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学校的健康儿童青少年视网膜OCT数据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健康儿童青少年经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测得的黄斑区以及视盘区相关参数的正常值范围,并分析个体因素对OCT主要参数的可能影响。方法::横断面研究。本研究为爱尔儿童青少年屈光发育队列研究的一部分内容,在2019年3─6月期间,使用OCT对湖南醴陵市及湖北宜昌市3所学校的913名中小学生(5~15岁)眼球黄斑区及视盘区进行扫描,以OCT自带软件导出视盘形态学指标、视盘及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和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分别以 P2.5~ P97.5及均值±1.96标准差定义其正常值范围,并通过Spearman相关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年龄、性别、屈光度和眼轴长度对OCT主要参数的影响。 结果::糖尿病早期治疗研究小组黄斑部格子分区(EDTRS)中,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及RNFL的正常值范围分别为193.72~262.68 μm和0.67~8.18 μm。内环区视网膜厚度依次为上方(288.07~340.29 μm)>鼻侧(283.89~340.53 μm)及下方(283.85~337.21 μm)>颞侧(275.32~326.32 μm),RNFL依次为下方(24.40~33.01 μm)及上方(24.52~33.24 μm)>鼻侧(20.89~28.35 μm)>颞侧(20.54~24.45 μm);外环区视网膜厚度依次为鼻侧(266.97~323.27 μm)>上方(254.81~305.03 μm)>下方(241.54~292.42 μm)>颞侧(238.45~286.59 μm),RNFL依次为鼻侧(42.38~63.03 μm)>下方(36.35~53.74 μm)及上方(36.19~53.64 μm)>颞侧(21.37~26.52 μm)。视盘视网膜厚度依次为上方(286.13~378.29 μm)及下方(283.20~375.82 μm)>颞侧(256.90~325.30 μm)>鼻侧(235.40~309.79 μm),RNFL依次为下方(122.07~193.79 μm)>上方(113.48~188.28 μm)>颞侧(71.51~146.15 μm)>鼻侧(45.99~112.26 μm)。视盘面积(DA)、盘沿面积(RA)、视杯容积(CV)、杯盘面积比(CDAR)、线性杯盘比(LCDR)、垂直杯盘比(VCDR)分别为1.37~3.16 mm 2、0.79~2.64 mm 2、0.01~0.51mm 3、0.03~0.64、0.17~0.80、0.15~0.78。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等效球镜度与黄斑中心区、黄斑外环鼻侧、视盘鼻侧及视盘下方RNFL厚度和DA、CV、VCDR具有相关性( r=-0.197、-0.317、4.458、1.633、0.069、0.020、0.040,均 P<0.05),年龄与黄斑中心区RNFL及DA、CV、VCDR呈负相关( r=-0.099、-0.020、-0.005、-0.007,均 P<0.05),与黄斑外环鼻侧RNFL呈正相关( r=0.141, P=0.046),眼轴与CV、VCDR、黄斑中心区及外环鼻侧RNFL呈正相关( r=0.022、0.045、0.414,1.486,均 P<0.05),与视盘下方呈负相关( r=-2.192, P=0.012),仅黄斑外环鼻侧RNFL与性别有相关性( r=-1.066, P=0.002)。 结论::本研究提供了健康儿童青少年人群黄斑区以及视盘区相关参数正常范围,同时发现性别、年龄、屈光度以及眼轴均会对OCT的检查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提示临床中应用OCT评估及诊治儿童青少年眼底病变时,应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40岁以上高度近视眼人群后极部眼底形态学特征的10年随访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中国自然人群中40岁以上高度近视眼患者后极部眼底形态学参数的长期变化规律。方法:以人群为基础的纵向研究。纳入“北京眼病研究”中完成了2001年和2011年2次调查、彩色眼底像可供判读的71例(110只眼)高度近视眼(近视等效球镜度数≥6.00 D)患者资料进行研究,其中男性27例,女性44例。2011年时患者的年龄为(56.2±9.5)岁。根据病理性近视眼研究小组荟萃分析中对病理性近视眼的定义对2001年眼底像进行判读,110只眼被分为单纯性高度近视眼组(79只眼)和病理性近视眼组(31只眼)。分别对2001年和2011年的彩色眼底像中的形态学参数进行测量,包括视盘倾斜度、视盘旋转度、β萎缩弧面积、视盘中心凹距离、视盘萎缩弧颞侧缘距离、中心凹萎缩弧颞侧缘距离、血管弓垂直距离,并分别对所有受试者、单纯性高度近视眼组、病理性近视眼组2次随访参数采用 t检验和非参数检验进行比较,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参数10年变化值与其他参数的相关性。 结果:所有受试者中视盘倾斜和视盘旋转的发生率分别为41.1%(44/107)和63.3%(68/107),2001年和2011年的视盘倾斜度分别为1.34±0.31和1.34±0.33,视盘旋转度分别为30.4°±26.3°和30.0°±25.3°,2001年和2011年视盘倾斜度差异( Z=-0.317)和视盘旋转度差异( t=0.159)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2011年的β萎缩弧的面积[1.34(0.45,3.73)mm 2, Z=-7.295]、视盘中心凹距离[(5.18±0.54)mm, t=-3.523]、视盘萎缩弧距离[1.55(0.24,2.16)mm, Z=-6.825]分别较2001年β萎缩弧的面积[1.05(0.23,1.88)mm 2]、视盘中心凹距离[(5.08±0.43)mm]、视盘萎缩弧距离[1.39(0.77,1.93)mm]显著增大( P<0.05);血管弓的垂直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1.858, P>0.05)。而单纯高度近视眼组和病理性近视眼组中心凹萎缩弧距离变化规律不同:单纯性高度近视眼组2011年中心凹萎缩弧距离较2001年显著缩短( Z=-3.221, P<0.05),而病理性近视眼组中心凹萎缩弧距离无明显变化( t=0.655, P>0.05)。多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较大的β萎缩弧面积变化值与大的角膜曲率( r=0.462, P<0.05)和较长的眼轴显著相关( P<0.05);较大的视盘中心凹距离改变与低的最佳矫正视力( r=0.348, P<0.05)和较长的眼轴( P<0.05)显著相关;较大的视盘萎缩弧距离变化和低的最佳矫正视力( r=0.538, P<0.05)和长眼轴( P<0.05)相关。此外,近视眼黄斑病变的进展( Z=-3.425, P<0.05)以及单纯性高度近视眼进展为病理性近视眼( Z=-2.911, P<0.05)都和更加显著的β萎缩弧扩大相关。 结论:40岁以上的高度近视眼患者,随着高度近视眼的发展,视盘形态相对稳定,而视盘黄斑距离和β萎缩弧会不断增大,这可能是由眼轴增长所致;β萎缩弧的变化可能是近视眼黄斑病变进展的预测指标。 (中华眼科杂志,2021,57:908-91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人工智能自动分析技术的视网膜血管形态参数测量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对视网膜血管形态学参数进行全自动定量测量,分析我国北方50岁以上人群视网膜血管参数及分布特征。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11年1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北京同仁医院的50岁以上无眼底病的患者1 842例,对纳入的受试者进行标准化问卷调查、抽血和眼科检查;收集各受试者任意一眼以视盘为中心的彩色眼底照片,采用基于深度学习的语义分割网络ResNet101-Unet构建血管分割模型,进行全自动视网膜血管参数定量测量,主要测量指标包括视网膜血管分支夹角、血管分形维数、血管平均管径和血管平均弯曲度。比较不同性别间各视网膜参数的差异。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眼轴长度等眼部因素和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全身因素是否是各视网膜血管参数的影响因素。结果:模型对于血管分割和视盘分割的准确度均高于0.95。1 842例受试者血管分支夹角为(51.023±11.623)°;血管分形维数为1.573(1.542,1.592);血管平均管径为64.124(60.814,69.053)μm;血管平均弯曲度为(0.001 062±0.000 165)°。男性血管分支夹角大于女性,血管平均管径和血管平均弯曲度小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全身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较无心血管疾病的人群血管平均管径增大1.142 μm( B=1.142, P=0.029,95% CI:0.116~2.167);血管平均弯曲度与高血压( B=3.053×10 -5, P=0.002,95% CI:1.167×10 -5~4.934×10 -5)和饮酒量( B=1.036×10 -5, P=0.014,95% CI:0.211×10 -5~1.860×10 -5)呈正相关,与高脂血症呈负相关( B=-2.422×10 -5, P=0.015,95% CI:-4.382×10 -5~-0.462×10 -5)。眼部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眼轴长度每增加1 mm,血管分形维数减小0.004( B=-0.004, P<0.001,95% CI:-0.006~-0.002),血管平均管径减小0.266 μm( B=-0.266, P=0.037,95% CI:-0.516~-0.016),血管平均弯曲度减小-2.45×10 -5°( B=-2.45×10 -5, P<0.001,95% CI:-0.313×10 -5~-0.177×10 -5)。BCVA每增加1.0,血管分支夹角增大3.992°( B=3.992, P=0.004,95% CI:1.283~6.702),血管分形维数增大0.090( B=0.090, P<0.001,95% CI:0.078~0.102),血管平均管径减小14.813 μm( B=-14.813, P<0.001,95% CI:-16.474~-13.153)。 结论:成功构建视网膜血管分割模型。视网膜血管参数与性别、年龄、系统性疾病和眼部因素存在关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OCTA评估高度近视合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血管密度与视野缺损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高度近视(HM)合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血管密度及视盘形态学特点,分析血管密度与视野缺损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连续选取2019年3─12月就诊于长沙爱尔眼科医院的HM合并POAG患者24例(44眼),按视野平均偏差(MD)值将其分为早期POAG组(13例,20眼)和中晚期POAG组(15例,24眼),同时选取单纯HM 37例(50眼)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测量视盘和黄斑血管密度及结构参数,眼底照相计算视盘椭圆度并行视野检查。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血管密度、结构及视野参数的差异性,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各指标与MD及视盘椭圆度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HM合并POAG视盘旁毛细血管密度、中心凹深层血管密度及旁中心凹浅层血管密度降低( F=86.340、18.620、42.757,均 P<0.001),并随病程的进展而加重。早期POAG组与对照组视盘椭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77),中晚期POAG组视盘椭圆度小于对照组和早期POA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P=0.028)。与MD相关性最高的参数是平均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 r=0.782, P<0.001),其次是平均神经节细胞层(GCC)厚度( r=0.621, P<0.001)、旁中心凹浅层毛细血管密度( r=0.621, P<0.001)、视盘旁毛细血管密度( r=0.599, P<0.001)、中心凹深层毛细血管密度( r=0.420, P=0.002)。视盘椭圆度与视盘旁毛细血管密度( r=0.318, P=0.002)、视盘面积( r=0.405, P<0.001)、平均RNFL厚度( r=0.476, P<0.001)、平均GCC厚度( r=0.375, P<0.001)呈正相关。 结论::HM合并POAG血管密度的降低与视野缺损的相关性低于平均RNFL及GCC厚度,视盘椭圆度与血管密度的降低及结构损伤存在相关性。OCTA可用于HM合并POAG的早期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视网膜血管形态学特征与急性轻症脑卒中患者脑侧支循环和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分析视网膜血管形态特征与软脑膜侧支循环功能的相关性,探索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侧支循环功能及预后的预测模型.方法:纳入53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利用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检查评估侧支循环评分,分为良好侧支组及不良侧支组;以90天改良Rankin评分作为预后指标.分析眼底彩色照片,提取视网膜血管形态参数,包括:视网膜各象限的动、静脉血管主干、分支管径、弯曲度、均衡度、血管树分型维数、视杯及视盘几何尺寸等.组间差异显著的参数,与侧支循环评分、卒中预后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建立回归模型进一步验证.结果:本研究纳入的病例中,良好侧支组的良好预后率显著高于不良侧支组.视网膜血管形态参数中,中央视网膜动脉当量[(43.29±5.02)vs(39.05±4.21),P=0.002)]和动脉平均管径[(51.49(5.35)vs(49.07±4.29),P=0.040]在组间差异显著.其余参数无显著差异.中央视网膜动脉当量和动脉平均管径与软脑膜侧支循环评分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18(P=0.002)和0.290(P=0.035),其余参数无显著相关性.对侧支循环评分进行Logistic回归提示,CRAE与侧支评分相关(OR=1.349,95%CI 1.101~1.653,P=0.004),CRAE预测侧支循环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47(95%CI 0.615~0.879,P=0.002);动脉平均管径在侧支循环评分的回归分析中不具有统计学意义(OR=1.086,95%CI 0.976~1.209,P=0.129).各视网膜血管参数在90天改良Rankin评分的Logistic回归中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轻型卒中患者中,中央视网膜动脉当量与软脑膜侧支循环功能显著相关,可反映软脑膜侧支循环功能状态.本研究检验的视网膜血管形态参数均不能预测缺血性脑卒中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频域OCT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频域OCT(spectral domain optic coherence tomography SD-OCT)各参数对不同类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 PACG)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笔者医院就诊的PACG患者108例108眼,其中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acute 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APACG) 56例56眼,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chronic 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CPACG)52例52眼及健康人30例60眼进行SD-OCT检查,测量视盘形态学参数、整体平均RNFL(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上方平均RNFL厚度、下方平均RNFL厚度、整体平均GCC(ganglion cell complex,GCC)厚度、上方平均GCC厚度、下方平均GCC厚度.测量结果通过ROC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判断频域OCT各指标对PACG的诊断价值.结果 在APACG组中,除上方平均GCC外(AUC=0.621,P=0.030),其他各SD-OCT参数均无明显的诊断意义,敏感度19.2%~35.7%.在CPACG组中,除视盘面积(AUC=0.468,P=0.561)外,其他各SD-OCT参数对于CPACG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P<0.01),其中除视杯面积(AUC=0.772)和视杯容积(AUC=0.736)外,其他各参数的的AUC均在0.8以上,敏感度为55.4% ~82.8%,提示SD-OCT对CPACG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结论 作为客观的形态学检查方法,SD-OCT能够敏感的监测到视盘及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损害的改变,APACG及CPACG虽同属于闭角型青光眼,但其临床表现及病情转归都有很大的不同.在OCT的形态学检查方面,也有不同的表现.OCT的表现为分析不同类型青光眼病情提供了有力的形态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北京市4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视网膜血管直径的横断面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定量描述北京市40岁及以上人群视网膜血管直径及其年龄、性别分布.设计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北京眼病研究”基线人群.方法 采用定量测量软件(Singapore I Vessel Assessment,SIVA3.2)对3901例受检者随机一眼的彩色眼底照片中距视盘边缘0.5~1 PD之间的环形区域(B区)以及距视盘边缘0.5~2 PD之间环形区域(C区)的视网膜血管直径进行测量.主要指标视网膜中央动脉当量(CRAE)、视网膜中央静脉当量(CRVE)、视网膜动静脉直径比(AVR)、视网膜动脉平均直径(MWa)、视网膜静脉平均直径(MWv)、视网膜动脉直径的标准偏差(STDWa)和视网膜静脉直径的标准偏差(STDWv)、视网膜动脉长度直径比(LDRa)和视网膜静脉长度直径比(LDRv).结果 3901例40岁以上中老年人的B区平均CRAE、CRVE和AVR分别为(165.45±12.80)μm、(238.66± 18.68)μm和0.70±0.06;C区平均CRAE、CRVE和AVR分别为(165.53±11.98)μm、(241.54±17.83) μm和0.69±0.05.不同年龄组间的CRAE和CRVE有明显差异,随年龄增长逐渐变小(P均<0.05),但各年龄组的AVR并无明显差异(P均>0.05).男性的CRAE均比女性窄(P均<0.05),C区CRVE明显较宽(P=0.002),AVR均较小(P均=0.000).C区MWa及STDWa分别为(89.83±6.55)μm和5.04±0.61,B区MWa及STDWa分别为(89.72±6.82) μm和4.93±0.61;C区MWv及STDWv分别为(102.31±8.23)μm和4.90±0.54,B区MWv及STDWv分别为(101.24±8.20)μm和4.89±0.58.各年龄组间MWa、MWv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但各年龄组间STDWa和STDWv则差异明显(P均<0.05).男性的MWa,以及C区的STDWa、STDWv均比女性窄(P均<0.05).40岁以上中老年人的LDRa和LDRv分别为13.246±7.510和11.798±7.071,不同年龄、性别组间LDRa和LDRv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 北京市40岁以上人群中,视网膜血管动静脉比约为0.69(接近于2:3),随年龄增长视网膜中央动静脉均逐渐变细,视网膜动静脉直径比、平均动静脉直径以及动静脉长度直径比均较稳定,但个体间动静脉平均直径的差异较大.男性比女性的动脉更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北京市4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视网膜血管分形维度的横断面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定量描述北京市40岁及以上人群视网膜血管分形维度及其年龄、性别分布.设计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北京眼病研究”基线人群.方法 采用定量测量软件(SIVA3.0)对3901例受检者随机一眼的彩色眼底照片中的视网膜血管分形维度指标进行测量.测量分区:距视盘边缘0.5~1 PD之间的环形区域为B区,距视盘边缘0.5~2 PD之间的环形区域为C区.主要指标视网膜血管分形维度(RVDf)、视网膜动脉分形维度(RVDfa)、视网膜静脉分形维度(RVDfv).结果 本研究中3901例4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的RVDf、RVDfa和RVDfv分别为1.37±0.04、1.15±0.05和1.16±0.05.不同年龄组间的RVDf、RVDfa、RVDfv有明显差异,随年龄增长逐渐变小(P均<0.001).不同性别间的RVDf无明显差异(P=0.83),但RVDfa和RVDfv则差异明显.男性的RVDfv比女性大(P<0.001),RVDfa则小于女性(P=0.03).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RVDf与高血压(r=-0.001,P=0.047)相关,RVDfa与BMI(r=-0.001,P<0.0001)相关,RVDfv与BMI(r=0.0008,P=0.001)和饮酒(r=-0.0025,P=0.028)相关.结论 北京市40岁以上人群中,视网膜血管分形维度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年龄越大,其视网膜血管的分形维度越小,血管密度越稀疏,血管的分支模式越简单.此外,男性的静脉分形维度比女性大,动脉分形维度则比女性稍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法医学视野客观评定范式研究——以视网膜、视神经及高位视路损伤致视野缺损为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视野的客观评估是法庭科学、眼科学界迄今面临的疑难问题.本文旨在探讨视网膜、视神经及高位视路损伤所致视野缺损的客观评定范式.方法 选择外伤性视网膜病变、视神经损伤及高位视路损伤所致视野缺损典型案例,分别进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多焦视觉诱发电位(mfVEP)检查及颅脑CT、视网膜OCT检查,并对上述视觉电生理指标及形态结构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视网膜病变可表现为特定区域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变薄等形态学改变,其所致视野损害的电生理学表现为相应部位的mfERG异常及mfVEP异常,FVEP正常或异常.视神经损伤后期可出现视盘RNFL厚度明显变薄,视野损害的电生理学表现为mfVEP异常,FVEP异常,而mfERG正常.高位视路损伤,常伴有颅脑CT枕叶脑软化灶形成,其所致视野损害的电生理学表现为双眼偏盲型mfVEP异常,FVEP无明显异常,mfERG正常.结论 mfVEP联合mfERG、FVEP视觉电生理检测范式,结合颅脑CT、视网膜视盘OCT,有助于全面、客观评价视野,并有望实现视野损害的损伤定位(即明确损伤部位在视网膜、视神经,还是高位视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单纯高度近视和病理性近视患者眼后段结构的形态学改变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比单纯高度近视和病理性近视患者视盘区域、眼球壁等形态学改变,探讨用于评价高度近视眼的可测量指标.方法 收集18 ~45岁高度近视患者29例52眼,采用深度扫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DRI-OCT Atlantis等影像设备检测相关数据,将患眼分成单纯高度近视组和病理性近视组.对比两组视盘、近视孤、脉络膜萎缩弧形态;不同区域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脉络膜、巩膜的厚度等形态特征.结果 本研究中单纯高度近视组27眼,病理性近视组25眼.两组患者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病理性近视组比单纯高度近视组的屈光度更大、眼轴更长、最佳矫正视力更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单纯高度近视组、病理性近视组患者的视盘水平长度分别为(1440±419) μm和(1228±331) μm;垂直长度分别为(1906±430) μm和(2085±304) μm;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视盘椭圆指数分别为0.78±0.16、0.63±0.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照视盘椭圆指数0.8以上为正常分类(8眼因视盘界限难以确定未纳入该项分析),单纯高度近视组中视盘正常形态13眼、异常12眼,病理性近视组视盘正常形态3眼、异常16眼,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单侧弧和环形孤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两组单纯近视弧和色素上皮脉络膜萎缩区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视网膜厚度:单纯高度近视组和病理性近视组患者视网膜厚度中心区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性近视组患者的其余各区域视网膜厚度均比单纯高度近视组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神经纤维厚度:两组颞侧区域神经纤维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性近视组的其余各区域神经纤维厚度均比单纯高度近视组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O.O1).病理性近视组患者各区域脉络膜厚度比单纯高度近视组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单纯高度近视组均未完整显示全层巩膜厚度;病理性近视组19眼可显示全层巩膜厚度.结论 单纯高度近视进展为病理性近视时,主要表现为近视加深、眼轴变长、最佳矫正视力下降,脉络膜萎缩弧增加,视网膜厚度、神经纤维厚度大部分区域更薄;脉络膜厚度普遍变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