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岛湖外来物种蓝鳃太阳鱼的生活史特征及适应性
编辑人员丨14小时前
为研究蓝鳃太阳鱼(Lepomis macrochirus)种群生活史特征及适应性,以千岛湖蓝鳃太阳鱼种群为研究对象,于2021年3月至2023年1月逐月采集样本共3484尾,系统研究了蓝鳃太阳鱼年龄、生长、繁殖和死亡等生活史特征及适应性.结果表明:千岛湖蓝鳃太阳鱼的种群平均体长为(88±0.6)mm,平均体重为(30.42±0.53)g.其种群年龄结构简单,1-2龄的低龄个体占优势(83.97%).通过拟合幂函数方程得到体长与体重关系式为BW=1×10-5SL3.1543(N=3484,R2=0.97).另外,千岛湖蓝鳃太阳鱼具有明显的雌雄异形现象,其繁殖季节为4-9月,绝对繁殖力为(11405±921)粒/尾,相对繁殖力为(282±14)粒/g,平均卵径为(0.74±0.003)mm.最后,利用Pauly 经验公式和长度变换渔获曲线法分别估算出:自然死亡系数(M)为1.05,总死亡系数(Z)为 3.58,捕捞死亡系数(F)为2.53,种群开发率(E)为 0.71.综上,千岛湖蓝鳃太阳鱼的种群呈现出典型的 r 生活史对策,整体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种群规模具有进一步扩张的潜在风险,亟需相应的管理和控制.与原产地北美及其他入侵地的种群相比,蓝鳃太阳鱼在繁殖时间及早期生长速度等的改变是其成功入侵千岛湖的关键适应性特征.研究结果补充了国内有关蓝鳃太阳鱼的种群生长特性、年龄结构和繁殖特征等基础资料,揭示了其在千岛湖入侵成功的适应性机制,为我国蓝鳃太阳鱼的入侵防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4小时前
-
基于Biomod2组合模型的福寿螺在中国的潜在分布预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福寿螺是世界范围内的外来入侵物种,严重危害了我国的农业生产、生态和人体健康.为了评价福寿螺在国内的生境适应性,本研究通过数据库查询、文献检索和新闻报道等方式收集了 741个福寿螺在中国区县级的地理分布数据,使用方差膨胀因子和Pearson检验对19个生物气候因子筛选,获得5个最主要的气候因子,结合全国海拔数据,基于Biomod2组合模型研究福寿螺现在和未来气候条件下可能的适宜分布区域,以及其主要环境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当前时期,福寿螺在中国的适生区集中在浙江、上海、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等南方地区.在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福寿螺在我国南方地区的适生区将大范围扩大,并向北方地区扩散.影响福寿螺适生区分布最主要的环境因子为最湿月降水量和最湿季平均气温.利用组合模型预测福寿螺当前和未来气候条件下的潜在分布,将有助于管理其入侵和传播的风险,为相关地区及部门预防福寿螺扩散提前采取措施、监测和减缓该物种的入侵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福建省南平市两起日本类脐菇中毒事件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对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两起毒蘑菇中毒事件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为毒蘑菇中毒处置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事件病例资料、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情况,收集剩余可疑毒蘑菇样品并到患者采集蘑菇地点的同一枯死树干和倒伏腐木上采集样品,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事件进行分析处置。结果:2018年11月24日和26日,南平市建阳区两自然村的外来务工人员8人和2人分别采食野生蘑菇,于餐后10~90 min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送医就诊,诊断为毒蘑菇中毒,以胃肠炎为主要中毒表现。进一步分析发现毒蘑菇食用量越大,潜伏期越短,恶心、呕吐持续时间越长。入院后及时给予洗胃、导泻、抑酸护胃、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1~3 d出院。毒蘑菇样本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认为日本类脐菇( Omphalotus guepiniformis)。 结论:两起事件均为误采误食日本类脐菇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主要引起胃肠炎型症状,未造成其他脏器损伤,预后好。应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毒蘑菇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预防中毒事件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惠州西湖外来鱼类入侵与鱼类群落状况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摸清惠州西湖鱼类群落组成和外来鱼类入侵现状.[方法]2023 年 2 月,在惠州西湖主湖区开展鱼类资源调查,运用Jaccard相似性指数、相似性分析、非度量多维尺度排序法等方法分析外来鱼类物种组成、丰度差异、分布格局、群聚结构和群落相似性.[结果]共捕获鱼类 21 种,包括鲤、鲫和鲢等16 种土著鱼类以及豹纹翼甲鲇、齐氏罗非鱼、尼罗罗非鱼、伽利略罗非鱼和露斯塔野鲮 5 种外来鱼类.外来鱼类质量和数量分别占总渔获物的45.36%和44.18%.豹纹翼甲鲇和齐氏罗非鱼在5 种外来鱼类中质量和数量占比相对较高,表明外来种群资源量具有一定规模;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西湖平均Jaccard相似性指数处于相似等级(数值为 0.62),表明惠州西湖鱼类群落空间分布相似度高;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78.73%的相似性水平时,惠州西湖鱼类群落可分为 4 组,但它们之间的差异未达到生态学意义上的差异显著(P>0.05).[结论]惠州西湖各站点鱼类群落较为相似,豹纹翼甲鲇和齐氏罗非鱼在各个站点均有出现,入侵较为严重,亟需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我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录分析及制修订探讨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制定外来入侵物种名录是进行外来入侵物种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当前我国已经制定并发布了多个与外来入侵物种相关的名单/名录,包括《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我国主要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名单》《国家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第一批)和《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和《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相继施行的管理框架下,有必要开展我国已有外来入侵物种名录的梳理与分析,并与相关名录如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就未来外来入侵物种名录的制修订方法进行了讨论,针对名录的管理和应用提出了具体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海南首次发现入侵害虫七角星蜡蚧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2022年先后在海南省万宁市兴隆镇的番石榴、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黎母山蒲桃上发现 1种蚧虫为害,对其进行报道,以期为该物种的检疫鉴定和监测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形态学方法,确定该蚧虫的种类;参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梳理该蚧虫的基本信息及形态鉴别特征,并参照国内外有害生物风险性分析指标体系进行风险性评价.[结果]经鉴定该蚧虫为检疫性害虫七角星蜡蚧,在海南省首次发现,为外来入侵害虫,危害多种果树及观赏性植物.本研究介绍了七角星蜡蚧的分类地位、分布与寄主、形态特征、生物学和危害等;编制了中国蜡蚧属物种的检索表;七角星蜡蚧的综合风险值为1.72.[结论]七角星蜡蚧在我国属于中风险有害外来入侵生物,在我国热带地区扩散趋势明显,应加以警惕,加强其调查监测和检疫工作,以防其进一步扩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松墨天牛热激蛋白MaltHSP40s基因的克隆及表达特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是我国南方林区重要的蛀干害虫,也是我国重大林业外来入侵物种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的主要传播媒介.为探究热激蛋白HSP40在松墨天牛抵御高温胁迫中的功能,基于松墨天牛转录组数据(GenBank登录号:PRJNA548205),通过RT-PCR技术克隆两条松墨天牛HSP40基因,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使用MEGA 7.0软件构建松墨天牛HSP40系统进化树;利用RT-qPCR技术检测16日龄松墨天牛雌雄成虫各组织HSP40基因在不同温度与时间处理条件(35℃、37℃、40、42.5℃和45℃;0h、1 h、2 h和3 h)下和高温42.5℃处理3 h后的组织表达特性.结果表明:克隆获得松墨天牛两条HSP40基因MaltHSP40-l(GenBank 登录号:MW690168)和 MaltHSP40-2(GenBank 登录号:MW690169),其 ORF 长度分别为1 206 bp和1 059 bp,分别编码401个和352个氨基酸,分子质量分别约为45.24 kDa和39.25 kDa,等电点分别为6.73和9.07;两条序列中均存在含有保守的HPD基序以及DNA-J结构域;蛋白三维结构中均由N端的4个a螺旋和C端的底物结合域构成.系统进化树显示:MaltHSP40-1和MaltHSP40-2分别与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的AglaHSP40-1和AglaHSP40-2遗传距离最近.RT-qPCR结果显示,高温胁迫可诱导松墨天牛HSP40基因的转录表达,雌雄成虫的MaltHSP40-1和MaltHSP40-2分别在35℃和37.5℃的条件下开始表达上调,在40℃或42.5℃时到达峰值,雄虫HSP40的相对表达量和上调倍数均高于雌虫;MaltHSP40-1及MaltHSP40-2在松墨天牛雌雄成虫的各组织中均有表达,42.5℃处理3 h后,MaltHSP40-l及MaltHSP40-2在各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上调,精巢和卵巢中相对表达量最高.本研究表明McdltHSP40-l和MaltHSP40-2作为辅助分子伴侣,参与松墨天牛抵御高温胁迫.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探究热激蛋白在松墨天牛应对高温胁迫中的作用,也为揭示气候变暖背景下松墨天牛及松材线虫病的流行成灾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我国外来入侵生物福寿螺的物种鉴定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福寿螺为我国外来入侵生物之一,是传播广州管圆线虫病的主要中间宿主,目前已在我国广泛扩散,并对入侵地的农林牧渔业生产、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准确、快速地鉴别福寿螺的种类是开展其入侵机制、扩散规律及种群遗传学等各项研究的基础,并对制定与实施防治策略有重大意义.目前福寿螺的鉴定方式主要基于传统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其中福寿螺的分子鉴定主要基于特异性引物PCR快速鉴别技术和DNA条形码技术,本文对福寿螺的物种鉴定方式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金沙江中游干流鱼类资源现状及梯级开发对其产生的影响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在梳理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现状的基础上,于2021年12月(枯水期)、2022年3-4月(平水期)、2022年7-8月(丰水期)对金沙江中游的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分析,以评估金沙江中游水电梯级开发对鱼类的影响.结果显示,调查共计采集鱼类47种,隶属于3目9科34属,其中8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种、14种外来物种.金沙江中游干流可分为梨园-龙开口河段与鲁地拉-观音岩和金沙-银江河段3组,鱼类群落结构差异显著(P<0.05),梨园、阿海、金安桥、龙开口河段鱼类组成以土著亲流型鱼类为主,优势种为细鳞裂腹鱼(Schizothorax chongi)、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等裂腹鱼科鱼类及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鲁地拉、观音岩河段鱼类组成以土著亲流型鱼类与外来广适型鱼类为主,优势种为鲫(Carassius auratus auratus)、(鰲)(Hemiculter leucisculus)、短须裂腹鱼;金沙、银江河段鱼类组成以为静水、广适型的外来小型鱼类为主,优势种为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高体鳑鲏(Rhodeus sinensis).与历史资料相比,金沙江中游鱼类存在小型化及高原区系转变为平原区系趋势.研究补充了金沙江中游鱼类资源现状的基础数据,并提出保护建议,以期为该江段鱼类资源管理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湖南省靖州县外来入侵植物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外来入侵植物的危害程度在湖南省靖州县正日益加深.本研究通过为期一年的野外调查,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靖州县外来入侵植物的物种组成、原产地、区系、危害程度与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靖州县共有外来入侵植物16科27属34种,其物种主要以菊科和苋科为主,分别为8种(23.5%)和6种(17.7%);外来入侵植物的原产地以南美洲(45.7%)和北美洲(30.4%)为主.外来入侵植物的热带科属区系成分显著高于温带科属区系成分,表现出强烈的热带区系性质.根据危害等级将外来入侵植物划分为恶意入侵类(1级)4种(喜旱莲子草、一年蓬、小蓬草和北美苍耳)、严重入侵类(2级)5种,局部入侵类(3级)8种、一般入侵类(4级)15种、有待观察类(5级)2种.靖州县外来入侵植物主要分布在各级交通道路两侧、人类居住地和部分水流区域,入侵危害程度较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靖州县中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