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垃圾焚烧发电企业职业危害现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调查垃圾焚烧发电企业职业病危害现况。方法:于2016年5月至2018年9月,分别选取4家不同地域和规模的垃圾焚烧发电企业作业场所及职业人群作为调查对象,对其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作业场所分布进行调查,并对主要工种和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强)度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矽尘见于炉渣槽、炉渣分拣、破碎机操作位,各工作场所空气中矽尘浓度<0.3~1.1 mg/m 3,工作场所粉尘浓度和接尘作业人员粉尘接触的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C-TWA)均有检出,但均未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一氧化碳、氨、二氧化氮、硫化氢、非甲烷总烃、甲醛、氟化氢、氰化氢、盐酸、氢氧化钠、臭氧均有检出,但均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8小时等效A声级( LEX·8 h)超过85 dB(A)的工种主要有锅炉巡检工、汽机巡检工、电气巡检工和水处理工。 结论:垃圾焚烧发电企业仍存在职业病危害风险,应加强危害风险的综合治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垃圾焚烧行业PCDD/Fs职业暴露定量风险评估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垃圾焚烧行业作业工人暴露二噁英类化合物(PCDD/Fs)水平,探讨职业暴露的风险。方法:于2021年9月,在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建库至2021年2月10日发表的垃圾焚烧厂内环境PCDD/Fs暴露的文献。共检索到文献1 365篇,最终符合纳入条件的文献7篇。应用美国环境保护署(EPA)吸入风险模型评估垃圾焚烧行业工人暴露PCDD/Fs的致癌和非致癌风险并进行分析。结果:纳入7个地区的垃圾焚烧厂,共计86个采样点。武汉地区研究显示同一厂区内垃圾焚烧炉旁作业环境浓度最高,厂区休息和办公区次之。西南地区厂区焚烧炉PCDD/Fs浓度最高(4 880.00~24 880.00 pg TEQ/m 3),深圳最低(0.02~0.44 pg TEQ/m 3)。吸入超额个人风险评估显示,随着暴露时间增加,致癌风险呈现升高趋势。西南地区垃圾焚烧厂炉旁作业工人致癌风险最高,当暴露时间为1年时,风险值为22.40×10 -6~114.20×10 -6,属于中致癌风险;暴露5年以上达到高致癌风险。济南市垃圾焚烧厂炉旁作业工人在暴露5年后风险达中致癌风险,浙江省垃圾焚烧厂炉旁作业工人在暴露超20年后风险属于中致癌风险。武汉市、上海市、浙江省、深圳市和珠三角地区垃圾焚烧企业工人经过40年职业暴露仍为低致癌风险。济南市、浙江省和西南地区垃圾焚烧企业炉旁作业工人的HQ>1,定性评价结果为非致癌风险不可接受。 结论:垃圾焚烧行业职业暴露PCDD/Fs差异较大,超过职业接触限值的职业暴露致癌和非致癌风险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上海市浦东地区PM2.5中二噁英类化合物时空分布特征与人群健康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4/7/13
[背景]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中发现大气细颗粒物(PM2.5)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显著的危害.目前对PM2.5 中具有高毒性效应的二噁英类化合物(PCDD/Fs)的研究较少.[目的]通过研究上海浦东地区PM2.5 中PCDD/Fs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以评估人群健康风险.[方法]本研究在浦东地区设置 28个采样点,于 2022年冬季(2月)和夏季(7月)各点位各采集1个PM2.5 样品,采样时长为 24 h.通过滤膜法测定PM2.5 质量浓度(后称浓度),以同位素稀释法确定样品中 17种 2,3,7,8-氯取代的PCDD/Fs含量.比较冬季和夏季PM2.5 及PCDD/Fs的浓度变化,运用主成分分析对PCDD/Fs的污染源进行溯源,并通过VLIER-HUMAAN模型评估经呼吸暴露PCDD/Fs致人群健康的风险.[结果]浦东地区 28个PM2.5 样品中,PM2.5 的浓度范围为 10~126 μg·m-3;PM2.5 中PCDD/Fs的浓度范围为58~2625 fg·m-3.冬季PM2.5 浓度(11~126 μg·m-3)高于夏季PM2.5 浓度(10~60 μg·m-3).冬季PM2.5 中PCDD/Fs浓度范围为 58~2625 fg·m-3,选择世界卫生组织毒性当量因子,对应的毒性当量(WHO-TEQ)浓度范围为2.99~40.97 fg·m-3;夏季PCDD/Fs浓度范围为72~446 fg·m-3,对应的WHO-TEQ浓度范围为 2.66~16.61 fg·m-3,夏季PM2.5 中PCDD/Fs明显低于冬季.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冬季浦东地区PM2.5 中PCDD/Fs主要受到垃圾焚烧源的影响,而夏季的污染来源主要是交通源.对居民的呼吸暴露量评估发现,冬夏季儿童暴露量明显高于成人,表明儿童更易受空气污染物的影响.成人和儿童的非致癌风险指数(HR)都小于 1,而致癌风险指数(CR)在 8.41×10-8~2.35×10-6 之间.在冬季,4个点位的CR略高于 1×10-6,存在潜在的致癌风险.[结论]浦东地区PM2.5 中PCDD/Fs的污染水平整体较低,但呈现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垃圾焚烧和交通源为浦东地区PM2.5 中PCDD/Fs主要污染源.虽然PM2.5 中PCDD/Fs对儿童和成人的致癌风险较低,但冬季某些点位存在一定风险,需要进一步监测和控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2016-2020年汕头市农村环境卫生现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 了解广东省汕头市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水平及动态变化,为提高农村卫生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6-2020年按照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汕头市选取的4个区(县)抽取400个行政村2 000个家庭进行调查,并通过调查或访谈等形式收集相关资料,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厕所、垃圾与污水情况、病媒生物防治情况等,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价,了解汕头市农村环境卫生情况.结果2016-2020年间家庭主要收入来源构成情况不全相同(x2=109.300,P<0.05),2017年后家庭收入以外出务工为主.饮用水以集中式供水为主,占99.24%,水源主要为水库水,占63.64%.居民饭前便后都洗手的比例为85.7%;购买农药的比例为28.75%;施药时87.65%使用者采取了防护措施,在配药或施药后有少数人出现不适症状,占2.43%,农药废弃物主要丢弃在田边或垃圾堆,占56.17%.卫生厕所比例为98.21%,厕室内基本清洁,占99.50%;粪便处理以进入排水系统为主,占79.90%.生活垃圾主要是统一收集,以填埋为主,农田秸秆焚烧与农膜使用比例明显降低,生活污水主要经过管道排放至河流.62.10%房屋周围存在病媒生物孳生地,主要为垃圾投放点,占59.66%;"灭四害"工作都已开展的比例为75.00%.部分行政村缺少明确的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占5.00%;缺少管理专门规划,占16.50%;缺少宣传教育,占8.75%.结论 汕头市农村环境卫生情况在2016-2020年有所改善,但在个人卫生意识、粪便垃圾污水处理、病媒生物防控以及环境卫生管理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加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碧流河下游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分析与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给碧流河下游农田土壤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依据,基于实验测试数据,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及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碧流河下游水貂养殖区的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碧流河下游农田土壤重金属元素Cr、Ni、Zn、Cu、As和Pd含量的平均值均超出辽宁省土壤背景值;6种重金属元素的单因子污染指数依次为Ni>Zn>Cu>Cr>As>Pd;农田土壤重金属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为3.99,农田土壤整体处于重污染水平;6种重金属元素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依次为Ni>As>Cu>Pd>Zn>Cr,潜在生态危害综合指数为49.4—196.6,平均值为132.6,农田土壤整体表现为轻微生态危害.农田土壤中Ni、Cr和Cu的累积可能主要来源于碧流河流域的工、农业排放物和水貂养殖业貂笼清除物,Pd的累积可能主要来源于沿岸居民倾倒和焚烧的生活垃圾,以及不合理的农业经营活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016年江西省农村环境卫生相关居民行为方式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江西省农村环境卫生影响因素,为制定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政策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江西省11个设区市的28个县,560个行政村,2 801户家庭,采用统一的调查表,通过访谈、现场观察等方法收集资料和数据.结果 本次调查的560个村中,村内垃圾集中转运覆盖79.11%的监测村,71.78%的村做过专门的环境卫生规划,只有16.07%的村开展了“灭四害”工作;被调查农户家庭中,生活污水排放方式主要为经明沟排放(占监测户的43.13%)和随意排放(占27.13%),大部分污水排入河流、坑塘和农田,家庭户厕粪便处理方式以排入沟塘河道、直接施肥和进入排水系统为主,24.13%家庭的秸秆绝大部分会在田里焚烧,家庭农药使用率70.69%,农药废弃包装处理方式主要为扔在田边或垃圾堆(占使用农药农户的85.20%),92.50%的农户房屋周围有病媒生物孳生地.结论 江西省农村家庭污水和粪便处理、村内病媒生物消杀工作有待加强,农户农药废弃包装处置不规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大气气溶胶中二元酸、酮酸和羰基化合物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论述了以低分子量二元酸(C2-C12)、酮酸(ωC2-ωC12和pyruvic acid)和α-羰基化合物(C2-C3)为代表的水溶性有机气溶胶的分布特征与季节变化,阐述二元酸及相关化合物的实验测定方法,探究了该类有机酸的光化学氧化机制、粒径分布、来源与形成转化过程、诊断比值等.基于不同城市、海洋与极地二元羧酸的实验分析及数据对比,指出陆地气溶胶主要受一次源排放影响,如化石燃料燃烧、生物质燃烧、食物烹制和塑料垃圾焚烧等,而海洋气溶胶则受陆源和海表浮游植物等释放的未饱和脂肪酸、生物挥发性有机物,以及大气长距离传输途中气溶胶光氧化过程的共同影响.此外,本文对二元酸的单体稳定碳同位素组成进行了讨论,揭示了稳定碳同位素值是判断气溶胶光化学氧化过程的重要手段,同时讨论了气溶胶长距离传输与二元酸及相关化合物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的潜在联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二氧化碳共聚物敷料应用的绿色医疗建设探索
编辑人员丨2023/8/6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秉承“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绿色医疗环保理念,采用可降解的二氧化碳聚合物敷料代替传统医用敷料,这种可降解医用敷料具有低碳、节能、无污染、可再利用的特点,减少了医用垃圾焚烧后温室气体和可持续性有机污染物的产生.通过5年的临床使用,二氧化碳聚合物敷料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建设绿色医疗的有效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临床特征的研究及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育龄期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发病相关危险因素,初步构建PCOS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方法 根据PCOS鹿特丹诊断标准,回顾性分析PCOS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131例PCOS患者以及同期作为对照的395例月经规律的非PCOS患者进行危险因素的采集,并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分析PCOS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有8个危险因素进入回归模型.结论 肥胖、初潮到月经规律所用时间>2年、患者母亲孕期营养不良、经常使用一次性塑料餐具或塑料水杯、缺乏运动、经常接触厨房油烟、居住地或工作地装修或装潢史、居住地周围石油化工厂或垃圾焚烧点是PCOS发病的危险因素,初步构建了具有较高诊断效能的回归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风险评估法结合文献类比法在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风险评估法结合文献类比法在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中的应用.[方法]综述文献资料,分析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浓度(强度).利用风险评估方程式R=MLSN计算评价单元中各职业病危害因素风险值R,根据R值测算出各评价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值Rg,进而评估拟建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值I.对照I值分级标准确定拟建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级别和风险程度.[结果]文献资料分析显示,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以粉尘、噪声、高温为主,其次是化学毒物,还存在工频电磁场、生物因素等;粉尘、化学毒物、高温、工频电磁场监测结果均未超过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噪声强度超标率范围为14.3%~28.3%,强度分级最高达Ⅱ级;微生物监测指标合格率低至33.3%.风险评估结果显示,主体工艺单元职业病危害风险值Rg为176.6,风险级别为Ⅲ级,风险程度属于高度风险;辅助单元职业病危害风险值Rg为89.5,风险级别为Ⅱ级,风险程度属于中度风险.拟建项目职业病危害整体风险值I为153.3,风险级别为Ⅲ级,风险程度属于高度风险.[结论]风险评估法与文献类比法相结合可以应用于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解决了单纯依赖类比法识别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浓度(强度)和无法对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程度定量分类的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