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觉神经元外泌体引起髓核干细胞衰老促进椎间盘退变发生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感觉神经元外泌体(sensory neuron-derived exosomes,nExo)介导椎间盘退变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构建大鼠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模型,将nExo注入椎间盘,4周后应用组织学染色评估椎间盘退变程度及免疫荧光染色评估组织中髓核干细胞的衰老表型。应用nExo或外源性硫氧还蛋白1(thioredoxin 1,TXN)处理髓核干细胞24 h,利用免疫印迹、流式细胞周期分析、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染色评估细胞的衰老表型。转录组学分析筛选并验证介导nExo调控细胞衰老的关键分子。向大鼠椎间盘退变模型中注入nExo和TXN,4周后评估椎间盘退变程度。结果:nExo提高了大鼠椎间盘组织退变等级,IDD组髓核组织中TEK +p16 +及TEK +p21 +双阳细胞比例分别为36.32%±4.04%和33.69%±4.56%,IDD+nExo组提升至56.41%±5.26%和50.14%±8.49%( t=7.420, P<0.001; t=4.184, P<0.002);nExo促进髓核干细胞的p16及p21蛋白表达,并提高了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染色阳性细胞率,自7.32%±1.73%提高至58.22%±11.38%( t=7.658, P=0.002);nExo下调了G2/M期细胞百分比,从18.10%±1.32%下调至1.60%±0.67%( t=19.290, P<0.001)。转录组学分析显示空白对照组和nExo组差异基因与细胞衰老密切相关,与数据库中的衰老基因集交集筛选出关键基因,即TXN。nExo下调髓核干细胞中的TXN,而补充外源性TXN下调了衰老相关蛋白的表达,降低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染色阳性细胞率从58.84%±3.99%降低至21.68%±8.16%( t=7.048, P=0.021);将G2/M期细胞百分比从1.21%±0.34%上调至15.26%±2.60%( t=9.259, P=0.001)。TXN降低了椎间盘组织退变等级,nExo组退变组织学评分为(14.33±0.82)分,nExo+TXN组为( 8.17±1.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0.590, P<0.001);增加细胞外基质的含量,nExo组为(10.94±4.35) μg/mg,nExo+TXN组提高至(50.55±12.16) μg/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512, P<0.001);减少组织中TEK +p16 +及TEK +p21 +双阳细胞比例,nExo组分别为54.92%±4.21%和60.31%±9.02%,nExo+TXN组下降至27.93%±3.26%和33.75%±8.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2.430, P<0.001; t=5.375, P<0.001)。 结论:nExo通过下调髓核干细胞中的TXN,促进细胞衰老和椎间盘退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黏液性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临床病理和分子遗传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黏液性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MAFH)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特征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8月间就诊于浙江省人民医院的3例MAFH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和影像学特征、组织形态学、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特征以及患者的预后。结果:3例患者中,男1例,女2例;年龄分别为37岁、46岁和57岁。临床上均表现为缓慢增大的无痛性肿物,病史分别为2周、2个月和50年。3例患者的肿瘤均位于肢体或肢端的深部软组织内(右髋部、左前臂和左腕部各1例),2例术前影像学考虑为腱鞘囊肿或腱鞘巨细胞瘤。肿瘤直径3.0~7.5 cm,大体界限清楚,切面灰白、灰褐,有黏质感,2例可见不同程度的出血、囊性变。低倍镜下观察,3例均可见厚的纤维性假包膜伴包膜周围的淋巴浆细胞袖套,以多结节状或分叶状生长为主,2例可见明显的出血性囊腔形成。黏液性肿瘤区域分别占60.0%、80.0%和90.0%,瘤细胞卵圆形至星芒状,呈条索状、微囊状和网状分布于丰富的黏液性基质之中。3例均可见黏液性肿瘤成分过渡为局灶典型的非黏液性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AFH)组织学形态。瘤细胞异型性轻微,核分裂象稀少(每50倍高倍视野1~2个),未见肿瘤性坏死,1例可见局灶明显的细胞质内空泡。免疫组化染色显示,2例局灶表达结蛋白,2例局灶表达上皮膜抗原,1例局灶表达CD99,Ki67阳性指数1%~5%。荧光原位杂交检测3例均存在EWSR1基因重排。1例术后随访15个月复发;1例第1次术后24个月复发,复发的肿瘤缓慢增大,120个月后第2次切除,再随访2个月未见复发和转移;1例术后32个月未见复发和转移。结论:MAFH是一种罕见的AFH组织学亚型,生物学行为低度恶性,形态学上易于误诊。仔细观察寻找典型的AFH组织学特点、并辅以EWSR1基因的重排检测可助于MAFH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应用SMILE来源角膜透镜行角膜移植术联合角膜交联术治疗FS-LASIK术后双眼角膜扩张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患者,女,24岁,因"双眼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emtosecond-assisted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FS-LASIK)后视力下降1年"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眼科门诊。患者2012年2月因双眼屈光不正于外院行FS-LASIK治疗。因FS-LASIK术后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双眼视力下降,于2013年8月至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就诊,视力下降无伴刺激流泪、光敏感等不适症状。入院眼部检查示:视力右眼0.01,左眼0.20;眼压右眼13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2 mmHg;双眼结膜无充血,双眼角膜透明、中央变薄,向前凸起,角膜瓣贴合良好,未见基质混浊;前房深,闪辉(-),细胞(-),虹膜无前后粘连,瞳孔直径5 mm,对光反应灵敏,眼底未见异常。角膜地形图示:双眼角膜下方隆起,表面形态不规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FS-LASIK联合快速角膜交联术后早期视觉质量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联合快速角膜交联术(ACXL)后早期高阶像差、对比敏感度(CS)、客观散射指数(OSI)等视觉质量参数的变化。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20年6月至2021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拟接受FS-LASIK的薄角膜近视合并散光患者70例(140眼),分为ACXL组35例(70眼)和FS-LASIK组35例(70眼)。所有术眼均采用飞秒激光制瓣,并用准分子激光进行角膜消融,ACXL组患者在FS-LASIK后立即进行ACXL。分别于术后1 d、1周、1个月和3个月进行随访,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独立样本 t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ACXL组和FS-LASIK组术前等效球镜度(SE)分别为(-7.52±1.88)D和(-7.63±1.96)D,术后3个月时分别降至(-0.03±0.59)D和(-0.03±0.56)D( F=246.73, P<0.001; F=236.78, P<0.001);2组术前裸眼视力(UDVA)LogMAR值分别为1.30±0.28和1.31±0.21,术后3个月时分别改善至-0.09±0.07和-0.08±0.06( F=400.32, P<0.001; F=703.42, P<0.001)。ACXL组和FS-LASIK组术后角膜表面不对称指数(SAI)、总高阶像差均方根值(RMSh)和OSI均比术前增加(均 P<0.05)。角膜表面规则指数(SRI)在FS-LASIK组减少( F=10.92, P<0.001),ACXL组增加( F=3.20, P=0.047),并在术后1个月时达到最高。FS-LASIK组在暗环境CS 1.5、3.0、6.0、12.0和18.0 c/d的空间频率术后均比术前增加(均 P<0.05),ACXL组在3.0、6.0 c/d空间频率术后比术前升高( F=7.07, P=0.001; F=3.31, P=0.039)。ACXL组和FS-LASIK组视觉质量调查问卷总分值均比术前增加( F=2.85, P=0.040; F=3.27, P=0.025),并在术后1个月达到最高值。 结论::FS-LASIK联合ACXL术后早期虽然角膜表面的不规则性和基质散射指数暂时性升高,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CS和主观感觉,但患者术后视力和屈光度仍较理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研究大黄治疗膝关节炎的分子机制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研究大黄治疗膝关节炎的分子机制.方法 通过TCMSP、PubChem、Swiss数据库收集到大黄的活性成分和潜在作用靶点.利用 GeneCards、OMIM、DisGeNET 数据库检索得到膝关节炎的相关靶点.利用Venny 2.1 绘制韦恩图,得到大黄治疗膝关节炎的交集靶点.基于STRING数据库,运用Cytoscape 3.10软件制作"药物-活性成分-潜在靶点-疾病"网络图,用拓扑分析筛选出核心靶点.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通过Discovery Studio软件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共筛选出 16 个大黄活性成分,包括大黄素、β-谷甾醇、大黄酸、大黄素甲醚等,筛选出蛋白激酶B1(Akt1)、基质金属蛋白酶 9(MMP9)、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原癌基因酪氨酸蛋白激酶(SRC)、胱天蛋白酶 3(CASP3)等核心靶点.大黄治疗膝关节炎的信号通路主要富集于癌症中的蛋白多糖通路、癌症通路、内分泌抵抗通路、前列腺癌通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信号通路、焦点黏附通路、人类巨细胞感染通路等.分子对接显示核心成分大黄素、β-谷甾醇、大黄酸、大黄素甲醚等与核心靶点 Akt1、MMP9、EGFR、SRC、CASP3 等对接程度良好.结论 大黄中大黄素、大黄酸等有效成分可能通过作用于Akt1、MMP9、EGFR等靶点调节多条信号通路,达到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血清基质交感分子1、视黄醇结合蛋白4水平对高血压肾病患者的诊断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23
目的 探讨基质交感分子 1(matrix sympathetic molecule 1,STIM1)、视黄醇结合蛋白4(retinol binding protein 4,RBP4)在高血压肾病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分析其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 3月至 2021年 3月三二O一医院收治的高血压肾病患者 88例为高血压肾病组,单纯高血压患者 88例为高血压组,另外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 88名为健康组.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STIM1和RBP4水平;Pearson法分析血清STIM1和RBP4水平的相关性及其与血压、肾功能指标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肾病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血清STIM1、RBP4水平对高血压肾病的诊断价值.结果 高血压肾病组尿素氮[(8.26±3.37)mmol/L比(5.46±2.31)mmol/L、(5.63±2.54)mmol/L]、尿酸[(375.53±71.41)μmol/L比(342.80±59.75)μmol/L、(352.68±65.24)μmol/L]、血肌酐[(105.34±34.19)μmol/L比(68.31±20.19)μmol/L、(71.63±22.55)μmol/L]显著高于健康组和高血压组(P<0.05),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显著低于健康组和高血压组(P<0.05);健康组、高血压组、高血压肾病组血清STIM1[(30.61±6.25)μg/L、(36.63±8.27)μg/L、(48.10±11.06)μg/L]、RBP4[(42.26±5.23)ng/mL、(51.98±8.70)ng/mL、(66.61±13.79)ng/mL]水平显著依次增高,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肾病组血清中STIM1、RBP4的水平呈正相关;高血压肾病组血清STIM1、RBP4水平与尿素氮、尿酸、血肌酐呈正相关,与eGFR呈负相关(P均<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得知STIM1高表达、RBP4高表达、血肌酐、eGFR是影响高血压患者发生高血压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血清STIM1、RBP4诊断高血压患者发生高血压肾病的曲线下面积为 0.798、0.744,二者联合诊断高血压肾病的曲线下面积为0.852,灵敏度为 75.29%,特异度为 88.21%,二者联合优于血清STIM1、RBP4各自单独诊断(Z联合vsSTIM1 = 2.219、Z联合vsRBP4 = 3.385,P均<0.05).结论 血清STIM1、RBP4水平在高血压肾病患者中呈现高表达,二者联合对于高血压肾病具有一定诊断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
基质交感分子1抑制剂SKF96365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保护效应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探讨基质交感分子1(STIM1)抑制剂SKF96365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保护效应及其具体机制.方法 C57BL/6J小鼠做正常对照组(n=10),ApoE基因缺陷(ApoE-/-)小鼠(n=30)给予高脂饲料饮食,制备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其中ApoE-/-小鼠不做任何处理(模型组,n=10);自ApoE-/-小鼠16周龄起连续给予阿托伐他汀钙(10 mg/kg·d)连续灌胃治疗持续8周(他汀治疗组,n=10);自ApoE-/-小鼠16周龄起连续给予SFK96365(10 mg/kg·d)皮下注射治疗持续8周(SKF96365治疗组,n=10);观察血脂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理变化;Western blot检测组织中STIM1、pJNK、NF-κB、MMP-9蛋白的表达.结果 SKF96365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SKF96365组STIM1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模型组.SKF96365组p-JNK,NF-κB,MMP-9蛋白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 SKF96365可能通过减轻ApoE-/-小鼠动脉血管内的氧化应激及炎症损伤;影响MMP-9蛋白活性的表达,增加斑块的稳定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基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的缺血性卒中缺氧相关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基于基因表达综合(GEO)数据库,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缺血性卒中的基因表达情况,结合缺氧相关基因,解析缺氧相关差异基因(HRDEGs)表达特征,筛选出关键基因,为深入了解缺血性卒中提供重要支撑.方法 从GEO数据库下载GSE16561和GSE58294两个数据集,采用Python软件进行数据合并,利用Combat方法消除批次效应,同时保留疾病分组特征.对消除批次效应前后的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降维处理,并对缺血性卒中组和正常对照组人群进行组内相关系数(ICC)检测.对合并及批次效应消除后数据集进行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及单样本GSEA,以名义P值(NOM P-val)<0.05且假阳性率P值(FDR P-val)<0.25作为标准,筛选出具有显著差异的基因集.利用R软件对GSE16561和GSE58294数据集合并及批次效应消除后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和正常对照者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鉴定[以log2基因表达差异倍数(FC)的绝对值≥0.58和矫正P值(Padj)<0.05作为筛选标准],并与在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中获取的缺氧相关基因进行交集,得到HRDEGs.对HRDEGs进行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使用STRING数据库构建差异表达基因的蛋白质互相作用网络,利用Cytoscape3.8软件筛选排名前10位的关键基因.结果ICC分析结果显示,消除批次效应后的GSE16561和GSE58294数据集中缺血性卒中和正常对照者的ICC分别为0.94和0.98,一致性极好.GSEA结果显示,对GSE16561和GSE58294合并及批次效应消除后的新数据集中,34个基因集在缺血性卒中样本中显著富集,筛选出表达差异基因404个(均Padj<0.05),其中高表达基因354个,低表达基因50个.与缺氧相关基因进行交集,获得64个HRDEGs.GO富集分析表明,HRDEGs主要在囊泡腔、细胞质囊泡腔、分泌颗粒腔和特殊颗粒中显著富集,具有酰胺结合、肽结合、磷脂结合和酶抑制活性等分子功能,主要参与了细胞因子产生的正向调节、炎性反应的调节、对细菌来源分子的反应和对脂多糖的反应等生物学过程.KEGG富集分析表明,HRDEGs主要在血脂与动脉粥样硬化、沙门氏菌感染、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形成、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信号通路、癌症中的蛋白聚糖、结核病和坏死性凋亡等通路上存在富集.基于蛋白质互相作用网络,最终筛选出了 10个关键基因,分别为ARG1(精氨酸酶1)、CASP1(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IL-1R1(白细胞介素1受体1型)、ITGAM(整合素亚基αM)、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9)、PTGS2(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STAT3(信号传感器和转录激活剂3)、TLR2(Toll样受体2)、TLR4、TLR8..结论 通过生物信息学挖掘,本研究获得了 10个缺血性卒中与缺氧相关的关键基因,可能为后续研究工作及诊断治疗提供了潜在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电针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宫腔粘连的协同效应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电针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宫腔粘连(IUA)大鼠子宫内膜的影响,以及两者联合治疗修复子宫内膜的可能机制.方法:成年未交配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细胞组和联合组,每组10只.采用机械搔刮联合脂多糖感染的双重损伤法建立大鼠IUA模型.造模成功后第1、3、7天,模型组大鼠尾静脉注射磷酸盐缓冲液,细胞组仅尾静脉注射BMSCs悬液进行BMSCs移植,联合组大鼠移植与细胞组等量的BMSCs并进行电针治疗,每日针刺"关元"、电针双侧"足三里"和"三阴交"20 min,持续3个动情周期.每组5只大鼠在干预结束后取子宫组织,采用HE染色检测大鼠子宫内膜厚度以及腺体数目;采用Masson染色检测子宫内膜纤维化面积;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血管生成标志物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雌激素受体(ER)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容受性相关分子同源框蛋白A10(HoxA10)、白血病抑制因子(LIF)的蛋白表达量.每组剩余的5只大鼠在干预后合笼并通过胚胎着床数来评估子宫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子宫内膜变薄(P<0.001)、腺体数量减少(P<0.001),子宫内膜纤维化面积增加(P<0.001),子宫内膜组织中的VEGF、PCNA、ER阳性表达,子宫内膜容受性相关分子HoxA10和LIF的表达,子宫损伤侧的胚胎着床数均降低(P<0.001).与模型组相比,联合组以上指标均逆转(P<0.001,P<0.01);细胞组的子宫内膜增厚(P<0.001)、子宫内膜纤维化面积减少(P<0.001).与细胞组相比,联合组子宫内膜厚度增加(P<0.01)、腺体数量增多(P<0.05),子宫内膜纤维化面积减少(P<0.05),子宫内膜中的VEGF、PCNA和ER阳性表达,子宫内膜HoxA10和LIF的表达,子宫损伤侧的胚胎着床数量均显著升高(P<0.001,P<0.05,P<0.01),治疗效果较细胞组更好.结论:电针联合BMSCs协同修复受损子宫内膜,促进子宫内膜形态的改善,减轻纤维化,促进血管生成和基质细胞增殖,提高子宫内膜的容受性,并最终有利于胚胎的着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缺血性脑卒中差异表达基因筛选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 分析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基因表达芯片数据,筛选IS差异表达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分析其相关基因功能和信号通路,为IS发病机制提供分子理论基础.方法 从GEO数据库下载IS芯片表达数据,采用DESeq2、edgeR和limma包进行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的筛选.采用clusterProfiler包对DEGs进行GO功能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应用STRING软件构建蛋白-蛋白互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使用MCODE和cytoHubba插件筛选与IS发病密切相关的模块及枢纽基因.最后结合LASSO回归分析获取特征基因并利用ROC曲线评估其在IS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检索获得GSE22255、GSE58294 和GSE165613 个IS数据集,共包含 195 个外周血样本,合并表达矩阵获得包含 89 个IS病例和 43 个健康对照人群的新数据集,差异分析获得 196 个DEGs.GO功能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上述基因共同介导应激反应、对刺激反应的调节等相关生物过程;参与沙门氏菌感染、NOD样受体和造血细胞谱系等的信号通路.PPI网络和Cytoscape分析获得排名前 10 的枢纽基因.LASSO回归分析获得11 个特征基因与网络分析获得的 10 个枢纽基因交集,最终获得 4 个关键特征基因,分别是趋化因子受体 7(CCR7)、基质金属蛋白酶 9(MMP9)、Bcl-2 相关蛋白 A1(BCL2A1)和淋巴细胞抗原 96(LY96)基因.ROC分析显示MMP9、BCL2A1 和LY96 基因可能是IS发病过程中的关键基因.结论 细胞凋亡、免疫和炎症过程等与IS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MMP9、BCL2A1 和LY96 关键基因是IS潜在的化疗和治疗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