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眼外直肌倾斜后徙术治疗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估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CI-IXT)行双眼外直肌倾斜后徙术(S-BLRc)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在安阳市眼科医院治疗的CI-IXT患者64例(128眼)的临床资料。按不同的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S-BLRc组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BLRc)组,每组各32例(64眼),术后随访观察6个月。比较术前、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视远斜视度、视近斜视度、远近斜视度差(NDD)、NDD改善量、手术成功率和立体视、屈光状态、上转25°和下转25°斜视度差值、旋转斜视的变化。结果:术后6个月,S-BLRc组患者的视远斜视度(-2.84±3.32)三棱镜度(PD)、视近斜视度(-7.32±7.81)PD及NDD(5.07±5.91)PD较术前(-27.53±7.51)、(-38.84±8.85)及(11.37±3.82)PD均下降( t=31.41、44.78、10.31,均 P<0.01);BLRc组患者的视远斜视度(-2.62±3.43)PD、视近斜视度(-9.26±5.95)PD及NDD(6.81±7.33)PD较术前(-26.45±8.61)、(-37.75±7.80)及(11.12±3.94)均下降( t=30.29、42.10、7.20,均 P<0.01)。术前两组患者的视远斜视度、视近斜视度、ND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1.43、-1.58、-0.89, P=0.157、0.112、0.376)。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视远斜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30, P=0.763);S-BLRc组的视近斜视度和NDD值均小于BLR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86、2.60, P=0.006、0.011)。术后6个月,S-BLRc组的NDD改善量为(6.25±6.20)PD,BLRc组为(4.37±5.24)PD,S-BLRc组较BLRc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42, P=0.018)。术后6个月S-BLRc组的成功率为84.38%(27/32),高于BLRc组53.13%(17/32)。两组患者的术后立体视均改善,未出现旋转斜视,屈光状态、上转25°和下转25°斜视度差值无明显变化。 结论:S-BLRc可有效降低CI-IXT患者NDD,其手术成功率、NDD的改善均优于BLRc。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双眼外直肌倾斜后徙术治疗儿童集合不足型外斜视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价双眼外直肌倾斜后徙术(S-BLRc)治疗儿童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CI-IX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9年8月至2020年7月于天津市眼科医院收治的集合不足型外斜视儿童患者58例,年龄4~10岁。根据S-BLRc外直肌上、下缘止点后徙量的差异分为3组:A组(1 mm,22例)、B组(1.5 mm,18例)和C组(2 mm,18例)。比较各组术前和术后6个月时的看近、看远斜视度,近远斜视度差(NDD),眼底客观旋转角,上转和下转25°时斜视度差,调节性集合与调节比值(AC/A),立体视及手术成功率,屈光状态。手术成功的标准:看近、看远的斜视度,外斜视<-8 △,内斜视<+5 △;NDD<5 △。术前和术后数据采用配对 t检验进行比较。组间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立体视觉和手术成功率采用Fisher精确检验法分析。 结果::术后6个月,看近、远的斜视度分别由-37.1 △±4.2 △、-25.8 △±3.7 △下降至-1.4 △±4.6 △、-0.1 △±4.1 △,手术前后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45.72, P<0 .001; t=32.54, P<0 .001)。各组术后NDD(A组1.8 △±1.9 △,B组0.8 △±2.1 △,C组0.9 △±2.5 △)均较术前(A组10.0 △±0 △,B组11.2 △±1.5 △,C组13.3 △±2.2 △)显著降低,手术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20.3, P<0 .001; t=17.2, P<0 .001; t=13.6, P<0 .001);NDD平均改善量分别为8.2 △±1.9 △、10.3 △±2.5 △、12.4 △±3.9 △,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0.80, P<0 .001)。纳入的患者术前AC/A均值为(1.55±0.73) △/D,术后AC/A均值为(1.53±0.74) △/D,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术后立体视觉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无旋转性复视、A-V型斜视。手术前后各组间的球镜度、散光轴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右眼和左眼散光度在术后6个月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06, P<0 .001; t=5.32, P<0 .001)。术后6~9个月随访时的手术成功率为89.7%,3组的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S-BLRc是治疗儿童CI-IXT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矫正方法,有效矫正看近、看远外斜视,降低NDD,有利于双眼视觉改善。NDD的改善量与外直肌上、下缘的倾斜量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在创伤救治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创伤具有病情复杂、致残率和致死率高等特点,救治难度大,目前创伤救治模式由于医疗条件限制、资源调度分配不及时等原因,仍然存在急救效率低与流程应用不规范等不足,创伤患者的救治面临巨大挑战。创伤患者在救治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对病情诊断及治疗有价值的动态数据。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是基于大规模的数据集合,对给定的数据进行合理预判或估算的算法,现已应用于创伤患者的救治模式中,其高效精准的大数据统计分析,以及机器学习、规划决策等创新医疗技术既提高了创伤患者救治的效率和安全性,同时也降低了临床医师的工作负荷,弥补了传统创伤救治模式的不足。笔者就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在创伤患者院前急救和院内诊治过程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创伤救治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读懂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关键词:叠加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欧美学者于2017年推出了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nARDS)的蒙特勒标准,国内学者近十多年来关于nARDS特殊性和重要性的强烈主张获得支持。新生儿特发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主因是原发性肺表面活性物质系统功能不足,病理和临床表现一般都呈现典型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单束集合;而nARDS的病因在主因外尚叠加有原发病因,病理和临床表现则是在呼吸窘迫综合征外叠加有原发病的多束集合。可见, "叠加"贯穿nARDS病因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学的全过程。因此,读懂"叠加" ,对准确把握和推动该领域的临床实践具有积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视近内隐斜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患儿,男,9岁,主诉视力下降半年,父母要求使用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进展。无全身疾病史,无眼外伤史,无药物过敏史,无长期服用药物史。父母双眼均无近视。眼部检查:裸眼视力右眼0.25,左眼0.4;右眼-1.75 D矫正至1.2,左眼-1.50 D矫正至1.2;双眼眼前节未见异常,眼底杯盘比正常,黄斑中心凹反光正常。视功能检查:Worth四点灯:4个;远/近隐斜量:-1 △/+1 △;调节性集合/调节(Accommodation convergence/accommodation,AC/A):3 ?/D;负/正相对调节(Negative relative accommodative/Positive relative accommodative,NRA/PRA):+2.50 D/-1.00 D;调节反应(Both cross cylinder,BCC):+0.75 D;右/左眼调节幅度:7 D/8 D;双眼调节灵活度:5 cpm。诊断:双眼屈光不正,调节不足。给予双眼配戴角膜塑形镜;视觉训练2个月(-2.50 D训练、±2.50 D反转拍、聚散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白内障手术相关的不等像及其对术后双眼视觉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双眼白内障术后不等像的变化,并分析不等像对术后双眼视觉状态的影响。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2019年1—11月于萨鲁斯大学宾夕法尼亚视光学院和LewisLASIK眼科诊所招募拟接受双眼白内障手术的患者(≥50岁)73例。所有受检者在第1眼手术前接受不等像检查,第2眼手术后接受不等像检查和综合双眼视检查。综合双眼视检查方案包括立体视、眼位、融像性聚散、聚散灵活度及集合近点检查等。根据双眼视检查结果确定受检者的双眼视觉状态(正常双眼视或双眼视异常)。采用McNemar卡方检验比较手术前、后有临床意义的不等像比例(≥3%);Spearman检验分析不等像与屈光参差、双眼人工晶状体(IOL)度数差值及立体视之间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不等像对术后双眼视觉状态的影响;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能预测术后是否存在双眼视异常的不等像临界值。结果::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2个月。最终纳入51例受检者,其中13例(25%)在术后被诊断为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主要为集合不足11例(22%)。术后有临床意义的不等像比例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14, P=0.286)。术前、术后及术源性不等像与屈光参差、双眼IOL度数差值及立体视均无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的双眼视异常与术前( OR=1.46, P=0.047)、术后( OR=1.67, P=0.031)及术源性( OR=1.48, P=0.021)不等像之间均存在相关性。ROC曲线分析显示,术源性不等像显示出最佳的曲线下面积(AUC),其AUC值为0.74,术源性不等像>2.4%时,其预测术后双眼视异常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最佳,分别为80.6%和65.0%。术前和术后的不等像AUC值分别为0.68、0.66,分别取临界值3.3%和2.9%时,预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最佳。 结论::双眼白内障手术并不明显改变不等像。然而,双眼白内障手术群体的不等像可作为预测因子,用来预测术后发生双眼视异常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外直肌倾斜后徙术与外直肌后徙术治疗集合不足型外斜视的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外直肌倾斜后徙术(S-LR)与外直肌后徙术(LR)对集合不足型外斜视[CIX(T)]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由同一术者施行的斜视矫正术的CIX(T)患者101例,根据术式分为双眼外直肌倾斜后徙术(S-BLR)组44例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BLR)组57例,随访3个月,观察比较行不同术式的患者术后视近斜视角、视远斜视角及远近斜视角度差(NDD)。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卡方检验、 t检验等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术后3个月,NDD较术前的改善量在S-BLR组和BLR组分别为(8.0±3.3)棱镜度(PD)和(6.1±4.0)PD,S-BLR组较BLR组对NDD的改善更明显( Z=-1.995, P=0.046)。术后3个月,视近斜视角S-BLR组为(-5.1±5.5)PD,较BLR组的(-8.3±5.8)PD明显减小( Z=-2.882, P=0.004)。视远斜视角在S-BLR组与BLR组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正位率在S-BLR组为82%,高于BLR组的53%( χ2=9.34, P=0.002)。S-LR前后,S-BLR组患者上视及下视斜视角度差及黄斑中心凹-视盘中心夹角度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S-LR对CIX(T)的视近斜视角及NDD疗效优于LR,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阅读障碍儿童双眼调节及集合功能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研究阅读障碍儿童双眼调节、集合功能的特点,为阅读障碍的预防和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天津市东丽区2所小学2 301名3~5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根据阅读障碍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筛选出102例阅读障碍儿童作为阅读障碍组,并在非阅读障碍儿童中选出年龄、性别、班级相匹配的102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查阅读障碍组和对照组儿童的视力、屈光不正度数、近立体视、隐斜视度数、双眼调节幅度(移近法)、双眼调节反应(FCC)、双眼调节灵敏度、双眼正负相对调节(PRA/NRA)、调节性集合/调节(AC/A)、集合近点(NPC)等情况。采用 t检验及 χ2检验分析2组检查结果的差异性。 结果::对照组和阅读障碍组儿童屈光不正度数分别为(-2.08±2.18)D和(-1.95±2.00)D,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和阅读障碍组的调节反应量分别为(0.02±0.63)D和(0.21±0.35)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065, P=0.011);对照组与阅读障碍组的PRA分别为(-2.77±1.82)D和(-1.88±1.0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153, P=0.040);对照组和阅读障碍组的双眼调节灵敏度分别为(8.20±2.26)cpm和(5.43±4.25)cpm,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402, P=0.027);对照组和阅读障碍组的AC/A分别为(3.81±0.81) Δ/D和(3.09±0.84) Δ/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491, P=0.025)。 结论::阅读障碍儿童与正常人群在调节及集合功能方面均存在差异,阅读障碍儿童主要存在的调节及集合问题是调节不足和集合不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川东北地区基于某视光门诊的非斜视性双眼视觉异常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调查川东北地区某眼视光门诊12~35岁患者的非斜视性双眼视觉异常(NSBVD)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系列病例研究。招募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眼视光门诊寻求常规视力检查的12~35岁志愿者172例。检查内容包括主觉验光、立体视觉、水平隐斜、正融像性聚散(PFV)和负融像性聚散(NFV)、聚散灵活度(VF)、集合近点(NPC)、单眼调节幅度(MAA)、单眼调节灵活度(MAF)、调节反应(MEM)、集合不足症状问卷(CISS)等。综合上述检查结果进行各类NSBVD分类诊断并计算其患病率。采用相关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NSBVD患病的相关因素。结果::NSBVD在门诊患者中占比为36.1%,其中以集合不足最为常见,为12.8%。Logistic回归分析未发现性别、年龄、等效球镜度(SE)和双眼SE差值为NSBVD发病的相关因素。线性相关分析未发现双眼SE差值与任何一项双眼视觉指标相关,但右眼SE与远距PFV( r=-0.243, P=0.010)、远距NFV( r=-0.247, P=0.009)及CISS( r=-0.211, P=0.027)呈负相关,与NPC呈正相关( r=0.224, P=0.019)。 结论::NSBVD在眼视光门诊12~35岁人群中较为普遍,年龄、性别、屈光状态不是NSBVD患病的相关因素,但随着近视度数加深,远距融像性聚散功能增加,NPC移近,CISS评分变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术后视力恢复的危险因素及防范对策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分析影响间歇性外斜视(Intermittent exotropia,IXT)儿童术后视力恢复的危险因素并制定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2022年5月在笔者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IXT患儿145例,根据中华眼科分会全国弱视与斜视防治学组制定的斜视疗效评价标准评估患者手术疗效,过矫:≥+15PD;欠矫:≤-15PD;正位:第一眼位±15PD以内.以欠矫、过矫记为无效组(60例),以正位患者记为有效组(85例).收集患者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IXT儿童术后视力恢复的影响因素,绘制ROC曲线评估各影响因素的准确度.结果:两组手术年龄、术前视近斜度、斜视类型及每天观看电子设备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年龄、术前视近斜度、集合不足型IXT为影响IXT患儿术后视力恢复的因素(P<0.05);绘制ROC曲线评估各因素对IXT患儿术后视力恢复的影响准确度,术前视近斜度、斜视类型、手术年龄ROC曲线下AUC均在0.75以上,具有中等水平的准确度.结论:术前视近斜度、斜视类型、手术年龄为影响IXT患儿术后视力恢复的因素,应针对患儿情况实施针对性措施,进而改善患儿术后视力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