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化型外阴上皮内瘤变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外阴鳞状细胞癌约占外阴恶性肿瘤的80%,高级别外阴鳞状上皮内瘤变是外阴鳞状细胞癌的癌前病变,按照病理机制可分为普通型高级别外阴鳞状上皮内瘤变,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密切相关,主要以HPV 16型感染为多见;另一类为HPV不相关的上皮内瘤变,这类癌前病变的病理发生机制目前还在研究中。局部慢性非感染性炎症性外阴皮肤病,如棘层肥厚性皮肤病的慢性单纯性苔藓和苔藓样皮肤病的硬化性苔藓等组织学表现可见于这类病变。根据p53表达的最新研究,HPV不相关的上皮内瘤变可分为:p53突变型,即分化型外阴上皮内瘤变(differentiated-type vulvar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dVIN)和p53野生型,即分化性外生型外阴上皮内病变和外阴棘皮病伴分化改变。以上所述上皮内瘤变或上皮内病变不仅在临床表现上不同,早期病理变化细微,在分子发生机制上也截然不同。因此,此类病变在病理诊断和临床处理方面均具挑战。本文阐述并总结了目前dVIN的国内外病理研究进展和临床意义及临床靶向治疗的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硬化萎缩性苔藓样乳房外Paget病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70岁,因外阴白斑伴痒9个月于2018年12月10日就诊。患者9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大阴唇瘙痒,色素减退。于外院诊断为"外阴白斑",予外用药治疗(具体不详),疗效欠佳,色素减退斑渐扩大至双侧大阴唇内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外阴硬化性苔藓79例皮肤镜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儿童外阴硬化性苔藓的皮肤镜特征。方法:回顾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昆明市儿童医院79例外阴硬化性苔藓初诊及复诊时的皮肤镜特征。结果:外阴硬化性苔藓女性患儿79例,年龄2.4 ~ 12岁,发病年龄(5.6 ± 2.12)岁,病程(14.23 ± 12.36)个月,其中30例规律复诊及治疗。初诊329处皮损中,149处(45.3%)可见特征性血管形态,包括线状血管(129处)、点状血管(25处)、盘绕状血管(19处)、发夹样血管(12处)等;207处(62.92%)可见退行性结构及色素异常,包括蓝灰色色素结构(136处)、褐色色素结构(51处)、胡椒粉样模式(15处)等;280处(85.1%)见黄白色无结构区,97处(29.5%)毛囊角栓,66处(20%)紫红色小球、斑片等。复诊238处皮损中,100处(42%)可见特征性血管形态,其中线状血管87处、树枝状血管21处、点状血管4处,未见发夹样血管;154(64.70%)处见退行性结构及色素异常,其中褐色色素结构93处、蓝灰色色素结构57处、胡椒粉样模式4处;165处(69.3%)见黄白色无结构区,62处(26.1%)毛囊角栓,8处(3.4%)紫红色小球、斑片。复诊皮损中观察到的蓝灰色色素结构、黄白色无结构区、紫红色小球、斑片及点状血管、发夹样血管、盘绕状血管比例均低于初诊(均 P < 0.05),而褐色色素结构高于初诊(均 P < 0.05)。 结论:儿童硬化性苔藓皮肤镜下黄白色无结构区具较高特异性,监测镜下褐色色素结构及蓝灰色色素结构、黄白色无结构区、紫红色小球、斑片及血管结构等特征可反映疗效,在辅助诊断及随访观察中有一定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光动力治疗外阴硬化性苔藓合并HPV感染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盐酸氨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女性外阴硬化性苔藓合并HPV感染患者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皮肤科就诊的外阴硬化性苔藓合并HPV感染患者,采用观察性队列研究,受试者每周进行一次盐酸氨酮戊酸光动力治疗,共3次,并在治疗结束后第4、12周时进行随访。评估所有患者HPV的清除情况和症状改善情况,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患者瘙痒或疼痛的严重程度。结果:共纳入20例外阴硬化性苔藓合并HPV感染患者。其中16例既往有明确的宫颈HPV感染史。其中高危HPV感染中最常见的型别为16型[25%(5/20)]和18型[25%(5/20)]。所有HPV感染者均为潜伏感染状态,外阴无疣体出现。治疗结束后4周,80%(16/20)的患者客观症状得到改善;瘙痒评分在治疗后4周及12周分别为(1.55±1.19)分、(1.85±1.35)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的(6.45±1.5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治疗后12周,18例(90%)患者HPV感染部分或完全清除。 结论:盐酸氨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外阴硬化性苔藓合并HPV感染患者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清除HPV感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女阴硬化性苔藓皮损黑素细胞和表皮厚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女阴硬化性苔藓(VLS)皮损黑素细胞密度及表皮厚度的变化。方法:2018年6 - 12月于北京医院皮肤科收集15例成年VLS患者外阴皮损组织,根据病理表现皮损分为初期组7例、后期组8例,免疫荧光染色,通过图像分析软件计算黑素细胞密度,测量表皮全层和细胞层厚度。以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行外阴整形手术的15例成年女性的正常外阴皮肤作为对照组。结果:初期组表皮黑素细胞密度为0.170 ± 0.071,后期组为0.110 ± 0.035,较对照组降低(0.275 ± 0.036, F = 36.426, P<0.001)。初期组表皮全层厚度为(203.682 ± 137.997)μm,后期组为(150.020 ± 70.914)μm,对照组为(194.030 ± 82.996)μm,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 = 0.738, P = 0.487)。表皮细胞层厚度初期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899),后期组低于对照组( P = 0.003)。 结论:VLS初期及后期皮损表皮黑素细胞密度均降低;初期皮损表皮全层厚度及细胞层厚度均无明显改变,但后期细胞层厚度减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女阴硬化性苔藓诊疗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女阴硬化性苔藓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几乎各年龄阶段均可发生,绝经期、围绝经期和青春期前女性更常见。典型损害为象牙白/瓷白色硬化萎缩斑,晚期可发生外阴、尿道、肛门结构畸变,造成性生活、排尿及排便困难。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皮肤科分会组织多位专家在借鉴国内外临床研究和诊疗指南的基础上,补充了中国专家的经验和观点,制定女阴硬化性苔藓中国专家共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外阴硬化性苔藓并发颗粒细胞瘤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65岁,因外阴皮疹伴瘙痒6年余,加重3个月就诊。患者6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外阴皮肤瘙痒,局部皮肤变白,反复搔抓,皮肤肥厚皲裂,曾外用多种药膏(具体不详),病情未见好转。近3个月病情加重,左侧大阴唇局部可触及皮下结节,遂就诊。既往健康,无相关疾病家族史。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双侧大阴唇、阴阜弥漫色素减退斑块,表面苔藓化,左侧大阴唇局部增厚,表面轻度糜烂(图1A);皮下可触及一黄豆大结节,活动度差,无压痛。结节病理检查:表皮增生肥厚,其下真皮中层可见大片细胞浸润区,边界不清,无包膜,细胞体积较大,圆形或多边形,胞质内含有丰富的弱酸性颗粒,细胞核位于中央,部分真皮浅层胶原纤维均质样变,其下淋巴细胞呈带状浸润(图1B)。免疫组化:S100蛋白阳性,波形蛋白阳性,神经烯醇化酶阳性,CD68阳性,β联蛋白阳性(图1C、图1D)。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外阴硬化性苔藓患者外阴组织Foxp3表达及外周血CD 4+CD 25+CD 127low调节性T淋巴细胞数量的变化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外阴硬化性苔藓(VLS)患者外阴组织Foxp3表达及外周血CD 4+CD 25+CD 127low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数量的变化及意义。 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确诊的VLS患者15例(VLS组,并根据外阴活检部位分为皮损组和皮损旁组),选择同期外阴修复手术者10例(外阴对照组)和健康体检者15例(外周血对照组)分别作为外阴组织和外周血的相应对照。亚硫酸氢钠基因测序法检测外阴组织Foxp3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率,蛋白印迹法检测外阴组织Foxp3、DNMT1、DNMT3b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各组蛋白的表达水平与甲基化率的相关性。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 4+CD 25+CD 127low Treg数量。 结果:与外阴对照组比较,Foxp3蛋白的表达水平皮损组和皮损旁组均显著下降(分别为0.58±0.05、0.32±0.05、0.42±0.06; P<0.05);DNMT1和DNMT3b蛋白的表达水平皮损组显著升高(分别为0.52±0.10、0.39±0.04; P<0.05)。3组Foxp3基因启动子区的总甲基化率无差异( P>0.05);10个CpG位点中,CpG1(皮损旁组)、CpG9(皮损组)、CpG4及CpG10(皮损旁组和皮损组)甲基化率均高于外阴对照组( P<0.05)。VLS组患者10个CpG位点的甲基化率与Foxp3、DNMT1蛋白的表达水平无关( P>0.05);皮损组、皮损旁组Foxp3与DNMT1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有相关性( r=0.375, P=0.032; r=-0.665, P=0.007),而与DNMT3b蛋白的表达水平无相关( P>0.05)。VLS组患者外周血CD 4+CD 25+CD 127low Treg数量明显下降[VLS组和外周血对照组分别为(6.8±1.5)%、(8.3±1.7)%; P<0.05]。 结论:VLS患者外阴组织Foxp3低表达所致外阴局部Treg数量减少或抑制功能异常,可导致VLS发生,这可能有部分甲基化的因素,可能与DNMT1表达上调有关。外周血CD 4+CD 25+CD 127low Treg数量下降可能是VLS的发病原因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外阴硬化性苔藓合并汗管瘤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50岁,因外阴白色斑块伴瘙痒2年,加重1个月于2019年7月19日来我科就诊。患者2年前阴蒂部位皮肤出现色素减退,伴剧烈瘙痒,就诊于当地医院,考虑为阴道炎,给予口服药物治疗(具体不详)2周,瘙痒稍有减轻,但时有反复,未行进一步诊治。近1个月来自觉瘙痒加重,色素减退面积较前明显增大。患者既往体健,月经规律,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外阴硬化性苔藓345例临床病理分析及维持治疗频率的初步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外阴硬化性苔藓(VLS)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并初步探讨其维持治疗频率。方法:收集2018年至2021年于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诊断为VLS的患者共345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及效果,对病情稳定的患者进行维持治疗并定期随访,探究维持治疗的最低用药频率。结果:(1)一般情况:345例VLS患者的确诊年龄为(50.4±14.7)岁(范围:8~84岁),其中50~59岁年龄段的占比最高(30.1%,104/345)。177例有合并疾病和相关家族史记录的患者中,18.6%(33/177)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24.3%(43/177)合并过敏性皮肤疾病,5.6%(10/177)患者的女性直系亲属有长期外阴瘙痒或皮肤色素减退病史。(2)临床特征:204例有症状记录的患者中,最常见的症状为外阴瘙痒(96.1%,196/204);214例有体征记录的患者中,最常见体征为外阴色素减退(96.3%,206/214);202例有病变累及部位记录的患者中,常见累及部位依次为小阴唇(70.3%,142/202)、大阴唇(67.8%,137/202)、阴唇沟(59.4%,120/202)。62例外阴萎缩患者的病变累及部位数[(2.7±1.1)个]显著多于152例非萎缩患者[(2.2±1.0)个; t=3.48, P=0.001];外阴萎缩患者的病程为(9.3±8.5)年,显著长于非萎缩患者[(6.6±5.6)年; t=2.04, P=0.046]。(3)病理特征:286例有电子病理图片的患者中,表皮层中最常见的病理特征为上皮钉突钝化(71.3%,204/286),真皮层中常见的病理特征依次为间质胶原化(84.6%,242/286)、炎细胞浸润(73.8%,211/286)。(4)治疗:177例患者在确诊后进行了规范治疗并在本院定期随访。初始治疗阶段,26.0%(46/177)患者使用0.05%丙酸氯倍他索乳膏,74.0%(131/177)患者使用0.1%糠酸莫米松软膏治疗;两种药物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80.4%(37/46)、74.0%(97/131),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76, P=0.385)。维持治疗期间,27.1%(48/177)的患者每周2次用药,35.0%(62/177)每周1次用药,37.9%(67/177)每10天1次用药;维持治疗6个月后随访,无瘙痒复发或外阴体征进展患者。 结论:绝大多数VLS患者有外阴瘙痒、色素减退、大小阴唇受累、进行性外阴萎缩、表皮层和真皮层炎症浸润后改变,初始治疗局部使用糠酸莫米松和丙酸氯倍他索治疗均具有良好的疗效,个体化的维持治疗频率在保证患者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可最大程度减少副反应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