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脑幕上无症状脑膜瘤的临床特征分析(附163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小脑幕上无症状脑膜瘤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确诊的无症状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63例,其中122例为手术治疗者,41例为于门诊随访观察者。观察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肿瘤部位、大小,组织病理学类型、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级等。结果:163例患者中,男51例,女112例,男女比例为1.0 ∶2.2;发病年龄为(53.25±10.75)岁(22~80岁),其中50~59岁患者的占比最高(41.72%,68例),其次为60~69岁患者(22.09%,36例);男、女患者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27)。肿瘤位于大脑凸面最多见,占73.62%(120例),其次为矢状窦旁,占16.56%(27例),而位于大脑镰旁、脑室、小脑幕者均较少见。肿瘤体积的 M( Q1, Q3)为6.08(1.87,15.78) cm 3。行手术切除的122例患者中,WHO 1级97例(79.51%)、2级21例(17.21%)、3级4例(3.28%);组织病理学类型中以移行型(36.07%,44例)、纤维型(25.41%,31例)及内皮型(17.21%,21例)多见;纤维型脑膜瘤的分布部位最为广泛(各部位均可见),其次为移行型和内皮型脑膜瘤。122例患者中,术后21例(17.20%)发生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其中WHO 1级、2级、3级患者分别占8.20%(10例)、6.56%(8例)、2.46%(3例)。 结论:初步观察显示,小脑幕上无症状脑膜瘤可能与脑膜瘤的整体特征存在一定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脊索样脑膜瘤的MRI诊断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的 探讨脊索样脑膜瘤的MRI影像学特点,提高其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索样脑膜瘤MRI影像学表现.结果 肿瘤位于大脑凸面及中后颅窝各2例,大脑镰旁、侧脑室前角及鞍区各1例.7例均呈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其中3例肿瘤内信号不均匀.7例DWI等低信号,ADC值范围0.757×10-3mm2/s~1.693 × 10-3mm2/s.6例NADC(标准化ADC)值范围1.52~2.23,1例为1.27.4例全瘤均匀显著强化,3例强化不均匀,3例见脑膜尾征.包绕垂体柄、瘤周脑实质侵犯、瘤周神经受侵及瘤周水肿各1例.结论 脊索样脑膜瘤除具有脑膜瘤的基本MRI影像特点外,同时具有其它较特征性表现,主要表现在T1WI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DWI不受限,NADC大于1.5,增强扫描肿瘤实质显著强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分泌型脑膜瘤临床病理特点分析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探讨分泌型脑膜瘤(SM)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SM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SM患者以女性居多(7/11),部位以大脑凸面居多(45.5%).肿瘤细胞胞质内可见特征性嗜酸性分泌小体,PAS染色均呈阳性.肿瘤细胞均表达Vimentin、CEA、PR、AE1/AE3、SSTR2,绝大部分表达EMA,Ki-67指数<1%~4%.KLF4突变6例,TRAF7突变1例.9例术后随访5~55个月,均未见复发或转移.结论 SM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形态学特征,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小骨窗开颅大脑凸面脑膜瘤切除术后硬膜下积液二例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病例 1 ,男,53 岁.因发现颅内占位10 年入院.入院头颅 MRI 平扫增强提示右侧额顶部窦旁占位,考虑脑膜瘤(图1 A、B).完善相关检查后,择期行开颅右侧顶部窦旁脑膜瘤切除术.术中仰卧位,导航定位,采取小骨窗开颅,冠状直线切口约5 cm,骨瓣大小约3.0 cm ×4.0 cm(图 1C),术中超声检查证实肿瘤边界完全暴露.硬膜悬吊后,显微镜下沿肿瘤外侧缘小心剪开硬脑膜,向中线翻转,仔细分离肿瘤与脑表面粘连,矢状窦旁硬膜附着点予以电凝烧灼,肿瘤切除Simpson Ⅱ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神经导航辅助与传统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脑膜瘤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神经导航辅助与传统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脑膜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6例位于大脑凸面、窦旁及镰旁的脑膜瘤患者随机分为导航组50例,传统组46例.导航组在神经导航系统辅助下制定手术计划并通过术中精确定位引导显微手术,传统组则通过术者经验、解剖标志等对肿瘤进行定位并切除.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骨瓣面积、术中出血量、术后1周KPS评分、肿瘤Simpson Ⅰ级切除率等.结果 (1)在手术切口长度、骨瓣面积、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1周KPS评分方面导航组均优于传统组(P<0.05).(2)肿瘤Simpson Ⅰ级切除率:导航组33例(66.0%),传统组28例(60.9%),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神经导航辅助下精确指导显微手术切除脑膜瘤,与传统显微手术相比,能够减少无效暴露的同时并不影响肿瘤的切除程度,实现了创伤最小化,并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应用3D-Slicer软件指导脑膜瘤术前计划及钛网塑形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3/8/6
脑膜瘤是颅内比较常见的一种肿瘤,多好发于大脑凸面、矢状窦旁、颅底、大脑镰旁等部位[1-2].而位于大脑凸面者多因肿瘤侵蚀,伴有局限性骨质增生性改变,为防术后肿瘤复发,术中往往需要切除部分颅骨[3],导致局部颅骨缺损,待病情稳定后二期行钛网修补手术.笔者对1例大脑凸面脑膜瘤术前应用3D-Slicer软件进行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等数据多参数融合,进而指导脑膜瘤术前计划制定,确定颅骨切除范围,并预先塑形钛网行一期颅骨修补,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脑膜瘤伽玛刀治疗相关问题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脑膜瘤为起源于脑脊膜蛛网膜帽状细胞的肿瘤,由神经上皮细胞及间叶细胞组成,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2.3/10万,占颅内原发肿瘤的15%~33%,男女发病比率1:2,大部分为良性病变,非典型及恶性脑膜瘤发病率分别为7%、2%;发病原因多为外伤、病毒感染、遗传因素等,近年来放射性照射(射线诱导)出现脑膜瘤亦有报道[1]. 脑膜瘤首选开颅手术切除,特殊部位(颅底)、大脑凸面小体积脑膜瘤、功能区及窦旁脑膜瘤因手术较难完全切除,并且术后神经损伤率较高,可考虑伽玛刀治疗;术后残留病灶、非典型及恶性脑膜瘤亦为伽玛刀治疗适应证. 本文就伽玛刀治疗脑膜瘤的相关临床问题展开叙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非典型脑膜瘤38例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非典型脑膜瘤治疗疗效及影响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非典型脑膜瘤患完整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均行外科切除术,并参照2007年WHO脑肿瘤分类中非典型脑膜瘤病理诊断标准确诊,其中男14例,女24例,年龄31~72岁,中位年龄53.5岁,手术前KPS评分40~90分,中位KPS 80分;凸面脑膜瘤21例,颅底脑膜瘤5例,大脑镰旁和矢状窦旁脑膜瘤10,其他2例;SimpsonⅠ级切除15例,SimpsonⅡ级切除9例,SimpsonⅢ级切除6例,SimpsonⅣ级切除8例;术后行3D-CRT放疗12例,处方剂量Dt 50~60 Gy中位Dt 54 Gy.采用Kaplam-Meier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 截至2017年4月,38例患者随访16~10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4.5个月,随访期间6例复发,2例死亡;全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66个月,5年PFS 53.3%,5年OS 80.0%;单因素分析结果患者PFS与性别(女vs男,P=0.023)、年龄(年龄<50岁vs年龄≥50岁,P=0.034)、Simpson分级(SimpsonⅠ级vsⅡ~Ⅳ级,P=0.028)相关,而与KPS(KPS≥80 vs KPS<80,P=0.338)、病灶位置(凸面vs非凸面,P=0.201)、术后放疗(放疗vs非放疗,P=0.456)无关.结论 非典型脑膜瘤治疗依然以外科手术为主,女性、年龄<50岁、SimpsonⅠ级切除为延长PFS有利因素,但术后辅助放疗并未改善PFS.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脑膜瘤继发癫痫的治疗策略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脑膜瘤是起源于脑膜及脑膜间隙的衍生物,为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约占全部脑肿瘤的20%. 癫痫是多种原因导致的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的临床综合征,其临床表现有发作性、短暂性、重复性和刻板性特点[1-3]. 可表现为感觉、意识、精神、行为、运动和自主神经功能的障碍[4-5]. 癫痫病是神经内科常见病,以青少年居多,患病率为一般人群中的5‰. 癫痫发作是症状性脑膜瘤最常见的症状之一,除了头痛和神经系统缺陷症状[6] ,手术切除是治疗症状性颅内脑膜瘤的首选治疗方法,但是癫痫作为脑膜瘤的常见并发症并不能通过手术完全消除,仍有13.5%~35.57%患者发生术后癫痫发作[7]. 同时颅脑手术可能诱发癫痫发作,Lieu等[ 8 ]报道约13%的术后癫痫患者无术前癫痫病史. Chozick 等[9]报道了8例无术前癫痫史的患者在进行颅脑手术切除肿瘤后出现新发癫痫,占全部术后癫痫人数的5.1%. Temkin[10]报道依肿瘤位置的不同,开颅手术后有20%~50%的患者至少有一次术后癫痫发作. 术前脑膜瘤患者癫痫的发病率为26%~31%[6,11 -12] ,老年人更高. 有学者报道肿瘤位置与肿瘤相关性癫痫有关,如Penfield等[13]统计发现幕上肿瘤中的癫痫发生率(50%)远高于幕下肿瘤( 2.5%) ,其中额叶肿瘤并发癫痫的发生率最高,平均发生率为33%. 北京神经外科所统计的数据表明脑膜瘤位于矢状窦旁时,术后癫痫发病率高达60%,临近中央前、后回的脑膜瘤术后早期癫痫发生率为73%,远高于其他部位脑膜瘤,如蝶骨嵴脑膜瘤( 24.3%)、大脑镰旁脑膜瘤(38%). Chan等[14]指出位于矢状窦旁和大脑凸面的脑膜瘤为术后癫痫发作的重要危险因素. Chai-chana等[15]统计626例幕上脑膜瘤术后患者的肿瘤分布,30%的脑膜瘤位于大脑凸面,26%位于矢状窦旁,20%位于蝶骨嵴. 通过对文献资料及临床数据的总结,可发现位于额颞叶、近中央沟等部位的脑膜瘤术后癫痫的发生率高于其他部位. 术后癫痫发作的危险因素包括术前癫痫的存在、主要的手术并发症、癫痫脑电活动、年龄和肿瘤的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脑膜瘤的影像学征象分析和诊断
编辑人员丨2023/8/6
脑膜瘤年发生率约 6/10 万,占颅内肿瘤的13%~26%. 该肿瘤主要发生于成年人,以中、老年女性多见. 脑膜瘤是典型的脑外生长的颅内肿瘤,主要起源于脑膜上皮细胞(蛛网膜的帽细胞),好发于大脑凸面、矢状窦旁、大脑镰旁、颅底嗅沟、鞍结节、蝶骨嵴、桥小脑角及脑室内. 根据组织学结构和细胞形态的不同,2007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其分为15个亚型,2016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的修订版仍为15个亚型:皮细胞型、纤维型、过渡型、砂砾体型、血管瘤型、脊索瘤样型、非典型性脑膜瘤、间变型(恶性)脑膜瘤等[1]. 尽管脑膜瘤病理分型多,但仍以良性多见,许多小的脑膜瘤,一生都没有临床症状,只是在其他疾病的颅脑检查中偶尔发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