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预靶向:放射免疫治疗的进阶之路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预靶向放射免疫诊断(PRID)和预靶向放射免疫治疗(PRIT)旨在利用药用放射性核素有效标记抗肿瘤靶向抗体而分别应用于提高肿瘤显像的对比度和肿瘤治疗指数(TI)。与传统的放射性免疫偶联物不同,预靶向策略将肿瘤靶向步骤与有效载荷步骤分开,在减少正常组织暴露的同时提高了肿瘤的摄取量。预靶向策略的关键参数除了对比度和TI外,还包括抗体的免疫原性和特异性、放射性核素的适用性以及在临床中使用的便利性。预靶向的每个步骤都可以单独优化,且作为模块化系统,预靶向策略可广泛地应用于不同的肿瘤靶点、肿瘤类型或放射性核素。然而,尽管预靶向的多功能性为肿瘤的诊疗提供了巨大的应用潜能,但其过程复杂,在临床转化及如何在患者体内达到最佳使用效果方面面临着较大的挑战。该文旨在简要回顾预靶向策略的起源和发展过程,重点阐述目前已被广泛研究的2种蛋白质递送系统(生物素-链霉亲和素及半抗原-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放射性半抗原和放射性核素。此外,该文还将重点阐述预靶向研究领域的创新成果,包括使用生物正交化学和新型蛋白质载体(如自组装-解组装蛋白质和亲和体分子)进行的预靶向。该文并不是对过去30年PRID和PRIT全面的回顾,而是突出阐述了预靶向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成果,并从TI和毒性方面评价其在临床前模型和临床试验中的应用。相信预靶向策略能够帮助人们认识肿瘤临床诊疗一体化实施的障碍,重新激发人们对放射免疫疗法的兴趣,并指导预靶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MLPA结合熔解曲线法鉴别山药及其常见混伪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利用MLPA技术结合熔解曲线法建立一种能鉴别山药及其常见混伪品的新方法.方法:以山药、参薯、木薯、番薯为研究对象,针对四个物种的matK序列分别设计MLPA特异性探针,通过DNA变性、杂交、连接、扩增及熔解反应等步骤,建立MLPA-熔解曲线鉴别体系,利用各样品熔解曲线中特异性峰(Tm值)的差异实现不同物种的鉴定.结果:27份样品中,山药Tm值为78.3 ℃,参薯Tm值为79.9℃,木薯Tm值为81.2℃,番薯Tm值为82.9℃,且相互之间没有交叉干扰.该法对山药、参薯、木薯、番薯各自单独的最低检测限为0.1 ng/μL;对相互混淆掺伪的最低有效检出率为5%.27份样品的检测结果均与测序结果一致.结论:MLPA技术结合熔解曲线法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单等优点,具有进一步推广应用的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帕金森病伴疼痛患者大脑皮层厚度改变的结构MRI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基于高分辨率结构MRI技术探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伴疼痛患者大脑皮层厚度(cortical thickness,CT)的异常改变及其与疼痛评分的相关性,揭示PD疼痛的神经解剖基础.材料与方法 本研究于2020年9月至2022年3月招募了经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82例PD患者及附近社区的29例无痛正常对照(normal control,NC)志愿者.采集所有受试者的人口学、临床资料以及结构MRI图像.采用非运动症状问卷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对PD患者分别进行疼痛筛查和疼痛程度评估.依据VAS评分将PD患者分为PD伴疼痛(PD patients with pain,PDP)组 41 例和PD不伴疼痛(PD patients without pain,nPDP)组 41 例.CT分析步骤如下:采用计算解剖学工具箱12(Computational Anatomy Toolbox 12,CAT12)软件包对结构像进行预处理获得全部被试者的全脑CT图;统计分析采用one-way ANOVA及post-hoc事后检验.统计结果采用无阈值聚类增强(threshold-free cluster enhancement,TFCE)及错误发现率(false discovery rate,FDR)进行多重比较校正,阈值设为P<0.05.最后,提取PDP组差异脑区的CT值与VAS评分进行偏相关性分析.结果 One-way ANOVA分析发现PDP组、nPDP组及NC组间CT值存在差异的脑区包括右侧额上回、右侧额中回下部及右侧额下回三角部.Post-hoc事后分析显示,与nPDP组相比,PDP组的右侧额中回下部及右侧额下回三角部CT值减低(P=0.033、0.007).与NC组相比,PDP组的右侧额上回、右侧额中回下部及右侧额下回三角部CT值均减低(P<0.001).偏相关分析未发现PDP组的右侧额中回下部及右侧额下回三角部CT值与VAS评分存在显著相关(P=0.088).结论 右侧前额叶区域(额中回及额下回)的CT减低可能是PD伴疼痛患者的神经解剖基础,该区域可能通过调节疼痛感知以及与疼痛相关的情绪/情感、认知加工等方面参与了PD疼痛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中成药上市后临床有效性研究指南
编辑人员丨2024/4/27
因缺乏专门的指导文件,中成药上市后临床有效性研究水平参差不齐,高质量证据不足,难以支撑政策决策、临床决策和产业决策的需求.针对这一现状,该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召集临床医学、临床药学、循证医学、药物流行病学、医学伦理学,以及政策法规专家,参照国际药品上市后的研究模式,在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指导文件的框架下,充分考虑中成药自身特点以及我国国情,兼顾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临床研究者、药品监管部门及药品使用者的多重视角,依据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的制定要求研制了《中成药上市后临床有效性研究指南》.全面贯彻全生命周期研究理念,强调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注重研究合规性、科学性、伦理性,从明确研究用途、分析药品特点、评估研究基础、提出临床定位、明确研究目的、实施分类研究6个步骤阐明了中成药上市后有效性研究的选题和决策路径,从设计类型、研究对象、样本量、疗效指标、偏倚、数据缺失、证据级别、实用性8个方面阐释了研究设计和实施的一般原则,并重点论述了证候中药及中药证候疗效评价研究、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效应机制研究、不同给药途径的中成药有效性研究的要点,为中成药上市后有效性研究提供通用的方法学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外泌体在上皮-间质转化和肿瘤转移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构成肿瘤微环境的细胞和肿瘤细胞本身可释放的大量外泌体,这些外泌体携带核酸、蛋白质和脂质等物质,可通过在细胞间传递信息而促进肿瘤转移.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肿瘤发生侵袭和向远端转移的关键步骤,外泌体可介导肿瘤细胞发生EMT,赋予细胞侵袭和迁移的能力.外泌体还可帮助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并促进形成转移前微环境,以接纳迁移和转移而来的肿瘤细胞.本文对外泌体通过促进EMT、调节免疫应答和促进转移前微环境形成等多重作用,而促进肿瘤细胞转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武汉市特殊教育机构自闭症儿童教师工作体验与信息支持需求的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特殊教育机构自闭症儿童教师工作体验及信息支持需求,为开展针对性的支持提供依据.方法 2017年6月—2018年2月,采用目的抽样法收集9例特殊教育机构自闭症儿童教师,运用描述性现象学对其进行深度访谈,对收集资料运用Colaizzi步骤进行分析.结果 归纳有5个主题:怀疑与不被认可;挫败与自信;压力与成就感;无奈与责任心;信息支持需求多样.结论 特殊教育机构自闭症儿童教师的工作体验受自身和外界多重因素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负面的,且存在多样的信息支持需求,因此应重视自闭症儿童特殊教育教师心理支持,增强社会支持,提供多元信息支持,以保障特殊教育教师身心健康,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水平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猪肉中常见致病菌的多重直接PCR法的建立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建立检测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李斯特菌和小肠耶尔森氏菌5种致病菌的多重直接PCR方法.方法 根据大肠杆菌phoA、沙门氏菌invA、金黄色葡萄球菌nuc、李斯特菌hly、小肠耶尔森氏菌ail的基因序列,设计多重直接PCR引物,建立并优化多重直接PCR反应条件,检测引物的扩增特异性和灵敏性,并将所建立的方法应用于实际采集猪肉样本的检测,与金标培养法相比较,计算多重直接PCR检测法的敏感性、准确性以及阳性预测值.结果 所设计的多重直接PCR引物对5种菌都有特异扩增,最低检出限量大肠杆菌为10 CFU,金黄色葡萄球菌敏感性为100 CFU,沙门氏菌、李斯特菌、小肠耶尔森氏菌敏感性可达1 CFU.60份猪肉样本中检出大肠杆菌15份、沙门氏菌6份、金黄色葡萄球菌21份、李斯特菌20份、小肠耶尔森氏菌35份,阳性检出率均高于金标培养法,总体检测敏感性为100%,准确性为94%,阳性预测值为81.44%.结论 多重直接PCR法实现了同时对各食源性致病菌敏感特异的检测,并且省去了提取模板的步骤,将检测时间缩短至3h左右,便于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中常见食源性致病菌的通量检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以组织病理细胞学和影像结构特征为分析依据的乳腺导管增生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对疑似乳腺癌诊断而言,细胞组织病理诊断是重要的诊断步骤.若医生需要针对每一张苏木精-伊红染色影像都需要凭借自己的经验以肉眼进行判断,不但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医生的疲劳度和专注力也会影响整体判断结果.目前国内外一直缺乏一套定量、客观的乳腺癌细胞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目的:将发展一套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基于多重分辨率的概念,以组织病理细胞学特征和影像结构特征为分析依据,从而判别乳腺导管细胞增生的类型.方法:针对患者粗针穿刺切片的乳管组织影像,引入多重分辨率的概念,首先将细胞影像进行Sigmoid强化,然后将细胞的形状、大小、排列及颜色均匀度作为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的判别特征依据,利用最大期望算法结合Lab色彩空间对细胞影像进行颜色分离,初步分割得到感兴趣的细胞核;针对细胞核不完全分割的问题,采用空洞修复算法进行解决,对于相邻细胞核重叠的问题,采用分水岭转换进行解决,最终成功分离得到候选细胞核.一旦细胞完整呈现后,将进行候选细胞核特征获取,采用椭圆拟合、图论以及纹理特征等方法取出需要的细胞核特征,通过特征选择和线性判别分析进行特征获取和筛选,最后由支持向量机分类器进行乳腺导管细胞增生的类型判别,判断是否存在癌症活动.结果与结论:内导管增生病变判读的实验结果证实,当使用特征选取配合线性判别分析筛选得到14维度的特征维度,并使用支持向量机-径向基函数作为分类器时,此文所设计的诊断辅助系统的准确率高达88.4%,能够作为疑似乳腺癌诊断的辅助系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石蜡切片多重免疫荧光染色优化条件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在石蜡切片上不同染色条件对多重荧光标记结果的影响.[方法]根据不同组织抗原选择合适的固定剂;对石蜡组织切片采用高温高压的抗原修复方式,使用柠檬酸盐缓冲液或EDTA抗原修复液进行抗原修复,并在染色操作过程中增加封闭步骤,随后进行常规组织免疫荧光染色.[结果]常规石蜡切片用40g/L多聚甲醛固定、抗原糖基含量高的石蜡切片用过碘酸盐-赖氨酸-多聚甲醛固定可以很好的保护切片中的抗原;pH 6.0的枸橼酸缓冲液及pH 8.0的EDTA-Na缓冲液分别对组织胞浆抗原及胞核抗原具有较好的抗原修复作用;多重荧光染色不同种属来源第一抗体染色间增加一次封闭步骤,可有效的改善多重荧光染色质量.[结论]选择合适的固定剂、抗原修复液及增加抗原封闭次数对石蜡组织切片上的多重荧光标记结果具有显著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医临床队列研究中缺失数据的分析处理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中医诊疗以个体化辨证论治和复杂干预为特点,接近真实世界研究的队列设计更能充分显示中医诊疗优势,但由于队列研究存在样本量大、研究周期长、开放度高、允许偏倚等问题,直接或间接破坏了数据完整性.传统以删失、均值替代为主的数据处理方法容易造成样本浪费,降低了统计效能,而以多重填补和最大似然思想为基础的数据缺失处理方法较多又难以选择,且方法间存在误用的问题.若能按照数据缺失判定、方法选用及拟合、拟合效果评价三个步骤,并根据缺失数据的属性仔细辨别方法间的区别和使用条件,构建中医临床队列研究的缺失数据拟合处理路径,将有效提高数据质量,使拟合后数据接近患者治疗的真实世界,更确切和真实地反映中医药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