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地区健康成人白细胞群落参数参考区间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旨在建立南京地区不同年龄和性别表观健康成年人白细胞群落参数的参考区间.方法 选择2024年1月至4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进行体检的1262名健康成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Sysmex XN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测,同时记录仪器WDF通道提供的中性粒、淋巴和单核细胞相关的细胞群落参数(cell population data,CPD),统称为白细胞CPD,包括它们的平均侧向散射光强度(NE-SSC、LY-X、MO-X)和分布宽度(NE-WX、LY-WX、MO-WY);平均荧光强度(NE-SFL、LY-Y、MO-Y)和分布宽度(NE-WY、LY-WY、MO-WY);平均前向散射光强度(NE-FSC、LY-Z、MO-Z)和分布宽度(NE-WZ、LY-WZ、MO-WZ).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T405-2012)《血细胞分析参考区间》中的推荐方法,分析各项指标在不同年龄及性别间的差异,并得出南京健康成人白细胞CPD的参考区间.结果 在男女两性别组内按年龄分组比较发现,LY-WZ、MO-WZ、NE-FCS、NE-WZ不显示年龄和性别上的差异;MO-Z只显示性别差异;LY-Y、LY-Z、MO-X、NE-SSC、NE-WY只在女性组内存在年龄差异;MO-WY、MO-Y、NE-SFL、NE-WX只在男性内存在年龄差异;LY-X、LY-WX、LY-WY、MO-WX在两性别组内均存在年龄差异.以此为依据划分参考区间.结论 建立了南京地区白细胞CPD在不同性别和年龄段健康成年人中的参考区间,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重要的实验室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敏感肺结核患者血清IL-1、IL-10水平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对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敏感肺结核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IL-1)、IL-10水平表达情况,并分析两指标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敏感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2HRZE/4HR方案治疗(至少6个月),并在患者治愈后持续随访2年(至2020年5月),随访期间,患者接受痰结核分枝杆菌厚涂片、痰菌培养等检查,并记录相关结果及痰菌复发的情况。根据随访结果分为预后良好组(未复发)与预后不良组(复发)。自制基线资料调查问卷调查患者一般人口学特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IL-1、IL-10、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NF-γ)水平;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白细胞计数(WBC)。比较2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IL-1、IL-10预测敏感肺结核患者治疗后短期预后不良的价值;双变量Pearson直线相关性检验敏感肺结核患者血清IL-1和IL-10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00例敏感肺结核患者,其中11例治疗失败剔除本次研究,5例失访,最终184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随访2年,经评估184例敏感肺结核患者中18例治愈后复发,预后不良发生率为9.78%(18/184)。预后不良组患者WBC、CRP、TNF-α、INF-γ、IL-1、IL-10均高于预后良好组( P值均<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结果显示,敏感肺结核患者IL-1、IL-10与预后有关( OR=1.68、5.00, P值均<0.05);WBC、CRP、TNF-α、INF-γ与肺结核患者预后结局无关( P值均>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结果显示,入院时血清IL-1、IL-10单独及联合预测敏感肺结核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0.88、0.93,均有一定预测价值;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检验,敏感肺结核患者血清IL-1与IL-10水平呈正相关( r=0.28, P<0.05)。 结论:敏感肺结核患者血清IL-1、IL-10水平表达的临床意义在于预测敏感肺结核患者预后不良,IL-1、IL-10水平高会增加预后不良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氧化铜纳米酶对糖尿病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修复的作用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氧化铜纳米酶对糖尿病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修复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采用氯化铜与L-抗坏血酸反应的方法合成氧化铜纳米酶。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氧化铜纳米酶大小和形貌,动态光散射粒度分析仪和纳米粒度电位仪分别分析其水合粒径和表面电位。(2)采用过氧化氢检测试剂盒、超氧阴离子检测试剂盒、3,3′,5,5′-四甲基联苯胺显色剂分别测定150 ng/mL氧化铜纳米酶的过氧化氢、超氧阴离子、羟自由基清除能力,计算过氧化氢、超氧阴离子、羟自由基清除比例(样本数均为3)。(3)将小鼠成纤维细胞系3T3细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过氧化氢组和过氧化氢+氧化铜组,每组3孔。将终质量浓度25 ng/mL的氧化铜纳米酶加入过氧化氢+氧化铜组细胞中预处理30 min。然后,在单纯过氧化氢组和过氧化氢+氧化铜组细胞中各加入终物质的量浓度250 μmol/L过氧化氢,空白对照组常规培养。培养24 h后,采用2′,7′-二氯二氢荧光素二乙酸酯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活性氧水平(以绿色荧光强度表示),细胞计数试剂盒8法检测并计算细胞存活率。(4)取10只6~8周龄雄性BALB/c小鼠(性别、鼠龄下同),分为磷酸盐缓冲液(PBS)组与氧化铜组,每组5只。氧化铜组小鼠经尾静脉注射200 ng/mL的氧化铜纳米酶800 ng/kg,PBS组小鼠注射等体积的PBS。2组小鼠均每天注射1次,连续注射7 d。于第8天,取每组5只小鼠,采血行血细胞与血清生化分析,处死后收集心、肝、脾、肺和肾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后组织病理学观察。(5)取20只小鼠分为PBS组与氧化铜组,每组10只。采用链脲佐菌素及高糖高脂饮食法诱导糖尿病,并在其背部制作直径6 mm的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伤后即刻,PBS组小鼠创面滴加20 μL PBS,氧化铜组小鼠创面滴加20 μL 200 ng/mL的氧化铜纳米酶,连续处理12 d。每组选定3只小鼠分别于伤后0(即刻)、3、6、9、12 d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并计算创面未愈合面积。伤后6 d,每组取未行创面观察的3只小鼠,处死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创面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含量。伤后12 d,处死2组各剩余7只小鼠,行HE染色并观察创面新生上皮长度,行二氢乙锭荧光探针染色观察活性氧水平(以红色荧光强度表示)。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独立样本 t检验、Bonferroni检验。 结果:(1)制备的氧化铜纳米酶大小均匀,在干燥状态下平均直径为3.5~4.0 nm,水合粒径约为4.5 nm,表面电位为(-9.8±0.3)mV。综合判定,成功制备了氧化铜纳米酶。(2)氧化铜纳米酶分别处理2 h、10 min、5 min后,过氧化氢、超氧阴离子、羟自由基清除比例分别为(77±5)%、(45±5)%、(84±4)%。(3)培养24 h后,单纯过氧化氢组细胞内活性氧水平急剧增高,细胞形态异常且数量减少;过氧化氢+氧化铜组细胞内活性氧水平明显降低,细胞形态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单纯过氧化氢组细胞存活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和过氧化氢+氧化铜组( P<0.01),而过氧化氢+氧化铜组细胞存活率与空白对照组相近。(4)注射7 d后,PBS组和氧化铜组小鼠肝功能指标、肾功能指标、血细胞相关指标均相近;氧化铜组小鼠的心、肝、脾、肺和肾中,均未观察到组织坏死、充血或出血,与PBS组无明显差别。(5)氧化铜组小鼠创面相比PBS组表现出更快的愈合趋势,创面红肿情况较轻。氧化铜组小鼠伤后6、9、12 d创面未愈合面积分别为(28.8±1.9)、(17.6±3.8)、(10.4±1.8)mm 2,明显小于PBS组的(38.0±4.3)、(30.2±3.0)、(24.2±3.0)mm 2( t=3.706、5.075、5.558, P<0.01)。伤后6 d,氧化铜组小鼠创面IL-1β、TNF-α、IL-6含量均明显低于PBS组( t=6.115、11.762、11.725, P<0.01)。伤后12 d,氧化铜组小鼠创面新生上皮长度长于PBS组,创面组织活性氧水平明显低于PBS组。 结论:氧化铜纳米酶不仅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同时具有高效的活性氧清除活性,能够消除糖尿病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过量表达的活性氧,降低氧化应激、减轻炎症,促进创面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人工智能的血细胞形态分析仪白细胞分类性能的多中心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人工智能(AI)血细胞形态分析仪(AI阅片机)对外周血白细胞检测的性能。方法:多中心研究。(1)从全国11家三级医院收集3 010份静脉血标本,用AI阅片机进行14类白细胞分析,并且将预分类结果与资深形态学专家审核后结果进行比较,以此评估AI阅片机白细胞预分类的符合率、检出率、特异度和一致性。(2)从3 010份血液标本中选取400份血液标本(预分类人工审核后含异常白细胞的标本不少于50%),由形态学专家进行人工镜检并分析人工审核后的WBC分类结果和专家显微镜镜检结果之间的相关性。(3)从3 010份血液标本中找出诊断为淋巴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髓系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的标本结果,通过比较预分类和专家审核后结果,反映AI阅片机对这5种恶性血液病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异常白细胞的预分类的能力。WBC预分类和专家审核结果的一致性分析采用Cohen′s Kappa 检验,比对试验采用Passing-Bablok回归分析,并根据公式统计符合率、检出率、特异度、准确度。结果:(1)AI阅片机可对14类白细胞及有核红细胞进行预分类,与形态学专家审核后结果对比,白细胞总的预分类符合率达97.97%,其中正常类型白细胞预分类符合率均>96%,总的异常白细胞预分类符合率>87%。(2)AI阅片机专家审核后结果与人工镜检对比,各种白细胞类型及有核红细胞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各阶段幼稚粒细胞、原始细胞、有核红细胞、恶性细胞均 r>0.90,反应性淋巴细胞 r=0.85),参考国际血液学复检专家组定义的白细胞阳性血涂片标准,AI阅片机对白细胞异常标本具有与人工镜检同等的筛查能力。(3)对5种恶性血液病中有较大意义的白细胞与形态学专家审核后结果进行对比,AI阅片机对原始细胞预分类符合率均>84%,检出率均>94%。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异常早幼粒细胞检出率为95.40%。 结论:AI阅片机对外周血中各类型白细胞的预分类结果与专家审核后结果的总体符合率和检出率均较高,与人工镜检结果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且为恶性血液疾病的筛查提供了高效的辅助检测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北京地区儿童网织红细胞参数参考区间的建立及验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建立北京地区儿童网织红细胞各指标参数的参考区间。方法:收集1 766名(男856名,女910名)1~18岁北京地区健康儿童,幼儿组(≥1~3岁)146名,学龄前组(>3~6岁)449名,学龄组(>6~13岁)646名,青春期组(>13~18岁)525名。采用日本SySmex XN-20(A1)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静脉血网织红细胞百分比(RET%)、网织红细胞计数绝对值(RET #)、低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百分比(LFR)、中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百分比(MFR)、高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百分比(HFR)、未成熟网织红细胞百分比(IRF)、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RET-He)7项参数的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后,以百分位数( P2.5, P97.5)建立参考区间。参考区间建立后另收集109名北京地区健康体检儿童静脉血,依据《临床实验室检验项目参考区间的制定》对参考区间进行验证。 结果:1~18岁儿童网织红细胞7项指标参数的参考区间无需进行年龄及性别分组,参考区间为RET%为0.74%~2.06%,RET#为(34.5~101.5)×10 9L,LFR为86.6%~96.5%,MFR为3.2%~11.5%,HFR为0~2.1%;IRF为3.5%~13.4%;RET-He为28.5~34.2 pg。109份验证标本检测结果在参考区间范围内>90%。 结论:本研究建立了北京地区1~18岁健康儿童网织红细胞7项指标参数的参考区间,并通过参考区间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血细胞分析仪快速检测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与祖细胞的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血细胞分析仪快速检测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祖细胞(hematopoietic stem/progenitor cell,HPC)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方法学验证和回顾性分析。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就诊的4例为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外周血、1名健康供者外周血干细胞采集物5倍稀释液,用于方法学验证;23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22例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健康供者的外周静脉血和外周血干细胞采集物5倍稀释液,用于一致性回顾分析。线性试验取已知CD34 +细胞含量的外周血、血细胞分离机收集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祖细胞液各1份,做接近预期上限的高值样本(H),一份低值样本即生理盐水(L),倍比稀释,检测HPC,结果回归分析。一致性试验标本126份,EDTA-K 2抗凝静脉血78份,外周血干细胞采集物48份。同时采集的静脉血,一管血常规和HPC检测,另一管流式细胞术(FCM)检测CD34 +细胞。干细胞采集物用灭菌生理盐水5倍稀释后分两管,一管全血细胞计数和HPC计数,另一管FCM检测CD34 +细胞。对两种仪器检测结果作比对分析及偏差评估。评价血细胞分析仪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祖细胞检测的本底计数、携带污染率、精密度、线性范围和与流式细胞术的一致性。 结果:本底计数结果为0×10 9个/L、携带污染率为0.1%符合血细胞分析仪质量要求,重现性不精密度是4.7%~18.8%,HPC线性范围是0~ 27.201×10 9个/L、采集液5倍稀释后线性范围是0~ 0.878×10 9个/L。血细胞分析仪与FCM分别检测126份样本的结果作比对分析,相关系数 r2=0.960 1。当WBC>10×10 9个/L时,两种仪器检测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斜率位于0.95~1.05之间,医学决定水平处估计的预期偏差<30%。 结论:血细胞分析仪检测HPC与FCM比对,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当WBC>10×10 9个/L时,与FCM不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而且预期偏差符合临床要求;其检测HPC标本无需预处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网织红细胞通道光学法红细胞参数在冷凝集素干扰识别及纠正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网织红细胞(RET)通道中Delta-RBC参数对冷凝集素(CA)干扰的识别作用,并探讨RET通道光学法红细胞参数在纠正CA干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门诊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间,经镜检确认存在红细胞冷凝集的标本68份,无冷凝集对照组标本45份,室温下使用全血细胞计数(CBC)+RET通道检测冷凝集组及对照组所有标本,记录并计算阻抗法检测参数:红细胞(RBC-I)、血红蛋白(HGB)、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HCT-I)、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I)、红细胞平均体积(MCV-I)、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I)及光学法检测参数:RBC-O、HCT-O、MCH-O、R-MFV、MCHC-O、Delta-RBC。对冷凝集组标本进行37 ℃ 2 h温育,温育后使用CBC通道检测,记录阻抗法参数:RBC-I 37 ℃ 2 h、HGB 37 ℃ 2 h、HCT-I 37 ℃ 2 h、MCH-I 37 ℃ 2 h、MCV-I 37 ℃ 2 h、MCHC-I 37 ℃ 2 h。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Delta-RBC对CA干扰的识别效能,使用Bland-Altman法分析冷凝集组室温下光学法RBC参数检测结果与温育后阻抗法检测结果间一致性情况,使用Pearson及Spearman相关性分析对冷凝集组标本温育前后血细胞检测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若使用Delta-RBC作为诊断指标对CA干扰进行识别,最佳截断值为1.065,曲线下面积为0.998。冷凝集组标本RBC-O、HCT-O、R-MFV、MCH-O、MCHC-O与RBC-I 37 ℃ 2 h、HCT-I 37 ℃ 2 h、MCV-I 37 ℃ 2 h、MCH-I 37 ℃ 2 h、MCHC-I 37 ℃ 2 h结果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985、0.981、0.729、0.870、0.649;结果差异百分比在一致性界限内的比例分比为95.6%、92.6%、95.6%、94.1%、95.6%。 结论: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RET通道光学法检出的RBC参数Delta-RBC可作为判断指标有效辅助临床判断是否存在CA干扰。使用RET通道的光学法RBC参数进行结果报告可以在无须标本预处理的情况下纠正CA干扰,得到更为正确的全血细胞计数结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全身免疫炎症指数对接受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的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短期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 inflammation index,SII)对接受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的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18年2月至2022年1月杭州市肿瘤医院收治的90例接受CRRT的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90 d内患者生存情况将其分为生存组60例和死亡组30例,记录其年龄、序贯器官功能衰竭评估(SOFA)评分、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白蛋白(ALB)等临床基线资料。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接受CRRT的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外周静脉血中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计算SII;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接受CRRT的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死亡患者SII与临床基线资料的相关性;绘制ROC曲线分析比较SII、SOFA评分、APACHEII对接受CRRT的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采用Kaplan-Meier曲线描述患者生存变化情况;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接受CRRT的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90 d死亡的因素。结果:死亡组SII(2636.74)、C反应蛋白(CRP)[(92.45±29.74)mg/L]、SOFA评分(12.83±3.24)、APACHEII(28.30±7.51)高于生存组[(341.92)、(50.24±16.13)mg/L、(10.00±3.12)、(25.13±6.87)],ALB[(2.50±0.53)g/dl]低于生存组[(2.79±0.61)g/dl]( P<0.05)。接受CRRT的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死亡患者SII与CRP、SOFA评分、APACHEII呈显著正相关,与ALB呈显著负相关( P<0.05)。SII、SOFA评分、APACHEII预测接受CRRT的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死亡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36、0.827、0.736,其中SII预测AUC大于SOFA评分、APACHEII( P<0.05)。高SII组(23/46,50.00%)接受CRRT的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90 d生存率低于低SII组(37/44,84.09%)( P<0.05)。SII是接受CRRT的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90 d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 结论:SII能较好地预测接受CRRT的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90 d死亡风险,辅助临床评估短期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平均血小板体积预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 MPV)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END)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9月至2019年12月在江苏省中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后即刻采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MPV水平。END定义为入院7 d内任意一次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较基线增加≥ 2分。采用单变量分析比较END组与非END组间基线资料的差异,同时采用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END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估MPV对END的预测价值。 结果:共纳入103例患者,年龄(68.0±13.3)岁,男性80例(77.7%)。END组28例(27.2%),非END组75例(71.8%)。END组缺血性心脏病比例(28.6%对9.3%; χ2=6.065, P=0.014)、基线NIHSS评分[8.5(4.0~16.5)分对5.0(3.0~11.0)分; Z=2.198, P=0.028]、有症状颅内出血比例(1.9%对0%; χ2=5.463, P=0.019)、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9(2.2~3.4)mmol/L对2.4(1.8~3.1)mmol/L; Z=2.165, P=0.030]、高敏C反应蛋白[7.0(1.2~36.0)mg/L对2.1(1.0~6.0)mg/L; Z=2.159, P=0.031]及MPV水平[(10.4±1.3)fl对(9.5±1.2)fl; t=2.771, P=0.007]均显著高于非END组。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混杂因素后,MPV较大是END的独立预测因素(优势比1.668,95%可信区间1.079~2.579; P=0.021)。ROC曲线分析显示,MPV对END具有一定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0.653,95%可信区间0.533~0.774)。其最佳截断值为10.2 fl,此时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7.4%和70.3%。 结论:基线MPV较大对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END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尿白细胞介素6、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肝素结合蛋白在尿路感染中的表达及其与感染转归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尿白细胞介素6(IL-6)、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肝素结合蛋白(HBP)在尿路感染中的表达及其与感染转归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100例尿路感染患者(尿路感染组)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纯性尿路感染62例,复杂性尿路感染38例;经过治疗未痊愈25例,痊愈75例。另外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发光法检测尿IL-6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尿STAT3水平,荧光免疫层析法检测尿HBP水平;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行血常规检测,记录白细胞计数;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水平。尿IL-6、STAT3、HBP与血常规炎性反应标志物的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法。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尿IL-6、STAT3、HBP及血常规炎性反应标志物预测感染转归的效能。结果:尿路感染组尿IL-6、STAT3、HBP及血CRP、PCT、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33.19 ± 11.02)μg/L比(16.84 ± 3.57)μg/L、(66.77 ± 19.58)μg/L比(38.69 ± 11.04)μg/L、(151.98 ± 42.00)μg/L比(28.55 ± 9.16)μg/L、(12.57 ± 4.19)mg/L比(5.23 ± 1.80)mg/L、(0.58 ± 0.19)μg/L比(0.22 ± 0.07)μg/L和(9.86 ± 3.20)× 10 9/L比(6.44 ± 2.13)× 10 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复杂性尿路感染患者尿IL-6、STAT3、HBP及血CRP、PCT、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单纯性尿路感染患者[(40.25 ± 10.34)μg/L比(28.87 ± 8.55)μg/L、(79.50 ± 17.92)μg/L比(58.96 ± 13.43)μg/L、(186.51 ± 35.92)μg/L比(130.82 ± 39.74)μg/L、(14.09 ± 4.18)mg/L比(11.64 ± 3.55)mg/L、(0.64 ± 0.20)μg/L比(0.55 ± 0.13)μg/L和(11.27 ± 3.08)× 10 9/L比(8.99 ± 2.36)× 10 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未痊愈尿路感染患者尿IL-6、STAT3、HBP及血CRP、PCT、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痊愈尿路感染患者[(42.97 ± 11.51)μg/L比(29.93 ± 8.66)μg/L、(86.81 ± 20.35)μg/L比(60.09 ± 17.43)μg/L、(264.27 ± 28.76)μg/L比(114.55 ± 21.38)μg/L、(19.11 ± 3.28)mg/L比(10.39 ± 2.40)mg/L、(0.85 ± 0.14)μg/L比(0.49 ± 0.11)μg/L和(12.26 ± 2.77)× 10 9/L比(9.06 ± 2.34)× 10 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尿IL-6、STAT3、HBP与血CRP、PCT、白细胞计数均呈正相关( 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尿IL-6、STAT3、HBP预测尿路感染患者感染转归的曲线下面积(AUC)大于血CRP、PCT、白细胞计数,而且尿IL-6、STAT3、HBP联合预测尿路感染患者感染转归的AUC和灵敏度明显大于血CRP、PCT、白细胞计数联合(0.937比0.898和96.00%比76.00%),但特异度低(81.33%比98.67%)。 结论:尿路感染可引起尿IL-6、STAT3、HBP升高,且升高程度与单纯性尿路感染和复杂性尿路感染类型及感染转归有关,联合检测尿此三项指标有望成为预测感染转归的一个方法,可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信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