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脓毒症患者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的定量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建立流式细胞术(FCM)检测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的表达方法,探讨NETs在脓毒症相关凝血功能障碍(SAC)患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5月至2019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50例非脓毒症者和21例脓毒症患者抗凝血。脓毒症患者符合3.0定义的诊断标准,血培养鉴定出革兰氏阴性菌,D二聚体含量>0.5 mg/L,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血栓形成,即时收集外周血样。采用别藻蓝蛋白(APC)标记的白细胞分化抗原66b(CD66b)识别多型分叶核细胞(PMNs),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抗髓过氧化物酶(MPO)抗体耦联PMNs膜表面MPO,Sytox orange(SO)核酸染料标记脱氧核糖核酸(DNA),建立FCM检测全血NETosis相关标志物方法。7-氨基放线菌素D(7-AAD)染料观察溶血对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进行NETosis相关标志物(SO/MPO)的特异性检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NETosis相关标志物和白细胞总数(WBC)在SAC患者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用Mann-Witney统计量的非参数法估计ROC曲线下面积(AUC),AUC的比较采用配对设计的两相关诊断试验差异假设检验。结果:全血分离的PMNs与FACS试剂溶血后的PMNs对7-AAD的阴性表达率比较,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1±6.6)%比(93.5±5.7)%, t=1.984, P>0.05]。NETosis相关标记物SO/MPO不能识别Etoposide药物诱导的PMNs凋亡(Apoptosis)。ROC曲线分析SAC患者的AUC,NETosis相关标记物取2.5%时的AUC高于WBC取8.0×10 9/L时的AUC(0.97比0.72, Z=2.011,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FCM检测外周全血PMNs上NETosis相关标志物具有良好的敏感性、特异性,在SAC诊断中有重要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18F-SDM-8在大鼠颞叶癫痫模型中的显像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靶向突触囊泡2A蛋白(SV2A)特异性显像剂( R)-4-(3-氟-5-(氟- 18F)苯基)-1-((3-甲基吡啶-4-基)甲基)吡咯烷-2-酮( 18F-SDM-8)是否可用于癫痫灶的检测。 方法:20只8~9周龄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右侧海马内注射1.2 μl海藻酸(癫痫组16只)或生理盐水(对照组4只)。在癫痫发作后1~2 d(急性期),6~7 d(潜伏期)和45~60 d(慢性期)对其进行 18F-SDM-8和 18F-FDG mircoPET/CT显像。计算不对称指数(AI)来评估 18F-SDM-8 PET显像识别癫痫灶的能力。采用配对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数据。 结果:在 18F-SDM-8的3个时期显像中,癫痫组和对照组的海马区A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值:-2.64~2.67,均 P<0.05)。2种显像剂在癫痫组中均有不对称摄取(右侧低于左侧),以右侧颞叶内侧降低为著,病理染色结果与显像结果一致。在癫痫组慢性期, 18F-SDM-8在各感兴趣脑区右、左两侧的SUV mea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33.40~-5.60,均 P<0.05);2种显像剂在海马区域的不对称摄取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r=0.97, P=0.001),且该区域 18F-SDM-8 AI[(34.2±8.4)%]比 18F-FDG[(24.6±4.7)%]高1.4倍。 结论:18F-SDM-8 PET是测试SV2A水平的有前途的方法,可较好地反映海马内注射海藻酸诱发的大鼠癫痫模型中SV2A的变化情况,提高了分子显像对癫痫灶检测的灵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秦岭羽枝青藓生长的关键影响因子
编辑人员丨3周前
利用苔藓植物开展裸岩工程创面生态修复是一条低成本、高效益的潜在新途径,巨量苔藓种源的供给是实现这种新措施工程化应用的根本前提,而掌握特定藓种生长的发育特征及关键影响因子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首要任务.以秦岭地区石生优势藓种——羽枝青藓(Brachytheciumplumosum)为研究对象,利用野外原位观测、室内组织培养及养分施加试验,通过观测生长指标(主茎长、覆盖面积、分枝长和分枝数)和形态变化,了解其自然发育特征和不同繁殖体类型及养分供给模式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羽枝青藓通过特有的形态特征适应岩石表层环境.主茎生长时,其侧边分枝同步发育、且表现的较为密集.(2)微生境显著影响羽枝青藓发育.与冠层间相比,冠层下除光照强度降低幅度较大外(15%-55%),空气湿度、温度的变化幅度较小,但羽枝青藓的生长速率提高3倍以上.(3)羽枝青藓的茎和叶片都有发育为配子体的潜力,但茎的再生能力优于叶片,且二者的发育模式不同.接种茎的成活率达到100%,配子体由茎直接再生,发育的原丝体未分化,主要发挥定殖和养分吸收的作用;叶片的成活率仅3.3%,发育过程中先产生原丝体,再分化为配子体.(4)长期营养液供给可能对岩石表层的苔藓生长产生负面影响.Hoagland营养液在试验前期促进了羽枝青藓生长,但也加剧了致病菌和藻类发育,导致后期羽枝青藓发黄枯萎.总的来看:羽枝青藓对逆境有较强的适应性,对微环境变化敏感,周围生长条件适宜时可快速向外扩张.不同的繁殖体和营养液供给模式都会对羽枝青藓的生长产生显著影响.开展羽枝青藓种源扩繁生产时应充分借鉴这些研究结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丹参酮Ⅱ A通过调节PI3K/AKT及MAPK信号通路保护癫痫大鼠神经元损伤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保护癫痫模型大鼠神经元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26只成年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红藻氨酸注射组(KA组)、假手术+丹参酮ⅡA组(Sham+TA组)、KA+丹参酮ⅡA组(KA+TA组)、KA+丹参酮Ⅱ A+二硫代氨基甲酸二乙酯(DDC)组(KA+TA+DDC组)、KA+50 mg/kg氯喹(CQ)组(KA-CQ组).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评价海马CA3区中心区域内神经元染色反应,检测大鼠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提取大鼠的海马区组织,采用蛋白免疫印记(Western Blot)法检测SOD1、SOD2、微管相关蛋白轻链Ⅰ/Ⅱ(LC3Ⅰ/Ⅱ)、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和Beclin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免疫荧光检测显示,KA组NeuN+细胞的免疫反应水平明显低于Sham组和Sham+TA组,尤其是在海马CA3区;KA+TA组NeuN(+)细胞的免疫反应水平明显高于KA组.双染色结果发现,KA组大鼠海马CA3区LC3Ⅰ/Ⅱ表达明显增加,KA+TA组神经元LC3Ⅰ/Ⅱ表达水平降低.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KA组SOD1和SOD2蛋白表在水平明显低于Sham组,KA+TA组SOD1和SOD2蛋白水平高于KA组,Beclin1表达低于KA组.与Sham组相比,KA组和KA+TA+DDC组大鼠海马CA3区NeuN(+)细胞较少.与Sham组相比,KA+TA+DDC组LC3Ⅰ/Ⅱ和Beclin1蛋白水平明显高于Sham组和KA组.KA+TA组大鼠海马区PI3K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KA组和KA+TA+DDC组,而KA+TA+DDC组大鼠海马区PI3K蛋白表达水平低于KA组和KA+TA组.结论:丹参酮ⅡA预处理对KA诱导的大鼠颞叶癫痫模型神经元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这可能是通过激活PI3K/AKT和MAPK通路调节自噬活性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FUT7低甲基化和CT影像在肺浸润性腺癌中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及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基于FUT7低甲基化和CT影像构建列线图模型预测肺浸润性腺癌(invasive adenocarci-noma cancer,IAC)发生的风险.方法 回顾性分析114例经术后病理确诊为肺腺癌和腺体前驱病变肺结节患者的临床和CT影像资料,检测其血液中FUT7甲基化水平.根据病理结果分为浸润性腺癌组和侵袭前病变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构建列线图模型.效能评价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校准曲线(calibration curve)、决策曲线分析法(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结果 浸润性腺癌组组较侵袭前病变组FUT7_CpG_1和FUT7_CpG_4甲基化水平更低,肺窗最长径更大,结节形状更不规则,混杂磨玻璃结节、毛刺征、分叶征和胸膜征占比更高(P<0.05).其中FUT7_CpG_1、肺窗最长径、结节性质(实性、混杂磨玻璃)和毛刺征是IAC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列线图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34(95%CI:0.889~0.979,P<0.001),最大约登指数对应的临界值为0.476,此时敏感度为93.24%,特异度为80.00%,阳性预测值为89.61%,阴性预测值为86.48%.校准曲线显示列线图预测IAC的概率与实际概率高度一致.DCA曲线显示阈概率值为0.06~0.80时,列线图具有较高的临床净收益.结论 血液中FUT7_CpG_1和FUT7_CpG_4低甲基化是诊断IAC的新型潜在生物标志物.列线图模型在早期识别IAC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和应用价值,可以为临床医生决策提供理论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海人藻酸建立内侧颞叶癫痫小鼠模型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本研究采用立体定向手术在一侧海马注射海人藻酸(kainic acid,KA),建立内侧颞叶癫痫(medial temporal lobe epilepsy,MTLE)慢性模型,通过行为学、电生理学和病理学验证其有效性.方法 取健康的C57BL/6 野生型雄鼠 22 只,随机分成对照组(n=6)和实验组即KA注射组(n=16).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在海马CA3 区进行微量注射生理盐水和KA,1 周后再次进行立体定向手术,植入脑电记录电极.植入术后 1 周开始记录小鼠脑电活动,统计癫痫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通过对小鼠的观察与记录,分别从行为学、电生理学和病理学方面验证慢性癫痫模型.结果 本实验对 22 只C57BL/6 野生型雄鼠进行实验,对照组均无癫痫发作,而实验组存活的小鼠均出现癫痫发作.成模的小鼠在行为学上发生了凝视、咀嚼、头面部肌肉抽搐、肢体痉挛等慢性癫痫自发发作行为,有 2 只小鼠因手术死亡、4 只小鼠在急性发作期死亡、10 只小鼠模型成功建立;脑电图呈内侧颞叶癫痫样脑电图改变;在病理组织学方面,经免疫荧光染色发现:CA3 区神经元丢失,星形胶质细胞大量增生,符合海马硬化特征性的病理改变.结论 通过使用KA单侧、单次颅内注射构建的模型具有耗时、易操作、易成型等多项优势,该模型展现出与人类MTLE相似的脑电图、行为与神经病理改变,有助于研究治疗颞叶癫痫的药物,是癫痫外科手术预后判断的理想动物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中国裸藻属新记录种的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6
文章报道了采自中国上海市、黑龙江省和甘肃省的16株裸藻属物种,使用光学显微镜对其形态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同时对所有藻株进行分离、纯化和培养,提取DNA后扩增各藻株的4个分子序列,并使用贝叶斯法和最大似然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合形态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手段鉴定为9个中国裸藻属新记录种,分别为敏捷裸藻Euglena agilis、裸脊裸藻E.gymnodinoides、耶氏裸藻E.jirovecii、曼克斯裸藻E.mainxii、后缩裸藻E.retronata、光明裸藻E.splendens、星形裸藻E.stellata、拟星形裸藻E.pseudostellata和波形裸藻E.undulata,对所有物种的形态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同时明确了各物种的系统发育位置.这些物种均是首次在中国发现,中国裸藻属新记录种的发现将对裸藻属单系性研究及中国绿色裸藻类生物多样性组成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放养密度对日本鳗鲡夏秋两季养殖水质及营养品质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7/6
研究以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为研究对象,分夏秋两季,调查并讨论了放养密度对养殖鱼水质和营养品质变化的影响.夏季低密度组放养密度分别为1.51(1号塘)、1.50(2号塘)和1.49 kg/m2(3号塘),高密度组分别为2.17(4号塘)、2.14(5号塘)和2.13 kg/m2(6号塘).秋季低密度组放养密度分别为1.74(Ⅰ号塘)、1.72(Ⅱ号塘)和1.75 kg/m2(Ⅲ号塘),高密度组分别为2.36(Ⅳ号塘)、2.34(Ⅴ号塘)和2.36 kg/m2(Ⅵ号塘).两次分别从每个养殖塘采集5份水样,每个密度组养殖塘随机采集4尾日本鳗鲡.结果显示:两季高密度塘水体透明度和溶氧显著低于低密度塘(P<0.05),总氮、总磷、氨氮、亚硝酸盐、COD、叶绿素a指标显著高于低密度塘(P<0.05),硅藻门、绿藻门、蓝藻门密度均大于低密度塘一个数量级,且经统计分析,夏季高密度组的蓝藻门密度显著高于低密度组(P<0.05).此外,高密度塘水体菌群Shannon指数显著低于低密度塘,Simpson指数则相反(P<0.05).在门水平上,经统计分析,夏秋两季高密度组放线菌门均显著低于低密度组(P<0.05);而夏季高密度组变形菌门极显著高于低密度组(P<0.01);秋季拟杆菌门显著高于低密度组(P<0.05).在营养品质方面,日本鳗鲡肌肉的硬度、剪切力、咀嚼性、回复性参数及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均显著小于低密度塘(P<0.05);水分含量显著高于低密度塘(P<0.05).综上,高密度与低密度塘相比,水质指标、藻类组成、菌群多样性及鱼体质构、营养成分等指标中大部分参数呈现一致性负面影响,共同构成日本鳗鲡品质与养殖环境的敏感参数.此外,夏季日本鳗鲡放养密度为2.13-2.17 kg/m2水质呈现富营养化及轻度污染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乳铁蛋白修饰的纳米凝胶滴丸的制备及药物转运入脑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改善天然药物的水溶性及将其转运入脑的效率,构建可负载难溶性药物的乳铁蛋白修饰的纳米凝胶滴丸剂并探究制备工艺,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药物开发提供参考.方法 以难溶性药物淫羊藿苷为负载药物,利用反相微乳法制备乳铁蛋白修饰的海藻酸锌纳米凝胶,采用HPLC法测定纳米凝胶中淫羊藿苷的载药率和包封率.以圆整度、丸重差异和溶散时限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和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选滴丸的最佳制备工艺,并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表征,转篮法探究滴丸中纳米凝胶的释放行为,荧光示踪法比较滴丸药物舌下含服和口服的入脑效率.结果 HPLC法测得纳米凝胶的载药率为(2.67±0.05)%,包封率为(84.74±0.03)%.乳铁蛋白修饰的纳米凝胶滴丸的最佳制备工艺为:基质与纳米凝胶的比例 5∶1,滴距 5.5 cm,冷凝温度8.5℃.以修饰物乳铁蛋白为标志物,纳米凝胶体外累积释放率达到 92.25%.荧光示踪研究表明,与口服给药相比,滴丸通过舌下给药时,能更快、更有效地协助药物穿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内,提升了制剂将药物转运入脑的效率.结论 所制备的乳铁蛋白修饰的纳米凝胶可作为难溶性药物的负载平台,改善药物水溶性,进一步制备成滴丸剂舌下含服后极大提升了药物转运入脑的效率,提高了神经退行性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满足了临床用药需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植物电子传递速率光响应模型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电子传递速率光响应模型是研究植物光合生理和生态学的重要工具,可为量化原初反应光能的吸收和传递对光的响应提供理论依据.该文综述了目前常用的电子传递速率光响应模型的数学特征,分析了不同模型的优势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些模型可能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原初反应包括光能的吸收、光合色素分子的激发和退激发(包括光化学反应、荧光发射和热耗散)、激子共振传递以及光系统Ⅱ(PSⅡ)反应中心发生电荷分离产生电子传递速率等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和生化反应过程.电子传递速率光响应经验模型和半机理模型因不涉及或只涉及部分原初反应过程而难以解释藻类和高等植物的PSⅡ动力学下调、光适应和光保护等现象.电子传递速率光响应机理模型综合考虑了光合色素分子的物理参数(如本征光能吸收截面(σik)、分子处于最低激发态的平均寿命(τmin)、分子的能级简并度和处于激发态的光合色素分子数(Nk))在整个原初反应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不仅可以获得藻类和高等植物叶片的最大电子传递速率以及对应的饱和光强等光合参数,还可以获得σik和τmin等重要的物理参数,以及有效光能吸收截面(σ'ik)和Nk对光的响应规律等.将环境因子(如温度、CO2浓度等)耦合到已有的电子传递速率光响应机理模型中,并明确其与植物的σ'ik和Nk等参数间的关系,可能是今后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光响应机理模型的发展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