.03 μm)>下方(241.54~292.42 μm)>颞侧(238.45~286.59 μm),RNFL依次为鼻侧(42.38~63.03 μm)>下方(36.35~53.74 μm)及上方(36.19~53.64 μm)>颞侧(21.37~26.52 μm)。视盘视网膜厚度依次为上方(286.13~378.29 μm)及下方(283.20~375.82 μm)>颞侧(256.90~325.30 μm)>鼻侧(235.40~309.79 μm),RNFL依次为下方(122.07~193.79 μm)>上方(113.48~188.28 μm)>颞侧(71.51~146.15 μm)>鼻侧(45.99~112.26 μm)。视盘面积(DA)、盘沿面积(RA)、视杯容积(CV)、杯盘面积比(CDAR)、线性杯盘比(LCDR)、垂直杯盘比(VCDR)分别为1.37~3.16 mm 2、0.79~2.64 mm 2、0.01~0.51mm 3、0.03~0.64、0.17~0.80、0.15~0.78。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等效球镜度与黄斑中心区、黄斑外环鼻侧、视盘鼻侧及视盘下方RNFL厚度和DA、CV、VCDR具有相关性( r=-0.197、-0.317、4.458、1.633、0.069、0.020、0.040,均 P<0.05),年龄与黄斑中心区RNFL及DA、CV、VCDR呈负相关( r=-0.099、-0.020、-0.005、-0.007,均 P<0.05),与黄斑外环鼻侧RNFL呈正相关( r=0.141, P=0.046),眼轴与CV、VCDR、黄斑中心区及外环鼻侧RNFL呈正相关( r=0.022、0.045、0.414,1.486,均 P<0.05),与视盘下方呈负相关( r=-2.192, P=0.012),仅黄斑外环鼻侧RNFL与性别有相关性( r=-1.066, P=0.002)。 结论::本研究提供了健康儿童青少年人群黄斑区以及视盘区相关参数正常范围,同时发现性别、年龄、屈光度以及眼轴均会对OCT的检查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提示临床中应用OCT评估及诊治儿童青少年眼底病变时,应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颧弓韧带的解剖和测量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通过解剖了解颧弓韧带的形态结构及位置数据。方法:2018年7月至2020年1月,杭州医学院浙江省人民医院整形外科医生团队在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部解剖教研室解剖20例中国人半面冷冻新鲜标本,逐层解剖显露颧弓韧带,观察相邻组织结构及层次关系,测量不同层次及起点的尺寸及拉力参数。参考13篇颧弓韧带相关论文,结合解剖数据,得出颧弓韧带的认知及描述。结果:颧弓韧带在颧弓区域皮肤和皮下组织间呈均匀致密垂直于皮肤分布的纤维组织结构,横径2.0~2.5 cm,外侧缘距离耳屏3.5 cm;在浅表肌肉腱膜系统(SMAS)深层分为大小两束,分别距离耳屏4.0、6.5 cm;在颧弓前端下缘骨膜表面可见大束韧带起始部,纵轴平行于颧弓,位于颧大肌起点外侧,拉力最大可达28 N;在颧大肌起点内侧可见小束韧带起始部,纵轴平行于颧骨下缘,大小束之间有细小散在的韧带。结论:颧弓韧带包含大小两束,分别起自颧弓和颧骨下缘,具有特定的解剖规律,不同层次的结构表现和位置参数对临床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脉络膜骨瘤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影像特征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观察分析脉络膜骨瘤扫频源OCT(SS-OCT)的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横断面观察性研究。2014年7月至2019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经裂隙灯显微镜联合前置镜、FFA和(或) ICGA、B型超声和(或)CT检查确诊为脉络膜骨瘤的61例患者73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7例20只眼,女性44例53只眼;平均年龄(33.5±12.7)岁。单发肿瘤71只眼(71个瘤体),多发肿瘤2只眼(4个瘤体,每只眼各2个瘤体)。参照文献并结合眼底彩色照相及FAF检查结果,将瘤体分为钙化区(较新鲜瘤体)和脱钙区(较陈旧瘤体)两类。采用SS-OCT对患眼瘤体进行扫描,根据肿瘤位置以及大小选取适当和相应的扫描模式。观察瘤体的SS-OCT影像特征,包括瘤体内部反射特点、瘤体对脉络膜血管的影响以及瘤体表面视网膜各层结构的变化。结果:73只眼共75个瘤体中,7个瘤体仅有脱钙区,5个瘤体仅有钙化区,其余瘤体均有钙化区和脱钙区。SS-OCT显示钙化区视网膜内层均保存完整,而外界膜、椭圆体带、嵌合体带以及RPE等视网膜外层结构可有异常;脱钙区的视网膜外层及RPE结构全部受损。所有瘤体脉络膜毛细血管以及大部分中、大血管层结构均消失,取而代之呈现"海绵"状(39个瘤体)、"丝瓜络"样(11个瘤体)、"板层"样(10个瘤体)、混合型(12个瘤体)以及不规则样(5个瘤体)外观。瘤体内可见强反射板层线(71个瘤体)、强反射水平线(47个瘤体)、弱反射管腔(水平、垂直、圆形分别为39、42、41个瘤体);骨小梁样中强反射物质位于中断的Bruch膜上。所有瘤体的脉络膜巩膜交界面可见,并可见睫状后动脉穿入巩膜层。结论:脉络膜骨瘤在SS-OCT图像可清晰呈现特征性的"海绵"状、"丝瓜络"样、"板层"样、混合型以及不规则样五种外观,伴有瘤体内特有的强反射板层线、水平线和弱反射管腔。骨小梁样中强反射物质可位于中断的Bruch膜上生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乙型肝炎e抗原双阳性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产妇进行母乳喂养的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和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双阳性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携带产妇采用母乳喂养对其所生婴儿HBV感染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2月至2018年5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进行产前检查及分娩的HBsAg和HBeAg双阳性携带HBV产妇及其所生的婴儿各323例,将其分为母乳喂养组和人工喂养组。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和聚合酶链反应-荧光探针法,分别检测两组婴儿在出生<24 h及7月龄时的血清HBV标志物和HBV DNA的阳性率。统计学方法采用 χ2检验。 结果:最终纳入297例患者,其中母乳喂养组149例,人工喂养组148例。母乳喂养组与人工喂养组婴儿在出生<24 h及7月龄时的HBsAg、抗-HBs、HBeAg、HBV DNA>100 IU/mL的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母乳喂养组出生<24 h新生儿抗-HBs阳性率为58.39%(87/149),低于7月龄时的95.97%(143/149);母乳喂养组出生<24 h新生儿HBeAg阳性率为65.10%(97/149),高于7月龄时的13.42%(20/1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59.75、40.49,均 P<0.01)。母乳喂养组出生<24 h新生儿的HBsAg和HBV DNA>100 IU/mL阳性率分别为2.01%(3/149)和2.68%(4/149),其7月龄时的HBsAg和HBV DNA>100 IU/mL阳性率分别为2.68%(4/149)和2.68%(4/149),两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人工喂养组出生<24 h新生儿抗-HBs阳性率为47.97%(71/148),低于7月龄时的95.94%(142/148);人工喂养组出生<24 h新生儿HBeAg阳性率为55.41%(82/148),高于7月龄时的19.59%(29/1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85.37、39.84,均 P<0.01)。人工喂养组出生<24 h新生儿的HBsAg和HBV DNA>100 IU/mL阳性率分别为4.73%(7/148)和1.35%(2/148),其7月龄时的HBsAg和HBV DNA>100 IU/mL阳性率分别为1.35%(2/148)和1.35%(2/148),两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母乳喂养不是增加HBsAg和HBeAg双阳性HBV携带产妇垂直传播风险的决定性因素,建议这类产妇在正规预防的前提下进行母乳喂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快速精确获取小鼠角膜神经三维图像及其参数的技术方案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研究快速、精确获取小鼠角膜神经三维(3D)图像及其参数的技术方案。方法:选取SPF级雌性C57BL/6小鼠4只,吸入过量乙醚麻醉后使小鼠安乐死,立即在解剖显微镜下获取具有完整角膜缘的角膜4个,经过常规固定、透膜和抗β-Ⅲ微管蛋白荧光抗体标记后整铺片处理。在高分辨率去卷积显微镜下采用科学互补性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探测器捕获图像,通过显微镜系统自携带图像处理软件对图像进行3D去卷积运算,Z轴数据平面投影以及自动拼接处理得到完整的角膜神经纤维3D图像。采用交互式显微图像分析软件Imaris的丝状追踪模块中的自动检测模式获得不同区域的角膜神经密度,采用自动路径模式手动指定计算起始点到终止点的神经纤维长度。结果:在去卷积显微镜60倍油镜下,可以观察到角膜缘处呈密集网络状的基质层神经纤维在角膜缘附近进入前弹力层,并发出密集的分枝,形成基底下神经丛。这些神经丛向角膜中心伸展形成密集的神经网络样结构,在角膜顶点汇聚成漩涡状结构。少部分神经纤维丛垂直进入上皮层,并发出许多微小的神经末梢分枝。采用Imaris软件丝状物追踪模块中的自动检测模式自动统计,发现角膜神经末梢密度从角膜缘的(2 488.88±282.84)μm/μm 2逐渐增多至角膜中央的(5 766.66±298.55)μm/μm 2;角膜基质神经纤维密度从角膜缘的(40.99±0.99)μm/μm 2递减至角膜中央的(34.57±1.28)μm/μm 2。通过自动路径模式手动测量发现,角膜缘处基质层神经纤维进入前弹力层约151 μm处开始分枝形成基底下神经丛。 结论:去卷积显微镜系统可以获得整个角膜神经纤维的3D分布,Imaris图像分析软件可以自动、快速统计待测区域角膜神经纤维的不同参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新生儿先天性结核的诊断与治疗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新生儿先天性结核是指由母亲妊娠期结核分枝杆菌经胎盘和脐带垂直传播,或胎儿在分娩过程中吸入/吞入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疾病,常于新生儿晚期发病,进展迅速,且病死率高,临床认识不足易误诊。现对新生儿先天性结核的诊断和治疗作一综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促进该病的临床规范化诊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Da Vinci 机器人经肛微创手术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患者女性,74岁,身高150 cm,体质指数为20.89 kg/m 2。因“间断腹泻1年”于当地医院行肠镜检查发现直肠肿物,并在结肠镜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直肠腺癌。直肠指诊:胸膝位,2点钟方向距肛缘约4 cm可触及2枚止血夹。患者及家属具有强烈保肛意愿,同意接受机器人经肛微创手术(robotic transanal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robotic TaMIS)术,并签署手术同意书。手术方法:右侧卧位,硬性直肠镜检查确定病变位置,碘伏消毒直肠腔。扩肛至4指,置入自制肛门微创操作平台,置入机器人专用Trocar,连接CO 2建立气腔,维持气腔压力在8~12 mmHg(1 mmHg=0.133 kPa)。将Da Vinci机器人置于患者左侧,连接机器人镜头、1号臂、2号臂。另置入一12 mm Trocar以供助手使用。应用单极电剪刀沿肿瘤周边0.5~1 cm标记切除范围。从肿瘤一侧垂直切开黏膜,直至见到直肠壁外组织,完整切除病变。3-0可吸收线连续缝合创面。手术顺利,手术总用时约80 min,其中手术平台的建立与机器人连接过程(Docking)用时60 min,手术操作20 min,术中出血5 ml,经肛门取出肿瘤组织并将其固定在带有指示的纸板上,做好切缘(上、下、左、右)的定位标记。麻醉清醒后患者即下床活动并进食流质饮食,术后恢复顺利,无腹痛、腹胀,无盆腔、肛周感染、腹腔出血、肠梗阻等并发症,术后第2天出院。术后病理:(直肠癌内镜切除术后)结直肠黏膜组织,局部急、慢性炎性细胞浸润,肉芽肿组织增生,固有层小血管增生、扩张及充血、淤血,未见明确残存肿瘤。目前已完成术后第1周、第2周、第4周的电话随访,患者无便血、排粪困难或排粪次数增多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主细胞为主型胃底腺型胃癌的内镜及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主细胞为主型胃底腺型胃癌(gastric adenocarcinoma of fundic gland type of chief cell predominant type,GA-FG-CCP)的临床、内镜与病理学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3年5月在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和上海市东方医院经病理组织学诊断为GA-FG-CCP的40例患者(41个病变)资料,分析其临床及内镜特征、病理学特征、免疫组化结果、内镜治疗、预后情况。结果:40例GA-FG-CCP患者中,男15例、女25例,平均年龄60.03岁,临床上多无明显不适症状,均无肿瘤家族史。除1例外,其余均无幽门螺杆菌感染。白光观察的内镜特征:①主要位于胃体上部(63.41%,26/41);②褪色/白色调(56.10%,23/41);③扩张的树枝状血管(78.05%,32/41);④背景黏膜无萎缩改变(100.00%,41/41)。窄带光成像放大观察:①无明显边界(85.37%,35/41);②腺窝开口部扩大(87.80%,36/41);③窝间部增宽(92.68%,38/41);④缺乏不规则的微血管结构(95.12%,39/41)。患者活检标本病理均证实为胃底腺型肿瘤。肿瘤主要由异型程度低、类似主细胞分化的细胞组成,但也有散在壁细胞,多呈不规则、融合性生长的腺管。40例患者中20例未接受内镜治疗。接受内镜切除治疗的20例21个病变中,12个浸润至黏膜下层(20~520 μm),9个为黏膜内癌。无淋巴管及血管浸润,水平及垂直切缘阴性。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胃蛋白酶原Ⅰ和MUC6阳性,H +-K +-ATPase散在少数阳性,Ki-67肿瘤细胞增殖指数低,MUC5AC、MUC2和CD10均阴性。患者平均随访15.85个月,期间均无复发或转移。 结论:GA-FG-CCP是一种分化非常好的罕见肿瘤类型,临床症状不明显,但内镜下有特征性表现,应用白光和窄带光成像放大观察可提高检出率,病理和免疫组化染色可明确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累及中心凹的鱼雷样黄斑病变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患儿女,6岁。因右眼偶尔视物模糊,于2021年4月21日至陆军特色医学中心眼科就诊。患儿生长发育正常。否认早产、眼部外伤、手术及家族疾病史。无长期服用药物史。眼部检查:右眼、左眼视力分别为0.5、0.6,矫正视力均为1.0。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4.6、13.6 mm Hg(1 mm Hg= 0.133 kPa)。双眼外眼及眼前节检查无异常。眼底检查,右眼黄斑见一"纺锤形"、边界清晰的平坦色素减退区域,水平直径约1个视盘直径(DD),垂直直径约1/2 DD,病灶尖端指向视盘(图1A)。眼底自身荧光(AF)检查,右眼病灶边界显示不清晰,病灶呈相对均匀的弱AF,病灶头部的边缘呈强AF(图1B)。红外眼底成像(IR)检查,右眼病灶呈较强反射,边界清晰(图1C)。右眼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联合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同步检查,15.62 s时,FFA检查可见病灶呈现斑驳状强荧光,边界清晰;ICGA检查可见病灶呈弱荧光,透见其下的脉络膜血管,病灶颞侧见一荧光不均的狭长尾部。20 min,FFA检查可见病灶呈透见荧光表现;ICGA检查可见病灶呈一均匀的弱荧光,尾部显示清晰,病灶呈"蝌蚪状"(图1D~1G)。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右眼病灶的部分区域外核层变薄,病灶外界膜完整,椭圆体带、嵌合体带与视网膜色素上皮(RPE)/Bruch膜之间存在弱反射暗区,其下方脉络膜反射增强(图2A),脱离的神经上皮层下可见"绒毛状"的强反射(图2B),病灶尾部椭圆体带下方结构紊乱、增厚,椭圆体带略向上隆起(图2C)。左眼各项检查均未见异常。诊断:右眼鱼雷样黄斑病变(TM)。建议患儿定期随访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