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急性下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成功一例及治疗策略思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静脉桥血管急性闭塞所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患者给予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对2019年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静脉桥血管急性闭塞所致的急性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患者男性,58岁,12年前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因急性下壁STEMI 4 h再次入院,即刻给予阿司匹林0.3 g嚼服,替格瑞洛180 mg口服,肝素注射液4 000 U静脉注射,给予重组尿激酶原50 mg静脉溶栓。通过观察胸痛症状的缓解、心电图ST段回落、心肌酶峰前移判定溶栓成功,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观察原位冠状动脉及桥血管病变情况,制定进一步治疗策略,心脏超声检查了解心脏结构和功能,随访1年,观察有无心绞痛发作及心血管事件。结果:溶栓1 h时成功,急性下壁STEMI后第8天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罪犯血管为升主动脉-大隐静脉-右冠状动脉,全程弥漫性病变,大量血栓影,原位冠状动脉左主干弥漫性60%狭窄,前降支、右冠状动脉开口完全闭塞,回旋支近段完全闭塞,给予强化抗栓治疗14 d,好转出院。患者急性STEMI后第41天,复查冠状动脉造影,主动脉-大隐静脉-右冠状动脉内血栓影消退,心脏超声显示左心室舒张内径53 mm、射血分数55%,给予改善生活方式,强化药物治疗,心肌梗死后1年,患者无心绞痛发作,能胜任日常工作和生活。结论:对于CABG术后>10年的患者,原位冠状动脉慢性闭塞,发生静脉桥血管闭塞所致急性STEMI时,采用静脉溶栓治疗,符合尽早再灌注治疗的原则,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23年欧洲心胸外科协会和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旁路血管选择专家共识》解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欧洲心胸外科协会与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最近颁布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旁路血管选择专家共识》,对旁路血管的选择提出建议。左胸廓内动脉仍然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旁路血管选择的“金标准”。桡动脉较大隐静脉并发症发生率低、远期通畅率高,建议开放手术获取,术后第1年需使用血管扩张药。尚无证据证实右胸廓内动脉远期通畅率高于大隐静脉。双胸廓内动脉有更好的远期生存率,但高风险患者可能发生胸骨不愈合。胸廓内动脉旁路骨骼化优势尚不明确。大隐静脉内镜获取较开放手术获取可减少切口并发症但中远期通畅率偏低,非接触获取较开放手术获取通畅率高,但中远期临床获益不明且增加切口并发症。胃网膜右动脉临床应用有限,建议骨骼化且用于低竞争血流的靶血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大隐静脉动脉化手术与腔内手术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背景与目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是发生在末梢的中小动静脉的器质性疾病,病因未知,治疗手段有限.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目前常用方法以大隐静脉动脉化手术与腔内手术为主,但两种术式疗效的优劣尚未形成共识.因此,本研究对比大隐静脉动脉化手术与腔内手术在治疗TAO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3年4月183例因TAO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患者临床与随访资料,其中行大隐静脉动脉化患者40例(大隐静脉动脉化组),行腔内治疗患者143例(腔内治疗组).根据年龄(±5岁)、病变段TASC分级将两组患者进行1∶1匹配,匹配后两组各36例,均为男性.对比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匹配后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大隐静脉动脉化组术后通畅率和踝肱指数优于腔内治疗组,二次手术干预率低于腔内治疗组(均P<0.05).腔内治疗组在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间歇性跛行以及住院时间方面优于大隐静脉动脉化组(均P<0.05).两组在术后足部感觉冰凉/麻木、坏疽的情况、截肢率和术后感染情况方面没有明显差异(均P>0.05).Kaplan-Meier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大隐静脉动脉化组的长期预后优于腔内治疗组(P<0.05).结论:相较于腔内治疗,大隐静脉动脉化手术治疗TAO效果更佳,可以提高通畅率和降低二次手术干预率,而且费用较低,中、远期疗效更好.如果患者经济状况存在困难,可以考虑大隐静脉动脉化手术,术后可提高中、远期疗效.腔内治疗相较于大隐静脉动脉化手术,术后近期临床疗效较好,患者静息痛等主观感觉改善情况要优于大隐静脉动脉化组,但是长期预后情况不如大隐静脉动脉化术后.因此,在没有合适的血管移植物的情况下,腔内手术也是一种可选方案,可以减轻术后疼痛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腔内治疗与自体静脉转流术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膝下动脉闭塞的疗效评价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比腔内治疗与自体静脉转流术对膝下动脉闭塞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血管外科行腔内治疗与自体静脉转流术的膝下动脉闭塞的TAO患者,对比两种方法的围术期并发症、早期失败率、保肢率、通畅率及溃疡愈合时间等.结果 共纳入83例患者,96条肢体,其中腔内治疗组40例(47条肢体),自体静脉转流组43例(49条肢体),所有患者均有严重肢体缺血(CLI)表现.平均随访时间为26个月(3~48个月),总体保肢率为88.54%(85/96),共11条肢体因症状加重接受踝上截肢术.腔内治疗组保肢率为87.23%,自体静脉转流组89.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一期通畅率腔内治疗组1年为51.43%,3年为19.00%;二期通畅率1年为65.13%,3年为47.89%.自体静脉转流组一期通畅率1年为71.24%,3年为60.52%;二期通畅率1年为80.98%,3年为68.87%.腔内治疗组通畅率较自自体静脉转流组低(P<0.01).溃疡愈合时间腔内治疗组为(4.5±3.1)个月,自体静脉转流组为(3.2±2.4)个月,腔内治疗组溃疡愈合时间较自体静脉转流组长(P=0.047).结论 腔内治疗的保肢率与自体静脉转流术相当,尽管通畅率较低,但再次治疗程序简单,创伤小.特别是对于缺乏膝下流出道或合适大隐静脉移植物的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供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接触技术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应用的随机对照试验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比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利用不接触技术和传统技术获取大隐静脉后静脉桥血管的通畅程度.方法 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共70例.随机分为常规技术组(传统大隐静脉取材)及不接触技术组(不接触技术取材).常规技术组34例,其中男16例、女18例,平均年龄(61.6±6.4)岁.不接触技术组36例,其中男16例、女20例,平均年龄(62.2±6.6)岁.结果 70例患者术后1年后均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术(CTA)检查,常规技术组及不接触技术组移植通畅率分别为83/116(71.6%)、113/122 (92.6%).对影响移植物通畅率结果的因素进行logistic分析,显示不接触技术与常规技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接触技术取材大隐静脉,其短期通畅率较传统方法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血液透析患者突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护理
编辑人员丨2023/8/6
总结1例血液透析患者合并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突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护理.护理要点:上腔静脉介入操作后严重并发症的评估;透析期间关注上肢血流量变化,采取干预措施;针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特殊原因进行多学科积极救治;预防下肢股浅动脉-大隐静脉人工血管内瘘术后移植物发生感染等.患者住院23 d后康复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关节镜下全内技术股骨双隧道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总结关节镜下利用全内技术股骨双隧道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于2015年12月至2016年8月期间在上海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骨科住院治疗的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病例, 根据纳入、排除标准, 共有16例 (16膝) 纳入本研究, 男性11例 (68.8%), 女性5例 (31.3%), 平均年龄 (30±6) 岁.回顾性分析手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 (IKDC) 膝关节评分及分级、Lysholm评分、KT2000值、Lachman试验情况、轴移试验情况.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IKDC评分、Lysholm评分、KT2000值行配对样本t检验, Lachman试验情况、轴移试验情况等计数资料行秩和检验或卡方检验.结果16例患者随访时间14~32个月, 平均25.5个月 (22.3, 29.6) 个月.随访期内未出现移植物断裂、TightRope钢板固定失效、血栓性静脉炎、关节感染、隐神经损伤.IKDC评分、Lysholm评分分别由术前的 (67±4) 分、 (63±6) 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 (95±5) 分、 (95±4) 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19.40、16.04, 均为P<0.01).IKDC分级术前A级0例, B级1例, C级1例, D级14例;术后A级13例、B级3例、C级0例、D级0例 (Z=-5.18,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KT2000值术前平均 (5.8±1.3) mm, 优于术后测得平均 (1.2±0.6) mm,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2.24, P<0.01);Lachman试验术前阳性15例、阴性1例, 术后阳性0例、阴性16例;轴移试验术前阳性13例、阴性3例, 术后阳性0例、阴性16例.结论 利用全内技术行关节镜下股骨双隧道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 患者膝关节功能、前直向不稳定、前外侧旋转不稳定的近期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第二动脉桥血管的选择与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3/8/6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20世纪最杰出的外科成就之一.在其50多年的历史中,由于技术上的改进、心肌保护技术的应用、抗血小板和抗胆固醇药物的使用以及对桥血管选择的持续探究,患者的预后愈发理想.搭桥术中桥血管的功能仍然是影响预后最重要的因素,左乳内动脉由于其良好的通畅率而成为首选桥血管.然而,哪一条桥血管是可以成为“第二动脉桥血管”,仍然没有定论.争论包含很多方面,包括单支与双侧乳动脉移植物、桡动脉与大隐静脉移植物、右乳内动脉与桡动脉移植物.本文力求从解剖结构,功能评价和临床进展等方面对常用的动脉移植物进行全面概述,期望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治疗方案的决策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应用他汀类药物与静脉移植失败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仍是治疗终末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首要治疗方法.虽然左乳内动脉是左前降支血运重建的首选,并且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采用一侧或双侧桡动脉作为移植血管材料达到全动脉化CABG[1].早期CABG中需要大量的移植血管,使得自体大隐静脉成为最常用的血管移植材料,但现阶段CABG后5~10年患者数量逐步增加,大隐静脉远期通畅率一直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并且术后第1年静脉移植失败率高达20%[2].CABG后第1年大隐静脉失败的最常见机制是1个月内急性血栓形成及1~12个月内膜增生,1年后动脉粥样硬化为主[3].除了吸烟及高脂血症等众所周知的因素外,大隐静脉还受血管直径、手术技术以及其他因素影响.大隐静脉在术后1、5、10年的通畅率分别是78%、65%以及57%,而左乳内动脉则是93%、90%以及88%,强调了大隐静脉作为移植物的欠缺,从而有通过药物辅助治疗来提升的潜质[2].在这个意义上,他汀类药物因其广泛的调脂能力及多效性成为患者CABG后改善疗效的首选.我们回顾性总结他汀类药物在大隐静脉通畅率中的作用,并且探讨其在大隐静脉生物学中的具体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分站杂交手术与OPCABG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中远期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估行分站式杂交技术(HCR)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术后5年的远期疗效,对比观察同时期行择期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G)手术患者,评价两种方法中远期治疗效果.方法 2010年3月至2013年6月37例患者因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行择期分站式HCR手术(HCR组),治疗顺序均为先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行微创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同组医师完成的148例OPCABG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OPCABG组),随访截至2018年6月.研究终点目标为主要不良心脑血管(MACCE)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术后新发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二次血运重建和脑血管意外等.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基本匹配.HCR组患者共置入72枚药物洗脱支架,均顺利完成左乳内动脉-前降支(LIMA-LAD)旁路移植手术,平均每例患者血管化支数2.9支.OPCABG组患者均完成LIMA-LAD旁路移植术,其他靶血管以大隐静脉为移植物行序贯吻合完成手术,共移植504支旁路血管,平均每例患者血管化支数3.4支.患者平均随访6.3年(5.1~8.2年).HCR组完成随访33例(89%),6例(18%)发生MACCE事件.OPCABG组完成随访130例(88%),19例(15%)发生MACCE事件.两组免除MACCE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CR组81.8%对OPCABG组73.8%,P>0.05).结论 分站式杂交手术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中远期疗效与OPCABG手术的临床效果相当,但手术创伤小、术后早期恢复快、血制品使用少,可在择期、选择性的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中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