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下颌第三磨牙近中、垂直阻生的危险因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下颌第三磨牙近中、垂直阻生的危险因素,并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21年6月-2023年12月天津市口腔医院243颗下颌第三磨牙的临床资料,根据萌出类型分为萌出组和阻生组,阻生组包括近中阻生和垂直单侧阻生.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后,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多因素分析,进一步绘制列线图,预测下颌第三磨牙阻生的风险因素.采用SPSS 2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43颗下颌第三磨牙中,萌出组75例(30.86%),阻生组168例(69.14%).2组年龄、性别、牙根数、Co-Go、Co-Cop、W2、W3、W4和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萌出组与阻生组Nolla、L-6缺失、L-E缺失、Co-Pog、Co-Go/Co-Pog、L6-MP、α和W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Nolla、L-6缺失、L-E缺失、Co-Pog、Co-Go/Co-Pog、L6-MP、α和W1是下颌第三磨牙发生近中、垂直阻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列线图构建显示较高的预测准确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结果表明,独立危险因素联合预测下颌第三磨牙近中、垂直阻生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24,95%CI为0.887~0.960,灵敏度为86.9%,特异度为86.7%.结论:Nolla、L-6缺失、L-E缺失、Co-Pog、Co-Go/Co-Pog、L6-MP、α和W1是影响下颌第三磨牙近中、垂直阻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利用logis-tic 回归分析和列线图可有效预测阻生风险,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随访干预在阻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母婴垂直传播中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随访干预在阻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母婴垂直传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7年8月间广西壮族自治区桂东人民医院收治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孕妇及其所生产的新生儿各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孕妇及其所生产的新生儿35例)与对照组(孕妇及其所生产的新生儿35例);两组新生儿在出生后的24 h内均接受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注射,同时按照"0-1-6"程序开展乙肝疫苗接种工作,对孕妇及其所产新生儿均采取对症治疗与护理措施;对观察组采取随访干预措施,对照组则不采取随访干预,比较两组出院后6个月的母婴阻断成功率、新生儿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与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的阳性率,同时调查两组孕妇的随访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母婴阻断成功率与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新生儿的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HBsAb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肝功能白蛋白(ALB)、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HBV-DNA定量检查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孕产妇采取随访干预措施,能够有效地提高母婴阻断成功率,降低发生母婴垂直传播的风险,从而改善母婴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4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学组于2005年制订了我国《艾滋病诊疗指南》(简称《指南》),2024版《指南》是在2021年第5版《指南》的基础上参照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修订而成。新版《指南》重点对抗病毒治疗、全程管理、机会性感染、HIV合并肿瘤、HIV感染的预防与干预等内容进行了更新,并新增“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INR)”这部分内容,首次提出了“艾滋病脆弱人群”的概念,增加了诊治推荐意见及其推荐证据和推荐强度。《指南》包括流行病学、病原学特征、实验室检测、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与分期、诊断标准、常见机会性感染、抗病毒治疗、免疫重建炎性综合征、INR、艾滋病相关肿瘤、HIV母婴垂直传播阻断及单阳家庭生育、HIV暴露前后预防与阻断及HIV感染的全程管理等14个方面的内容。本《指南》旨在帮助临床医师在艾滋病诊治和管理中合理决策,《指南》也将根据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定期进行修订与更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早期下咽癌及其癌前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早期下咽癌及其癌前病变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3年8月—2019年8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接受下咽部ESD治疗,经病理确诊为早期下咽癌及其癌前病变的41例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主要观察手术完成率、手术用时、整块切除率、R0切除率、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复发情况。结果:41例均顺利完成ESD,手术成功率为100.0%,平均用时49.1 min(10~110 min)。54处病变实施整块切除,整块切除率为98.2%(54/55),其中41处水平和垂直切缘均阴性,R0切除率为74.5%(41/55)。55处病变切除过程中均存在创面少量渗血,予热活检钳电凝成功止血。无一例发生穿孔,有2例(4.3%)术后出现迟发性出血,于急诊内镜下止血成功。术后复查内镜,1例(2.2%)出现食管入口狭窄,经多次水囊扩张后解除梗阻。随访3~72个月,中位时间18个月,1例发现下咽部同部位黏膜病变再次行ESD治疗。随访至2020年10月,未再见病变残留及复发。结论:ESD治疗早期下咽癌及其癌前病变总体疗效和安全性较好,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超声诊断梗阻性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合并右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主动脉左冠状窦伴壁内走行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儿女,5 d,因"发现先天性心脏病4 d"入院。出生时Apgar评分1 min、5 min、10 min均为9分,出生后不久出现呼吸急促,进行性加重,当地医院给予"改善循环、维持动脉导管开放、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后转入我院。查体:心率136次/min,呼吸52次/min,上肢收缩压/舒张压56/41mmHg (1 mmHg=0.133 kPa),下肢收缩压/舒张压60/43 mmHg,体重3.8 kg,上、下肢血氧饱和度均为85%~90%,呼吸音粗,未及明显杂音。心电图未见异常。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检查,应用GE Vivid iq超声心动图仪,采用12S探头,频率4.5~12 MHz。TTE检查显示:右心室明显增大,左心室偏小(图1A),下腔静脉增宽为7 mm,吸气末塌陷率约50%;四支肺静脉(直径3.9~5.6 mm)于左房左上方汇合(直径9 mm)后经垂直静脉入无名静脉(直径9 mm),垂直静脉于肺动脉分叉上方水平梗阻,直径3.5 mm,峰值流速2.0 m/s(图1B);右冠状动脉(right coronary artery,RCA)异常起源于主动脉左冠状窦(left coronary sinus,LCS),开口位于左冠状动脉(left coronary artery,LCA)开口前方约1 mm处,起始段走行于主、肺动脉间的主动脉壁内且狭窄,内径约0.5 mm,范围长约6 mm(图1C),然后绕主动脉前方向右走行,直径1.5 mm(图1D),狭窄段呈高速五彩血流束(图1E),峰值流速2.7 m/s(图1F);动脉导管未闭直径2.0 mm,右向左分流;房间隔缺损直径6.4 mm,右向左分流。TTE检查结果: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ot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connection,TAPVC)心上型伴垂直静脉梗阻,RCA异常起源于LCS伴壁内走行、狭窄,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重度肺动脉高压。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结果:TAPVC(心上型),垂直静脉入无名静脉前梗阻(图2A),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RCA异常脉起源于LCS,走行于主、肺动脉间(图2B),肺动脉高压。术中所见:RCA发自LCS,与LCA开口相距1 mm,呈壁内走行;左、右肺静脉汇合后经垂直静脉入无名静脉,房间隔缺损直径7 mm,动脉导管未闭。术中行TAPVC矫治术、冠状动脉去顶术、动脉导管结扎术、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显示肺静脉汇入左房的吻合处峰值流速1.2 m/s,RCA起始处峰值流速1.1 m/s。术后第6 d撤机。术后多次TTE复查心脏功能及心内结构未见异常。术后第25 d顺利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成人下颌磨牙后间隙与第三磨牙关系的三维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测量成人下颌磨牙后区大小并分析其与第三磨牙状态的关系。方法:采用CBCT对86例成年骨性Ⅰ类均角患者根据第三磨牙状态进行分组,从三维方向对右侧下颌磨牙后间隙进行测量。在水平面上沿POL线(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颊尖连线)测量下颌 平面(以及从下颌 平面向根方2 mm的平面)处第二磨牙牙冠到升支前缘的最短距离。牙根层面的测量以釉牙骨质界为参考,在其根方2、4、6、8、10 mm的水平面上沿POL线测量第二磨牙牙根与下颌骨舌侧内层骨皮质的最短距离。 结果:无第三磨牙组、正常萌出组、水平阻生组、近中阻生组、垂直阻生组牙冠部的远移可用间隙均大于根部;在所有的测量平面上,正常萌出组和垂直阻生组的可利用间隙都不小于无第三磨牙组、水平阻生组、近中阻生组。结论:成年骨性Ⅰ类均角患者的下颌磨牙远移,应更多地考虑下颌磨牙后舌侧骨皮质的影响,而参考CBCT比二维影像资料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另外,下颌第三磨牙的萌出、阻生状态也会对下颌磨牙远移产生不同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防治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具有传染性的病毒之一,全世界慢性HBV感染者超过2.57亿人,每年约有88.7万人死于慢性HBV感染所致的肝硬化合并症、肝衰竭及原发性肝细胞癌,给社会及个体均造成了严重伤害。在我国,慢乙肝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母婴传播(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MTCT)。因此,阻断HBV的MTCT是预防乙型肝炎发生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拟对目前国内外有关阻断HBV MTCT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希望能够对临床实践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结构设计和使用方法对胰岛素笔用针头性能的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胰岛素笔用针头结构设计和使用方法中的各项参数对其性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1款常规型针头和5款自毁型针头,采用试验机夹持针头并分别以50、100、150、200、250 mm/min的速度匀速垂直穿刺被测材料,分析进针速度对刺穿力的影响。通过高速度数码相机分别记录小接触面和大接触面针头在4 N下产生的形变情况。分别通过间接测量和直接测量法测量压力为1、3 N时的刺入深度,并对实验后的样本进行取样拍照,记录损伤区域的最大损伤宽度。采用试验机采集下压力为2 N时倾斜6°、9°、12°时针头的抗倾斜阻力。通过SPSS 27.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采用LSD多重比较法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进针速度为50 mm/min的刺穿力与其余4种进针速度下的刺穿力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其余各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小接触面针头对材料的形变显著,刺入深度大,最大损伤宽度大,抗倾斜阻力小。大接触面针头对材料的形变较小,刺入深度小,最大损伤宽度小,抗倾斜阻力大。 结论:大接触面针头受不同使用方法的影响较小。六边形和十字形针座比圆形针座的抗倾斜能力更强,其中六边形针座不易随转动轴改变的影响,性能最优。在结构设计时,应减小连结部尺寸、选择合适的针座形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改良垂直腹直肌肌皮瓣修复直肠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垂直腹直肌肌皮瓣修复直肠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19年6月—2022年7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基本外科收治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低位直肠癌男性患者,其年龄为65~70岁,肛周皮肤溃疡大小为5 cm×4 cm~11 cm×9 cm,皆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术中会阴部继发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8 cm×6 cm~14 cm×12 cm(盆底无效腔深度为10~15 cm),均经改良垂直腹直肌肌皮瓣移植修复,肌皮瓣的皮肤面积为9 cm×7 cm~16 cm×12 cm、肌肉体积为18 cm×10 cm×5 cm~20 cm×12 cm×5 cm、血管蒂长18~20 cm。术中保留大部分腹直肌前鞘,将皮瓣通过腹腔转移至受区,将供区残留的两侧腹直肌前鞘反复多次对折缝合,将腹横筋膜的游离缘与腹直肌前鞘缝合,再将供区皮肤直接缝合。术后观察移植肌皮瓣成活情况,记录术后2周内会阴部受区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观察会阴部受区及腹部供区恢复情况,记录腹部供区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肿瘤复发与转移情况。结果:术后,5例患者移植的肌皮瓣均成活。1例患者术后2 d会阴部受区切口裂开,经间断换药及常规负压封闭引流治疗7 d后愈合;另外4例患者会阴部受区术后2周内均未发生切口裂开、切口感染、脂肪液化等并发症。出院后随访6~12个月显示,会阴部受区皮肤色泽、质地与弹性良好,外观不臃肿;会阴部受区及腹部供区均遗留线状瘢痕,无明显瘢痕增生或色素沉着;腹部供区未发生切口裂开与感染、肠粘连、肠梗阻、腹壁力量减弱等并发症,腹部外形良好,未见局部隆起或腹壁疝形成;患者均无局部肿瘤复发或转移情况。结论:采用改良垂直腹直肌肌皮瓣修复直肠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皮肤软组织缺损,手术方式相对简单,术后供受区外观较好,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Da Vinci 机器人经肛微创手术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女性,74岁,身高150 cm,体质指数为20.89 kg/m 2。因“间断腹泻1年”于当地医院行肠镜检查发现直肠肿物,并在结肠镜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直肠腺癌。直肠指诊:胸膝位,2点钟方向距肛缘约4 cm可触及2枚止血夹。患者及家属具有强烈保肛意愿,同意接受机器人经肛微创手术(robotic transanal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robotic TaMIS)术,并签署手术同意书。手术方法:右侧卧位,硬性直肠镜检查确定病变位置,碘伏消毒直肠腔。扩肛至4指,置入自制肛门微创操作平台,置入机器人专用Trocar,连接CO 2建立气腔,维持气腔压力在8~12 mmHg(1 mmHg=0.133 kPa)。将Da Vinci机器人置于患者左侧,连接机器人镜头、1号臂、2号臂。另置入一12 mm Trocar以供助手使用。应用单极电剪刀沿肿瘤周边0.5~1 cm标记切除范围。从肿瘤一侧垂直切开黏膜,直至见到直肠壁外组织,完整切除病变。3-0可吸收线连续缝合创面。手术顺利,手术总用时约80 min,其中手术平台的建立与机器人连接过程(Docking)用时60 min,手术操作20 min,术中出血5 ml,经肛门取出肿瘤组织并将其固定在带有指示的纸板上,做好切缘(上、下、左、右)的定位标记。麻醉清醒后患者即下床活动并进食流质饮食,术后恢复顺利,无腹痛、腹胀,无盆腔、肛周感染、腹腔出血、肠梗阻等并发症,术后第2天出院。术后病理:(直肠癌内镜切除术后)结直肠黏膜组织,局部急、慢性炎性细胞浸润,肉芽肿组织增生,固有层小血管增生、扩张及充血、淤血,未见明确残存肿瘤。目前已完成术后第1周、第2周、第4周的电话随访,患者无便血、排粪困难或排粪次数增多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