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眶上外侧入路手术夹闭胚胎型大脑后动脉起源的破裂后交通动脉动脉瘤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经眶上外侧入路夹闭术对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etal-type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 FPCA)起源的破裂后交通动脉动脉瘤(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aneurysm, PCoAA)的治疗效果以及转归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至2020年5月在佛山市中医院和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脑血管中心接受经眶上外侧入路夹闭术的伴有FPCA的破裂PCoAA患者。在术后6个月采用格拉斯哥转归量表评估患者转归,4~5分定义为转归良好,1~3分定义为转归不良。采用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转归不良的危险因素。 结果:共纳入119例患者,女性98例(82.35%),年龄(61.59±11.52)岁(范围32~78岁),30例(25.21%)患者转归不良。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优势比(odds ratio, OR) 2.935,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2.117~5.391; P=0.012]、高血压( OR 2.016,95% CI 1.568~4.335; P=0.023)、Hunt-Hess分级( OR 2.408,95% CI 1.326~5.068; P<0.001)、改良Fisher分级( OR 3.034,95% CI 2.201~5.517; P<0.001)、动脉瘤大小( OR 1.793,95% CI 1.427~2.622; P=0.009)、术前颅内血肿体积( OR 1.246,95% CI 1.055~2.153; P=0.011)和手术时机( OR 2.152,95% CI 1.316~3.240; P=0.006)是患者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经眶上外侧入路夹闭术能有效治疗伴有FPCA的破裂PcoAA。年龄>65岁、有高血压史、高Hunt-Hess分级、高改良Fisher分级、动脉瘤>7.65 mm、术前颅内血肿量>19.02 ml且较晚手术的患者需要加强术后管理以改善转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LEO Baby支架在颅内宽颈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的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LEO Baby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病科收治的21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21例患者共23个动脉瘤,其中5个位于前交通动脉,10个位于大脑中动脉分叉处,2个位于大脑中动脉M1段、3个位于M2段、3个位于大脑前动脉A3段;所有动脉瘤的颈体比均>1/2。其中,22个动脉瘤采用单纯LEO Baby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另1个采用Y形支架(LEO Baby + Neuroform EZ)栓塞。术后即刻行血管造影检查,以判断动脉瘤闭塞和支架内血流通畅情况。出院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术后3个月评估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以判断患者预后,其中≤2分为预后良好;术后6~8个月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以判断动脉瘤闭塞和支架内血流通畅情况。结果:21例患者的手术均成功,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即刻造影显示,18个(78.3%)动脉瘤为Raymond Ⅰ级,3个(13.0%)为Ⅱ级,2个(8.7%)为Ⅲ级。2例(9.5%,2/21)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其中1例因重度肺部感染死亡;另1例因迟发性血管痉挛导致脑梗死,出院时mRS为3分。20例患者术后3个月均行mRS,其中1例为1分、1例为2分,余18例均为0分;预后均良好。16例患者的17个动脉瘤获得DSA随访,随访时间为(6.4±0.7)个月(6~8个月),其中15个为术后即刻Raymond Ⅰ级,显示闭塞完全;另2个分别为术后即刻Raymond Ⅱ、Ⅲ级,均未见瘤颈、瘤腔进一步增长。所有动脉瘤均未出现支架内狭窄或迟发性血栓形成事件。结论:初步推测LEO Baby支架应用于具有小直径载瘤动脉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栓塞中是安全、有效的;同时为颅内位于血管分叉部和血管远端的动脉瘤治疗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经额外侧锁孔入路治疗不同分型颈内动脉分叉部破裂动脉瘤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经额外侧锁孔入路夹闭不同分型颈内动脉(ICA)分叉部破裂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8例ICA分叉部破裂动脉瘤患者(共31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根据动脉瘤瘤颈发出的部位,将分叉部动脉瘤分为3个类型:ICA分叉上方动脉瘤,共5例;ICA分叉下方动脉瘤,共13例;夹角动脉瘤,共10例,其中位于ICA-大脑前动脉(ACA)夹角1例,ICA-大脑中动脉(MCA)夹角1例,ACA-MCA夹角8例。手术均采用额外侧锁孔入路。术中根据动脉瘤的不同分型,采用不同的动脉瘤夹及夹闭方法。夹闭后行吲哚菁绿荧光造影明确动脉瘤、载瘤动脉和分支血管的显影情况。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9~12个月随访,应用格拉斯哥预后评级(GOS)评估患者的临床预后,以及行影像学检查评估动脉瘤有无残留或复发。结果:28例患者均顺利夹闭动脉瘤,术中发现1例脉络膜前动脉不显影(误夹),1例动脉瘤残留,均予以调整动脉瘤夹后,行吲哚菁绿荧光造影未见异常。2例术后头颅CT显示术侧豆纹动脉供血区域梗死,临床表现为对侧肢体偏瘫;1例头颅CT显示脑肿胀,中线结构移位<1 cm,脑干无明显受压表现;3例均行保守治疗后症状好转。随访期无一例出现新发脑梗死或脑积水,动脉瘤无残留或复发。至末次随访,GOS Ⅴ级25例,Ⅳ级2例,Ⅲ级1例。结论:经额外侧锁孔入路手术是治疗不同分型ICA分叉部破裂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其并发症少,患者的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椎动脉颅内段重复变异MR血管成像的观察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椎动脉颅内段重复变异的发生率、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表现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1年1月—2020年12月聊城市人民医院38 503例患者和体检者的头颈联合或颅脑三维(3D)时间飞跃法(TOF)MRA扫描及最大密度重建(MIP)资料,其中男21 048例、女17 455 例,年龄2~96(63±8)岁;行头颈联合3D TOF MRA检查35 546例,行颅脑3D TOF MRA检查2 957例。观察并统计椎动脉颅内段重复变异的发生率,进而分析椎动脉颅内段重复变异的MRA特点,测量椎动脉重复分支的路径长度,同时记录伴随的头颈部其他血管异常。结果:38 503例受检者中,共发现椎动脉颅内段重复变异36例,检出率为0.093%。左侧13例,右侧23例;重复分支均汇入基底动脉17例,分别汇入基底动脉及对侧椎动脉19例;重复近侧分支的行径长度为(0.64±0.32)cm,远侧分支路径长度为(1.06±0.57)cm。6例合并头颈部其他血管变异:2例合并开窗变异,其中1例开窗发生在重复分支,1例发生在对侧椎动脉;2例合并左侧椎动脉起源于主动脉弓;1例合并动脉瘤;1例合并大脑动脉A1段缺如。1例并发急性脑梗死。结论:椎动脉颅内段重复变异发生率低,通过3D TOF MRA检查可清晰显示椎动脉颅内段重复及其合并的头颈部其他血管异常;在进行后颅窝外科手术或血管介入治疗之前,通过3D TOF MRA扫描检出这种血管变异,更有助于治疗方案的制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青年人囊性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青年人囊性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2月至2022年11月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青年囊性颅内动脉瘤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统计学和临床资料,通过单变量和多变量回归分析确定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51例青年囊性颅内动脉瘤患者,破裂组94例(62.2%),未破裂组57例(37.8%)。男性70例(46.4%),女性81例(53.6%),中位年龄41岁(四分位数间距36~42岁)。单变量分析显示,破裂组男性患者的构成比和甘油三酯水平与未破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优势比(odds ratio, OR)5.546,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946~15.807; P=0.001]、甘油三酯较低( OR 0.244,95% CI 0.219~0.511; P<0.001)以及动脉瘤位于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 OR 4.207,95% CI 1.361~13.004; P=0.013)和大脑中动脉( OR 3.277,95% CI 1.091~9.848; P=0.034)是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男性和甘油三酯较低是青年囊性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此外,位于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的颅内动脉瘤更易于破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使用Woven EndoBridge治疗颅内宽颈分叉部动脉瘤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使用Woven EndoBridge(WEB)治疗宽颈分叉部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9月至2018年5月使用WEB治疗的11例颅内宽颈分叉部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54±11)岁(范围:31~66岁)。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5例,基底动脉尖3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3例。记录患者术中及术后随访情况,采用WEB栓塞动脉瘤闭塞量表(WOS)评估动脉瘤栓塞程度。结果:11例患者术中WEB均释放良好,术中WOS A级3例,B级1例,C级7例,无术中急性并发症发生。1例患者因经济原因未行影像学随访,临床随访至术后3年,恢复良好;10例患者获得影像学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3年,无患者出现术后靶治疗区并发症。2例术中WOS A级、1例WOS B级的患者,术后随访时WOS均为A级;7例术中WOS C级患者中,4例随访时仍为C级,3例为D级。在获得随访的3例D级患者中,1例因动脉瘤复发形态不佳、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破裂出血可能性较大接受二次栓塞治疗,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式,术后即刻效果良好;余2例虽动脉瘤复发,但动脉瘤形态良好,血流动力学稳定,故继续临床随访,未予以二期手术治疗。11例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使用WEB装置治疗颅内未破裂宽颈分叉部动脉瘤的手术操作简单,手术前后无需抗凝、抗血小板治疗,临床效果较好,为颅内宽颈分叉部动脉瘤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单侧眉弓锁孔入路夹闭双侧大脑中动脉瘤2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双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发生率约占所有颅内动脉瘤的1% [1]。目前临床上对其外科治疗方式的选择存在争议。通常,血管内介入治疗是未破裂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首选,同时在治疗很多破裂大脑中动脉动脉瘤中也具有较大优势。国外的文献显示,对于经济受限的多发动脉瘤患者,单侧眉弓锁孔入路夹闭双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是一种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 [2],目前国内鲜有报道。2020年4―11月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采用单侧眉弓锁孔入路夹闭双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2例均获良好疗效,现将诊疗经过报道如下,旨在探讨经单侧眉弓锁孔入路夹闭双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手术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显微手术治疗2月龄婴儿颅内巨大动脉瘤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婴幼儿颅内动脉瘤(infantile intracranial aneurysm,IAM)的临床特征 、诊治策略 、病理特点和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湖南省儿童医院行开颅显微手术治疗的1例2月龄颅内动脉瘤患儿临床资料,并通过检索PubMed、SpringerLink、Google Scholar、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 、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中关于婴幼儿颅内动脉瘤的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本例患儿,女,2月龄,行开颅探查颅内动脉瘤夹闭切除术,患儿相继于术后6个月、12个月再次来院随访复查,随访发现患儿发育良好,无明显临床症状,精神营养好,智力同正常同龄儿.先后两次复查头颅MRI+MRA,未见明显异常.通过检索文献数据库,联合本中心1例患儿,共有7例IAM患儿纳入本次研究.其中男女比为1:6,平均年龄为4.29个月.6例以癫痫症状为首要临床表现,1例以嗜睡为首要临床表现.6例动脉瘤位于大脑中动脉,1例位于颈内动脉.5例影像学表现为脑实质出现异常,1例为硬膜下出血,1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FISHER分级为 Ⅳ级,1例为 Ⅱ级.7例动脉瘤瘤体大小平均为0.99 cm,其中本院病例动脉瘤瘤体最大为1.5 cm.7例手术治疗患儿中,6例(6/7,85.7%)行开颅显微镜下动脉瘤夹闭术,1例(1/7,14.3%)行开颅显微镜下动脉瘤切除术.7例术后均确诊为颅内动脉瘤.3例预后正常,4例出现部分肢体活动功能障碍.结论:婴幼儿动脉瘤十分罕见,起病机理有别于成人,目前治疗以开颅显微手术治疗为主,预后优于成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The Woven EndoBridge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三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颅内血管分叉部宽颈动脉瘤治疗难度大、复发率高,一直是治疗的难点,The Woven Endobridge(WEB)装置是专门用于此类型动脉瘤的新型颅内动脉瘤栓塞装置,目前国内使用极少,现报道3例WEB栓塞大脑中动脉宽颈动脉瘤的病例,2例术后达到了较好的栓塞效果,1例存在瘤颈残留,瘤颈比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术后脑脊液葡萄糖严重低下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男,78岁,因"突发口齿不清,左侧肢体活动障碍3 d"于2023年7月16日入院。患者3 d前突发口齿不清,左侧肢体活动障碍,伴恶心呕吐,意识不清。至当地医院查头颅CT:右侧额颞叶大块血肿破入脑室系统,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图1A);脑动脉CT血管造影: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考虑(图1B)。于2023年7月13日急诊行"开颅动脉瘤夹闭+脑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次日复查头颅CT:右侧颅内动脉瘤术后,右侧额颞叶血肿,脑室系统积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局部脑膜脑膨出(图1C)。再次急诊行"脑内血肿清除术",查脑脊液:潘氏试验(+++),有核细胞计数4 870×10 6/L,中性粒细胞85%,红细胞1 826 080×10 6/L,葡萄糖0.95 mmol/L,氯124.2 mmol/L,腺苷脱氨酶14 U/L,蛋白含量383.2 mg/dL(表1)。术后予美罗培南抗感染、甘露醇降颅压等治疗,患者术后出现持续发热,最高体温39.5℃,神志深昏迷,GCS 1T1,于2023年7月16日转至本院。既往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史10年余(具体不详)。拟"脑动脉瘤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感染"收住重症医学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