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人型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影像特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成人型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AFVD)的OCT血管成像(OCTA)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观察性研究。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经眼底彩色照相、FFA、FAF及OCT等多模式影像检查手段诊断为AFVD的12例患者2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8例16只眼,女性4例6只眼;年龄33~ 62岁,平均年龄(48.7±8.9)岁。双眼发病10例,单眼发病2例。视力0.08~ 0.6. 22只眼中,卵黄样物质较为完整8只眼,卵黄样物质内出现不同程度破裂14只眼;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 10只眼。所有患者采用海德堡OCTA仪行OCTA检查。中心波长840 nm,采集速度85 000次A扫描/s,获得3 mm × 3 mm的扫描,在扫描过程中采用Eye-Tracking动眼追踪技术,选择图像质量与位置较佳的像进行标记保存。总结分析卵黄样物质、眼底血管变化及继发CNV在OCTA中的影像特征。结果:卵黄样物质较为完整的8只眼,B-scan影像可见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下致密卵黄样物质,位于RPE层与椭圆体带之间,密度较均匀;en-face影像可见卵黄样物质处血流信号,为卵黄样物质反射上方血管的伪迹。卵黄样物质内出现不同程度破裂的14只眼,B-scan影像中视网膜椭圆体带与RPE层之间的卵黄样物质信号不均匀,可见部分弱反射信号的腔隙;en-face影像可见卵黄样物质较为完整的区域仍呈现反射上方血管的伪迹,而卵黄样物质破裂处无血流信号。22只眼中,视网膜浅层、深层毛细血管拱环区视网膜小血管形态发生异常10只眼,可见部分小血管分支走形改变,未能吻合呈完整的拱环结构;未见视网膜毛细血管造成明显结构改变12只眼。继发CNV的10只眼中,8只眼表现为粗大如"枯枝状"的非活动性CNV,2只眼表现为密集、细小血管支构成的活动性CNV。结论:AFVD在OCTA中可表现为由于卵黄样物质推挤所致的视网膜血管走形异常、卵黄样物质本身反射的血管伪迹以及卵黄样物质下方CNV的存在等影像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视网膜血管样条纹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分析视网膜血管样条纹(AS)的OCT血管成像(OCTA)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观察研究。2017年5月至2019年2月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经全身病史结合多模式影像检查手段确诊为AS的26例患者5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8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50.8±6.9)岁。均为双眼发病。伴脉络膜新生血管(CNV)者20例34只眼;其中,病程1个月内13只眼,病程1个月以上16只眼,接受过抗VEGF药物治疗5只眼。所有患者行超广角眼底照相、红外眼底成像(IR)、OCT、FAF及FFA等检查。同时采用海德堡OCTA仪行OCTA检查,中心波长840 nm,采集速度85 000次/s,宽度45 nm。获得3 mm×3 mm的扫描,每个立方体由2个重复体积的304 B扫描组成,使用两个正交捕获的成像体积的配准来执行运动校正。对比分析眼底彩色照相、IR、FAF、FFA、OCT及OCTA等多模式影像检查结果,总结AS及其继发CNV在OCTA中的影像特征。结果:52只眼中,条纹区在OCTA上表现为脉络膜毛细血管阴影40只眼,可见Bruch膜与脉络膜毛细血管层面的脉络膜毛细血管较为稀疏,原本均匀的网状结构发生分离,显示线条样的无血流信号区;条纹区未见明显异常OCTA影像12只眼。OCTA可见视盘条纹附近区出现血管网10只眼,其血管密度丰富。继发CNV的34只眼,其CNV表现为不同形态。病程小于1个月且未经治疗的13只眼,CNV呈较小的"花环"状形态;病程长于1个月但未接受治疗的16只眼,CNV呈血管较为粗大的"扇形"形态。经过抗VEGF药物治疗的5只眼,CNV呈修剪后的"树枝"状形态。结论:AS条纹本身在OCTA中表现为无血流信号区,部分AS患者可见视盘旁修复性血管网存在。不同病程及治疗经历的患者CNV表现有所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多模态特征组合的真实驾驶疲劳状态识别
编辑人员丨2024/2/3
对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的疲劳状态进行实时准确的预判,可减少由于驾驶疲劳引发的交通事故.首先,通过无线体域网采集了12名驾驶员在真实驾驶过程中的多模态特征,提取了脑电、肌电、呼吸等3种生理信号的特征参数近似熵,其中基于畸变能密度理论(DED)确定肌电信号的采集位置为颈6棘突旁开2 cm处的上斜方肌;然后,通过模糊C聚类方法分析了3种特征参数组合对疲劳状态的反映效果;最后,建立基于马氏距离理论的真实驾驶疲劳判别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驾驶员颈6部位比颈7部位肌电信号的ApEn值显著下降(P<0.05),表明颈6处肌肉比颈7处肌肉对驾驶员的疲劳状态反映更为敏感,实际检测结果与畸变能密度理论计算结果一致,证明了该位置提取肌电信号的正确性和准确性;脑、肌、呼吸这3种生理信号的ApEn值均随驾驶时间的延长呈递减变化,驾驶约90 min时递减趋势变缓,表明驾驶员进入疲劳状态;通过模糊C聚类分析可知,当脑电与肌电ApEn组合时,清醒与疲劳的概率分布界限清晰,可有效反映驾驶疲劳状态;以脑电和肌电近似熵为自变量,基于马氏距离理论建立真实驾驶过程的疲劳判别模型,其测试集准确率达90.92%,表明该模型能够比较准确的判别出驾驶员的疲劳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结合多模态融合方式的脉搏波房颤识别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针对心房颤动疾病诊断检测复杂,病理检查有创等问题,构建基于脉搏波与深度学习的心房颤动分类预测模型,实现对心房颤动疾病的准确预测.首先,通过脉搏波设备采集数据,与MIMIC-III数据库数据共同构建PPG-AF数据集;其次,基于Pytorch深度学习框架构建用于房颤分类的ResNet-CBAM-1DCNN双通道卷积神经网络;最后,将数据集按照8:1:1的比例划分为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将脉搏波和其对应的格拉姆角场图作为输入,通过对网络结构和超参数的优化,在测试集中分类的F1分数达到了97.30%,准确度达到98.12%.本研究基于脉搏波信号与双通道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能够实现对心房颤动疾病的准确诊断,有望为临床医师制定最佳治疗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一种多模态脑电和近红外光谱联合采集头盔设计及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多模式脑—机接口和多模式脑功能成像是目前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本研究针对基于脑电-近红外光谱(EEG-NIRS)的多模态脑一机接口,为同时采集运动区的脑活动,设计了一种EEG和NIRS联合采集的头盔并进行实验验证.根据10-20系统或10-20扩展系统、NIRS探头和EEG电极直径和间距,以C3或C4为基准电极对近红外探头进行对准,把EEG电极置于NIRS电极之间,同时测量同一功能脑区NIRS变化和与之对应的EEG变化;采用螺纹旋紧的方式耦合近红外探头夹持器和近红外探头.为验证该多模态EEG-NIRS联合采集头盔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在涉及右手握力和握速运动想象共6个任务期间,采集了6个健康被试运动区的NIRS和EEG信号.这些信号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反映了握力和握速运动想象相关的脑活动.实验表明本文设计的EEG和NIRS联合采集头盔可行并有效,不仅能够为基于EEG-NIRS的多模态运动想象脑—机接口提供支持,也可望为EEG-NIRS多模态脑功能成像研究提供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靶向VEGF165多模态分子成像探针制备 与体内外靶向成像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构建肿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VEGF165)靶向多模态分子探针CY5.5-VEGF165-Aptamer-USPIO,观察其体内、外对VEGF165靶向结合能力.方法 用N-(3-二甲氨基丙基)-3-乙基碳二亚胺与N-羟基琥珀酰亚胺交联剂将USPIO与CY5.5-VEGF165-Aptamer连接;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CY5.5-VEGF165-Aptamer与VEGF165的体外结合能力.建立BEL-7402腋下肝癌荷瘤鼠模型,设计实验组尾静脉注射CY5.5-VEGF165-Aptamer-USPIO,对照组注射CY5.5-US-PIO,多时间点采集图像,选感兴趣区测量荧光强度,观察两组异同.设计实验组与对照组行MR平扫及多时间点增强扫描,观察两组肿瘤光学及MRI信号强度改变差异.结果 CY5.5-VEGF165-Aptamer-USPIO探针理化性质符合对比剂的要求,粒径小于30 nm,饱和磁化强度是35 emu/g左右,Cy5.5发射波峰在707 nm附近.ELISA实验表明CY5.5-VEGF165-Aptamer-US-PIO仅能与VEGF165结合,而不能与VEGF121结合.荧光图像显示实验组尾静脉给药1 h后出现轻度强化,强化峰值为3 h,6 h强化作用消失.MRI图象表明荷瘤鼠实验组肿瘤在3 h出现明显负性强化,6 h强化作用消失,而对照组相应时间点无强化效应.结论 CY5.5-VEGF165-Aptamer-USPIO能在体内、外与VEGF165特异性结合,可望用于VEGF165在体靶向荧光及MRI成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非线性动力学方法可预警直立倾斜试验中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量化评价血管迷走性晕厥血压下降过程中的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用于在晕厥相关症状出现前预测其发生.方法:选取20位直立倾斜试验证实的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另选取20名正常对照者.所有被试在直立倾斜试验前都要平卧30 min,同时使用TCD 2 MHz Doppler监测探头监测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心电监护监测心率,使用连续每搏血压监测指端无创连续血压.在进行10 min基线数据采集后,被试继续进行70.直立倾斜试验,每位被试至少直立30 min,或在30 min内出现晕厥发作或晕厥前兆时或当被试出现突发血压下降≥20 mmHg时终止检查.利用多模态血流血压分析(multimodal pressure-flow analysis,MMPF)的非线性动力学方法对不同时相的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进行分析.利用信号分析的方法将脑血流信号记录中的重搏切迹深度量化测量,定义新的预测参数晕厥指数(syncope index,SI)用于评估血压变化时的脑血管张力.结果:病例组在血管迷走性晕厥发生时的晕厥指数与倾斜试验开始时的基线数值相比存在明显下降(0.16±0.10 vs.0.27±0.10,P<0.01),而对照组在倾斜试验结束时的晕厥指数与倾斜试验开始时的基线数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血管迷走性晕厥组的患者,在晕厥发生前3 min,搏动指数与基线数据相比未见明显变化(P>0.05),但晕厥指数已出现明显下降(0.23 ±0.07 vs.0.29 ±0.07,P<0.01).结论:当血管迷走性晕厥发生时脑血流动态调节功能衰竭,小血管张力的丧失与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的丧失是相关的;晕厥指数可以作为提前预测血管迷走性晕厥发生的一个有用的参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对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8年4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卵巢囊性病变患者(89例,97个病灶)的临床资料,视手术病理诊断结果进一步划分为A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42例,50个病灶)、B组(卵巢输卵管积水、积脓,13例,16个病灶)与C组(卵巢其他囊性病变,34例,31个病灶),比较其三维肝脏容积超快速采集(LAVA)增强特点与病灶形态、原始相位图病灶形态学、R2*值、原始相位值及ADC值.结果 A组造影增强后囊壁强化占比低于B组与C组(P<0.05);B组病灶囊壁薄占比低于A组与C组(P<0.05);3组病灶含有形成分占比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病灶含分隔占比高于A组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腊肠样病灶占比高于A组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囊壁见外高内低信号环以及出血性内磁敏感信号强度(ITSS)占比高于B组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组R2*值高于非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组,原始相位值及ADC值低于非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为临床诊断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的有效手段,通过结合病灶形态等相关信息,利于为临床诊治提供有效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水通道蛋白磁共振分子成像对脑缺血半暗带的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多b值磁共振扩散加权(MR-DWI)水通道蛋白分子成像(AQP-MRI)对脑缺血半暗带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将30只SD大鼠按随机区组设计法分为缺血组(25只,缺血1、3、6、24、48 h各5只))和对照组(5只),缺血组经历1 h短暂性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建立脑缺血模型,两组分别行多模态MRI扫描,采集T2加权液体衰减反转恢复成像(T2-FLAIR)、扩散加权成像(DWI)、动脉自旋标记(ASL)及AQP-MRI(18b值DWI)图像.将AQP-MRI与T2-FLAIR不匹配的区域与传统DWI/T2-FLAIR不匹配和ASL/DWI不匹配作比较,验证AQP-MRI对缺血半暗带的诊断价值,并结合组织病理学进行评价.结果 对照组在每个时间点各序列均未见异常信号.缺血组24 h内,AQP-MRI/T2-FLAIR不匹配面积与DWI/T2-FLAIR不匹配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6 h内,AQP-MRI/T2-FLAIR不匹配面积与ASL/DWI不匹配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4 h内半暗带区相对比值与梗死区相对比值及正常脑组织相对比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半暗带区是正常脑组织向坏死转变的过渡.结论 与传统的不匹配相比,AQP-MRI/T2-FLAIR不匹配可多层次、更精准地实时动态显示缺血半暗带.AQP-MRI与T2-FLAIR相结合可对缺血半暗带的评价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信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长短时记忆网络的医疗设备故障智能诊断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为解决当前医疗设备维修难等问题,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的医疗设备故障智能诊断方法.首先,在无电路图纸、未知电路板信号走向情况下,采集7种不同故障类别的医疗设备电路板征兆现象及端口电信号两种类别特征,并进行特征编码、归一化以及融合筛选等预处理;其次,基于LSTM搭建故障智能诊断模型,使用融合并筛选的多模态特征,进行故障诊断分类识别实验,然后实验结果与使用端口电信号、征兆现象及两种类别特征融合等方式进行故障诊断识别对比;此外,与BP神经网络(BPNN)、循环神经网络(RNN)、卷积神经网络(CNN)等算法进行故障诊断性能对比和评估.结果表明:基于融合并筛选的多模态特征,LSTM算法模型的分类诊断准确率平均达到0.970 9,较单独利用端口电信号、征兆现象及两种类别特征融合的故障诊断准确率更高;较BPNN、RNN、CNN等算法也具有更高的故障诊断准确率,为同类设备的故障智能诊断提供了一种相对可行的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