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闭症患儿口腔健康状况及家长认知程度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自闭症患儿家长对儿童口腔健康行为与口腔保健的认知程度,为更好制定自闭症患儿口腔健康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8年1月-12月收治的自闭症患儿117例为试验组,同期就诊的非自闭症患儿121例为对照组,检查患儿口腔卫生情况.以问卷形式调查患儿口腔保健行为,包括每天刷牙次数、是否使用牙膏、是否由家长协助刷牙及进食零食频次;同时采用标准化措施评估家长口腔健康知识,获取其对口腔健康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并记录家长基本情况.采用SPSS 2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自闭症患儿龋齿和牙周疾病比例较高,分别为74.36%和52.14%.多数患儿口腔卫生情况不佳,刷牙≥2次/天和一直使用牙膏的比例较低,分别为17.09%和13.68%.试验组患儿家长口腔健康知识得分[(6.40±2.55)分]低于对照组[(6.95±2.47)分],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3.16%的试验组患儿由母亲(72.65%)或父亲(20.51%)全职照顾,多数试验组患儿家庭月收入不高.对照组患儿主要照顾者及其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与试验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自闭症患儿口腔健康的因素包括刷牙习惯、主要照顾者及其最高教育程度.结论:自闭症患儿家长对儿童口腔健康行为与保健认知程度较差,应加强患儿家长口腔健康教育,提高其口腔健康认知水平,共同维护患儿口腔健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性别自闭症谱系障碍患儿的静息态脑功能成像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患儿大脑局部功能连接的性别差异及其与患儿临床症状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在国际自闭症脑成像交换数据库中,提取其中5个站点中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ASD患儿(男性36例、女性36例)及72例正常对照者(男性36例、女性36例)的脑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及T1WI结构像数据,采用局部一致性(ReHo)分析方法评估4组被试者的大脑局部功能连接水平,并采用协方差分析(以性别及诊断为因子;以年龄、总智商评分、头动参数为协变量)比较4组被试者各脑区ReHo值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验上述协方差分析显示的差异显著脑区的ReHo值与ASD患儿孤独症诊断访谈量表修订版(ADI-R)3个维度评分的相关性。结果:(1)4组被试者ReHo值的诊断主效应结果显示,相较于正常对照者,ASD患儿左侧中央前回及左侧楔前叶的ReHo值明显升高,右侧小脑后叶的ReHo值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GRF校正,体素水平 P<0.01、簇水平 P<0.05);性别主效应结果显示,相较于女性,男性右侧颞中回的ReHo值明显升高,左侧额下回、左侧楔前叶、右侧角回、右侧缘上回的ReHo值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GRF校正,体素水平 P<0.01、簇水平 P<0.05);诊断×性别交互效应结果显示,左侧额中回的ReHo值在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RF校正,体素水平 P<0.01、簇水平 P<0.05)。(2)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男性ASD患儿的右侧颞中回的ReHo值与其ADI-R量表中的言语交流维度评分呈正相关关系( r=0.387, P=0.026),右侧小脑后叶的ReHo值与社会交往维度评分呈正相关关系( r=0.364, P=0.037);女性ASD患儿的右侧缘上回的ReHo值与其ADI-R量表中的社会交往维度评分呈负相关关系( r=-0.395, P=0.031),左侧额中回的ReHo值与重复刻板行为维度评分呈负相关关系( r=-0.398, P=0.029)。 结论:ASD患儿存在局部功能连接异常的脑区,且男性与女性ASD患儿间局部功能连接水平存在差异,此可能是两者临床表现存在差异的脑功能基础,同时部分脑区局部功能连接水平也与患儿的临床症状严重程度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一例特发性癫痫伴自闭症患儿的 CASR基因变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1例特发性癫痫伴自闭症患儿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以明确其可能的遗传学病因。方法:抽取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提取全基因组DNA,应用二代测序技术对全外显子组基因进行变异检测、生物信息学预测分析及Sanger测序验证。结果:对全外显子进行检测,先证者 CASR基因第7外显子存在c.3025C>T(p.Arg1009Ter)杂合变异,为无义变异,可产生一个截短的蛋白,功能预测软件结果为有害,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 CASR基因c.3025C>T(p.Arg1009Ter)变异判定为可能致病性变异(PVS1+PM2)。 结论:CASR基因c.3025C>T(p.Arg1009Ter)变异可能为患儿的遗传学病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菌群移植受体临床疗效与供体选择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菌群移植(FMT)受体与供体选择的关系,以及不同有效率供体间肠道菌群及代谢产物的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肠道微生态诊疗中心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治疗病例数≥30例的粪便捐献者(供体)的资料。收集每位供体对应受体(患者)的FMT治疗后随访8周的疗效,依据每位供体的疗效,将供体分为高效组(有效率>60%,10例)、中效组(有效率30%~60%,6例)和低效组(有效率<30%,4例)3组,检测并比较每组供体菌群结构及粪便短链脂肪酸的含量,分析每组供体疗效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供体与受体疗效的关系。FMT疗效的评价指标包括客观临床有效和(或)主观有效,客观有效=临床治愈+临床改善,主观有效指通过问卷随访为显效+中等疗效。结果:全组20名供体,共治疗病例总数为1 387例,治疗病种包括慢性便秘749例,慢性腹泻141例,炎性肠病(IBD)107例,肠易激综合征(IBS)121例,自闭症83例,其他疾病包括放射性肠损伤、假性肠梗阻、麻痹性肠梗阻、功能性腹胀和过敏性疾病等共186例。高效组、中效组及低效组分别治疗829例、403例及155例患者,3组治疗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不同有效率供体组间菌群丰度(OTU)的比较,高效组最高(330.68±57.28),中效组次之(237.79±41.89),低效组OTU最低(160.60±49.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6.910, P<0.001)。菌群多样性(Shannon指数)的比较,高效组和中效组最高(分别为2.96±0.36和2.67±0.54),低效组较低(2.09±0.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255, P=0.017)。3组间丁酸含量的比较,高效组最高[(59.20±9.00)μmol/g],中效组次之[(46.92±9.48)μmol/g],低效组OTU最低[(37.23±5.03)μmol/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0.383, P=0.001)。而乙酸和丙酸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全组1 387例患者行FMT治疗,总体不良反应事件418例(30.1%)。低效组、中效组及高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0.6%(63/155)、30.0%(121/403)及28.2%(243/8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 2=9.568, P=0.008)。低效组、中效组及高效组腹泻发生率分别为7.1%(11/155)、4.0%(16/403)及2.8%(23/8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 2=7.239, P=0.027)。其余各类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FMT治疗结束8周后进行随访,总随访率为83.6%(1 160/1 387),总有效率为58.3%(676/1 160)。各类疾病的有效率分别:慢性便秘54.3%(328/604),慢性腹泻88.5%(115/130),IBD 56.1%(55/98),IBS 55.1%(59/107),自闭症61.6%(45/73),其他疾病50.0%(74/148)。3组间在治疗慢性腹泻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IBD、IBS和自闭症有效率与供体疗效存在正相关趋势,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均 P>0.05)。在治疗慢性便秘和其他疾病上,高效组的治疗有效率最高[分别为65.0%(243/374)和63.2%(55/87)],中效组次之[分别为49.4%(86/174)和38.1%(16/42)],而低效组最差[16.1%(9/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不同供体对不同疾病有效率存在差异,慢性便秘、放射性肠损伤等需要选择供体疗效较高的供体,IBD、IBS和自闭症的疗效也可能与供体有效性有关,而慢性腹泻症疗效与供体无关。供体有效率与并发症的发生率成负相关,肠道菌群丰度和多样性及丁酸含量可能影响供体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自闭症患者肠道菌群失衡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常见于儿童的复杂神经发育障碍疾病,其特征包括社交互动障碍、沟通困难和重复性行为等。近年来对于ASD与肠道菌群失衡之间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发现正常发育个体与ASD患者在肠道菌群组成上的差异较为显著。本文综述了ASD患者肠道菌群的特征,并讨论了ASD患者肠道菌群失衡对小胶质细胞介导的免疫系统的影响,以及肠道菌群代谢物通过微生物-肠-脑轴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从而增加了ASD疾病的易感性。此外,基于肠道菌群对ASD干预策略,主要是针对粪菌移植在ASD的干预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讨论,为ASD早期干预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ACTL6B基因突变相关发育性癫痫性脑病伴眼底樱桃红斑儿童1例临床及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 ACTL6B基因变异患者临床及遗传学特征,报道新的 ACTL6B基因突变,认识该基因及其表型谱。 方法:分析2021年3月12日就诊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经基因检测发现携带 ACTL6B基因变异的发育性癫痫性脑病患儿的临床表型和基因型,并总结文献报道的携带 ACTL6B基因变异患者临床表型和基因型。 结果:患儿为2月余龄男婴,表现为抽搐发作、发育迟滞、肌张力障碍及眼底樱桃红斑。患儿及其父母全外显子组测序示患儿携带 ACTL6B基因复合杂合变异c.937-2A>G(p.?)、c.11delG(p.G4Afs *86),分别来自其父母。目前文献已报道 ACTL6B基因变异(包括本患者)共42例,其中11例为新发杂合变异,31例为遗传自父母的双等位基因变异(24例纯合,7例复合杂合)。携带 ACTL6B基因变异者多有癫痫、发育迟滞、运动、语言障碍及肌张力障碍,也可有特殊面容及自闭症样行为障碍。 结论:总结了 ACTL6B基因变异患者临床及遗传学特征,首次报道了该基因变异合并眼底樱桃红斑,并报道2个新的变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一个新的 TBR1基因剪接变异导致的智力障碍伴自闭症和语言障碍家系分析及产前诊断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1个由 TBR1基因剪接变异导致的智力障碍伴自闭症和语言发育迟缓家系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特点。 方法:对1例有家族史的智力障碍孕妇进行全外显子组检测,对先证者及其他家系成员(共11人)进行分子遗传学检测,发现该家系的致病位点,对胎儿羊水进行基因检测,并通过minigene技术对该位点进行体外功能验证。结果: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先证者携带1个 TBR1基因新的剪接变异(c.1129-1G>C),并呈现出家系共分离现象。胎儿羊水中未发现该变异,胎儿出生后随访至1岁,智力运动发育正常。Minigene结果显示第5外显子出现异常剪接。 结论:TBR1基因c.1129-1G>C变异可能是该家系的致病原因,及时的产前遗传诊断和咨询有助于阻断致病基因在家系中的传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罕见的8p部分缺失伴重复患儿1例的临床及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明确1例智力低下、语言发育迟缓及自闭症患儿的遗传学病因。方法:选取2019年6月30日于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1例罕见8p部分缺失伴重复患儿为研究对象。采集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样,进行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以及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NP-array)检测。结果:患儿核型为46,XX,dup(8p?),其父母均未见明显异常。SNP-array检测显示患儿染色体8p23.3p23.1区存在6.8 Mb的片段缺失,8p23.1p12区存在21.8 Mb的片段重复,上述拷贝数变异均为新发,并判断为致病变异。结论:患儿的临床表型与染色体8p部分缺失重复相关,SNP-array检测对智力低下的患儿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Phelan-McDermid综合征4例患儿的临床表型与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4例Phelan-McDermid综合征(PMS)患儿的临床特征与遗传学病因。方法:选取2022年6月2日至2023年5月8日在宁波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就诊的4例PMS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采集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样,提取DNA,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WES),并通过Sanger测序和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对候选变异进行验证。本研究通过宁波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查(伦理号:EC2020-048)。结果:4例患儿均表现为语言发育迟缓和智力障碍,患儿3和4具有自闭症表现。患儿1和2分别携带 SHANK3基因c.731T>C(p.Leu244Pro)和c.2782_2851del(p.Gly928ArgfsTer4)杂合变异,经Sanger测序验证其父母均未携带上述变异,提示为新发变异。患儿3和4在22q13.33区分别存在121 kb和52.02 kb的杂合缺失,均涉及 SHANK3和 ACR基因,经q-PCR验证,2例患儿均存在 SHANK3和 ACR基因杂合缺失,其父母均无缺失,提示为新发变异。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相关指南, SHANK3基因c.731T>C和c.2782_2851del分别被评定为可能致病性变异(PS2+PM2_Supporting+PP3)和致病性变异(PVS1+PM2_Supporting+PS2_Supporting);染色体22q13.33区段52.02 kb和121 kb的杂合缺失均被评定为致病性变异(2D+4C,赋值1.05分;2D+4C,赋值1分)。 结论:本研究通过基因检测确诊了4例PMS患儿,丰富了PMS的变异谱和表型谱,为患儿的临床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了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微生物-肠-脑轴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肠道微生物的出现成为肠脑功能的关键调节因素之一,并且使人们认识到微生物-肠-脑轴的重要性。肠道微生物和大脑通过免疫系统、色氨酸代谢、迷走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等多种途径相互联系。许多因素可以影响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包括感染、分娩方式、抗生素药物的使用、压力和宿主遗传学。最近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可能与许多疾病有关,包括自闭症、肠易激综合征等。未来的研究将集中在了解微生物-肠道-脑轴的潜在机制,并试图阐明基于微生物的神经精神疾病的干预和治疗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