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杂性肛瘘患者肠道微生态检测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16S rDNA基因测序检测复杂性肛瘘患者的肠道菌群分布,探讨其与健康人的菌群分布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6月至12月期间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30例复杂性肛瘘患者临床资料(复杂性肛瘘组),并按1∶1配比选择本院健康体检人群30例作为对照组(健康对照组)。病例纳入标准:(1)符合腺源性肛瘘诊断的标准,且症状持续3个月以上;(2)术前已行电子结肠镜检查排除肠道炎性反应、炎性肠病等;(3)复杂性肛瘘的定义为符合下面情况之一者:瘘管跨越2/3及以上的肛门括约肌;包含两个以上的外口或瘘管;既往已行肛瘘手术后确认复发者。排除标准:(1)合并有炎性肠病、慢性腹泻或便秘、糖尿病、消化道恶性肿瘤、肝肾功能障碍等;(2)克罗恩病、外伤、特殊感染(如放线菌病和结核病)等引起的肛瘘;(3)近1个月内使用过抗生素、益生元、益生菌等可能影响肠道微生态制剂者;(4)认知缺陷不能配合者。提取研究对象的粪便样本总DNA,扩增细菌16S rDNA基因序列的V4高变区,利用Illumina Miseq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最后进行操作分类单元(OTU)聚类、进行Alpha多样性和LEfSE数据分析,其中Chao指数或ACE指数越大,表明微生物区系的预期物种丰度越高,Simpson指数越小或Shannon指数越大,表明微生物区系多样性越高。两组间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饮酒吸烟史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观察指标包括两组的测序和质量控制、Alpha多样性分析和物种及其丰度分析以及LEfSE分析。 结果:复杂性肛瘘组与健康对照组的主要优势菌都是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分别占93.4%±32.0%和87.4%±41.2%;在属水平上,复杂性肛瘘组的普雷沃菌属(4.9%±7.4%比0.1%±1.1%, P<0.001)、巨细胞菌属(3.9%±8.2%比0.5%±4.2%, P<0.05)和毛螺菌属(2.6%±5.7%比0.1%±3.4%, P<0.05)的丰度明显更高,而变形菌属(0.02%±4.2%比9.3%±14.4%, P<0.01)、肠球菌属(0.02%±2.3%比9.3%±19.6%, P<0.05)、拟杆菌属(24.7%±9.9%比29.8%±9.1%, P<0.05)和克雷伯菌属(0.4%±4.2%比3.9%±7.3%, P<0.05)相对更低。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复杂性肛瘘组肠道菌群多样性更丰富,表现为ACE指数更高[(293.30±44.00)比(218.75±33.83), t=102.069, P<0.001],Chao指数也更高[(318.40±41.99)比(250.00±46.38), t=77.818, P=0.028],Shannon指数更高[(3.36±0.29)比(2.43±0.34), t=9.657, P=0.001];而Simpson指数更低[(0.103±0.013)比(0.131±0.013), t=5.551, P=0.0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韦荣菌科、Selenemondales 及厌氧菌纲(均属于厚壁菌门)的菌株总体上对两组样本肠道菌群差异的影响最大(LDA 值均>4)。 结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复杂性肛瘘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更丰富,提示某些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可能在肛瘘发病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同时性双侧肾脏肿瘤的外科治疗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同时性双侧肾脏肿瘤是肾脏肿瘤中少见而复杂的一种情况,发病率为1.8%~11.0%。对于双侧肾脏肿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需要综合考虑肿瘤位置、大小和解剖复杂性、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目前所患基础疾病、围手术期风险、外科医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等多方面因素。经评估后可手术治疗的患者应首选保留肾单位的手术(NSS),以尽可能保护肾功能,并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全因死亡率。然而,目前国际指南对此类患者的治疗未提出正式的建议,学界对于同期双侧肾脏肿瘤的理想治疗方法尚未形成明确一致的共识,特别是术前是否行肾活检、是行同期手术还是分期手术、先治疗哪一侧的肿瘤等问题仍存在许多争议。为了解决上述存在争议的问题,优化双侧肾肿瘤患者的管理和手术治疗策略,该研究收集并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接受部分肾切除术(PN)或根治性肾切除术(RN)治疗双侧肾肿瘤的41例患者的资料,对患者人口学和肿瘤学相关特征、手术方式(同期或分期,开放手术或机器人手术)等进行分析。在41例患者中,37例(90.2%)行双侧PN,3例(7.3%)行PN+RN,1例(2.5%)行双侧RN。最常见的肿瘤组织学类型为透明细胞肾细胞癌(62.1%),双侧肿瘤组织学一致率为81.5%。分别有17例患者(41.4%)和24例患者(58.6%)接受了同期和分期手术治疗。分期手术患者的中位手术时间(310比240 min, P=0.01)、热缺血时间(18比10 min, P=0.01)和住院时间(10比6 d, P=0.01)显著长于同期手术患者。而同期与分期手术患者的基线、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中位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生存分析表明两组之间的无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2.4%比95.8%, P=0.14)。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对于同时性双侧肾脏肿瘤患者,同期和分期手术治疗都是可行和安全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腹腔镜肾盂切开取石术联合切取法活检术在肾铸型结石合并肾盂癌诊治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5年3月至2019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3例肾铸型结石合并肾盂癌患者的病例资料,男2例,女1例。年龄52~81岁。既往均有腔镜碎石术史。3例术前检查发现肾盂或肾盂输尿管连接处可疑占位。3例均行腹腔镜肾盂切开取石术,术中切取占位组织活检,分别确诊为肾盂中-低分化鳞癌、浸润性尿路上皮癌、肾盂中分化鳞癌,均行腹腔镜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3例术后随访16~48个月,1例术后16个月出现腹膜后淋巴结转移,2例术后分别随访3年和4年未见复发转移。复杂性肾铸型结石合并肾盂癌容易出现漏诊,选择性采用腹腔镜肾盂切开取石术联合切取法术中活检,能有效提高活检确诊率,是避免漏诊、实现诊疗一体的新型微创手术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肾盂鳞状细胞癌漏诊一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肾盂鳞状细胞癌(SCC)发病率低,由于其临床表现和传统影像学特征缺乏特异性,临床上诊断十分困难。本文报告1例既往有双肾结石多次手术史的患者,因右肾输尿管结石、左肾复杂性结石、慢性肾功能不全、尿路感染等先后两次入院。其间共行6次手术,其中第1次住院19 d,分别行右输尿管镜取石术和右肾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20 d后第2次入院,共进行4次左肾PCNL,住院27 d。两次住院期间,3次尿路增强CT检查均未报告肿瘤。患者第4次行左肾PCNL后仍持续发热,抗感染治疗无效。临床考虑左肾盂肿瘤,与患者沟通后建议切除左肾。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肾盂SCC。左肾切除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术后10 d出院,术后3个月因全身多发转移死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肾动脉低温灌注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复杂性肾肿瘤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肾动脉低温灌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复杂肾肿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1年12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1例复杂性肾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7例,女4例;年龄(64.64±13.56)岁,体质量指数(23.93±3.87)kg/。中位R.E.N.A.L.评分中位值8(7,9)分,患肾肾小球滤过率(64.40±25.52)ml/min。所有患者均行肾动脉低温灌注,利用导管将4℃乳酸钠林格液注入患肾,在术中使其维持低温状态,后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记录术中数据及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患者肾功能、泌尿系CT检查等。结果:1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肾动脉阻断时间为(34.09±2.84)min,患者术中体温为(36.10±0.44)℃,手术时间为(126.73±47.08)min,术中出血量为(81.82±53.07)ml。无尿漏、低体温、发热等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术后3个月患肾肾小球滤过率(59.06±25.67)ml/min,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636)。 结论:肾动脉低温灌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复杂性肾肿瘤,可使患者耐受更长的热缺血时间,较好地保留肾功能,并发症少,是一种可选择的手术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非复杂性Stanford B型急性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效果及患者炎症因子、免疫细胞水平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非复杂性Stanford B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采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及患者炎症应激、免疫细胞水平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6年1月本院心外科收治的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60例,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保守治疗组( n=30)和TEVAR治疗组( n=30)。保守治疗组给予药物治疗,TEVAR治疗组给予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指标及免疫细胞水平,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近期及中远期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IL-6、IL-8及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0.05),且TEVAR治疗组IL-6、IL-8及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淋巴细胞数及单核细胞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淋巴细胞数较治疗前明显升高( P<0.05),且TEVAR治疗组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明显低于保守治疗组,淋巴细胞数明显高于保守治疗组( P<0.05)。TEVAR治疗组治疗后有效率(临床症状缓解,破口及假腔消失等)显著高于保守治疗组( P<0.05),两组患者住院死亡率、住院时间及住院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TEVAR治疗组2年生存率明显高于保守治疗组( P<0.05),出院后并发症发生率(主要包括出血、肾功能不全、感染及心血管事件等)均明显小于保守治疗组( P<0.05),两组患者1年生存率、二次干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非复杂性Stanford B型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效果较好,可显著抑制炎症应激,改善免疫指标,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存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复杂性肾癌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复杂性肾癌患者的手术治疗是泌尿外科医师的一大挑战。随着外科技术、医疗设备、治疗理念、分子生物学领域的进展,对复杂性肾癌的治疗在多个层面均有很大的突破。在传统手术治疗的基础上,相继出现了介入栓塞治疗、靶向药物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治疗手段,给复杂性肾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为其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本文结合最新的研究,就复杂性肾癌治疗的现状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声造影检查在肾脏非典型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检查对肾脏非典型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9年6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44例肾脏非典型占位性病变患者的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资料。男26例,女18例。年龄(55.9±13.7)岁。44例共47个占位,均行常规超声检查观察肿物的位置、大小、回声、边界、彩色血流情况,做出常规超声诊断。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肿物增强时相、增强水平、增强模式、是否有环状增强,做出超声造影诊断。将超声检查诊断与最终病理或临床诊断进行比较。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对肾脏非典型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效能。结果:本研究47个病灶中,诊断为恶性15个,良性32个。19个病灶经手术病理诊断,分别为肾细胞癌13个、肾淋巴瘤2个、肾囊肿3个、炎性肉芽肿1个;28个经增强CT或MRI检查诊断为良性肿瘤或假性肿瘤,且定期随访≥1年无变化,分别为血管平滑肌脂肪瘤5个、囊肿15个、肾连接部皮质缺损3个、肾柱肥大2个、未萎缩肾实质1个、驼峰肾1个、瘢痕1个。常规超声检查病灶最大径(2.5±1.3)cm。肾细胞癌常规超声检查以低回声多见(8/13);超声造影检查以快进快出为主(9/13),多为不均匀低增强(6/13),9个发现假包膜,6个发现坏死。2个肾淋巴瘤常规超声检查均为低回声;超声造影检查均为快进快出,等增强1个,低增强1个。5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常规超声检查为高回声;超声造影检查以慢进慢出为主(4/5),低增强2个,高增强2个,等增强1个。肾囊肿常规超声检查以无回声多见(16/18);超声造影检查,单纯性肾囊肿无增强,复杂性肾囊肿囊壁或分隔薄且均匀强化,呈慢进慢出、等增强或低增强。炎性肉芽肿常规超声检查呈囊实性;超声造影检查实性部分与肾实质同步强化,呈低增强。肾柱肥大、驼峰肾和局限性未萎缩肾实质常规超声检查为低回声;超声造影检查为与肾实质同进同出的均匀等增强,无明显包块轮廓出现。肾连接部皮质缺损和瘢痕常规超声检查为高回声,超声造影检查自始至终无增强。常规超声检查将1个炎性肉芽肿、1个未萎缩肾实质、2个复杂肾囊肿误诊为恶性,2个高回声肾细胞癌误诊为良性;超声造影检查仅将1个炎性肉芽肿误诊为恶性。常规超声检查对良恶性病变诊断的敏感性为86.7%,特异性为87.5%,准确性为87.2%,ROC曲线下面积0.871。超声造影检查对良恶性病变诊断的敏感性为100.0%,特异性为96.9%,准确性97.9%,ROC曲线下面积为0.984。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检查的ROC曲线下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 结论:超声造影检查对肾脏非典型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效能优于常规超声检查,对于常规超声检查诊断困难的肾肿瘤,以及酷似肾占位病变的良性病变和解剖异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吲哚菁绿荧光实时导航在机器人辅助复杂性肾肿瘤肾部分切除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应用吲哚菁绿(ICG)在达芬奇Xi机器人辅助下精准切除复杂性肾肿瘤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1年12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由同一术者在ICG荧光实时导航下通过达芬奇Xi机器人辅助对复杂性肾肿瘤行肾部分切除术的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阻断肾动脉前2 min均经肘正中静脉注射ICG,剂量为0.25 mg/kg。术中在机器人荧光实时导航下定位肿瘤边界,精准切除肾肿瘤。收集并整理所有患者的基本信息以及围手术期的相关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计纳入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6例,中位年龄53(34~72)岁,体重指数24.8(19.8~26.2)kg/m 2。肾上极肿瘤10例(45%),肾中部肿瘤7例(32%),肾下极肿瘤5例(23%)。肿瘤长径为6.3(3.4~9.4)cm。肿瘤术前临床分期为T1aN0M0 2例(9%),T1bN0M0 18例(82%),T2aN0M0 2例(9%)。术前R.E.N.A.L.评分为8(7~11)分。22例患者手术均成功实施,无中转开放手术者,患者术中注射ICG无严重过敏症状发生,所有手术切缘未见阳性。中位手术时间为119(102~235)min,中位肾动脉阻断热缺血时间为20(18~29)min。术中中位失血量为60(40~300)mL,未输血。术后中位住院时间为6(4~9)d。术后随访时间内无严重并发症,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 结论:在达芬奇Xi机器人引导下行ICG荧光显影术可实时区分复杂性肾肿瘤边界,辅助泌尿外科医师精准切除肿瘤,最大限度保留肾功能,该技术的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腹腔路径腹腔镜膀胱底纵切口膀胱阴道瘘修补术:单中心10年经验总结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经腹腔路径腹腔镜膀胱底纵切口膀胱阴道瘘修补术的手术技巧和经验,探讨该术式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0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收治的54例膀胱阴道瘘患者的病例资料。中位年龄49.5(8~80)岁。主诉均为尿液经阴道流出。膀胱阴道瘘病因分别为良性病变子宫切除术后14例(25.9%),妇科恶性肿瘤术后23例(42.6%),症状出现时间为拔除尿管后11(1~20)d;宫颈恶性肿瘤放疗11例(20.4%),症状出现时间为放疗后10(5~25)个月;其他原因6例(11.1%),症状出现时间为治疗原发病后21(3~50)d。54例中,合并直肠瘘1例、输尿管损伤1例、膀胱挛缩6例。膀胱挛缩6例行膀胱造影检查均提示膀胱容量缩小,其中2例出现双侧输尿管轻度反流;术前CT检查示4例无明显上尿路积水,2例合并双侧肾轻度积水。瘘口直径0.5~4.0 cm。单发瘘口50例,多发瘘口4例。尿垫试验评估患者漏尿程度为轻度7例,中度42例,重度5例。37例初次行膀胱阴道瘘修补术,13例既往有1次膀胱阴道瘘修补术史,2例既往有2次膀胱阴道瘘修补术史,既往有3次、4次膀胱阴道瘘修补术史者各1例。所有患者均全麻下行经腹腔路径腹腔镜膀胱底纵切口膀胱阴道瘘修补术,其中8例采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手术要点:①寻找膀胱阴道瘘口,正确评估瘘口大小、数量、位置,以利于术者采取正确的手术方式;②为保护双侧输尿管口,双侧输尿管置入单J管;③充分游离膀胱及阴道壁,去除瘢痕组织,低张力或无张力缝合膀胱切口;④松解一段带蒂大网膜填塞并覆盖在膀胱后壁与阴道之间的间隙。对低位、复杂性及混合性膀胱阴道瘘患者术中分别采用膀胱壁转瓣法(6例)、膀胱扩大术(3例)以及输尿管再植术(6例)等技术。分析影响患者治愈率的因素。结果:本组54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均无肠道损伤,均未中转开放手术。中位手术时间85(60~240) min。术中出血量(33.3±26.5) ml。术后住院时间(11.3±8.2) d。术后均未发生切口感染等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一期治愈50例,失败4例,治愈率为92.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既往有膀胱阴道瘘修补术史的患者,再次手术的治愈率较低( P=0.00)。多发瘘口(≥2)患者相较于单发瘘口患者的治愈率较低( P=0.00)。瘘口位于膀胱三角区以上的患者比瘘口位于膀胱三角区以及尿道内口以外的患者治愈率高( P=0.00)。年龄( P=0.79)、手术时间( P=0.06)、术中出血量( P=0.78)、术后住院时间( P=0.73)、留置导尿时间( P=0.30)、瘘口大小( P=0.31)对修补手术治愈率均无明显影响。 结论:经腹腔路径腹腔镜膀胱底纵切口膀胱阴道瘘修补术是一种可行的手术方式,具有损伤小、恢复快、成功率高等特点。该术式疗效确切,可用于绝大多数膀胱阴道瘘的修补,并可同期处理混合瘘和膀胱挛缩等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