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维生素D对肺部疾病临床意义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维生素D(vitamin D)是一种脂溶性的开环固醇类物质[1]。维生素D2(多骨化醇)和维生素D3(胆钙化醇或骨化二醇[25-羟维生素D3,25(OH)D],骨化三醇[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D])是维生素D的两种主要形式[2]。维生素D2主要来自植物和真菌,维生素D3主要存在于动物中,或是皮肤经过紫外线照射下自然合成。维生素D的功能包括调节人体钙、磷的稳态和控制骨代谢。维生素D缺乏会影响骨骼健康,还会导致多种慢性疾病,这些疾病通常伴随着炎症增加和免疫系统失调,如糖尿病、哮喘和类风湿性关节炎[3]。维生素D的生物活性形式是1,25-二羟基维生素D[1,25(OH)2D],也被称为"D激素"或"活性维生素D"[1],通过与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 VDR)结合并直接调节维生素D靶组织(如肠道、肾脏和骨骼)中的基因表达来发挥作用[4]。根据《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临床应用共识》,维生素D摄入不足者的的治疗剂量为:0~1岁400~1 000 IU/d;2~18岁600~1 000 IU/d;19~50岁1 500~2 000 IU/d;50岁以上1 600~2 000 IU/d[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GYS1通过激活NF-κB通路促进肝细胞癌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糖原合成酶1(GYS1)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进展中的作用.方法:基于GEPIA数据库分析GYS1在肿瘤与癌旁组织的表达差异.从天津市西青医院取20例HCC临床样本.采用RT-PCR、Western印迹及免疫组化验证GYS1基因在肿瘤与癌旁组织的表达差异.对于HCC细胞系,分别转染过表达GYS1质粒及siRNA,采用CCK8、EDU以及划痕实验验证过表达或敲除GYS1后HCC细胞增殖及迁移能力变化.采用Western印迹实验验证过表达或敲除GYS1后核因子(NF)-κB通路的变化.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HCC组织中GYS1表达显著上调(F=30.23,P<0.001);与正常肝细胞相比,肿瘤细胞系中GYS1明显高表达(F=287.35,P<0.001).基于数据库分析表明,过表达GYS1的HCC患者预后较差(P<0.05).过表达GYS1在体外促进HCC 细胞增殖(F=58.67,P<0.01)及迁移(F=67.34,P<0.01);而敲除 GYS1 则抑制 HCC 细胞增殖(F=66.32,P<0.01)及迁移(F=79.24,P<0.01).RT-PCR及Western印迹结果证实,过表达GYS1可激活NF-κB通路,而敲除GYS1可抑制GYS1通路.结论:HCC组织中GYS1表达量明显升高,并且过表达GYS1,可通过激活NF-κB通路促进HCC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真核细胞延长因子2基因RNA干扰慢病毒质粒的构建及验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构建真核细胞延长因子2(eukaryotic elongation factor 2,eEF2)基因的RNA干扰(RNAi)慢病毒质粒及稳定转染的乳腺癌细胞模型,为后续研究eEF2在乳腺癌细胞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根据eEF2的基因序列和短发夹RNA序列的设计原则设计合成3对shRNA序列,将shRNA序列复性后插入慢病毒载体LV-U6-shR-NA-ZSgreen-Puro,构建3种不同eEF2基因敲低靶点的重组质粒sh1、sh2、sh3,以空载体作为阴性对照组(shNC).采用慢病毒三质粒包装系统共分别转染人肾上皮细胞HEK293T,进行病毒包装和扩增.经酶切及测序验证正确后,将重组慢病毒感染对数生长期的乳腺癌细胞MCF-7,72h后荧光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强度,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法检测eEF2 mRNA转录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eEF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eEF2 shRNA载体测序与原设计序列完全一致.重组慢病毒感染的MCF-7中可见绿色荧光蛋白表达.与shNC组相比,eEF2敲低的sh2和sh3组MCF-7细胞中eEF2 mRNA的转录水平明显降低(t分别为9.244和5.938,P分别为0.001和0.004);sh1、sh2和sh3组细胞中eEF2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t分别为3.552、9.614和4.432,P分别为0.024、0.001和0.011).结论 成功构建了eEF2基因低表达的慢病毒质粒及稳定转染的乳腺癌细胞模型,有望为临床乳腺癌的治疗提供基于翻译靶向治疗的新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构建靶向HLA-A2且表达PD-L1的CAR-Treg细胞及验证其对CD4+T细胞抑制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构建靶向HLA-A2且表达PDL1的嵌合抗原受体修饰的调节性T细胞(CAR-Treg),探讨CAR-Treg对CD4+ T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设计并合成CAR基因,通过慢病毒载体质粒构建靶向HLA-A2且表达PDL1的CAR-Treg核心质粒,通过BamHI/EcoRI双酶切鉴定,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CAR质粒后T细胞的CAR表达情况;通过抑制HLA-A2+/-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实验,证实CAR能够成功靶向HLA-A2靶点;后续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Foxp3、PDL1、CD25、ICOS、CTLA4等与Treg细胞功能相关的标志,并联合细胞代谢分析及体外抑制CD4+ T细胞增殖实验,验证CAR-Treg抑制CD4+ T细胞的能力。结果:双酶切鉴定结果显示,靶向HLA-A2的CAR质粒构建成功,流式细胞仪检测CAR-T/CAR-Treg细胞均证实细胞表面有HLA-A2 CAR稳定表达。HLA-A2 CAR-T细胞与MCF-7(HLA-A2+)乳腺癌细胞共同培养,证实表达HLA-A2的CAR-T细胞能够成功识别HLA-A2靶点。流式细胞检测显示CAR-Treg明显表达Foxp3和PDL1,细胞增殖数量及传代数明显增加。细胞代谢分析显示,CAR-Treg表现出比普通Treg细胞更高的基础细胞耗氧率,CAR-Treg更依赖于脂肪酸氧化代谢。细胞增殖抑制实验显示,CAR-Treg能在体外高效地抑制CD4+ T细胞增殖。结论:成功构建靶向HLA-A2且表达PDL1的CAR-Treg,能在体外高效抑制CD4+ T细胞增殖,为后续的动物体内实验提供了实验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PARP抑制剂治疗卵巢癌的耐药机制及应对策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卵巢癌致死率居妇科肿瘤之首,DNA损伤修复缺陷是卵巢癌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和2缺失突变的频发,导致卵巢癌中同源重组修复(HRR)机制障碍。近年研究指出,作为DNA损伤修复的关键酶,多聚ADP-核糖聚合酶1(PARP1)的基因与BRCA1/2双突变具有合成致死效应,因此PARP抑制剂(PARPi),如奥拉帕尼、尼拉帕尼和氟唑帕尼等获批作为新一代卵巢癌的靶向药物。然而,长期使用PARPi的患者大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甚至出现与顺铂等抗肿瘤药物的交叉耐药。现将可能的耐药机制和应对策略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EGFR-MEK-TZ三联合分子的构建及其对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构建EGFR-MEK-TZ三联合靶向分子LN-1,探讨其对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细胞的作用。方法:设计LN-1的分子结构,并据此展开药物分子合成步骤的研究。以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细胞株LNCap和PC3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前者为LN-1处理组(50 mmol)。利用细胞技术试剂盒CCK-8法、克隆形成实验和EdU荧光染色法检测LN-1对LNCap和PC3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采用RT-qPCR法检测各组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细胞中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设计的LN-1分子由EGFR片段、MEK片段和TZ烷基化片段三个活性片段通过二乙醇胺片段相互连接构成,并且EGFR片段、MEK片段通过碳酸酯酰胺键进行偶联。以MEK片段作为起始原料,获得43.3%产率的目标产物LN-1。LN-1可有效抑制LNCap和PC3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P<0.05)。此外,Caspase-3、p53和Bax mRNA水平在实验组明显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GFR-MEK-TZ三联合靶向分子LN-1的成功构建提示该分子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其可通过抑制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细胞LNCap和PC3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RSPO1蛋白的纯化及其免疫淘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通过噬菌体展示技术,从免疫骆驼的外周淋巴血液中获得与RSPO1结合的纳米抗体,纯化后构建RSPO1噬菌体展示文库,并进行免疫淘选.方法 将RSPO1基因与pCMV-Fc载体连接后,构建质粒RSPO1-pCMV-Fc,瞬时转染 HEK-293F 细胞,表达 RSPO1 蛋白;经 Protein A 凝胶柱、HiLoadTM 16/600 SuperdexTM 200pg 柱、Super-dexTM 24 Increase10/300GL柱依次纯化RSPO 1蛋白后,免疫骆驼,收集外周血并分离淋巴细胞;提取细胞RNA,反转录合成cDNA,通过2步巢式PCR扩增VHH片段,克隆至pMECS噬菌粒载体中,构建噬菌体展示文库,经2轮淘选使与RSPO1结合的噬菌体得到聚集后,进行ELISA鉴定并测序.结果 质粒RSPO1-pCMV-Fc经PCR及测序鉴定证明构建正确.表达的RSPO1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172 000,纯度约为70%;RSPO1噬菌体展示文库库容为1.2× 108cfu,经2轮淘选使噬菌体富集度达到12;共获得19个纳米抗体序列.结论 获得了多样性良好的纳米抗体序列,为了解与RSPO1相关的Wnt信号通路提供了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急性间歇性卟啉病HMBS基因新发缺失突变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急性间歇性卟啉病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是由血红素生物合成过程中的羟甲基胆素合成酶发生缺陷,导致卟啉及其前体在体内蓄积并引起组织器官损伤。通常表现为腹痛、肾功能异常、波特酒色尿、瘫痪、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等。我们报道了一例被腹痛困扰的29岁年轻女性,曾就诊于各大医院不同科室,被误诊为腰椎病、胃肠道疾病以及妇科疾病等,经生化检查、头颅MR以及基因检测确诊为该病,其突变位点尚属首次报道,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了解,减少误诊和漏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转录组测序数据的许兰毛癣菌热应激相关信号通路及候选基因的筛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为了筛选和鉴定许兰毛癣菌热应激相关差异表达基因,进一步探索许兰毛癣菌差异表达基因的分子机制.方法 本研究采用Illumina平台PE150测序策略,对热应激(42 ℃)、生理温度(37 ℃)处理30 min和常温生长(27 ℃)条件下的许兰毛癣菌转录组测序和差异表达基因,通过生物信息学工具进行功能注释、分类和分析相关信号通路等.结果 常温组、37 ℃和42 ℃热处理样品的RNA中30076菌株分别获得146 351 442、142 326 366和134 764 862条原始reads.对30079菌株分别获得143 815 046、134 081 574和117 121 246条原始reads.对于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析结果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酰胺代谢过程"(13个上调基因和3个下调基因)、"肽生物合成过程"(12个上调基因和3个下调基因)、"核糖体"(11个上调基因)亚类(校正P<0.05).KEGG数据库富集分析显示,参与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基因以及热休克蛋白编码基因发生了显著变化,表明热应激对这些通路的影响很大.结论 本研究中获得的差异表达基因,特别是与碳代谢、氨基酸的生物合成、内质网中的蛋白质加工、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等代谢途径相关的基因尤其是编码热休克蛋白的相关基因可能参与了许兰毛癣菌在热应激条件下的致病机制,其具体调控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变应性鼻炎的差异表达基因及发病机制探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应用生物信息学对变应性鼻炎患者与健康对照者的鼻黏膜细胞间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析,探索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及关键基因.方法 从GEO数据库中下载5名健康对照者鼻上皮细胞样品和7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鼻上皮细胞样品的芯片数据(GSE43523).应用R语言中"limma"包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运用STRING数据库来构建所筛选差异基因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利用Cytoscape中的"Cytohubba"筛选关键基因;并采用DAVID数据库对选定的差异性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分析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数据库(KEGG)途径探讨;通过ImmuCellAI数据库分析GSE43523芯片数据的24类免疫细胞的含量及比例.选取2023年9月至12月青岛市中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在手术中收集的15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和15名健康对照者的下鼻甲黏膜组织用于进一步的关键基因表达水平的检测分析.结果 共筛选出274个差异表达基因,包含上调差异表达基因144个,下调差异表达基因130个.基于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中获取5个关键基因,即CD80、CD69、EPAS1、MYOM2和ATP12A.GO功能富集显示,在生物过程中,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生物合成过程、NF-κB信号通路等;在细胞组成中,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涉及细胞外间隙、质膜的组成部分等;在分子功能中,差异表达基因参与NAD活性、ATP酶结合活性等.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集中在铁死亡信号通路、凋亡信号通路等.免疫浸润分析结果显示,变应性鼻炎患者与健康对照者在活化的CD4天然细胞、CD8天然细胞、单核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中存在显著性差异.变应性鼻炎患者下鼻黏膜组织中CD80和EPAS1的mRNA表达水平低于健康对照者,而CD69、MYOM2和ATP12A的mRNA表达水平高于健康对照者(P<0.01).结论 本研究发现了274个与变应性鼻炎密切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得到了5个重要基因,为变应性鼻炎的早期诊断、干预治疗以及新药研发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