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良瞳孔成形术在青白联合术后大瞳孔患者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估存在瞳孔散大的青白联合术后患者行改良瞳孔成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连续性纳入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青光眼科青白联合术后瞳孔散大的患者32例(32眼),行改良瞳孔成形术。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检查最佳矫正视力(BCVA)、瞳孔直径、眼压、周边虹膜前粘连范围、双眼平衡对比度和抑制深度,并采用青光眼生活质量问卷(GQL-15-CHI)和青光眼视觉功能问卷(GVFQ-40)调查评估主观视觉质量。采用配对 t检验比较手术前后各项检测指标和问卷评分。 结果::共32例(32眼)青白联合术后大瞳孔患者顺利接受改良瞳孔成形术治疗,年龄55~76(64.2±8.5)岁,随访时长3个月。LogMAR的BCVA由术前1.39±0.86,提高至术后的0.92±0.63( t=7.15, P=0.017);瞳孔直径由术前的(6.18±0.30)mm,缩小至术后的(4.02±0.41)mm( t=24.82, P<0.001);眼压由术前的(29.85±14.51)mmHg,降至术后的(14.40±1.88)mmHg( t=7.79, P=0.002);周边虹膜前粘连范围由术前的186.13°±70.84°,减少到术后的79.83°±51.66°( t=14.71, P<0.001)。在双眼视功能方面,平衡对比度由术前的0.41±0.19,提高至术后的0.56±0.13( t=-5.46, P=0.004);抑制深度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个月视觉功能质量问卷总体评分显著低于术前( t=-3.32, P=0.034),其中眩光畏光、视觉运动能力、识别能力、夜视能力的术后3个月评分低于术前( t=-8.31, P=0.002; t=-4.34, P=0.036; t=-4.58, P=0.029; t=-6.93, P=0.005),移动能力和阅读能力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于存在瞳孔散大变形的青白联合术后患者,改良瞳孔成形术在提高患者术后视力,开放房角,有效控制眼内压的同时,还可明显提升患者的视觉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四个TTR-FAP家系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转甲状腺素蛋白相关家族性淀粉样变性周围神经病(TTR-FAP)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自2017年7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4个TTR-FAP家系(包括20例TTR-FAP患者和2例无症状 TTR突变基因携带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中4例先证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详细分析。 结果:20例TTR-FAP患者的发病年龄为30~65岁,均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症状,存在不同程度的周围神经损害和体质量明显下降,以及心脏损害9例、体位性低血压9例、性功能障碍5例、排尿异常6例、瞳孔缩小或视物模糊3例,7例经 TTR基因检测确诊、3例经腓肠神经病理活检明确,接受二氟尼柳治疗1例、氯苯唑酸治疗2例(病情均进展),死亡12例,存活8例。4例先证者均为男性,发病年龄平均49.3岁;均具有程度不等的感觉运动性周围神经病、自主神经病和心肌病表现;神经电生理检查提示长度依赖性的四肢感觉运动性周围神经病,以轴索损害为著;超声心动图示均有心肌肥厚;3例腓肠神经病理活检发现组织中刚果红染色均呈阳性;全外显子测序显示2例携带 TTR基因致病性突变(TTR-E74K、TTR-A140S),1例携带可能致病性突变(TTR-S70R)。2例无症状 TTR突变基因携带者仍正常。 结论:TTR-FAP在临床上表现为周围神经、自主神经持续进行性损害,同时累及多系统,尤其易合并消化道症状、心肌肥厚、体质量明显下降、瞳孔缩小或视物模糊,这些临床特征对该病的诊断有重要提示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神经营养性角膜炎患者感染性角膜溃疡诊疗一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男,41岁,因左眼视物不清2年伴耳鸣1个月余,于2021年4月19日至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眼科就诊,眼科检查:左眼视力0.08,矫正视力0.8;双眼眼压均为18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瞳孔正圆,瞳孔直径约5 mm,直接对光反射迟钝;右眼瞳孔正圆,瞳孔直径约3 mm,直接对光反射灵敏,余眼前节及眼底未见明显异常;双眼视野检查示可见生理盲点,全视野范围内各部位光敏感度正常。请神经外科医师会诊,头颅CT检查后诊断为头颈部腺样囊性癌,行肿瘤次全切除术及放射治疗。术后6个月,患者因左眼视物不清伴分泌物增多及左耳胀痛2周,再次就诊。眼科检查:左眼视力指数20 cm;眼压19 mmHg,球结膜中度充血,角膜中央可见4 mm×4 mm溃疡,荧光素钠染色阳性,前房可见积脓,眼后段结构窥不清(图1)。激光扫描角膜共焦显微镜示病灶内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图2)。结膜囊分泌物培养未见细菌及真菌生长。角膜知觉检查显示左眼角膜知觉反射迟钝。耳鼻喉科医师会诊诊断为左中耳炎。临床诊断为左眼感染性角膜溃疡,左眼神经营养性角膜炎,左中耳炎。给予氧氟沙星眼膏(日本参天制药株式会社)1次/2 h点眼,头孢曲松钠3.0g 1次/d静脉滴注。治疗5 d后,患者眼部及耳部症状明显减轻,左眼角膜溃疡范围缩小至3 mm×3 mm(图3A、B),前房积脓消失。停用全身抗感染药物,加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滴眼液(沈阳兴齐眼药股份有限公司)1次/2 h点眼并佩戴角膜绷带镜。持续治疗5 d后检查发现左眼角膜上皮缺损持续不愈,予利多卡因联合罗哌卡因1:1约0.2 ml球结膜下浸润麻醉后行左眼角膜羊膜覆盖术。术中将羊膜覆盖全角膜,于角膜缘进行间断缝合。术后1 d,羊膜贴敷紧密,角膜缘无渗出及分泌物(图4A)。术后1周羊膜贴敷紧密、无溶解,拆除缝线(图4B)。术后2周羊膜仍覆盖角膜,未见溶解迹象(图4C)。术后1个月检查发现溃疡病灶愈合并呈片状云翳,球结膜中度充血,角膜缘上方可见一新发1.5 mm×1.5 mm角膜溃疡灶,前房下方积脓(图4D);压迫泪囊区可见大量脓性分泌物自下泪小点溢出,泪囊区皮肤无红肿和压痛;结膜囊分泌物培养结果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综合诊断为左眼泪囊炎、左眼感染性角膜溃疡、左眼神经营养性角膜炎、左中耳炎。给予全身头孢曲松钠3.0 g 1次/d静脉滴注,局部氧氟沙星眼膏、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滴眼液1次/2 h点眼抗感染治疗,治疗5 d后行左泪囊鼻腔吻合术;术后随访1年角膜溃疡已形成角膜云翳(图5),泪道冲洗通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近反射痉挛 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女性,21岁,因“双眼视物模糊伴重影3周”就诊于云南大学附属医院眼科。患者主要症状为间歇性视物模糊、复视、头痛眼胀。眼部检查显示患者存在间歇性外斜视,有时合并内斜视或正位,伴有瞳孔缩小和假性近视等体征。综合临床表现,诊断为间歇性外斜视并发近反射痉挛。患者接受了双眼外斜视手术,术后眼位得到纠正,未再出现近反射痉挛的症状和体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重庆某三甲医院门诊健康汉族女性外眼形态特征衰老变化的测量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索重庆某三甲医院门诊健康汉族女性外眼形态特征衰老变化规律,为重庆地区汉族女性眼周年轻化治疗提供数据参考。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21年3月至7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进行健康体检及整形美容咨询的健康汉族女性眼部清晰正面照片。按年龄段分层(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岁),进行照片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各年龄段抽取相同数量的照片。以瞳孔为O点构建坐标轴,双侧瞳孔连线为x轴,过瞳孔中点且垂直于x轴的直线为y轴。测量内眦点(A)、下泪点(B)、y轴与下睑缘交点(C)、下睑缘最低点(D)、外眦点(E)、上睑缘最高点(F)、y轴与上睑缘交点(G)的坐标位置。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 s表示,不同年龄段间各指标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 结果:共测量500名重庆地区健康汉族女性,每个年龄段各100名。测量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加,A(x)值逐渐增大,A(y)值逐渐减小,各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7.70、7.97,均 P<0.001),表明内眦点随着衰老远离瞳孔向鼻侧向下移动;B(x)值逐渐减小,B(y)值逐渐增大,各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4.72、39.93,均 P<0.001),表明下泪点随着衰老向瞳孔向颞侧向上移动;C(y)值逐渐增大,G(y)值逐渐减小,各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30.29、143.98,均 P<0.001),表明随着衰老上下眼睑均向瞳孔移动导致眼裂变窄;D(x)值逐渐增大,D(y)值逐渐增大,各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48.24、259.24,均 P<0.001),F(x)值逐渐增大,F(y)值逐渐减小,各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58.03、152.95,均 P<0.001),表明随着衰老上睑缘最高点及下睑缘最低点均向瞳孔靠拢移动;E(x)值逐渐增大,E(y)值逐渐减小,各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1.11、21.46,均 P<0.001),表明随着衰老外眦点向鼻侧向下移动;内眦点与外眦点的距离(AE)与年龄无明显相关,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99, P=0.415)。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20~29岁组与≥60岁组各标志点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部分指标在部分相邻年龄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对整体变化趋势的影响不大。 结论:重庆某三甲医院门诊健康汉族女性在衰老过程中外眼形态特征呈现规律性的变化,整体表现为眼球暴露度缩小,内眦退缩,内、外眦向鼻侧向下移位,外眼形态轮廓由圆润逐渐转向细长外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状体联合改良虹膜环扎术治疗白内障合并瞳孔散大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联合改良虹膜环扎术治疗白内障合并瞳孔散大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临床回顾性研究2018年1月至2022年9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白内障合并瞳孔散大的患者6例6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IOL植入术联合改良虹膜环扎术,术后电话联系患者于门诊复诊随访,对术前3 d、术后3个月后末次随访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IOP)、角膜内皮(CECC)、瞳孔直径及畏光程度评分进行配对样本 t检验,并观察瞳孔形态、IOL位置、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情况,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6个月。6例患者术后末次随访BCVA为0.73±0.16,较术前(0.43±0.12)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与术后的IOP、CECC计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瞳孔直径较术前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畏光程度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6眼术后瞳孔均呈类圆形,瞳孔位置居中,IOL无虹膜夹持。术中及术后随访期间均未观察到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IOL植入术联合改良虹膜环扎术能有效提高白内障合并瞳孔散大患者的视力,缩小瞳孔,改善畏光症状,提升视觉质量,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近视患者明暗瞳孔下Kappa角的变化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近视患者双眼暗视至明视状态下Kappa角水平偏移量及垂直偏移量的变化规律。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12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门诊近视中心明确诊断为近视的患者,并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120例(240眼),采用博士伦Orbscan II角膜地形图仪分别于暗视及明视条件下进行检查,记录明暗视下瞳孔直径大小、Kappa角的大小及水平偏移量和垂直偏移量。采用配对 t检验比较左右眼在暗视和明视下的瞳孔直径和Kappa角大小;采用散点分布图分析双眼在明暗视下Kappa角的象限分布。 结果::左右眼在暗视状态下的瞳孔直径均明显大于明视状态下的瞳孔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3.67, P<0.001; t=13.48, P<0.001)。暗视与明视状态下左眼的Kappa角均大于右眼的Kappa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15, P=0.021; t=5.27, P=0.008)。由暗视转向明视状态时,双眼Kappa角的分布呈现镜像对称,水平方向主要向鼻侧位移,垂直方向主要向上方位移。右眼矢量位移(0.168±0.100)mm,左眼矢量位移(0.171±0.069)mm;87.5%右眼矢量位移小于0.3 mm,92.5%左眼矢量位移小于0.3 mm,绝大多数近视患者的矢量位移在0.3 mm以内。 结论::从暗视至明视状态下,随着瞳孔缩小,近视患者的Kappa角分布主要向鼻上方位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长期服用氯丙嗪引起双眼角膜内皮及晶状体色素沉着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女,74岁。因双眼视物模糊1年,于2023年4月6日至余杭区第二人民医院眼科就诊。患者既往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病史,精神分裂症病史40余年,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6年。自2017年开始连续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400 mg,每日2次,2年后患者病情稳定,日剂量改为200 mg口服,每日2次至今。眼部检查:右眼裸眼视力(UCVA)0.3,左眼0.4,双眼矫正视力均不提高;右眼眼压17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6 mmHg。双眼球运动正常,结膜无充血,角膜上皮及基质清,内皮弥漫性灰白色点状混浊(图1),前房Tyn(-),周边前房深度为1 CT,虹膜纹理清,瞳孔圆,右眼瞳孔直径约2 mm,左眼瞳孔直径约3 mm,对光反应迟钝,双眼晶状体浅表面有棕黄色粉尘状色素沉着物呈放射状(海星样) (图2),晶状体皮质混浊。散瞳查双眼底视盘界清色可,视网膜血管走形正常,左眼黄斑部可见金箔样反光。眼部A超示右眼眼轴长度22.68 mm,左眼22.87 mm;眼部B超示双眼玻璃体轻度混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示右眼2 750个/mm 2,左眼2 491个/mm 2;右眼中央角膜厚度546 μm,左眼539 μm;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示左眼黄斑前膜(图3),右眼黄斑中心凹结构正常。临床诊断:①双眼角膜内皮及晶状体色素沉着(氯丙嗪引起);②双眼老年性白内障;③左眼黄斑前膜。本例患者双眼白内障呈早期表现,但由于药物性瞳孔缩小及晶状体前色素沉着遮挡视线的影响,患者双眼视力仍欠佳,建议患者行双眼白内障手术。由于目前患者精神状况不佳,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后决定暂缓手术,予氟米龙滴眼液及玻璃酸钠滴眼液滴双眼。1个月后电话随访患者家属,患者家属诉患者双眼视物仍不清,建议患者来院手术,患者家属拒绝。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缺血缺氧脑瘫大鼠的时效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基于缺血缺氧脑瘫大鼠神经功能评分(Zea-Longa评分)、脑组织肉眼观和大脑海马区胱天蛋白酶-9(Caspase-9)、胱天蛋白酶-3(Caspase-3)的表达水平变化,探讨缺血缺氧模型脑瘫大鼠的有效时长.方法:选取3周龄斯泼累格·多雷(SD)健康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采用改良的Rice-Vannucci方法建立脑瘫模型,造模后第1、7、14、21天,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并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在第7、14、21天分批处死大鼠并取脑组织,观察各组大鼠左侧脑组织,检测海马区Caspase-9、Caspase-3的表达水平.结果:一般情况:造模后第1天,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左侧瞳孔缩小、姿势异常、自发或夹尾左旋、自主活动减少、兴奋性降低、肌肉颤动、头颤,抽搐,抓取时抵抗反应明显,随着时间延长,以上异常行为逐渐消失,造模后21 d基本消失不见,但左侧瞳孔一直小于对侧;Zea-Longa评分: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造模后7、14 d Zea-Longa评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组织肉眼观: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造模后7、14及21 d大鼠左侧脑组织有不同程度的萎缩和坏死;免疫组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造模后7 d、14 d Caspase-9、Caspase-3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周龄缺血缺氧脑瘫模型大鼠的有效时长为14~21 d,可干预14 d.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不同屈光不正患者无黏弹剂辅助植入人工晶状体前后瞳孔直径变化和瞳孔动力变化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观察在无黏弹剂辅助下植入人工晶状体(ICL)后,不同屈光不正组患者的瞳孔直径和瞳孔动力变化.方法 收集2019年8月至2021年1月期间于中国北京安贞医院眼科接受ICL V4c植入术的53例(104只眼)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性11例(22只眼),女性42例(82只眼);年龄21~48岁,平均年龄(33.5±6.9)岁.根据患者术前等效球镜屈光度分为中低度近视眼组和高度近视眼组.检查所有患者的眼压、等效球镜、前房深度、中央角膜厚度、白到白直径及瞳孔直径.年龄、眼压、瞳孔直径及瞳孔动力变化等计量资料经过正态性检验,服从正态分布,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术前术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等效球镜不服从正态分布以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组内前后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性别以例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2x检验.两组间术前术后瞳孔动力变化趋势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或者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 在明光下,中低度近视眼组患者术前术后瞳孔直径分别为(4.16±0.60)mm和(3.99±0.65)mm,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38,P<0.05);在暗光下,术前术后瞳孔直径分别为5.76(1.58)mm和5.48(1.13)mm,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73,P>0.05).中低度近视眼组患者在术后在明光下瞳孔直径明显缩小.在明光下,高度近视眼组患者术前术后瞳孔直径分别为4.18(1.00)mm和4.17(1.08)mm;在暗光下,术前术后瞳孔直径分别为(5.81±0.84)mm和(5.86±0.89)mm.在明光下,两组患者术后瞳孔直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0.688,P<0.05);在暗光下,术后瞳孔直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2,P<0.05).在明暗光下,中低度近视眼组患者术前术后瞳孔直径差分别为1.29(1.07)mm和(1.48±0.33)mm,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11,P>0.05);高度近视眼组患者术前术后瞳孔直径差分别为(1.39± 0.45)mm和(1.59±0.53)mm,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65,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孔直径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306,-0.721;P>0.05).在明光下,中低度近视眼组患者术后与术前瞳孔直径差值为(-0.17±0.48)mm;暗光下为-0.09(0.25)mm,均呈缩小趋势,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00,P>0.05).在明光下,高度近视眼组患者术后与术前瞳孔直径差值为-0.17(0.43)mm;在暗光下为(0.05±0.41)mm,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11,P<0.05),高度近视眼组患者暗光下术后瞳孔直径呈增大趋势.中低度近视眼组患者术前瞳孔动力与术后瞳孔动力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两者呈正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r=0.587,P<0.05).高度近视眼组患者术前瞳孔动力与术后瞳孔动力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两者呈正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r=0.518,P<0.05).结论 在无黏弹剂辅助植入ICL V4c会使中低度和高度近视眼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瞳孔直径在明光下瞳孔明显减小;高度近视患者术后瞳孔在暗光下瞳孔直径变化更大,更容易影响视觉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