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降解高纯度镁金属螺钉固定旋股外侧动脉横支大转子骨瓣治疗中青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2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可降解高纯度镁金属螺钉固定旋股外侧动脉横支大转子骨瓣治疗中青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方法:2017年2月-2019年2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共收治12例(15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年龄30~53岁,按国际骨循环研究协会(ARCO)制订的股骨头坏死分期为Ⅱ b 2髋,Ⅱ c 4髋,Ⅲ a 1髋,Ⅲ b 5髋,Ⅲ c 2髋,Ⅳ 1髋。选取旋股外侧动脉横支大转子骨瓣对坏死区域进行填充,应用可降解高纯度镁金属螺钉对移植骨瓣进行固定。术后3、6、12个月定期来院门诊复诊随访,之后每年复诊一次,对比患者术前及术后影像学评价影像学疗效,术后12和24个月时进行Harris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术前、术后评分采用Friedman检验进行比较,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2例(15髋)患者随访时间24~36个月。术后12个月及24个月Harris评分分别为87(86,92)分和90(87,92)分,均较术前[59(52,74)分]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 Z=-3.743, Z=-4.473, P<0.05);术后12个月与24个月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730, P>0.05)。术后12个月及24个月VAS评分为3(2,3)分及2(1,3)分,均较术前[6(5,6)分]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 Z=-3.560, Z=-4.656, P<0.05);术后12个月与术后24个月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1.095, P>0.05)。X线和CT检查示骨瓣愈合良好,完成了对骨坏死区域的修复,13髋股骨头外形良好,2髋出现进一步塌陷。末次随访时无患者行关节置换手术。 结论:应用可降解高纯度镁金属螺钉固定旋股外侧动脉橫支大转子骨瓣,可保证骨瓣在植入部位的愈合,避免骨瓣移位及脱落。该方法为中青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保头治疗的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膜诱导技术联合局部肌皮瓣修复大转子区窦腔型压力性损伤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膜诱导技术联合局部肌皮瓣修复大转子区窦腔型压力性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2020年1月—2023年1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与皮肤外科收治12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大转子区窦腔型压力性损伤且伴有不同程度感染的患者,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42~76岁,单侧大转子区压力性损伤者9例、双侧大转子区压力性损伤者3例,3例患者并发脓毒症。清创前压力性损伤创面外口面积为1.5 cm×1.0 cm~3.0 cm×3.0 cm,术中清创时测量的内腔面积为10.0 cm×8.5 cm~20.0 cm×10.0 cm。改善全身一般状况后,Ⅰ期行清创后抗生素骨水泥覆盖/填塞,Ⅱ期移植面积为10.0 cm×9.0 cm~22.5 cm×11.5 cm局部肌皮瓣修复创面,将供瓣区创面直接缝合。对比所有患者Ⅰ期术前与Ⅰ期术后7 d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红细胞沉降率等炎症指标水平及创面分泌物标本微生物培养阳性比,记录并发脓毒症患者Ⅰ期术前与Ⅰ期术后3 d精神状况、体温、心率、呼吸频率,观察所有患者Ⅱ期术后局部肌皮瓣成活及创面愈合情况,随访所有患者压力性损伤复发情况及肌皮瓣外观和质地。结果:12例患者Ⅰ期术后7 d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水平、降钙素原水平、红细胞沉降率均较Ⅰ期术前明显下降( t值分别为6.67、7.71、2.72、3.52, P<0.05);Ⅰ期术后7 d创面分泌物标本微生物培养阳性比为2/12,较Ⅰ期术前的11/12明显降低( P<0.05)。3例并发脓毒症患者Ⅰ期术后3 d精神状况较Ⅰ期术前明显好转,体温恢复正常,心率<90次/min,呼吸频率<20次/min。共15个创面经局部肌皮瓣移植修复,Ⅱ期术后14个局部肌皮瓣存活良好,创面愈合;1个局部肌皮瓣远端少部分坏死,经床旁清创缝合后14 d愈合。Ⅱ期术后随访3~24个月,所有患者压力性损伤均未复发,肌皮瓣不臃肿,肌皮瓣颜色与周围皮肤组织近似且质地柔软。 结论:采用膜诱导技术联合局部肌皮瓣治疗大转子区窦腔型压力性损伤,可以通过抗生素骨水泥的覆盖/填塞降低患者全身炎症指标水平,减轻创面处的细菌负荷,形成诱导膜,为后期创面修复提供良好基础;局部肌皮瓣展现出了成活率高、并发症少、外观佳的良好临床效果,术后压力性损伤复发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带蒂股前外侧皮瓣修复邻近部位软组织缺损1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带蒂股前外侧皮瓣(ALTF)修复邻近区域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20年12月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科医学部采用带蒂ALTF修复阴囊、转子区及膝周部软组织缺损11例,合并股骨髁上骨折2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39(10~52)岁。近端蒂皮瓣3例,其中修复阴囊坏死性筋膜炎软组织缺损2例,嵌合股外侧肌皮瓣修复大转子外伤后组织缺损1例;远端蒂皮瓣修复膝周部软组织缺损8例,其中嵌合股外侧肌皮瓣3例。皮瓣大小9.0 cm×7.0 cm~18.0 cm×11.0 cm,嵌合肌瓣大小6.0 cm×4.0 cm×1.1 cm~10.0 cm×6.0 cm×1.3 cm。定期对患者进行门诊及微信随访,修复膝周部软组织缺损的8例末次随访时采用皮瓣功能和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评分。结果:皮瓣均成活,仅1例远端蒂嵌合肌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再次扩创、换药愈合。8例供区直接缝合,3例取中厚皮植皮,愈合良好。术后随访18个月~6年,皮瓣质地、弹性良好,外形满意,按KSS评分,结果优5例,良3例。结论:带蒂ALTF解剖相对恒定,操作相对简单,应用灵活,安全可靠,是修复会阴、转子区及膝周部软组织缺损的一种可靠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臀部不同部位压疮治疗方法的选择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臀部不同部位压疮的治疗方法。方法:自2005年5月至2020年3月,收治157例(170处)臀部不同部位压疮患者,其中骶尾部82处,坐骨结节52处,股骨大转子(无髋关节外露)24处,股骨大转子压疮同时合并髋关节外露12处。根据臀部不同部位的压疮,采用:①臀上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骶尾部71例71处;②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骶尾部压疮10例10处、修复坐骨结节压疮36例42处;③阔筋膜张肌皮瓣修复股骨大转子压疮24例24处、骶尾部压疮1例1处;④股薄肌肌皮瓣修复坐骨结节压疮2例2处;⑤髋关节离断治疗大转子压疮同时合并髋关节外露10例12处;⑥单纯插入式VSD治疗坐骨结节压疮8例8处。压疮面积5.0 cm×8.0 cm~15.0 cm×30.0 cm,皮瓣面积10.0 cm×12.0 cm~17.0 cm×32.0 cm。随访主要采用门诊和微信两种方式。结果:臀上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阔筋膜张肌皮瓣、股薄肌肌皮瓣及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位修复坐骨结节压疮皮瓣全部成活;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位修复骶尾部压疮10块有4块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采用皮瓣修复患者共139例,136例压疮愈合,1例骶尾部压疮和1例股骨大转子压疮患者因年龄大,长期低蛋白血症及贫血致压疮长期不愈合,1例坐骨结节压疮因骨髓炎伤口不愈合。髋关节离断治疗股骨大转子压疮同时合并髋关节外露10例和单纯插入式VSD治疗坐骨结节压疮8例,全部愈合。术后随访0.5~15.0年,平均7.5年,除3例压疮未愈合外,其余154例压疮愈合,无复发。结论:臀上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可靠,切取简单,是修复骶尾部压疮较好的方法;阔筋膜张肌皮瓣血供可靠,切取简单,是修复股骨大转子压疮的较好方法;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位或V-Y推进修复坐骨结节压疮,简单有效;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位修复骶尾部压疮,皮瓣远端容易部分坏死,不推荐使用。股骨大转子压疮同时合并髋关节外露时,可以采取髋关节离断。对于坐骨结节压疮,如果创口较小,而内部残腔很大,可以单纯插入式VSD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自由式穿支皮瓣在臀部压疮修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自由式穿支皮瓣在臀部压疮修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3年12月—2019年7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整形外科采用自由式穿支皮瓣修复臀部压疮患者39例,其中男22例、女17例,平均年龄71岁;骶尾部19例,股骨转子部9例,坐骨结节部7例,骶尾部合并股骨粗隆部4例。术前应用多普勒探查并标记出缺损周围血流流速超过2.5 cm/s的穿支血管,以此穿支为自由式穿支皮瓣的供血血管,以血管穿出点所在位置为旋转点,结合常规的皮瓣供区选择原则优选供区。常规行清创术,彻底切除溃疡周围坏死及失活组织,包括创面周围瘢痕及纤维化组织,直至创面新鲜。清创后创面组织活力好、无炎性反应患者行一期皮瓣修复术;清创术后创面组织活力较差、有潜在局部感染倾向患者,创面应用负压封闭引流装置,每次5~7 d,更换1~3次,待创面肉芽生长良好后行二期皮瓣修复术。39例患者臀部压疮修复共采用螺旋桨皮瓣34个、旋转皮瓣9个、V-Y推进皮瓣7个,其中单个皮瓣修复30例、组合皮瓣修复9例;皮瓣切取范围为10.5 cm×6.5 cm~22.0 cm×7.0 cm;供区均直接拉拢缝合。术后密切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对症处理;随访术后功能、外形及复发情况。结果:术后37例切口一期愈合,皮瓣顺利成活;1例术后皮瓣下出血,皮瓣远端部分坏死,二次清创,游离皮瓣及周边软组织,拉拢缝合修复;1例静脉回流不畅,皮瓣淤血,针刺放血处理后,切口延迟愈合。供区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6个月。39例患者术后皮瓣供区与受区功能及外形均满意,其中2例因护理不当分别于术后半年和1年臀部压疮复发。结论:自由式穿支皮瓣既减少了传统轴型皮瓣或肌皮瓣的较大手术创伤,又避免在设计与操作中因血管解剖异常造成的困难,且血供可靠、操作简便,是修复压疮的理想皮瓣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保留肌-关节囊组织瓣的改良后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Garden Ⅳ型股骨颈骨折的早期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保留肌-关节囊组织瓣的改良后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Garden Ⅳ型股骨颈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老年Garden Ⅳ型股骨颈骨折患者60例,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60~75岁。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改良组,每组30例。常规组行传统后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改良组行保留肌-关节囊组织瓣的改良后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记录并对比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第2天行患髋正侧位X线摄片,测量髋关节假体髋臼外展角、前倾角。术后1、3、12个月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髋关节疼痛。术后12个月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手术侧别、致伤原因以及受伤至手术时间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改良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分别为(42.37±4.94)min、(94.83±9.78)mL,常规组分别为(45.53±3.43)min、(107.4±14.60)mL,与常规组比较,改良组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882、3.792, P值均<0.05)。术后第2天复查骨盆正侧位X线片,改良组髋臼前倾角、外展角分别为16.47°±1.74°、45.53°±1.57°,常规组分别为16.10°±1.18°、46.13°±1.11°,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常规组术中发生股骨大转子骨折1例,术后发生髋关节脱位1例、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改良组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坐骨神经麻痹(踝背伸无力)1例: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6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5个月。改良组患者术后1、3、12个月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分别为(81.80±2.87)、(90.00±2.00)、(96.23±0.82)分,高于常规组的(79.40±1.96)、(87.67±1.67)、(93.67±1.1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784、4.908、9.771, P值均<0.01)。术后1、3、12个月,两组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改良组术后12个月SF-36量表中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评分分别为(93.43±0.89)、(77.83±0.91)分,高于常规组的(91.43±1.40)、(74.90±1.4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7.261、8.837, P值均<0.05),其余项目评分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与常规后侧入路相比,采用保留肌-关节囊组织瓣的改良后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Garden Ⅳ型股骨颈骨折,在准确置入假体的情况下,手术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生活质量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岛状股后复合组织瓣修复坐骨结节及大转子区窦腔型压疮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岛状股后复合组织瓣修复坐骨结节及大转子区窦腔型压疮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8年12月—2021年12月,赣州市人民医院收治23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坐骨结节及大转子区窦腔型压疮患者,其中男16例、女7例,年龄45~86岁。清创前坐骨结节压疮大小为1.5 cm×1.0 cm~8.0 cm×5.0 cm,大转子区压疮大小为4.0 cm×3.0 cm~20.0 cm×10.0 cm。治疗基础疾病后,行清创+负压封闭引流5~14 d。所有创面均采用岛状股后复合组织瓣转移修复,面积为4.5 cm×3.0 cm~24.0 cm×12.0 cm,蒂宽3~5 cm,蒂长5~8 cm,旋转半径30~40 cm。将大部分供区创面直接缝合,仅对4个供区创面采用对侧大腿外侧中厚皮片修复。术后观察复合组织瓣成活情况、供受区创面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压疮复发情况以及皮瓣的外观和质地。结果:23例患者共32个创面采用岛状股后复合组织瓣(筋膜皮下瓣3个、筋膜皮瓣+筋膜皮下瓣24个、筋膜皮瓣+筋膜真皮瓣2个、筋膜皮瓣+筋膜皮下瓣+股二头肌肌瓣2个、筋膜皮瓣+筋膜皮下瓣+股薄肌肌瓣1个)修复。术后31个复合组织瓣存活良好,1个筋膜皮瓣+筋膜皮下瓣远端少部分坏死,成活率为96.9%(31/32)。术后29个受区创面愈合;2个创面因患者翻身不当致皮瓣蒂部撕裂,床旁清创后1周愈合;1个创面因皮瓣淤紫致少部分坏死,再次清创后10 d愈合。31个供区(含4个植皮区)创面愈合,1个供区创面因出院时搬运不当而撕裂,再次清创缝合后15 d愈合。并发症发生率为12.5%(4/32),以皮瓣蒂部及供区切口裂开为主(3个),皮瓣远端淤血次之(1个)。随访3~24个月,患者压疮均未复发,皮瓣外观好、质地柔软。结论:岛状股后复合组织瓣血运好、旋转半径大、组织量足,修复坐骨结节及大转子区窦腔型压疮术后成活率高、创面愈合好、供区创面植皮率低、术后并发症少、远期疗效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旋股外侧动脉横支形态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结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总结旋股外侧动脉横支的形态学特点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20年10月—2021年5月,苏州瑞华骨科医院收治62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四肢软组织损伤患者,其中男40例、女22例,年龄20~72岁。对患者行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术前股外侧区的DSA,结合显影标尺观测血管大体情况以及旋股外侧动脉横支的出现情况(计算出现率)、源动脉、发出点位置、走行方向与皮穿支穿出点位置,另进行横支形态学特点分类。结果:DSA检查显示,62例患者股动脉、股深动脉及旋股外侧动脉各分支均清晰可辨。在59例患者中观察到旋股外侧动脉横支,其中52例为单横支、7例为双横支,横支的出现率为95.2%(59/62)。共观察到66条旋股外侧动脉横支,其中3条发自股深动脉、63条发自旋股外侧动脉;横支发出点距髂前上棘6.5~12.7 cm;横支约与身体长轴垂直向外侧发出,在旋股外侧动脉升支与旋股外侧动脉斜支之间走行,沿途发出分支,主干走行至大转子下方;横支皮穿支穿出点距髂前上棘8.0~18.0 cm。旋股外侧动脉横支形态学特点分类中,以与1条旋股外侧动脉其他分支共干发出者最为常见,占50.0%(31/62);其次为自旋股外侧动脉(12例)或股深动脉(3例)单干发出者,占24.2%(15/62);特殊类型者占21.0%(13/62),包括双横支者7例、与多条旋股外侧动脉其他分支共干者6例;横支细小/缺如者仅占4.8%(3/62)。在前述双支共干关系中,以横支与升支共干者最为常见,占77.4%(24/31);横支与斜支共干者(5例)、横支与降支共干者(2例)共占22.6%(7/31)。结论:通过DSA观察到旋股外侧动脉横支出现率高,该横支多自旋股外侧动脉约与身体长轴垂直向外侧发出,以与另一条旋股外侧动脉主要分支,尤其是升支共干发出为主,该定位分析可为股前外侧皮瓣设计与切取提供重要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三维有限元分析大转子骨瓣转移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应力分布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三维有限元分析已经被较多骨科学者应用,但作为股骨头坏死保髋治疗术后评价结果不一.目的:研究运用三维有限元方法检测大转子骨瓣转移治疗股骨头坏死后股骨头的生物力学变化及股骨近端生物力学改变,验证该术式力学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1例单侧股骨头坏死ARCOⅢ期患者并行带血管蒂大转子骨瓣移植术患者,根据术前及术后6个月股骨近段的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CT数据,以DICOM格式保存,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及专业医学建模软件MIMICS及HYPERMESH建立股骨近段三维几何模型分为正常组、坏死组及修复组三维有限元模型.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模拟人体站立及运动等不同情况,将模型自由网格划分,赋予材料参数,建立正常股骨近段,股骨头坏死骨缺损和运用大转子骨瓣转移修复骨缺损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载荷加载于不同的有限元模型,观察3组模型股骨头的最大位移和股骨近段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与结论:①在同一载荷下,此3组模型的最大位移值分别为:正常组0.61 mm,坏死组0.66 mm,修复组0.61 mm;坏死模型的最大Von Mises应力值远大于正常模塑.修复模型的最大Von Mises应力值逐渐降低,与正常值接近;②此3组模型均提示股骨颈区小转子上方出现应力集中,在转子位置的最大应力,坏死模型较正常增高,而修复后该处的最大应力值逐渐增高,但仍低于骨的破坏应力;③结果证实,运用大转子骨瓣转移修复股骨头坏死骨缺损后的股骨头的最大应力值及最大位移值更接近正常,大转子区作为修复股骨头骨缺损的骨瓣供区是安全可靠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三种不同方法治疗青壮年移位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比较3种不同方法治疗青壮年移位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移位的股骨颈骨折105例,其中切开复位3枚空心钉固定联合带血管蒂大转子骨瓣移位治疗35例(A组),Garden分型:Ⅲ型19例,Ⅳ型16例;切开复位3枚空心钉固定联合股方肌骨瓣移位治疗35例(B组),Garden分型:Ⅲ型18例,Ⅳ型17例;单纯闭合复位3枚空心钉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35例(C组),Garden分型:Ⅲ型19例,Ⅳ型16例.观察3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年患髋关节Harris评分、骨折不愈合及股骨头坏死情况.结果 3组病例随访24~48个月,平均35个月.A、B、C组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82.0 ±17.6)d、(97.0 ±15.3)d、(109.0 ±14.5)d;术后1年患髋关节Harris评分分别为(87.5 ±3.6)分、(86.3 ±4.8)分、(86.1 ±3.5)分;骨折不愈合例数分别为1例(2.9%)、3例(8.6%)、5例(14.3%);股骨头坏死例数分别为2例(5.7%)、5例(14.3%)、7例(20.0%).在骨折愈合时间、骨折不愈合率和股骨头坏死率方面,A组与B、C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年患髋关节Harris评分方面,A组与B、C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切开复位3枚空心钉固定联合带血管蒂大转子骨瓣移位治疗青壮年移位股骨颈骨折能显著降低骨折不愈合以及股骨头坏死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