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测定人红细胞内甲氨蝶呤及其谷氨酸聚合物浓度
编辑人员丨2024/3/2
目的 建立一种灵敏、准确、简单地测定人红细胞中甲氨蝶呤(MTX)及多聚谷氨酸甲氨蝶呤(MTXPG2和MTXPG3)浓度的方法.方法 采用双三元液相色谱系统串联荧光检测器,使用C18-WP柱(20 mmx4 mm,5 μm)作为在线固相萃取柱,Athena C18-WP柱(150 mm ×4.6 mm,3 μm)作为分析柱.红细胞裂解液用硫酸锌-10%甲酸的甲醇(100:90,v/v)沉淀蛋白,柱后添加H2O2光化学衍生MTXPGs,荧光检测激发波长为274 nm,发射波长为470 nm,柱温为40 ℃,进样体积为100 μL.考察该方法的专属性、标准曲线与定量下限、精密度与回收率、稳定性.结果 MTX/MTXPG2和 MTXPG3在 12.5~400.0 nmol·L-1 线性良好,MTX的标准曲线为y=763.8x-2 961.1(R2=0.999 5),提取回收率为60.7%~66.1%;MTXPG2的标准曲线为 y=1 017.8x-239.8(R2=0.998 4),提取回收率为 67.2%~67.3%;MTXPG3 的标准曲线为 y=1 069.1x-819.6(R2=0.999 4),提取回收率为62.9%~70.1%;日内精密度RSD<8.8%,日间精密度RSD<10.8%.结论 本方法准确、重现性好,采用在线固相萃取富集及分离目标化合物,简化了样品前处理步骤,提高分析效率,适用于检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红细胞内MTX、MTXPG2和MTXPG3浓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
-
药物基因组学在甲氨蝶呤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甲氨蝶呤(MTX)广泛应用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巩固治疗和维持治疗,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会引起较严重的不良反应.药物基因组学研究显示,SLC01B1基因、ABC转运蛋白、叶酰聚谷氨酸合成酶(FPGS)、谷氨酰水解酶(GGH)、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胸苷酸合成酶(TYMS或TS)基因多态性与MTX治疗儿童ALL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具有相关性.在应用MTX治疗ALL时,应关注影响MTX代谢及转运的相关基因多态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甲氨蝶呤代谢酶基因多态性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甲氨蝶呤(MTX)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一线药物.然而,MTX的有效性和不良反应在患者间具有显著的差异,研究提示MTX的代谢及叶酸通路中关键酶的基因多态性可能影响细胞中MTX多聚谷氨酸的浓度和对叶酸通路的拮抗作用,从而影响了MTX的疗效发挥或患者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差异.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MTX治疗RA涉及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甲氨蝶呤及其代谢物血药浓度分析中细节问题的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甲氨蝶呤(MTX)被广泛用于治疗骨肉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炎性肠道疾病等.由于MTX个体差异大和不良反应较严重,同时其在体内代谢迅速,主要以多聚谷氨酸化代谢物的形式长期存在,因此,监测MTX及其代谢物的血药浓度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已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分析,结合笔者在临床药物浓度监测实践中的经验和体会,从样品采集、样品保存、样品前处理方法、分离条件、检测方法等方面,探讨了MTX及其代谢物血药浓度测定中的细节问题,以期实现MTX的精准医疗,确保其用药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大剂量甲氨蝶呤神经毒性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甲氨蝶呤(methotrexate, MTX)为叶酸类抗代谢药,在多聚谷氨酸合成酶(FPGS)的作用下转变为甲氨蝶吟多聚谷氨酸盐(MTXPGs:).MTXPGs作为MTX在细胞内的活性代谢物,可以直接抑制叶酸循环中酶的活性,从而抑制DNA的从头合成途径,造成细胞死亡,从而达到抗肿瘤的作用.大剂量甲氨蝶呤(剂量超过1g/m2)(high dose methotrexate, HD-MTX)是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LL)联合化疗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预防和治疗髓外白血病的重要手段.自19世紀80年代以来,不同剂量的MTX治疗ALL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患儿化疗后5年无事件生存率及整体生存期均有明显改善,然而HD-MTX的不良反应也不能忽视,随着文献的大量报道,人们越来越重视HD-MTX的神经毒性.有些患者的神经毒性成ー过性,而有些患儿的神经毒性严重甚至导致死亡.下面就HD-MTX的神经毒性做如下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MTHFD1及FPGS和GGH基因多态性对大剂量甲氨蝶呤中枢疗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亚甲基四氢叶酸脱氢酶(MTHFD1)、叶酰多聚谷氨酸合成酶(FPGS)和 γ-谷氨酰水解酶(GGH)的基因多态性与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对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中枢治疗效果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接受HD-MTX化疗的原发中枢或中枢转移的NHL患者共71例,用Sequenom MassARRAY时间飞行质谱检测MTHFD1、FPGS和GGH的基因型分布情况,根据卢加诺缓解标准评价用药后的中枢治疗效果,用SPSS 22.0版软件分析MTHFD1、FPGS和GGH基因型对疗效的影响.结果 MTHFD1 rs2236225基因分型与疗效之间有显著相关性(P=0.011),FPGS rs10106和GGH rs1800909基因多态性对疗效无影响(P>0.05);纳入年龄、性别、疾病分期、MTX剂量等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后,MTHFD1 rs2236225基因分型与疗效仍有显著相关性(P=0.023).结论 MTHFD1的基因多态性可能影响MTX的中枢治疗效果,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确定;未观察到FPGS、GGH基因多态性与MTX疗效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HPLC-MS/MS间接测定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红细胞中多聚谷氨酸化甲氨蝶呤的浓度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建立检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红细胞中多聚谷氨酸化甲氨蝶呤(methotrexate polyglutamates,MTXPGs)浓度的HPLC-MS/MS法.方法 采用间接测定法,以同位素甲氨蝶呤-d3为内标,分别测定游离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和总MTX(MTX+ MTXPGs),从而计算出红细胞中MTXPGs浓度.为测定游离MTX,全血样品经反复冻融、甲醇沉淀蛋白后,经LC-MS/MS进样分析,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正离子模式,多反应监测(MRM).为测定总MTX,样品(反复冻融后)与200mmol·L-1抗坏血酸37℃孵育2.5h,酶促MTXPGs转化为MTX,蛋白沉淀后进样分析.结果 全血MTX质量浓度在1~300ng·mL-1内线性关系良好(r =0.999 4),检测限(LOD)为0.5 ng·mL-1,准确度(RE)在±5%内,日内和日间精密度(RSD)分别低于7.96%和10.88%.结论 本方法快速、灵敏,具有高专属性和重现性,成功应用于临床上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红细胞中MTXPGs浓度的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量效关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研究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剂量与多聚谷氨酸化MTX (MTX-PGs)浓度、疗效的关系,探索MTX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最佳初始有效剂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1月至2019年6月服用MTX治疗的RA患者165例,依据每周MTX口服剂量分为10 mg组、12.5 mg组、15 mg组,计算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的28个关节疾病活动评分(DAS28),并根据欧洲抗风湿联盟(EULAR)疗效判定标准分为总有效(显效、有效)、无效;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串联法检测MTX-PGs浓度,分析MTX剂量与疗效、治疗后DAS28、MTX-PGs浓度间的关系.结果 ①MTX剂量与疗效关系:10 mg、12.5 mg、15 mg各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37.31%、57.58%、56.25%,10 mg组总有效率低于12.5 mg组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MTX剂量与治疗后DAS28关系:10 mg、12.5 mg、15 mg各组治疗后DAS28分别为:3.92(2.13,5.15)、2.80(1.81,4.22)、2.96(2.26,3.67),10 mg组治疗后DAS28显著高于12.5 mg组治疗后DAS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MTX剂量与MTX-PGs浓度关系,10 mg、12.5 mg、15 mg各组MTX-PGs浓度分别为:92.0(88.0,96.0) ng/mL、112.0(103.0,115.0)ng/mL、127.5(102.0,153.8) ng/mL,三剂量组MTX-PGs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MTX剂量增加,MTX-PGs浓度也增高;10 mg组MTX-PGs浓度低于治疗有效时MTX-PGs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TX 12.5 mg/周可作为RA患者治疗的最佳初始有效剂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雷替曲塞抗肿瘤作用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雷替曲塞是新型的细胞毒药物,为喹啉叶酸盐类似物,是胸甘酸合成酶( TS )特异性水溶性抑制剂,1996年在英国研发成功上市,随后欧洲多个国家和地区批准上市用于肿瘤治疗,雷替曲塞也获得了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治疗不适合5-氟尿嘧啶( FU )的晚期肠癌患者.雷替曲塞是经还原型叶酸/甲氨蝶呤细胞膜载体转运进入细胞内部,被代谢成多聚谷氨酸类化合物,通过抑制胸苷酸合成酶使肿瘤细胞的DNA断裂,促进细胞死亡发挥抗癌作用〔1〕,该过程使细胞内的药物无法流到细胞外,所以,雷替曲塞在细胞内的药物浓度变大,在细胞内的停留时间变长,加强了其对TS 的抑制作用,抗肿瘤作用增强〔2〕.FU 也是TS 抑制剂之一,不良反应为消化道反应、黏膜反应、骨髓抑制等,心脏毒性发生率在化疗药物中处于第二位〔3,4〕.5-FU引起心脏毒性的可能机制有:FU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5〕;直接损伤心肌及冠状动脉血管内皮,致内皮细胞功能异常;FU 经二氢嘧啶脱氢酶DPD代谢成a-氟-β-丙氨酸,再代谢为氟柠檬酸参与三羧酸循环,进而使腺嘌呤核苷三磷酸( ATP)数量减少,导致心脏毒性增加〔6〕.但雷替曲塞与FU的抗肿瘤作用机制不同〔7〕,雷替曲塞不需要经过DPD酶代谢,避免了代谢产物积累,心脏毒性的发生率减少.两种药不存在交叉耐药,有研究〔8〕分析了42例因FU心脏毒性换用雷替曲塞的肠癌患者,即使预防性抗心绞痛治疗再使用FU类药物,心脏毒性再发率仍达20%,而雷替曲塞替代治疗者未见心脏毒性.雷替曲塞给药方便,不良反应少,对于FU类药物引起的心脏毒性或有心脏疾患的老年患者,雷替曲塞是安全有效的药物〔9〕.雷替曲塞已在多种老年实体恶性肿瘤中使用,包括消化道肿瘤及恶性胸膜瘤等〔9,10〕.本文对近年来雷替曲塞治疗肿瘤的国内外基础及临床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多聚谷氨酸化甲氨蝶呤浓度与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及肝毒性之间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研究口服小剂量甲氨蝶呤(MTX)的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红细胞中多聚谷氨酸化甲氨蝶呤(MTXPGs)浓度与临床疗效及肝毒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收集医院128例接受小剂量MTX治疗的RA患者,观察其疗效和不良反应;采用LC-MS/MS法检测患者红细胞中MTXPGs浓度,使用SPSS软件分析MTXPGs浓度与疗效及肝毒性的相关性.结果 94例(73.4%)患者治疗有效,34例(26.6%)患者治疗无效,其中16例(12.5%)患者发生肝毒性.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显示,有效组与无效组的MTXPGs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320,P< 0.01),发生肝毒性组与未发生肝毒性组MTXPGs浓度有统计学意义(U=544,P< 0.05).ROC分析显示,当ADAS28> 1.2时,MTXPGs浓度的临界值为25 μg·L-1(P<0.001);当AST或ALT超过正常值上限时,MTXPGs浓度的临界值为38 μg·L-1(P<0.05).说明当浓度范围为25~38 μg·L-1时,患者疗效好且肝毒性小.结论 红细胞中MTXPGs浓度与RA患者临床疗效及肝毒性间存在相关性,临床药师有必要通过监测MTXPGs浓度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