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踝关节不稳的争议问题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慢性踝关节不稳是踝关节初次内翻扭伤后出现的以反复扭伤、感觉不稳、疼痛、肿胀等症状为特点的慢性运动损伤性疾病。对于慢性踝关节不稳的病理机制研究仍然无法解释疾病表现的多样性。慢性踝关节不稳的手术指征既往仅强调机械性关节松弛,但外踝扭伤后出现慢性症状前来就诊的患者,多数可能并没有典型的机械性不稳的主诉,更多的患者是以迁延不愈的疼痛或功能性不稳为主诉的。手术治疗对功能性不稳症状也有一定效果,但功能性不稳的手术指征主要依据主观症状,目前缺乏客观指标,仍有争议。需要进一步深入进行慢性踝关节不稳的机制研究,从而指导诊疗策略的制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腓骨肌腱滑脱症的诊断、治疗和康复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腓骨肌腱对于维持后足力线、稳定足弓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对抗踝关节内翻损伤时的主要肌腱,它在维持外踝稳定方面有重要意义。腓骨肌腱滑脱症虽发病率不高,但在临床诊疗过程中极易漏诊,进而致使外踝疼痛、不稳及患足外翻无力。其诊断或处理不当,会导致患者生活质量降低。腓骨肌腱滑脱症治疗主要包括非手术治疗及手术治疗,其中手术治疗主要有腓骨肌腱上支持带修复术、腓骨肌腱上支持带加强术、腓骨肌腱骨阻挡术、腓骨肌腱沟槽加深术和腓骨肌腱再排列术。不同手术治疗方式在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方面目前还存在争议,且国内外无针对腓骨肌腱滑脱症的康复指南,术后康复一般都是根据临床医师的经验进行。笔者复习相关文献,从腓骨肌腱解剖特点、损伤机制、诊断、治疗方法及康复等方面对腓骨肌腱滑脱症的诊治和康复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腓骨肌腱滑脱症的准确、有效诊治及康复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全踝关节镜手术治疗陈旧性外踝撕脱骨折并发踝关节不稳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全踝关节镜手术治疗陈旧性外踝撕脱骨折并发踝关节不稳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纳入2017年1月—2019年1月徐州市中心医院骨科陈旧性外踝撕脱骨折并发踝关节不稳患者21例(21足),其中男12例、女9例,年龄16~63 (31.34±12.17)岁,右侧13例、左侧8例。21足均采用全踝关节镜下修复治疗,术后定期门诊随访、拍摄影像学资料,观察患者踝关节稳定性、踝关节外观及步态等;通过对比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及足踝功能测试(FAAM)评分以评价手术疗效。结果:21例中,7例采用加压钉固定骨块,14例采用带线锚钉重建腓骨侧止点。术后患者切口均获得一期愈合,未出现神经、血管、肌腱损伤等并发症。21例患者随访8~16 (12.63±6.80)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无感觉过敏现象以及瘢痕触痛,患者对切口外观恢复满意,踝关节正常活动恢复,踝关节抽屉试验阴性,未出现患肢肌肉萎缩,均恢复正常行走步态;末次随访时,VAS由术前的(5.71±1.19)分改善为(0.71±0.14)分,AOFAS评分由术前的(69.43±6.38)分提升到(88.52±0.79)分,FAAM由术前的(64.31±9.70)分提高为(86.37± 5.24)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7.386、19.923、8.310, P值均<0.01)。 结论:全踝关节镜下治疗陈旧性外踝撕脱骨折并发踝关节不稳具有创伤小、临床疗效确切、患者满意度高等优点,是治疗陈旧性外踝撕脱骨折并发踝关节不稳安全、可靠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手术治疗距腓前韧带距骨侧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开放性修复手术治疗距腓前韧带距骨侧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7年11月—2021年4月徐州仁慈医院足踝外科确诊为距腓前韧带距骨侧止点撕脱骨折的患者4例(4足)。其中男3例、女1例,年龄15~45岁(平均30.3岁),右足2例、左足2例。患者均采用外踝前外侧小切口开放性修复手术治疗距腓前韧带的距骨侧止点撕脱骨折,术后石膏制动。观察项目:(1)记录患者骨折愈合的时间、末次随访时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踝关节功能评价Karlsson-Peterson评分。(2)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测量距骨前移距离(ATT)、距骨倾斜角(TT)。结果:4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均获随访8~25个月。(1)患者骨折愈合均良好,愈合时间3~5个月(平均3.8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疼痛VAS评分为0~2分(平均1.3分),AOFAS踝-后足评分为89~95分(平均92.8分),Karlsson-Peterson评分为89~94分(平均91.5分);患者1例踝关节疼痛消失,其余3例仅有轻微酸胀不适,不影响日常行走。(2)末次随访时ATT为(2.4±0.3)mm、TT为2.8°±0.8°,较术前(8.4±0.8)mm和10.0°±1.4°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4.40、19.62, P值均<0.001)。 结论:采用开放性小切口结合2枚锚钉修复距腓前韧带的距骨侧撕脱骨折,可有效恢复患者踝关节的稳定性。手术创伤小,操作简便,有临床推广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3D打印导板辅助定位在外踝韧带重建术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3D打印导板辅助定位重建外踝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五医院骨科收治的33例踝关节不稳定患者资料。全部为男性,年龄25.2(19.0,30.0)岁。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3D打印组(13例,采用3D打印导板辅助定位重建外踝韧带)和透视组(20例,采用C型臂X线机透视定位重建外踝韧带),所有患者均接受经皮外踝韧带自体股薄肌腱重建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X线透视次数,术前、末次随访时患者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足踝结果分数(FAOS)、距骨前移距离、距骨倾斜角度,并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4.5±5.5)个月。3D导板组手术时间(34.2±6.5) min显著短于透视组(50.4±7.1) min,X线透视次数(1.4±0.5)次显著少于透视组(3.6±0.7)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评分、FAOS评分、距骨前移距离、踝关节内翻角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间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评分、FAOS评分、距骨前移距离、距骨倾斜角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所有患者无医源性骨折、韧带松动、切口感染、皮肤坏死、内置物脱落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与C型臂X线机透视定位比较,3D打印导板辅助定位下重建外踝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疗效确切,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患者术中X线透视次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外踝撕脱骨折诊断与治疗临床循证指南(2022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外踝撕脱骨折是一种较常见的运动创伤,可导致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严重影响关节功能。目前,外踝撕脱骨折普遍存在容易漏诊、治疗不当、疗效差异大等问题,且临床上缺乏相应的诊断与治疗规范。中国医师协会运动医学医师分会足踝专业学组组织全国运动医学和足踝外科等领域的专家,组成中国外踝撕脱骨折诊断与治疗指南制订工作组,遵循循证医学原则,本着科学性与实用性,制订了《外踝撕脱骨折诊断与治疗临床循证指南(2022版)》。本指南内容涵盖外踝撕脱骨折的影像学诊断、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的适应证与方法及术后康复等,旨在为临床诊疗提供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全踝关节镜下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青少年陈旧性外踝撕脱骨折伴踝关节不稳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全踝关节镜下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青少年陈旧性外踝撕脱骨折伴踝关节不稳的临床效果。方法:病例系列报告。纳入2018年11月—2022年9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手足显微外科收治的陈旧性外踝撕脱骨折伴踝关节不稳的青少年患者13例(13足),其中男6例、女7例,年龄13~18(16.1±1.3)岁,左侧5例、右侧8例,受伤至手术时间6~11(8.2±1.7)个月。所有患者在全踝关节镜下行骨折复位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定期随访,观察并记录患者骨折愈合时间、踝关节稳定性及行走步态;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足踝预后评分(FAOS)以评价手术临床效果及踝关节功能。结果:13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35~75(53.2±11.1)min、术中出血量4~8(5.1±1.2)mL、住院时间5~7(6.1±1.0)d,所有患者手术切口一期愈合,未出现血管、神经及肌腱损伤等并发症。1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40(24.3±3.5)个月。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术后7~11(9.1±1.0)周。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踝关节外观满意、稳定性恢复良好,踝关节抽屉试验阴性,无屈伸活动受限、行走步态异常及负重行走性疼痛。末次随访时,患者踝关节疼痛VAS评分为(0.69±0.48)分、低于术前的(6.62±1.45)分,AOFAS踝-后足评分和FAOS分别为(92.77±2.62)分和(93.54±2.93)分、高于术前的(65.54±5.79)分和(66.38±5.8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7.01、23.45、24.63, P值均<0.001)。 结论:全踝关节镜下骨折复位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可精准重建外踝解剖结构,恢复踝关节功能及稳定性,是治疗青少年陈旧性外踝撕脱骨折伴踝关节不稳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关节镜下单纯修复技术与增强修复技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疗效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外踝韧带单纯修复技术与增强修复技术在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CLAI)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诊治的CLAI患者41例,均在关节镜下行外踝韧带单纯修复或增强修复治疗.39例患者随访资料完整,其中18例行关节镜下带线锚钉修复距腓前韧带(ATFL),纳入单纯修复组;21例行关节镜下带线锚钉和无结锚钉增强修复ATFL,纳入增强修复组.术后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第3、6、12个月的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和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两种手术方式在CLAI治疗中的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VAS评分和AO FAS踝-后足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观察时间点增强修复组VAS评分与修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OFAS踝-后足评分均高于单纯修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从疼痛和踝关节功能上,关节镜下增强修复技术治疗CLAI效果总体优于单纯修复技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补肾愈骨方辅助治疗肝肾不足、筋脉失养证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术后功能康复患者20例回顾性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分析补肾愈骨方辅助治疗肝肾不足、筋脉失养证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CLAI)术后功能康复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40例接受外踝韧带修复手术治疗的肝肾不足、筋脉失养证CLA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服用补肾愈骨方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进行功能康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于术后第3、4周服用补肾愈骨方汤剂.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记录患者术侧踝关节美国足踝协会(AOFAS)量表评分,术侧踝关节屈伸活动度、内外翻活动度,术侧踝关节磁共振影像学评分,中医证候评分.检测患者术前及术后4周的肝肾功能,并记录治疗期间不良事件.结果 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AOFAS量表评分升高、中医证候评分均降低(P<0.01),治疗组术侧踝关节内外翻活动度、影像学评分均升高(P<0.05或P<0.01),对照组术侧踝关节屈伸活动度降低(P<0.05).术后3个月,治疗组AOFAS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组报告胃肠道反应2例,停药后自行缓解,肝肾功能指标未见异常.结论 补肾愈骨方可以促进肝肾不足、筋脉失养证CLAI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康复,改善临床症状,且安全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不同硬度地面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步态协调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探索不同硬度地面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AI)患者步态协调性的影响.方法 2023年5月至7月,采用Qualisys红外光学运动捕捉系统对南京师范大学15例右侧FAI患者协调性和变异性进行测试.采集并截取步态周期数据,运用Matlab计算耦合角和耦合角标准差,比较在不同硬度地面上的差异.结果 在冠状面,髋-踝关节耦合角在支撑中期和支撑后期硬地面大于软地面,其他步态阶段以及髋-膝关节、膝-踝关节各步态阶段均小于软地面(P<0.05);在矢状面,髋-踝关节和膝-踝关节耦合角在支撑中期和支撑后期硬地面小于软地面,其他步态阶段以及髋-膝关节各步态阶段均大于软地面(P<0.01);在水平面,髋-膝关节耦合角在支撑后期硬地面小于软地面,摆动前期和髋-踝关节承重期均大于软地面(P<0.05).与硬地面相比,软地面上耦合角标准差仅在矢状面髋-膝关节承重期小于硬地面,其余均大于硬地面(P<0.05).结论 FAI患者在三维面内各步态阶段在软地面上表现出更多的远端主导,即踝关节内翻跖屈优势增加,髋关节优势减少;协调变异性普遍高于硬地面.表明FAI患者在软地面上步行时会增加复发性外踝扭伤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