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产儿与足月儿细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及转归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和比较早产儿与足月儿细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住院的252例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的病例资料,根据胎龄分为早产儿组64例和足月儿组188例,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原菌分布及临床转归。结果:两组患儿首发临床表现均以发热最常见,但早产儿组嗜睡、呼吸暂停、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均明显高于足月儿组( P<0.05)。首次血液/脑脊液异常率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合并感染均以败血症为主,并发症主要为硬膜下积液和脑积水,早产儿脑膜炎并发症发生率为60.9%(39/64),明显高于足月儿的44.7%(84/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早产儿组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无乳链球菌多见,足月儿组以肺炎克雷伯菌、无乳链球菌多见。两组患儿阳性菌转阴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早产儿组抗生素疗程明显长于足月儿组( P<0.05)。两组患儿的临床治愈/好转率约为95%,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早产儿细菌性脑膜炎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相对容易漏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足月儿,抗生素使用时间更长,但早期、合理规范治疗后其临床治愈/好转率并不差于足月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儿童脑积水可调压分流管分流术后硬膜下积液/血肿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儿童脑积水可调压分流管分流术后硬膜下积液/血肿(SEHS)的临床资料,为术后随访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年8月至2021年9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神经外科使用可调压分流管治疗脑积水患儿共102例,其中发生SEHS 16例。16例患儿中,男11例,女5例;年龄3个月~13岁,平均2.5岁;总结这些患儿的年龄、临床表现、SEHS出现时间、治疗方式(单纯调压或联合钻孔引流)、预后情况等。调压治疗为每次调高10~20 mmH 2O(1 mmH 2O=0.009 8 kPa),间隔2~4周复查,如复查SEHS未减少,则建议调压联合钻孔引流治疗。 结果:16例患儿中,>3岁3例,≤3岁13例。11例为单纯调高压力治疗,5例需调高压力联合钻孔引流,且年龄均≤3岁。2例出现症状:1例为呕吐,另1例为头及肢体抖动;14例无症状。出现SEHS的时间距离分流手术时间:≤1个月者5例,均通过单纯调高压力治愈;>1~3个月者5例,2例需联合钻孔引流;>3~6个月者3例,1例需联合钻孔引流;>6个月者3例,2例需联合钻孔引流;5例需联合钻孔引流的病例SEHS出现时间距离分流手术的时间分别为1个月21 d、2个月7 d、4.5个月、7.5个月、25.0个月。出现SEHS的时间距离最近1次复查未出现SEHS的时间:≤1个月者7例,均通过单纯调高压力治愈;>1~3个月者5例,3例需钻孔联合调高压力治愈;>3个月4例,2例需钻孔引流联合调高压力治疗;需联合钻孔引流的病例SEHS出现的时间距离最近1次复查未出现SEHS时间分别为1个月14 d、2.0个月、3.0个月、7.0个月及8.0个月。16例患儿中因调压阀故障2例,其余病例均治愈。6例为单侧SEHS,SEHS量为11~75 mL,平均39.0 mL,均调高压力治愈;10例为双侧,双侧SEHS量共23~380 mL,平均158.2 mL。6例单侧SEHS中,5例为引流管置入侧。结论:儿童脑积水可调压分流管分流术后出现SEHS大多无症状,较少引起临床症状;SEHS大多发生在术后6个月以内,尤以3个月内为多,发生在1个月以内的SEHS均通过单独调高分流阀压力治愈。因此,在分流术后早期只需适当缩短随访时间,尽早发现SEHS,即可通过调压治愈SEHS,降低钻孔引流术的概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新生儿大脑半球深部动脉性梗死MRI特征及诊断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新生儿大脑半球深部动脉性梗死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3?例大脑半球深部动脉性脑梗死新生儿的临床和MRI表现。男11?例,女12?例,日龄1~28 d,出现症状后2~20 d行MRI检查,分析其病变部位、形态、信号特点、增强后强化特点及其他伴随征象。结果:单纯动脉性脑梗死15?例,继发于化脓性脑膜炎的动脉性脑梗死8?例,发病中位时间分别为出生后2 d和7 d。单纯动脉性脑梗死患儿均为单侧受累,病变仅位于深部脑实质11?例,合并大脑中动脉皮质支梗死4?例。MRI表现为边界模糊稍长T 1稍长T 2信号,伴局部短T 1短T 2信号。继发于化脓性脑膜炎的脑梗死患儿单侧受累5?例,双侧受累3?例。MRI均表现为边界模糊片状长T 1长T 2信号,其中7?例信号不均,见多发小囊状改变,边缘呈稍短T 1稍短T 2信号,扩散加权成像(DWI)可见结节状、点片状高信号。6?例受累区域明显肿胀。增强扫描5?例见多发点片状、环状强化。侧脑室后角内等信号并DWI高信号2?例。额颞部蛛网膜下腔DWI高信号5?例。硬膜下积液1?例。 结论:新生儿大脑半球深部动脉性梗死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继发于化脓性脑膜炎的病变可双侧受累,信号多混杂,可同时并存不同时期病变。MRI有助于鉴别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婴儿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并发硬膜下积液一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脑膜炎奈瑟菌( Neisseria meningitidis,Nm)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常在冬春季发病和流行 [1]。近年来,杭州市流脑发病维持在较低水平,主要以散发为主,A群、C群、B群、W135群Nm均有出现过。杭州市2018—2020年正常人群Nm抽样调查显示人群总体携带率为1.02%,B群占25%,此次报告的流脑病例为B群Nm引起的婴儿硬膜下积液病例近年未见,应引起重视。现将该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和实验室结果报告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婴幼儿松果体区肿瘤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婴幼儿松果体区肿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手术的可行性及手术入路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神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11例婴幼儿松果体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特点、影像学、手术入路、术后病理、并发症等。其中男6例,女5例;年龄3~36个月,平均年龄17.4个月;术前影像学提示均合并梗阻性脑积水。所有患儿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7例采用经纵裂胼胝体穹隆间入路,1例采用经右侧额中回皮层造瘘入路,1例采用枕下小脑幕上入路,1例采用颞顶皮层造瘘侧脑室三角区入路,1例采用枕下后正中入路。结果:11例患儿中,8例患儿达到显微镜下全切除,2例大部分切除,1例仅行活检术。术后病理提示非典型畸胎瘤样/横纹肌样瘤(atypical teratoid/rhabdoid tumor,AT/RT)3例,松果体母细胞瘤2例,松果体细胞瘤2例,毛细胞星形细胞瘤1例,未成熟畸胎瘤1例,松果体原基瘤1例,混合性胚胎性肿瘤1例。术后脑积水缓解不理想需要行脑室腹腔分流术(ventriculoperitoneal shunt,VP shunt )5例,术后出现硬膜下积液8例,其中行硬脑膜下外引流术好转2例,6例自行吸收,无死亡病例。结论:婴幼儿松果体区肿瘤临床病理特点明显与青少年及成人不同,治疗策略制定宜个体化,经纵裂胼胝体穹隆间入路适合大多数婴幼儿患者,明确病理诊断有利于制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住院期间TCD监测下强化管理方案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远期疗效的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住院期间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下强化管理方案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依据随机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案,将自2016年6月至2019年12月收治于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一病区及神经重症监护病房的84例、潍坊市临朐县中医院外三科的12例、潍坊市临朐县人民医院脑外一科的10例共106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例。术后住院期间,对照组实施《重型颅脑损伤救疗指南第4版》中的常规管理方案;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方案的基础上,每天应用TCD监测大脑中动脉及颈内动脉颅外段,记录或计算血压、收缩期峰流速、舒张末期流速、血管阻力指数及平均动脉压、无创脑灌注压、脑血管阻力、无创颅内压、Lindegaard指数等监测指标,并结合监测指标制定、实施个体化的强化管理方案。对比分析2组患者间平均住院日、住院期间硬膜下积液发生比例以及伤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扩展量表(GOSE)评分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日[(20.7±4.2) d]、住院期间硬膜下积液发生比例(9.4%)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8.2±4.4) d、20.7%],伤后6个月GOES评分[(5.5±1.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3.2±0.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住院期间TCD监测下制定的强化管理方案可以更有效地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的远期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脑积水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影响重型颅脑创伤(sTBI)患者去骨瓣减压术(DC)后发生创伤后脑积水(PTH)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49例行DC的sTBI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时间均≥6个月。观察术后PTH的发生时间,分析性别、年龄、有无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入院时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是否为开放性脑损伤、有无脑疝、损伤类型和损伤部位、Fisher分级、有无脑室积血、中线偏移程度、去骨瓣减压术的侧别、是否行脑室外引流术、昏迷持续时间、有无骨窗疝及硬膜下积液发生部位对PTH的影响,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影响PTH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术后6个月,349例患者中共103例(29.5%)发生PTH,其中88.3%(91例)发生于术后0~3个月,1~2个月发生率最高,占46.6%(48例)。与246例非PTH组比较,103例PTH组患者入院时GCS更低、术前Fisher分级高,行双侧DC的比率高,术后出现骨窗疝,颅内感染,昏迷时间>30 d,对侧、双侧及半球间硬膜下积液的发生率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其他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昏迷时间>30 d( OR=3.640, 95% CI:1.956~6.772)、双侧硬膜下积液( OR=3.995,95% CI:1.612~9.901)及半球间硬膜下积液( OR=5.324,95% CI:2.310~12.271)是影响DC后PTH发生的危险因素(均 P<0.001)。 结论:DC术后1~2个月是发生PTH的高峰期;术后昏迷时间>30 d、双侧和半球间硬膜下积液的患者有发生PTH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儿童肺炎链球菌脑膜炎临床特征及药物敏感性单中心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了解儿童肺炎链球菌脑膜炎(PM)的临床特点、细菌耐药情况及部分菌株的血清型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住院PM患儿72例的临床资料、随访结果、分离菌株药物敏感性及血清型分型结果,分析PM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72例患儿中男46例,女26例;年龄1个月~9岁;住院天数1~363 d,中位数22.0 d。社区获得性感染71例(98.6%)。有明确基础疾病患儿28例(38.9%),其中前3位为脑脊液鼻漏(6例)、头外伤(4例)和免疫缺陷病(4例)。临床症状以发热为最常见(72例,100.0%),其次为精神萎靡(60例,83.3%)、意识改变(46例,63.9%)、呕吐(45例,62.5%)、抽搐(42例,58.3%)、前囟张力增高(27例,37.5%)及头痛(17例,23.6%)等。神经系统并发症44例(61.1%),以硬膜下积液最多见[29例(40.3%)]。再发细菌性脑膜炎2例,均为反复肺炎链球菌感染。脑膜炎和脑膜脑炎占比分别为43.1%(31/72例)和56.9%(41/72例)。脑膜炎菌株对青霉素的不敏感率为74.3%,对红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的耐药率分别为95.7%、95.7%、89.1%;对左氧氟沙星、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均敏感。24例(33.3%)患儿有菌株分型结果,其中19F型8株(33.4%),14型5株,23F型4株,6A型3株,19A型2株,1型和15B型各1株。13价肺炎链球菌结合疫苗(PCV13)覆盖率达95.8%(23/24株)。随访72例,其中好转51例,死亡21例(病死率为29.2%),遗留后遗症患儿21例(29.2%)。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呼吸衰竭和外周血白细胞数<4×10 9/L为PM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5)。 结论:本中心儿童PM病例多发生于5岁以下,脑脊液鼻漏、头外伤和免疫缺陷病是儿童PM常见的基础疾病,病程中有呼吸衰竭或外周血白细胞数减少者可能提示预后不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π形截骨术联合矫形头盔治疗婴儿矢状缝早闭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π形截骨术联合矫形头盔治疗婴儿矢状缝早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1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矢状缝早闭患儿的临床资料。首先采用π形截骨进行治疗,自冠状缝后约1.0 cm处横行截取宽约1.5 cm骨条,两端至左右颞顶缝处,且横跨矢状窦上方;自闭合的矢状缝旁开1.5 cm处平行于矢状缝及人字缝截取弧形骨条至颞顶缝处,骨条平行于矢状缝处宽约2.0 cm,平行于人字缝处宽约1.0 cm左右,两侧对称性截骨,截取的骨条类似π形。术后1~2周开始佩戴矫形头盔,每天20~22 h,矫正6~10个月。术后定期随访,观察头颅形态,测量头颅横径和前后径,计算头颅指数(CI)及颅腔容积,CI为头颅横径与前后径的比值,CI<0.75为效果不满意,CI在0.75~0.90为效果满意。结果:共纳入单纯矢状缝早闭患儿4例,均为男性,5~11个月龄,术前患儿CI为0.69~0.73,颅腔容积576.7~853.2 ml。所有患儿手术过程安全,术中用时2.13~2.28 h,出血量30~100 ml。术后住院时间为7~10 d,患儿仅出现头顶部、枕部皮下肿胀(7~10 d后自行恢复)及发热表现,经对症处理后体温于术后5 d内恢复正常;均未出现神经系统异常表现,未发生脑膜炎、硬膜破损导致的脑脊液漏及硬膜外血肿等表现。随访6~7个月,所有患儿头颅外形均较术前有所改善,CI为0.76~0.80,头颅宽长比趋于正常,颅腔容积为757.3~1 261.4 ml,较术前明显增大。结论:π形截骨术联合矫形头盔辅助治疗婴儿矢状缝早闭,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可以明显改善舟状头外观,使头颅宽长比趋于正常,并动态扩大颅腔容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手术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及相关模型构建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胸椎黄韧带骨化症(TOLF)手术预后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重庆奉节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38例行后路减压内固定手术的TOLF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6个月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评估预后效果,将疗效评判为"差""可"的患者纳入不良组(35例),将疗效评判为"良""优"的患者纳入优良组(10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行TOLF手术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最后验证模型的效果。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硬膜囊骨、T 2加权像髓内高信号、椎管面积残余率、术后脑脊液漏、病程是TOLF手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P<0.05)。预测模型: P = 1/(e ^- Y), Y = 2.419 + 2.726 ×合并硬膜囊骨+ 3.735 × T 2加权像髓内高信号+ 3.616 ×椎管面积残余率+ 1.949 ×术后脑脊液漏+ 2.137 ×病程,曲线下面积为0.632,灵敏度为77.1%,特异度为75.7%,模型预测效果验证的灵敏度为84.21%、特异度为82.93%。 结论:合并硬膜囊骨、T 2加权像髓内高信号、椎管面积残余率、术后脑脊液漏、病程是TOLF手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采用由上述危险因素所构建的预测模型能够对TOLF手术预后不良的风险进行有效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