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晕厥,我们还需要做什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晕厥是临床常见的问题,病因纷杂,常涉及多个学科。晕厥患者的预后也因病因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如何优化晕厥的诊断流程和危险分层非常重要。另外,在不明原因晕厥患者中,植入型心电监测仪(ICM)可以提高晕厥诊断率,ICM指导下的起搏治疗可降低晕厥复发率,使患者获益,但在我国存在严重应用不足的问题。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机制探讨涉及Bezold-Jarish反射学说、神经内分泌调节以及基因多态性等,但确切机制仍不清楚。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复发率高,主要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药物治疗效果不确切,而起搏治疗人群受限。因此,未来仍需开展相关基础和临床研究,提高晕厥的整体诊断和治疗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收治的血管迷走性晕厥60例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PICU收治经直立倾斜试验确诊的血管迷走性晕厥患儿60例为血管迷走性晕厥组,选取同期我院健康体检的58例儿童为对照组,收集PICU收治的血管迷走性晕厥患儿晕厥前诱因与晕厥先兆症状等情况;比较血管迷走性晕厥组与对照组、不同性别及不同血管迷走性晕厥疾病类型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心率变异性(HRV)指标变化结果。结果:血管迷走性晕厥组最大频域功率小时指标、血清CK、CK-MB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t=17.778、3.555、7.859, P<0.05);血管迷走性晕厥男患儿CK水平明显高于血管迷走性晕厥女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4.262, P<0.05)。 结论:掌握血管迷走性晕厥发生诱因与晕厥先兆症状,联合动态心电图与CK、CK-MB检查可为临床评估血管迷走性晕厥患儿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恶性血管迷走性晕厥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儿童恶性血管迷走性晕厥(VVS)的临床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7年6月至2021年12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并诊断VVS的368例患儿的病例资料。根据在晕厥过程中是否发生3 s以上窦性停搏分为恶性VVS组与非恶性VVS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人口学特征。以病例信息完整的恶性VVS作为病例组,按照年龄、性别1∶4比例匹配同期非恶性VVS组的患儿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特征及相关检查指标。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Mann-Whitney U或χ 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恶性VVS的危险因素。 结果:符合标准的恶性VVS患儿11例,非恶性VVS患儿342例。病例组11例,对照组44例,11例病例组中10例心脏停搏发生在直立倾斜试验倾斜过程的第35(28,35)分钟,窦性停搏时长(9±5)s;1例晕厥发生在患儿排队等待采血过程中,窦性停搏时长为3.4 s。恶性VVS组年龄小于非恶性VV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7,10)比 12(10,14)岁, P<0.05]。病例组患儿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24 h连续5 min节段平均心动周期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47±9)比(340±8)g/L,(124±9)比(113±28)ms,均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CHC是VVS患儿发生窦性停搏的独立危险因素( OR=1.13,95% CI 1.02~1.26, P=0.024)。 结论:恶性VVS患儿发病年龄偏小,临床表现无特殊,MCHC是恶性VVS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疑似局部麻醉药“过敏”反应患者规范化诊断结果的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使用局部麻醉药(local anesthetic,LA)的患者“过敏反应”诊断结果,以提高对LA过敏反应及其诊断的认识。收集2017年3月至2022年2月,因初步诊断“局部麻醉药过敏”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变态反应中心就诊,通过皮肤试验及药物激发试验进行规范化药物过敏诊断的24例患者临床资料及诊断结果,分析规范化诊断流程在LA过敏诊断中的价值。结果显示,纳入患者24例,年龄范围20~74岁,其中男性3例(12.5%),女性21例(87.5%)。有21例患者因既往使用LA后出现不良反应而初步诊断为“局部麻醉药过敏”,其中20例为速发型反应(用药后1 h内出现),1例为迟发型反应(用药1 h后出现)。通过规范化诊断,3例考虑LA过敏;1例排除LA过敏后,确诊为氯己定引起的严重过敏反应;其余17例患者考虑为心身反应7例(29.1%)、交感神经刺激症状3例(12.5%)、血管迷走性晕厥2例(8.3%)、药物毒副反应2例(8.3%),刺激性皮炎2例(8.3%),自发性荨麻疹1例(4.2%)。3例(12.5%)既往LA皮试阳性,再次行规范化诊断结果阴性,排除LA过敏。综上,真正局部麻醉药过敏反应较罕见,通过规范化皮肤试验、药物激发试验,绝大多数自诉“局部麻醉药过敏”的患者可排除过敏状况。对于高度怀疑LA诱发严重过敏反应者,根据诊疗需求可通过诊断试验为患者确定其他可作为安全替代的局部麻醉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诊断与治疗的生物学标志物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血管迷走性晕厥(VVS)与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是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中最为常见的类型,学龄期儿童和青少年多发,严重影响患儿学习和生活质量,并因晕厥发作增加躯体意外伤害的风险。临床上VVS与POTS的症状非常相似,诊断有时难以区分。加之二者的发病机制不尽相同,予以经验性的药物治疗,疗效并不十分理想。因此探寻敏感、适宜的检测方法,以便能准确区分晕厥原因,并针对不同的发病机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成为儿童晕厥诊治工作的重要课题。近年来通过对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患者机体生物学标志物的深入研究,在区分VVS与POTS,以及预测晕厥个体化治疗效果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由此进一步促进了儿童晕厥的精准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恶性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诊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恶性血管迷走性晕厥主要是指反复发作且伴有发作时持续3 s以上心脏停搏的血管迷走性晕厥,对儿童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然而,目前对其诊断与治疗认识不足。本文强调重视恶性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诱发因素与临床表现,正确识别儿童恶性血管迷走性晕厥,综述其治疗现状、争议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血管抑制型血管迷走性晕厥诊断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儿童血管抑制型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inhibitory vasovagal syncope, VVS-VI)是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 VVS)中的最常见反应类型,发病率较高。VVS-VI是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反应不良而引发的一种反复发作性疾病,可由强烈的情绪、突然改变姿势、闷热环境和长久站立等多种刺激引起。研究发现,VVS-VI是良性疾病,非器质性病变,具有自限性、可逆性的特点,但是患儿常因二次损伤导致不可逆的后果。VVS-VI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与学习,危害患儿的身心健康,引起家长的焦虑。因此,近年来VVS-VI相关研究不断增多。该文对儿童VVS-VI诊断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浆催乳素及皮质醇与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患儿直立倾斜试验(HUT)中血浆催乳素(PRL)及皮质醇(Cor)的变化,探讨二者与VVS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完善HUT阳性确诊为VVS的75例患儿设为VVS组,选取同期HUT阴性的29例健康儿童设为健康对照组。采用无创连续血压监测仪实时监测心率(HR)、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比较HUT平卧位及HUT阳性反应时HR、SBP及DBP的变化。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HUT平卧位及HUT阳性反应时的PRL及Cor水平,计算HUT平卧位及HUT阳性时PRL及Cor的变化差值(ΔPRL、ΔCor)。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及 Mann- Whitney秩和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ΔPRL对VVS的预测价值。 结果:VVS组与健康对照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血电解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VVS组亚型间(血管抑制型、混合型、心脏抑制型)晕厥频率、晕厥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VVS组HUT后PRL高于健康对照组[36.23(22.08,61.97) μg/L比11.47(8.00,23.25)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5.40, P<0.01)。VVS组HUT前后ΔPRL、ΔCor均高于健康对照组[25.36(9.92,48.93) μg/L比-0.10(-2.67,9.32) μg/L;(84.4±43.6) μg/L比(57.6±64.6) 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5.39; t=-2.44,均 P<0.05)。HUT阳性反应时PRL与SBP、DBP均呈负相关( r=-0.46、-0.45,均 P<0.01);尤其在VVS组( r=-0.38、-0.24,均 P<0.05)。VVS组HUT前后ΔCor与SBP呈负相关( r=-0.25, P<0.05)。ROC曲线显示,ΔPRL预测VVS的曲线下面积为0.842,ΔPRL以4.03 μg/L为界值,对预测HUT阳性反应的判断较好,敏感性为89.3%,特异性为72.4%。 结论:VVS患儿晕厥发作时血浆PRL及Cor升高,其中血浆PRL与血压下降有关。VVS患儿HUT阳性反应时血浆PRL的增高水平与血压有关,ΔCor与SBP有关,血浆PRL、Cor可能参与VVS的发病过程;ΔPRL对VVS有诊断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左心房神经节丛消融对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心率减速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患者左心房神经节丛(GP)去神经化消融术后心率减速力(DC)的变化。方法:连续入选2013年5月至2016年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倾斜试验阳性VVS患者45例,年龄(41.3±14.2)岁,女24例,接受左心房GP消融治疗,术前及术后1年内定期复查动态心电图,分析DC、昼间DC(DDC)和夜间DC(NDC),并记录晕厥复发事件,并将患者分为复发晕厥组和未复发晕厥组。分析术中各个GP诱发迷走反应同术前和术后DC、DDC和NDC的相关性,并分析复发晕厥组和未复发晕厥组患者在术后不同随访时间点的DC、DDC和NDC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在GP消融中诱发进而消除迷走反应,其中左上GP 38例,左侧GP 12例,左下GP 19例,右下GP 12例,右前GP 22例。7例患者未诱发迷走反应,术后也有晕厥发作。相关性分析提示各个GP的迷走反应诱发性和基线DC、DDC和NDC无相关性;左上GP同术后随访节点的DC、DDC和NDC呈负相关( P<0.05),右前GP与术后1 d的DC和DDC呈负相关( P<0.05)。多因素方差分析提示,与复发晕厥组相比,未复发晕厥组患者术后各个随访时间点的DC、DDC和NDC均明显降低( P<0.01)。 结论:左心房GP消融可以预防大部分VVS患者晕厥复发,其中左上GP和右前GP的消融对于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最为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胃食管反流致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和慢性支气管炎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