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构设计和使用方法对胰岛素笔用针头性能的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胰岛素笔用针头结构设计和使用方法中的各项参数对其性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1款常规型针头和5款自毁型针头,采用试验机夹持针头并分别以50、100、150、200、250 mm/min的速度匀速垂直穿刺被测材料,分析进针速度对刺穿力的影响。通过高速度数码相机分别记录小接触面和大接触面针头在4 N下产生的形变情况。分别通过间接测量和直接测量法测量压力为1、3 N时的刺入深度,并对实验后的样本进行取样拍照,记录损伤区域的最大损伤宽度。采用试验机采集下压力为2 N时倾斜6°、9°、12°时针头的抗倾斜阻力。通过SPSS 27.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采用LSD多重比较法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进针速度为50 mm/min的刺穿力与其余4种进针速度下的刺穿力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其余各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小接触面针头对材料的形变显著,刺入深度大,最大损伤宽度大,抗倾斜阻力小。大接触面针头对材料的形变较小,刺入深度小,最大损伤宽度小,抗倾斜阻力大。 结论:大接触面针头受不同使用方法的影响较小。六边形和十字形针座比圆形针座的抗倾斜能力更强,其中六边形针座不易随转动轴改变的影响,性能最优。在结构设计时,应减小连结部尺寸、选择合适的针座形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手术切除联合射频消融在颜面部丛状神经纤维瘤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手术切除联合射频消融治疗颜面部丛状神经纤维瘤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1日至2020年4月1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烧伤整形科采用手术切除联合射频消融治疗的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患儿资料。患儿均在全身麻醉下行瘤体部分切除联合射频消融治疗。术中利用发际线隐蔽切口逐步暴露瘤体,将视野内可见的较大瘤体切除,对于远处操作受限但能明确肉眼可见的瘤体直视下进行射频消融,力求达到瘤体的无残留化。如术中探查发现瘤体侵及面神经、深筋膜下和眼眶内,则放弃射频消融治疗。所使用射频机最大输出功率200 W,电极前端裸露部分长度为3 cm,射频机可以根据组织的阻抗在消融过程中自动调节功率,输出最佳能量,并在消融过程中实时监测周围组织的温度。远端瘤体可以采用B超定位,针刺穿入,射频针导入进行消融。估算术中出血量,观察统计术后引流量、引流管放置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出院时及术后第1个月均进行1次面神经损伤评估。术后6个月采用患者和观察者瘢痕评估量表(POSAS)中的患者瘢痕评估量表(PSAS)进行瘢痕评估。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 ± s表示,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共纳入5例患儿,男3例,女2例;年龄1岁2个月至6岁10个月;瘤体均位于颜面部;侵犯层次均为肌肉浅层,术后病理均提示为丛状神经纤维瘤。5例患儿手术切口长度为(5.4±0.4)cm,术中出血量为(36.0±4.9)ml,术后引流量为(4.2±0.7)ml,引流管放置时间为(2.4±0.5)d;术后均未发生局部感染及皮肤破溃,体温亦无明显波动。随访12~1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2个月。出院时及术后1个月均未发现患儿有抬眉困难表现。术后早期患儿手术部位肿胀明显,最迟约40 d逐渐消肿;1例出现局部皮肤青紫,冷敷后于术后1个月渐消退,考虑为局部皮下轻微出血所致。患儿术后局部瘢痕均轻微且较为隐蔽,术后6个月患儿的PSAS评分为(27.2±4.4)分。随访期间,原瘤体部位稳定,未见进行性增大瘤体再现。结论:手术切除联合射频消融治疗颜面部丛状神经纤维瘤具有一定安全性及有效性,相较于传统手术,可减少局部损伤和容貌改变,射频消融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但仍无法完全取代传统手术的地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活性氧响应性抗菌微针对糖尿病小鼠细菌定植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活性氧响应性抗菌微针对糖尿病小鼠细菌定植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影响。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合成活性氧响应性交联剂N1-(4-溴苄基)-N3-(4-溴苯基)-N1,N1,N3,N3-四甲基丙烷-1,3-二胺(TSPBA),混合相应成分制成聚乙烯醇-TSPBA(PVA-TSPBA)微针、PVA-ε-聚赖氨酸(ε-PL)-TSPBA微针、PVA-TSPBA-透明质酸钠(SH)微针、PVA-ε-PL-TSPBA-SH微针。将PVA-TSPBA微针分别置于单纯磷酸盐缓冲液(PBS)和含过氧化氢的PBS中,观察浸泡0(即刻)、3、7、10 d微针降解情况,表示其活性氧响应性。将用含过氧化氢的LB培养基培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与大肠埃希菌标准菌株各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为空白对照组(不行任何处理,下同)以及与含相应浓度ε-PL的PVA-ε-PL-TSPBA微针共培养的0 g/L ε-PL组、1.0 g/L ε-PL组、5.0 g/L ε-PL组、10.0 g/L ε-PL组,培养24 h,观察细菌生长情况并计算细菌相对存活率(样本数为3)。将对数生长期的小鼠成纤维细胞系3T3细胞(生长周期下同)分为空白对照组以及用含相应浓度ε-PL的PVA-ε-PL-TSPBA微针浸提液培养的0 g/L ε-PL组、1.0 g/L ε-PL组、5.0 g/L ε-PL组、10.0 g/L ε-PL组,培养24 h,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情况,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并计算细胞相对存活率(以此表示细胞毒性,样本数为6)。取PVA-TSPBA微针与PVA-TSPBA-SH微针,用光学显微镜观察2种微针形貌,用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检测2种微针机械性能(以临界力表示,样本数为6)。取6只6~8周龄雄性BALB/c小鼠(性别、鼠龄下同),分为PVA-TSPBA组与PVA-TSPBA-SH组(每组3只),用相应微针垂直按压背部皮肤1 min后,观察按压完成后0、10、20 min皮肤情况。另取3T3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用含相应浓度ε-PL的PVA-ε-PL-TSPBA微针浸提液培养的0 g/L ε-PL组、单纯5.0 g/L ε-PL组,用含5.0 g/L ε-PL的PVA-ε-PL-TSPBA-SH微针浸提液培养的5.0 g/L ε-PL+SH组,CCK-8法检测并计算培养24、48、72 h细胞相对存活率,以此表示细胞增殖活性(样本数为6)。取18只BALB/c小鼠,通过高糖高脂饮食联合链脲佐菌素注射诱导为糖尿病小鼠模型后,分为无菌敷贴组、0 g/L ε-PL+SH组与5.0 g/L ε-PL+SH组(每组6只),在每只小鼠背部制作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后滴加金黄色葡萄球菌溶液,制成糖尿病小鼠细菌定植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0 g/L ε-PL+SH组、5.0 g/L ε-PL+SH组小鼠创面覆盖含相应浓度ε-PL的PVA-ε-PL-TSPBA-SH微针后,3组小鼠创面均外覆无菌手术敷贴。于伤后0、3、7、12 d观察创面愈合情况,计算伤后3、7、12 d创面愈合率;伤后12 d,取创面及创缘皮肤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新生上皮生长及炎症细胞浸润情况。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Mann-Whitney U检验、Bonferroni法。 结果: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置于含过氧化氢PBS中的PVA-TSPBA微针逐渐溶解并于浸泡10 d完全降解,置于单纯PBS中的PVA-TSPBA微针仅发生溶胀而未溶解。培养24 h,5.0 g/L ε-PL组、10.0 g/L ε-PL组金黄色葡萄球菌未见生长,10.0 g/L ε-PL组大肠埃希菌未见生长;1.0 g/L ε-PL组、5.0 g/L ε-PL组、10.0 g/L ε-PL组金黄色葡萄球菌相对存活率较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 P<0.05或 P<0.01),5.0 g/L ε-PL组、10.0 g/L ε-PL组大肠埃希菌相对存活率较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 P<0.01)。培养24 h,空白对照组、0 g/L ε-PL组、1.0 g/L ε-PL组、5.0 g/L ε-PL组、10.0 g/L ε-PL组细胞生长状态良好,组间细胞相对存活率相近( P>0.05)。PVA-TSPBA微针与PVA-TSPBA-SH微针的针体均呈四棱锥形,排列整齐,其中PVA-TSPBA-SH微针的针体更立体、棱角更分明。PVA-TSPBA-SH微针的临界力明显高于PVA-TSPBA微针( Z=3.317, P<0.01)。PVA-TSPBA-SH组小鼠按压完成后0 min微针穿透皮肤,10 min后针孔部分消失,20 min后针孔完全消失;PVA-TSPBA组微针未能穿透小鼠皮肤。培养24、48、72 h,5.0 g/L ε-PL+SH组细胞增殖活性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 P<0.05或 P<0.01)。无菌敷贴组小鼠创面愈合速度缓慢,渗出较多;0 g/L ε-PL+SH组小鼠创面愈合速度前期与无菌敷贴组相近,后期较无菌敷贴组加快,渗出中等;5.0 g/L ε-PL+SH组小鼠创面愈合较另2组快,渗出不多。5.0 g/L ε-PL+SH组小鼠伤后3、7、12 d创面愈合率分别为(40.6±4.2)%、(64.3±4.1)%、(95.8±2.4)%,明显高于无菌敷贴组的(20.4±2.7)%、(38.9±2.2)%、(59.1±6.2)%与0 g/L ε-PL+SH组的(21.6±2.6)%、(44.0±1.7)%、(82.2±5.3)%( P<0.01);0 g/L ε-PL+SH组小鼠伤后7、12 d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无菌敷贴组( P<0.05或 P<0.01)。伤后12 d,5.0 g/L ε-PL+SH组小鼠创面几乎完全上皮化且炎症细胞浸润较少,0 g/L ε-PL+SH组小鼠创面部分上皮化且伴大量炎症细胞浸润,无菌敷贴组小鼠创面未见明显上皮化且伴大量炎症细胞浸润。 结论:基于TSPBA、聚乙烯醇、ε-PL及SH制备的复合微针可顺利刺穿小鼠皮肤并能通过缓慢响应创面中的活性氧从而溶解释放抗菌物质,抑制创面细菌定植,促进糖尿病小鼠细菌定植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促进创面愈合的负载硫化铜改性葡聚糖水凝胶微针贴片的研发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发制备一种可负载硫化铜(CuS)的改性葡聚糖水凝胶微针贴片,探讨其对SD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合成改性葡聚糖后进行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以确定改性葡聚糖水凝胶的改性情况,进而合成可分离式负载CuS的改性葡聚糖水凝胶微针贴片,评估其力学性能及穿刺能力。在12只雄性SD大鼠(200~250 g),每只背部造2个12 mm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伤口分别用空白水凝胶微针贴片(DeXMA MNs)和负载硫化铜水凝胶微针贴片(CuS MNs)覆盖治疗,评价CuS MNs对创面修复的影响。治疗后3、7、14 d,每组各取4只SD大鼠,拍照记录创面愈合面积并计算创面愈合率,取创口及创周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Masson染色,观察分析组织新生胶原沉积、血管形成和再上皮化情况。多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采用 t检验对比组间计量资料。 结果:红外光谱展示出2900 cm -1附近的吸收峰为Dex的-CH2-拉伸振动吸收峰,表明DexMA以Dex为主体进行修饰的产物。力学性能评估显示不载药时水凝胶针尖的力学性能到达0.35 N,负载有CuS的针尖甚至达到0.55 N,表明制备的DexMA水凝胶针尖对皮肤具有良好的刺穿能力。在动物创面模型中,证明了负载有CuS的MNs能够在早期促进创面的修复。在伤后第3、7天CuS MNs组的创面愈合率[(70.80±2.86)%、(90.70±1.50)%]明显高于DexMA MNs组[(45.60±2.52)%、(81.30±3.14)%, t=22.420, F=1.179, P<0.01; t=7.276, F=4.984, P<0.01]。在伤后第3天、第7天CuS MNs组的再上皮化率分别为(54.20±11.51)%、(70.80±6.29)%,均明显好于对照组[(33.30±8.70)%、(57.30±2.94)%, t=5.000, F=1.750, P<0.01; t=5.508, F=4.571, P<0.01]。组织学HE和Masson染色检测结果说明CuS MNs具有促进新生胶原沉积和血管形成,促进皮肤再上皮化。 结论:负载硫化铜的改性葡聚糖水凝胶微针贴片可促进胶原沉积和血管形成及皮肤再上皮化,是一种有前景的组织工程新型水凝胶敷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可穿戴式跌倒防护装置充气机构的设计与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跌倒对老年人身心健康有着巨大威胁.针对现存跌倒防护装置结构复杂且充气方式不安全等问题,设计一套基于检测跌倒能自动充气的机械装置,以帮助老人在意外跌倒时能够通过气囊充气防护免受伤害.方法 该保护装置由压缩二氧化碳气瓶、充气机构和保护气囊3部分组成,首先防护模块以CO2为充气源,传动机构采用大功率舵机带动同轴的凸轮旋转,随着凸轮旋转刺针直线运动刺破气瓶;然后采用拉伸机对刺针刺破钢瓶力度进行测试,进而通过最大刺穿力和凸轮推程选定合适扭矩舵机;最后利用气体动力学等熵流公式预测气囊充气时间.结果 对身高在163~174 cm的学生进行测试,模仿老人步态分别进行向前、向后和侧面跌倒实验,测得3种方式跌倒的时间分别为(865±41.49)ms、(788±53.56)ms和(852±65.37)ms;同时通过模拟气囊充气过程,获得气囊充气时间为(441±29.6)ms.将实验获得的跌倒时间和气囊充气时间进行对比可知,在老人跌倒过程中有较为充裕的时间为气囊充气,验证了利用压缩二氧化碳对气囊充气实现跌倒保护的可行性.结论 本跌倒防护装置在跌倒检测的基础上,能够实现跌倒防护、减少跌倒带来的伤害,且装置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性高、价格低廉等优点,适宜于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一次性使用静脉采血针刺穿力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本文结合临床应用情况,对一次性使用静脉采血针刺穿力试验方法进行研究,在GB15811-2016试验方法的基础上,探讨不同穿刺面积和不同穿刺角度对刺穿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穿刺的模拟皮肤面积越大,刺穿力也随之增大;穿刺角度越小,试验刺穿力越大.同时通过对比国内外标准中刺穿力评价方法的差异性,探讨科学合理、真实反映临床使用的刺穿力评价方法,以期提供临床实际操作方面的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品管圈护理模式运用于心胸外科PICC置管术中对降低感染及提升护理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品管圈护理模式运用于心胸外科PICC置管术中对降低感染及提升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2015年2月~2016年7月收治的行常规护理的心胸外科经外周新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患者作为对照组,另选取该院2016年8月~2017年12月收治的行品管圈护理模式的心胸外科PICC置管术患者作为观察组,各54例.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护理质量.结果 观察组患者静脉炎、血流感染、刺穿部位血肿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 ;观察组患者导管滑脱、导管破损、导管阻塞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 ;观察组处理能力、协调能力、护理能力、责任心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结论品管圈护理模式运用于心胸外科PICC置管术患者可有效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吲哚美辛包合物可溶性微针的制备及体内外特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制备载有吲哚美辛包合物的可溶性微针,考察其体外透皮性能并进行药动学特性研究.方法 采用溶液搅拌-冷冻干燥法制备吲哚美辛/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正交试验筛选最佳制备处方.通过两步法将包合物负载于可溶性微针,用Parafilm模拟皮肤测试微针穿刺能力,以改良Franz扩散池进行体外经皮释放实验.建立HPLC测定大鼠血浆中吲哚美辛的方法,评价微针用于大鼠给药的药动学特征.结果 最佳处方制备的包合物包埋率为56.84%,载药量为11.90%;微针对第3层Parafilm的刺穿率为92%;IDM-HP-β-CD微针的初始体外经皮渗透速率和单位面积渗透量显著高于IDM-HP-β-CD溶液以及IDM饱和溶液;药动学结果显示微针与市售贴片相比能快速达到较高血药浓度,减少时滞.结论 包合物可溶性微针提高了药物溶解度和载药量,快速释放并显著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为吲哚美辛的临床应用开发了新的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行为运作管理模式对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血源性职业暴露是指意外感染病毒(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患者的血液和体液污染皮肤、黏膜,或被污染的针头等利器刺穿皮肤,可能被病毒感染的情况[1].医务人员的防护措施应遵循标准预防原则,在接触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时,必须采用预防措施,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而如何改进风险控制措施,提高医护人员个人防护能力,降低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率值得临床探讨[2].行为运作管理模式是通过完善制度及优化机制来改进个体行为,从源头开始对偏差行为进行纠正[3].本次研究就行为运作管理模式对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率的影响进行如下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微针介导的浅表肿瘤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作为一种新兴的给药方式,微针透皮给药具有微创无痛、安全高效、使用方便及改善患者依从性等优点.在浅表肿瘤治疗中,微针可以有效刺穿皮肤角质层,将负载的药物高效传递并富集于肿瘤部位,从而避免肝脏首过效应,防止胃肠道副作用,可极大地提高药物的利用率.在相同剂量下,相对于静脉注射给药及肿瘤内注射给药,微针透皮给药表现出更好的治疗效果.综述近年来微针结合化学疗法、光热疗法、光动力疗法、基因疗法、免疫疗法等在浅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对于未来开创微创、局部精准给药、高效开展浅表肿瘤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