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脑幕上无症状脑膜瘤的临床特征分析(附163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小脑幕上无症状脑膜瘤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确诊的无症状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63例,其中122例为手术治疗者,41例为于门诊随访观察者。观察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肿瘤部位、大小,组织病理学类型、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级等。结果:163例患者中,男51例,女112例,男女比例为1.0 ∶2.2;发病年龄为(53.25±10.75)岁(22~80岁),其中50~59岁患者的占比最高(41.72%,68例),其次为60~69岁患者(22.09%,36例);男、女患者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27)。肿瘤位于大脑凸面最多见,占73.62%(120例),其次为矢状窦旁,占16.56%(27例),而位于大脑镰旁、脑室、小脑幕者均较少见。肿瘤体积的 M( Q1, Q3)为6.08(1.87,15.78) cm 3。行手术切除的122例患者中,WHO 1级97例(79.51%)、2级21例(17.21%)、3级4例(3.28%);组织病理学类型中以移行型(36.07%,44例)、纤维型(25.41%,31例)及内皮型(17.21%,21例)多见;纤维型脑膜瘤的分布部位最为广泛(各部位均可见),其次为移行型和内皮型脑膜瘤。122例患者中,术后21例(17.20%)发生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其中WHO 1级、2级、3级患者分别占8.20%(10例)、6.56%(8例)、2.46%(3例)。 结论:初步观察显示,小脑幕上无症状脑膜瘤可能与脑膜瘤的整体特征存在一定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婴幼儿松果体区肿瘤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婴幼儿松果体区肿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手术的可行性及手术入路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神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11例婴幼儿松果体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特点、影像学、手术入路、术后病理、并发症等。其中男6例,女5例;年龄3~36个月,平均年龄17.4个月;术前影像学提示均合并梗阻性脑积水。所有患儿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7例采用经纵裂胼胝体穹隆间入路,1例采用经右侧额中回皮层造瘘入路,1例采用枕下小脑幕上入路,1例采用颞顶皮层造瘘侧脑室三角区入路,1例采用枕下后正中入路。结果:11例患儿中,8例患儿达到显微镜下全切除,2例大部分切除,1例仅行活检术。术后病理提示非典型畸胎瘤样/横纹肌样瘤(atypical teratoid/rhabdoid tumor,AT/RT)3例,松果体母细胞瘤2例,松果体细胞瘤2例,毛细胞星形细胞瘤1例,未成熟畸胎瘤1例,松果体原基瘤1例,混合性胚胎性肿瘤1例。术后脑积水缓解不理想需要行脑室腹腔分流术(ventriculoperitoneal shunt,VP shunt )5例,术后出现硬膜下积液8例,其中行硬脑膜下外引流术好转2例,6例自行吸收,无死亡病例。结论:婴幼儿松果体区肿瘤临床病理特点明显与青少年及成人不同,治疗策略制定宜个体化,经纵裂胼胝体穹隆间入路适合大多数婴幼儿患者,明确病理诊断有利于制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神经内镜经远外侧幕下小脑上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经远外侧幕下小脑上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神经外科采用神经内镜经远外侧幕下小脑上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5例。其中表皮样囊肿3例,脑膜瘤5例,神经鞘瘤6例,神经纤维瘤1例;后颅窝型9例,中后颅窝骑跨型6例;肿瘤最大径为2.1~4.8 cm。观察术后的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5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10例,次全切除5例。术中1例患者发生滑车神经损伤,无一例患者出现小脑挫伤。术后无一例患者发生颅内感染及死亡。术后随访时间为6~24个月,平均12个月。1例患者出现眼球外下活动受限,其余患者均无新增神经功能缺损症状;MRI随访未见肿瘤复发或快速进展。结论:神经内镜经远外侧幕下小脑上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具有创伤小、手术视野广等优点,是治疗岩斜区病变及侵袭中颅窝病变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脑肿瘤切除术患者发生获得性吞咽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脑肿瘤术后入ICU患者获得性吞咽功能障碍的发生情况,并分析患者发生获得性吞咽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12月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脑肿瘤术后入ICU的14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应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患者获得性吞咽功能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47例脑肿瘤术后入ICU患者获得性吞咽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为21.1%(31/147)。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 OR=0.573,95% CI:0.457~0.719)、胃肠营养管置管( OR=15.381,95% CI:2.698~87.700)和肿瘤部位( OR=6.264,95% CI:2.662~14.739)是脑肿瘤术后入ICU患者获得性吞咽功能障碍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 P<0.01)。 结论:脑肿瘤术后入ICU患者获得性吞咽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较高,危险因素较多,有幕下肿瘤、胃肠营养管置管、低GCS评分,应对高危人群密切关注,以便采取早期措施预防获得性吞咽功能障碍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小脑幕上胶质肉瘤与胶质母细胞瘤的对比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比分析小脑幕上胶质肉瘤与胶质母细胞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4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12例小脑幕上胶质肉瘤患者(胶质肉瘤组)和63例小脑幕上胶质母细胞瘤患者(胶质母细胞瘤组)的临床资料。两组患者均采用开颅肿瘤切除术,术后均行病理学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影像学及病理学资料。结果:两组的年龄和性别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的肿瘤位置、体积、强化形式、瘤周水肿程度及瘤内囊变坏死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但胶质肉瘤组侵犯硬膜的占比高于胶质母细胞瘤组(分别为8/12、16/63, P<0.05)。胶质肉瘤组组织学上表现为典型的胶质瘤成分和间叶组织成分,其中胶质瘤成分的染色情况基本同胶质母细胞瘤组,肉瘤成分特异性表达网状纤维。两组在异柠檬酸脱氢酶1/2突变、1p杂合性缺失、19q杂合性缺失、1p/19q联合缺失、α地中海贫血伴精神发育迟滞综合征(ATRX)的致病基因突变、 p53突变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活化突变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但胶质肉瘤组的Ki-67值高于胶质母细胞瘤组[分别为(32.3±14.2)%、(20.5±9.7)%, P<0.001],且胶质肉瘤组发生 TERT启动子区突变的占比高于胶质母细胞瘤组(分别为6/8、8/37, P<0.05),而发生 MGMT启动子区甲基化的占比低于胶质母细胞瘤组(分别为1/8、20/37, P<0.05)。两组在肿瘤切除程度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胶质肉瘤与胶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无明显差异,但胶质肉瘤易侵犯硬膜、Ki-67值较高、易发生 TERT启动子区突变、但不易发生 MGMT启动子区甲基化,其中的肉瘤成分特异性表达网状纤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左侧小脑半球不典型胶质母细胞瘤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发生在小脑半球的胶质母细胞瘤少见,影像学表现不典型,易被误诊为脑膜瘤;目前首选手术治疗,且术后辅以放、化疗,其总体生存率与小脑幕上胶质母细胞瘤相似。本文报道丽水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2020年2月收治的1例左侧小脑半球不典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术前诊断后颅窝占位,脑膜瘤的可能大,行"左侧小脑半球肿瘤切除术+颅骨成形术"治疗,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为胶质母细胞瘤;术后辅以放、化疗;术后1年随访时,患者生存状态较好,且肿瘤未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对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术后睡眠障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术前在超声引导下行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 SGB)对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术后睡眠障碍(postoperative sleep disturbance, POSD)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幕上肿瘤切除术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SGB组(S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两组麻醉诱导及麻醉维持药物相同,S组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右侧SGB, C组不进行SGB。术前1 d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量表评估患者近1个月的睡眠情况,术后第2天采用阿森斯睡眠评估量表(Athens Insomnia Scale, AIS)对患者术后首夜睡眠进行评分;采用智能手环监测患者术后首夜深睡眠时长、睡眠总时长。记录麻醉诱导前(T 0)、插管即刻(T 1)、切皮时(T 2)、术毕(T 3)、拔管时(T 4)的MAP、心率。记录患者术后24 h恶心呕吐发生率、VAS评分及术后住院时间。 结果:T 0时两组患者MAP、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S组T 1、T 2、T 4时MAP低于C组( P<0.05)。与T 0比较,C组T 1~T 4时MAP升高( P<0.05),T 1、T 2时心率升高( P<0.05);S组T 1~T 4时MAP、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C组比较,S组患者易醒、总睡眠时间、总睡眠质量、白天身体功能影响率降低( P<0.05),术后首夜无睡眠障碍发生率、术后首夜深睡眠时长、总睡眠时长、深睡眠时长/总睡眠时长增加( P<0.05),术后无补救镇痛发生率增加( P<0.05),术后VAS评分降低( 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后住院天数、术后首夜浅睡眠时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术前行SGB可延长术后首夜睡眠时间,提高睡眠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颅内室管膜瘤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颅内室管膜瘤的临床特点、诊疗分析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2例儿童颅内室管膜瘤患儿的临床资料。男23例,女9例;诊断中位年龄为4.5岁(0.7~10.0岁)。其中<3岁者12例(37.5%),≥3岁者20例(62.5%)。肿瘤位于幕上14例,幕下18例。患儿均行肿瘤切除术,术后放疗18例,术后化疗20例,未行放疗及化疗4例。采用 Kaplan- Meier法绘制颅内室管膜瘤患儿的生存曲线;采用 Log- rank检验单一变量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32例患儿中,30例为全切除,2例为未全切除。平均随访时间为24个月(1~62个月),至随访截止存活26例,死亡6例。1年生存率为88%,3年为生存率为78%。单因素结果分析提示肿瘤部位( OR=1.5,95% CI:1.082~2.079, P=0.040)对于术后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是否进行化疗( OR=0.5,95% CI:0.125~1.999, P=0.034)对于年龄<3岁患儿术后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颅内室管膜瘤患儿病变位于幕下者多于幕上,肿瘤部位为影响室管膜瘤患儿术后生存的重要因素,对于年龄<3岁室管膜瘤患儿术后进行化疗预后更佳,但并不能改变其疾病发展进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SEER数据库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患者的预后因素及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75年1月至2016年12月美国SEER数据库中4 812例PCNS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 831例,女性1 981例,男女比例为1.4∶1.0;发病年龄<60岁者2 236例(46.47%),60~<75岁者1 718例(35.70%),≥75岁者858例(17.83%);幕上肿瘤2 417例(50.23%),幕下肿瘤299例(6.21%),脑内多发肿瘤554例(11.51%),其他或未指明部位的脑部肿瘤1 542例(32.04%);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3 513例(73.00%),非DLBCL 234例(4.86%),其他或未指明类型的淋巴瘤1 065例(22.13%);治疗方式为单独活检的2 010例(41.77%),单独部分切除61例(1.27%),单独完全切除54例(1.12%),活检+化疗2 384例(49.54%),部分切除+化疗159例(3.30%),完全切除+化疗144例(2.99%)。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总体生存的预后因素;采用Fine-Gray检验与竞争风险模型研究影响患者肿瘤特异性生存的预后因素;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并通过Log-rank进行比较。结果:单因素及多因素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影响PCNSL患者总体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包括年龄、种族、婚姻状态、肿瘤部位、病理学亚型、手术、化疗、合并其他恶性肿瘤、合并HIV感染等。Fine-Gray检验与竞争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患者肿瘤特异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包括年龄、种族、婚姻状态、肿瘤部位、病理学亚型、手术方式、化疗、合并其他恶性肿瘤、合并HIV感染,而性别与放疗均与肿瘤特异生存无明显相关性。与活检相比,PCNSL患者可能从手术切除中获益(部分切除: HR =0.805,95% CI:0.656~0.989, P=0.04;完全切除: HR=0.521,95% CI:0.414~0.656, P<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活检+化疗组中位生存时间为28个月(95% CI:24.497~31.503),单独活检组为2个月(95% CI:1.756~2.244),单独部分切除组为2个月(95% CI:1.410~2.590),单独完全切除组为19个月(95% CI:0~39.311),部分切除+化疗组为67个月(95% CI:46.187~87.813),完全切除+化疗组为84个月(95% CI:57.448~110.552),使用不同治疗方法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手术切除可能改善部分PCNSL患者的预后。化疗可能使肿瘤完全切除或部分切除患者的肿瘤特异生存时间延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超细内镜引导下自膨式金属支架置入在恶性结直肠梗阻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超细内镜引导下置入自膨式金属支架治疗恶性结直肠梗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讨适用超细内镜的病例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0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内镜下金属支架置入治疗的107例恶性结直肠梗阻患者的资料。根据所使用的内镜类型是常规结肠镜还是超细内镜,将患者分为常规组( n=80)和超细组( n=27)。比较两组间病变部位、病变中心在屏幕的最佳位置、导丝插入时间和整体操作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将上述 P<0.2的自变量及其他具有临床意义的临床和影像特征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恶性结直肠梗阻患者使用超细内镜的相关因素。 结果:超细组的直肠乙状结肠梗阻率[74.1%(20/27)比46.3%(37/80)]和远处转移率[88.9%(24/27)比 67.5%(54/80)]均比常规组更高。两组病变中心在屏幕的最佳位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4.14, P=0.042)。超细组插入导丝的时间明显短于结肠镜组[4.0(2.0,7.0)min 比 8.5(5.0,14.3)min, Z=-3.22, P=0.001],但整体操作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8.3±12.6)min 比(23.4±11.5)min, t=-1.79, P=0.077]。常规组有2例支架放置失败,而超细组均成功。两组均未发生出血、穿孔所致急性腹膜炎等需要紧急治疗的并发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存在远处转移( OR=6.775,95% CI:1.084~42.346, P=0.041)、狭窄肠腔在屏幕外1/2( OR=3.097,95% CI:1.406~6.822, P=0.005)适合使用超细内镜;而梗阻部位位于降结肠更倾向于不使用超细内镜(降结肠比直肠乙状结肠: OR=0.073,95% CI:0.009~0.602, P=0.015)。 结论:超细内镜用于疑难恶性结肠梗阻患者可明显缩短导丝插入时间,提高结直肠支架置入的成功率,特别是存在远处转移、常规结肠镜下狭窄肠腔位于屏幕外1/2的病例,而病变位于降结肠更倾向于不使用超细内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