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倍体肿瘤巨细胞对肿瘤耐药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化疗是肿瘤治疗的常用手段,在肿瘤治疗前期具有积极作用,但随着化疗疗程的增加,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逐步减弱,从而产生化疗耐药性.肿瘤耐药是多因素介导的复杂过程,目前认为其与肿瘤细胞干性、异质性、肿瘤免疫微环境和化疗药物转运与外排增加等有关,但具体的机制尚不清楚.多倍体肿瘤巨细胞(polyploid giant cancer cell,PGCC)是一类体积增大、胞核丰富的特殊肿瘤细胞亚群.研究发现PGCC普遍存在于结直肠癌、乳腺癌、卵巢癌等多种肿瘤中,与肿瘤的发生、转移、耐药和复发有着密切联系.阐述PGCC在肿瘤中的形成及意义,并从PGCC所具有的特殊机制、自噬、衰老和DNA修复等角度阐述PGCC引起耐药发生的可能机制,从而为改善肿瘤耐药提供可能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辐射诱导的多倍体宫颈癌HeLa细胞生物学特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辐射诱导的多倍体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及侵袭的生物学特性,以探讨多倍体HeLa细胞利于宫颈癌放疗后复发的潜在作用。方法:使用6 MV-X射线分别以7 Gy、14 Gy的剂量照射HeLa细胞,继续孵育3 d后收集细胞并标记为7 Gy组和14 Gy组,将未经辐射的细胞作为对照组。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DNA倍性,MTT法检测细胞增殖,Annexin Ⅴ-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及侵袭的能力,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STAT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7 Gy组和14 Gy组HeLa细胞体积明显增大。对照组、7 Gy组、14 Gy组多倍体HeLa细胞亚群比例分别为(6.33±1.26)%、(21.13±0.50)%、(46.07±1.68)%,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F=780.47, P<0.001)。对照组、7 Gy组和14 Gy组多倍体HeLa细胞培养24 h后吸光度值分别为0.21±0.01、0.23±0.02、0.16±0.01;48 h后分别为0.37±0.03、0.38±0.06、0.21±0.00;72 h后分别为0.66±0.02、0.55±0.01、0.28±0.01,3组间增殖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1.62, P=0.001; F=20.10, P=0.002; F=708.52, 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培养24、48、72 h后14 Gy组多倍体HeLa细胞增殖活力均较对照组细胞和7 Gy组多倍体HeLa细胞显著下降(均 P<0.05)。对照组、7 Gy组和14 Gy组多倍体HeLa细胞的凋亡亚群比例分别为(3.67±1.16)%、(3.07±0.81)%、(3.83±0.91)%,其中早期凋亡细胞亚群比例分别为(2.33±0.35)%、(2.13±0.61)%、(2.23±0.32)%,晚期凋亡细胞亚群比例分别为(1.33±0.81)%、(0.93±0.31)%、(1.60±0.6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F=0.52, P=0.620; F=0.15, P=0.864; F=0.92, P=0.450)。对照组、7 Gy组和14 Gy组的多倍体HeLa细胞迁移数目分别为297.40±26.53、121.33±15.16、18.40±4.79,侵袭细胞数目分别为195.67±20.26、63.60±6.91、9.47±3.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F=647.28, P<0.001; F=213.94, P<0.001)。7 Gy和14 Gy组多倍体HeLa细胞的迁移与侵袭能力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14 Gy组多倍体HeLa细胞的迁移与侵袭能力显著低于7 Gy组(均 P<0.001)。辐射诱导的多倍体HeLa细胞P-STAT3(Tyr 705)、Bcl-2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表达水平进一步增高;与对照组相比,14 Gy组多倍体HeLa细胞Survivin、Mcl-1表达水平均上调(均 P<0.05)。3组间Bcl-xL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52, P=0.618)。 结论:辐射诱导的多倍体HeLa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降低,凋亡率无显著变化,但STAT3信号通路激活伴随下游抗凋亡相关蛋白表达上调,有利于多倍体肿瘤细胞成为宫颈癌放疗后复发的潜在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多西紫杉醇诱导的多倍体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增殖及凋亡特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多西紫杉醇(Doc)诱导的多倍体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模型的增殖及凋亡特性,分析多倍体肿瘤细胞在化疗耐药及肿瘤复发中的潜在作用。方法:使用二甲基亚砜(DMSO)或1 μmol/L Doc处理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24 h,撤除药物后继续在完全培养液中培养至第3天或第5天,分别记为对照组、Doc 24 h组、Doc 24 h+3 d组、Doc 24 h+5 d组。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倍性和细胞周期,Dil标记法、CFSE标记法检测细胞增殖状况,Annexin-V/PI双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周期蛋白及凋亡蛋白变化。结果: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Doc 24 h组小部分存活细胞的体积略有增大,细胞呈多核状态;Doc 24 h+3 d组和Doc 24 h+5 d组细胞体积继续增大,细胞核仍呈多核状态。细胞倍性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多倍体细胞亚群比例为(3.40±0.95)%,Doc 24 h组为(20.80±2.87)%,Doc 24 h+3 d组为(55.67±3.85)%,Doc 24 h+5 d组为(76.20±2.51)%,随着撤药时间的延长,多倍体细胞亚群比例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F=478.054, P<0.05)。Doc 24 h组G 1期、S期细胞亚群比例低于对照组,G 2/M期细胞亚群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对照组、Doc 24 h组、Doc 24 h+3 d组、Doc 24 h+5 d组细胞中cdc2、P-cdc2(Thr14)、P-cdc2(Tyr15)、P-cyclin B1(Ser128)、P-cyclin B1(Ser147)蛋白表达水平依次下调,cyclin B1蛋白表达水平依次上调,cdc25c蛋白在Doc 24 h+3 d组、Doc 24 h+5 d组中表达水平下调。Dil染色结果显示,Doc 24 h组、Doc 24 h+3 d组、Doc 24 h+5 d组细胞标记的Dil荧光均未明显减弱。CFSE染色结果显示,随着撤药时间的延长,多倍体A549细胞标记的CFSE的荧光强度未发生明显改变。Annexin-V/PI双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Doc 24 h组凋亡细胞亚群比例升高( P<0.05),Doc 24 h+3 d组和Doc 24 h+5 d组凋亡细胞亚群比例较Doc 24 h组降低(均 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Doc 24 h组、Doc 24 h+3 d组、Doc 24 h+5 d组细胞中抗凋亡蛋白bcl-xl和mcl-1表达依次上调,Doc 24 h组、Doc 24 h+3 d组细胞中促凋亡蛋白bax和bak表达上调,但在Doc 24 h+5 d组细胞中表达下调。 结论:Doc体外能够诱导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多倍体的形成;可使A549细胞周期阻滞在G 2/M期;Doc作用后,A549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降低,细胞凋亡能力增强,但随着撤药时间延长,凋亡抵抗发生,相应的促凋亡蛋白和抗凋亡蛋白表达水平变化显著。这些特性可能有助于多倍体肿瘤细胞产生化疗干预后的耐药性及肿瘤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多倍体肿瘤巨细胞通过细胞衰老逃逸增强治疗抵抗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临床相关剂量的抗癌药物均可以导致恶性肿瘤及细胞系发生细胞衰老和凋亡。衰老逃逸是细胞存活和耐药的重要机制,通过逃避凋亡和死亡,细胞重新进入到细胞周期的S期。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多倍体肿瘤巨细胞(polyploid giant cancer cells,PGCC)有助于肿瘤的发生、侵袭、转移和治疗抵抗,这些PGCC的形成是肿瘤细胞发生衰老逃逸的前提,通过去多倍体化的方式,它们能够产生具有增殖活性的子代细胞,进而逃脱细胞衰老。本文就PGCC与细胞衰老和治疗抵抗之间的相关研究进展以及靶向PGCC的治疗策略进行概述,为探索致命性癌症的治疗干预提供一个全新的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及其条件培养液对非小细胞肺癌多倍体A549细胞增殖、迁移和凋亡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及其条件培养液对人非小细胞肺癌多倍体A549细胞增殖、迁移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A549细胞,采用1 μmol/L多西他赛诱导24 h后,更换为含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继续培养3 d,建立多倍体A549细胞模型。分离与培养hUC-MSC,制备hUC-MSC条件培养液。正常培养的多倍体A549细胞作为对照组;条件培养液培养的多倍体A549细胞为条件培养液组;hUC-MSC与多倍体A549细胞共培养,细胞总数比分别为2∶1(MSC 1组)和5∶1(MSC 2组)。各组细胞继续培养48 h或72 h。流式细胞术检测多倍体A549细胞增殖和凋亡情况,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迁移和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成功建立多倍体A549细胞模型,分离培养出hUC-MSC。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结果示,培养48 h时对照组、条件培养液组、MSC 1组、MSC 2组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1 695±305、2 020±85、1 259±35、1 35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4.00, P<0.05);72 h时分别为1 052±77、1 309±24、864±201、1 103±2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3.90, P>0.05)。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培养48 h时对照组、条件培养液组、MSC 1组、MSC 2组迁移细胞数分别为(52±9)个、(57±12)个、(68±8)个、(75±11)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2.16, P<0.05);各实验组迁移细胞数均高于对照组(均 P<0.05)。对照组、条件培养液组、MSC 1组、MSC 2组凋亡细胞比例分别为(15.53±4.27)%、(13.77±1.75)%、(3.60±0.50)%、(2.33±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82.36, P<0.05);条件培养液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MSC 1组和MSC 2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条件培养液组、MSC 1组和MSC 2组中迁移相关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上调,促凋亡蛋白bax表达下调,抗凋亡蛋白bcl-xL表达上调。 结论:hUC-MSC可提高多倍体A549细胞的迁移和抗凋亡能力,在化疗损伤修复过程中hUC-MSC可能会影响肿瘤细胞的存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放射诱导的多倍体结肠癌SW1116细胞及其子代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的改变及相关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放射诱导的多倍体结肠癌SW1116细胞及其子代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相关特性。方法:采用含10%胎牛血清的Leibovitz's L-15培养液常规培养结肠癌SW1116细胞。采用7 Gy X线照射对数生长期的SW1116细胞,分别在放射诱导后第3、5、10、19天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根据细胞形态变化,将放射诱导后第3天的细胞为多倍体肿瘤细胞(PGCC)组,以第19天的细胞为PGCC子代组,以未经放射诱导的SW1116细胞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对照组、PGCC组、PGCC子代组细胞倍性,CCK-8法检测3组细胞增殖能力,分别采用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3组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蛋白质印迹法检测3组细胞周期、增殖相关蛋白和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标志物N-钙黏蛋白(N-cad)的表达情况。结果:在放射诱导后第3、5、10天SW1116细胞体积逐渐变大,在第19天细胞体积恢复正常。对照组、PGCC组、PGCC子代组的多倍体(DNA含量>4N)细胞亚群比例分别为(2.3±1.1)%、(23.1±8.1)%、(3.2±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8.52, P<0.05),其中,PGCC组多倍体细胞亚群比例高于对照组( t=5.38, P<0.01),PGCC子代组多倍体细胞亚群比例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22, P>0.05)。培养72 h后,对照组、PGCC组、PGCC子代组细胞增殖率分别为(100.0±4.1)%、(73.5±0.7)%、(123.9±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90.27, P<0.001)。细胞划痕48 h后,对照组、PGCC组、PGCC子代组划痕愈合率分别为(38.0±2.7)%、(41.5±4.0)%、(63.7±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3.05, P<0.001)。培养24 h后,对照组、PGCC组、PGCC子代组侵袭细胞数分别为(12.9±1.2)个、(3.4±0.6)个、(23.7±1.5)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63.64, P<0.001)。PGCC组中细胞周期相关蛋白P-cdc25c、cdc25c、cdc2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均 P<0.05),转录因子相关蛋白E2F-2、E2F-3和EMT标志物N-cad相对表达量亦均较对照组下调( P<0.05);PGCC子代组中P-cdc25c、cdc25c、cdc2、E2F-2、E2F-3、N-cad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均 P<0.05)。 结论:放射线能够诱导结肠癌SW1116细胞产生多倍体,可能再经不对称有丝分裂产生子代细胞并获得新生,进而促进结肠癌的复发和转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多西他赛诱导的多倍体肿瘤细胞在肿瘤复发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多西他赛诱导的多倍体肿瘤细胞迁移、上皮间质转化特性及免疫细胞对其杀伤作用,以探讨多倍体肿瘤细胞在肿瘤复发中的潜在作用。方法:使用1 μmol/L多西他赛处理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24 h后收集的细胞为Doc 1 d组,撤除药物,细胞继续在新鲜的完全培养基中培养至第3天或第5天后收集的细胞分别为Doc 3 d组和Doc 5 d组,以DMSO处理A549细胞24 h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倍性,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相关蛋白的表达,乳酸脱氢酶释放法评估细胞因子诱导杀伤(CIK)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oc 1 d组、Doc 3 d组、Doc 5 d组细胞多数发生凋亡,少数存活的细胞体积明显增大,且细胞核呈多核状态。对照组、Doc 1 d组、Doc 3 d组、Doc 5 d组多倍体细胞亚群(DNA含量>4N)比例分别为(1.93±0.55)%、(22.97±2.37)%、(51.30±12.51)%、(67.87±8.31)%,4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F=26.521, P<0.001),Doc 1 d组、Doc 3 d组、Doc 5 d组多倍体细胞亚群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且随着撤药时间的延长,Doc 3 d组、Doc 5 d组多倍体细胞亚群比例明显高于Doc 1 d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9; P=0.004)。对照组细胞在培养24 h、48 h后,伤口愈合率均达100%;Doc 3 d组在培养24 h、48 h后,伤口愈合率分别为(39.10±2.12)%、(46.13±5.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2.126, P=0.051);与对照组24 h、48 h相比,Doc 3 d组细胞迁移能力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t=49.756, P<0.001; t=30.825, P<0.001)。与对照组相比,Doc 1 d组、Doc 3 d组和Doc 5 d组细胞中E-cadherin蛋白表达逐渐下调,Vimentin蛋白表达逐渐上调,Snail蛋白、N-cadherin蛋白表达均未发生明显改变。CIK细胞对对照组、Doc 3 d组、Doc 5 d组细胞的杀伤效率分别为(27.27±1.91)%、(17.87±2.35)%、(9.47±0.51)%,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F=11.294, P<0.001),Doc 3 d组、Doc 5 d组细胞的杀伤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4; P<0.001),Doc 5 d组细胞的杀伤效率明显低于Doc 3 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3)。 结论:多西他赛诱导的多倍体肿瘤细胞迁移能力减弱,但易发生上皮间质转化,且免疫细胞对其杀伤作用降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自噬通过诱导休眠多倍体巨大肿瘤细胞形成促进鼻咽癌复发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休眠的多倍体巨大肿瘤细胞(polyploid giant cancer cells,PGCC)对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复发的影响,明确抑制自噬在阻止NPC复发中的作用。方法:利用紫杉醇(paclitaxel,PTX)诱导NPC细胞来源的PGCC(NPC-PGCC)形成,并利用光学显微镜、细胞免疫荧光、活/死细胞双染色实验对PGCC形态、多倍体特性、细胞活性等进行鉴定。采用转录组测序(RNA-seq)检测NPC-PGCC和二倍体NPC细胞CNE2的差异表达基因。采用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对差异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和通路注释分析。利用免疫蛋白印迹与细胞透射电镜实验评估NPC-PGCC细胞中的自噬水平。利用临床高度相关的裸鼠NPC复发模型研究自噬在NPC-PGCC形成中的作用及NPC-PGCC对NPC复发的影响。所有数据采用GraphPad Prism 6进行统计学分析,以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紫杉醇诱导形成的NPC-PGCC具有休眠后爆炸性分裂的特征。NPC-PGCC和二倍体NPC细胞CNE2的差异基因GO富集、KEGG通路注释主要集中在自噬及其相关通路。NPC-PGCC细胞中的自噬水平显著增强。临床高度相关裸鼠NPC复发模型中,进行顺铂治疗的裸鼠原发肿瘤中PGCC数量高于其余各组;自噬抑制剂预处理后与顺铂联合治疗的裸鼠原发肿瘤中PGCC数量少,同时复发率显著低于其余各组。结论:休眠多倍体巨大肿瘤细胞的形成机制与自噬有关,抑制自噬可通过抑制PGCC形成进而抑制NPC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H3和IDH野生型弥漫性儿童型高级别胶质瘤6例临床病理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H3和IDH野生型弥漫性儿童型高级别胶质瘤的临床病理学及分子特征.方法 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病理科诊断的6例H3和IDH野生型弥漫性儿童型高级别胶质瘤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化(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仪)检测GFAP、Olig2、Syn、NeuN、IDH1、H3K27M等蛋白的表达,FISH法检测EGFR、MYCN基因扩增,Sanger测序检测IDH、H3F3A、TERT基因突变,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本组6例患者年龄范围5~11岁,中位年龄7.5岁.其中男性2例,女性4例,男女比1∶2.临床症状表现为肢体乏力、偏瘫、呕吐、抽搐、视物模糊等.肿瘤发生部位:5例位于幕上,1例位于幕下脑干和小脑.组织学形态:3例表现为高级别胶质瘤形态学特征,其中2例伴有瘤巨细胞;2例表现为胚胎性肿瘤样特征,1例同时具有高级别胶质瘤及胚胎性肿瘤样形态学特点.5例伴有微血管增生和(或)坏死;1例间质黏液变/微囊形成.免疫表型:肿瘤细胞GFAP(6/6)和Olig2(6/6)部分或局灶阳性,Syn(3/6)和NeuN(1/6)局灶或散在阳性,IDH1、H3K27M、H3G34V 和 H3G34R 均阴性,ATRX、H3K27me3、INI1、BRG1 均弥漫阳性(6/6).p53 阳性 5%~95%不等,Ki67 增殖指数40%~90%.分子检测示6例均为IDH1/2和H3F3A野生型;2例MYCN扩增;2例EGFR扩增伴多倍体;1例同时伴有EGFR扩增和MYCN扩增;1例PDGFRA扩增.治疗及随访情况,术后放疗和(或)替莫唑胺化疗;3例于术后1~5个月死亡;2例存活,随访截至2024年1月,分别随访4个月和7个月;1例失访.结论 H3和IDH野生型弥漫性儿童型高级别胶质瘤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组织学表现为胶质母细胞瘤样或胚胎性肿瘤样特征,根据分子遗传学特征分为RTK1、RTK2、MYCN三种分子亚型,其中 MYCN亚型预后最差.诊断时应注意与其他儿童型或成人型高级别胶质瘤及胚胎性肿瘤鉴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结直肠癌中EpCAM的表达及与DNA倍体改变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细胞中EpCAM(CD326)表达的临床病理学意义及与DNA倍体改变的关系.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55例结直肠癌组织及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EpCAM的表达,用阳性率(percentage of positive cells, PPC)、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ce index, MFI)表示;应用细胞周期分析仪对结直肠癌细胞进行细胞周期分析.用细胞定量术分析EpCAM表达和DNA倍体改变的相关性及其在结直肠癌早期诊断、预后中的价值.结果 55例结直肠癌组织中EpCAM蛋白的PPC为(83.48 ±7.07)%,明显高于癌旁正常黏膜组织(43. 56 ±5.29)% (t =39.22,P<0.001).55例结直肠癌组织中 EpCAM蛋白 MFI值为28.90(19.60 ~ 45.89),明显高于癌旁正常黏膜组织的4.89(3.79 ~6.28) (Z =-6.45,P<0.001).癌组织:浸润型+溃疡型νs肿块型(包括浸润型νs溃疡型),中+低分化νs高分化(包括低分化νs中分化),Dukes分期C + D νs A + B,pTNM分期Ⅲ +Ⅳ νs I + Ⅱ,浸润深度PT3 +T4νs PT1 +T2,淋巴结转移pNl vs PN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即生物学行为越差,EpCAM蛋白表达MFI值与PPC越高,而与患者年龄、性别无关.DNA含量分析结果显示:55例结直肠癌中39例(70.90%)为多倍体,DNA指数(DNA index, DI)和DNA倍体与肿瘤分化程度、Dukes分期相关,与淋巴结转移无关.同时,在 EpCAM阳性病例中,DI随着EpCAM表达增强而升高(r =0.668, P=0.000);而增殖指标S期细胞比率(S-phase fraction,SPF)和增殖指数(proliferation index, PI)也随着 EpCAM表达增强而升高(r1 =0.664,P1 =0.000;r2 =0.651 ,P2 =0.000).结论 EpCAM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明显上调,与肿瘤细胞侵袭转移、增殖密切相关,同时检测EpCAM表达和DNA含量分析能为结直肠癌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