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合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的现状及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自1996年Angelini提出复合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HCR),至今已经历20余年发展。HCR结合了外科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内科介入技术优势,在微创条件下既保证了前降支的远期通畅率,又完成了完全再血管化。本文对HCR的历史、概念、类型、患者选择、围手术期抗凝策略、外科技术、与传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和介入支架临床结果对比、HCR现状和展望做系统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冠心病合并心功能不全的治疗策略选择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冠心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相比药物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和介入治疗均是有效的血运重建策略。目前国内外公认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相比介入治疗具有更高优先级、更高的生存率、更低的心肌梗死发生率及再次血运重建率。介入技术发展迅速,面对高龄、复杂和并发多脏器疾病的患者,围手术期的微创性和安全性优势明显。我国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与介入技术发展不平衡,应由包括心内外科等多学科组成的心脏小组讨论决定最佳的治疗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HCR与MICS-CABG在低射血分数非糖尿病冠心病患者的早中期疗效回顾性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杂交冠状动脉再血管化(HCR)与微创多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CS-CABG)在低射血分数非糖尿病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患者的早、中期疗效及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西京医院心血管外科完成的53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0.40,且不合并糖尿病的HCR与MICS-CABG病例,其中36例接受了分站式HCR治疗(HCR组),17例接受了MICS-CABG多支血管旁路移植术(MICS组)。HCR组患者先行左侧肋间小切口左乳内动脉(LIMA)至左前降支(LAD)旁路移植术,1~4周后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LAD以外的冠状动脉病变;MICS-CABG组患者经左侧肋间小切口行多支病变血管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结果:MICS组SYNTAX评分显著高于HCR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MICS组术后24 h肌钙蛋白I、胸腔引流量、输血量和呼吸机通气时间显著高于HCR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随访12个月,两组均无患者死亡,LIMA-LAD移植血管均通畅;且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均比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于低射血分数的非糖尿病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患者,HCR与MICS-CABG均为微创、安全的治疗手段,早、中期疗效满意。如果LAD以外的血管病变适合PCI治疗,HCR应为首选治疗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非体外循环左侧肋间小切口微创与胸骨正中切口多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非体外循环左侧肋间小切口微创与胸骨正中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传统CABG)对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2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十病区住院诊断为多支病变冠心病行CABG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左侧肋间小切口微创CABG(MICS)组和传统CABG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结果,包括术中出血、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术后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停留时间及总住院时间。术中应用即时血流测量技术对旁路血管进行血流测量,比较两组患者旁路血管的平均血流量(MI)和搏动指数(PI)。结果:共纳入444例患者,男351例,女93例,年龄(62.0±8.9)岁。MICS组179例,传统CABG组265例。与传统CABG组比较,MICS组女性比例较低[10.1%(18/179)比28.3%(75/265), P<0.001],年龄较小[(60.7±9.3)岁比(62.8±8.5)岁, P=0.017),其他临床特征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MICS组与传统CABG组患者旁路血管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8±0.74)支比(3.28±0.86)支, P=0.234],但MICS组患者手术时间较传统CABG组长[(5.10±1.09)h比(4.33±0.86)h, P<0.001]。与CABG组比较,MICS组患者术中出血量[500(200,700)ml比700(600,900)ml, P<0.001]、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300(200,400)ml比400(250,500)ml, P<0.001]均较少,术后机械通气时间[15.0(12.0,17.0)h比16.5(12.5,19.0)h, P<0.001]、术后ICU停留时间[18.0(15.0,20.0)h比20.0(16.0,23.0)h, P<0.001]、总住院时间[(12.6±2.7)d比(14.5±3.9)d, P<0.001]均较短。两组患者术后各旁路血管MI和P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主要并发症(包括再次开胸、切口感染、脑卒中)及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与传统CABG比较,MICS是多支病变冠心病患者的一种有益的治疗选择,围手术期结局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冠心病多支病变的临床疗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CS CABG)对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实施手术治疗的147例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冠心病患者,其中69例采用MICS CABG方式治疗(微创组)、78例患者采用传统的开胸手术治疗(传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前后患者血清心肌酶学指标及肾功能指标。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记录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并对其进行生存分析。结果:微创组和传统组患者年龄分别为(66.9±5.8)岁和(68.2±7.0)岁,男性比例分别为60.9%(42例)和51.3%(40例)(均 P>0.05)。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微创组无患者发生中转开胸手术。术前,微创组和传统组患者的血清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尿素氮、血清肌酐(Scr)、肌酐清除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48 h再次复查,微创组的血清cTnI为(3.109±0.664)μg/L,CK-MB为(18.03±3.27)U/L,均低于传统组的(3.438±0.715)μg/L、(20.63±4.28)U/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2年随访中,微创组和传统组的再发心肌梗死、心房颤动、脑卒中、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血栓形成、心源性死亡、MACE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微创组与传统组患者累积MACE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7.39%和26.92%( P=0.171)。 结论:MICS CABG对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冠心病患者的效果较好,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其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对患者心肌功能恢复具有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现状和展望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目前成人心脏外科最常见的手术。虽然静脉仍是目前应用最广的旁路移植材料,但利用左胸廓内动脉建立到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旁路已成为"金标准",对年轻患者应争取使用更多的动脉旁路。体外循环心脏停跳旁路移植可以达到最好的完全心肌血运重建,对不适合胸骨正中切口和体外循环的高危患者,应合理选用非体外循环和各种微创旁路移植技术。采用术中旁路血流测定、术后"快通道"加速康复、强化药物治疗等综合手段,争取将手术风险降到最低,并获得最佳的中远期效果。尽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已经是成熟的外科手术,但仍需要设计更多的大型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为解决临床常见问题提供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SYNTAX积分的冠状动脉病变复杂程度对微创或常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效果影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SYNTAX积分(SS)的冠状动脉病变复杂程度对微创或常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围手术期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安贞医院微创心外中心医疗组接受不停跳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患者共760例。男596例,女164例;年龄28~85岁,平均(60.88±9.36)岁。按手术方式分为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CS CABG)379例(微创组),正中开胸组381例(常规组)。本研究对两种手术方式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进行SS评分分组,进而分别对比高、中、低分值区间两组围手术期数据,初步分析SS各分值段患者接受两种术式的围手术期比较。结果:SS低积分组包括微创组96例,常规组11例;SS中积分组微创组98例,常规组54例;SS高积分组微创组185例,常规组316例。3个区间中SS值微创组和常规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前资料中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CT异常病史、肺疾病、烟酒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数量均明显少于常规组。SS低积分组微创和常规手术时长接近,SS中、高积分组微创手术时长均大于常规组。术后资料中微创组术后第1天引流在SS中、高积分组少于常规手术,在SS低、中积分组住院天数少于常规组。围手术期30天MACCE及辅助设备置入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同等级SS积分对常规CABG或MICS CABG的围手术期临床效果无明显影响,冠状动脉病变的复杂程度并非选择微创或常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的决定性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左胸小切口多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44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左胸小切口多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9年11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脏外科244例行左胸小切口多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97例,女性47例,年龄(62.3±8.7)岁(范围:36~88岁)。经第5肋间长4~5 cm(可延长为8~10 cm)左胸前外侧切口进胸,在非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借助胸壁悬吊装置及心脏固定器,完成升主动脉近端吻合,前降支、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系统的靶血管远端吻合等操作。移植血管数量(2.6±0.7)支(范围:2~5支),其中131例患者移植2支,88例移植3支,24例移植4支,1例移植5支;序贯旁路移植105例,手术结合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复合治疗35例,全动脉化旁路移植62例。术后7 d内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或CT评估旁路血管通畅率,随访记录主要严重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情况,通过Kaplan-Meier法计算1年累积MACCE发生率。结果:无患者中转开胸手术,术中未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或体外膜式氧合。术后切口愈合不良2例,再次手术10例(术后出血6例,切口清创2例,旁路血管问题2例)。术后30 d内10例发生MACCE,包括死亡3例(2例为术后心肌缺血导致恶性心律失常,1例为胸腔穿刺后大出血导致休克),脑卒中3例,非致死性心肌梗死5例。术后早期复查造影旁路血管总体通畅率为96.1%,前降支旁路通畅率为98.6%。随访1~3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2个月),失访率3.7%(9/244),1年累积MACCE发生率为5.6%(95 %CI:4.2%~7.0%)。学习曲线分析显示,各阶段MACCE发生率相近,早期30例后手术时间缩短,旁路支数增加。 结论:左胸小切口多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以实现完全再血管化,近期及中远期效果良好,早期学习曲线不会增加手术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肋间单一切口直视微创多支OPCABG临床效果:倾向性评分匹配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肋间单一切口微创直视多支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的围手术期及近期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期间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十病房同一术者行多支(两支及以上)OPCABG手术335例,其中男257例,女78例,年龄34~84岁,平均(61.35±8.79)岁。按照手术方法分为微创旁路移植组(微创组,100例)和正中开胸旁路移植组(正中开胸组,235例)。为排除混杂因素,利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两组的人口学特征、术前超声心动图、旁路移植数等12项数据进行1:2匹配。匹配后微创组82例,正中开胸组127例。记录患者围手术期和术后1年冠状动脉CTA等临床资料,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围手术期正中开胸组死亡2例,心肌梗死2例,卒中1例;微创组心肌梗死1例,无死亡、卒中发生。两组30天主要终点事件(死亡、心肌梗死、卒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正中开胸组比较,微创组术中乳内动脉使用率更高,术中中转体外循环比例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在再次开胸、新发房颤和机械辅助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微创组手术时间长,而围手术期输血、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明显较正中开胸组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年复查冠状动脉CTA结果显示,两组乳内动脉旁路移植血管、静脉旁路移植血管和移植血管总通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经左侧肋间小切口微创多支OPCABG术是一种安全且创伤小的手术方式,围手术期疗效和近期通畅率与传统正中开胸OPCABG类似,术后出血更少,住院时间更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微创单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单中心505例经验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总结微创冠状动脉外科的术式选择、手术风险、术后并发症和相应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1月至2019年3月期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外科完成的小切口单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505例,其中男381例(75.4%),女124例(24.6%),年龄(61.39±9.79)岁。采用左前外侧肋间切口(MIDCAB)479例,机器人辅助MIDCAB(RA-MIDCAB)21例,胸骨下段小切口(DIMS-CABG)5例。记录并分析患者基本情况、手术数据、术后并发症和处理,以及术后随访结果。因MIDCAB病例占大多数,本研究主要分析MIDCAB组479例患者数据资料。结果:术后死亡1例,死因为心功能衰竭。因出血二次开胸6例,围手术期心肌梗死4例,卒中2例。7例因乳内损伤或胸膜粘连术中转正中开胸;另7例乳内动脉损伤,术中获取右乳内动脉或大隐静脉,续接左乳内动脉,完成血运重建。术后复查冠状动脉CT或造影81例,其中旁路移植血管闭塞8例(9.88%)。完成电话随访405例,患者均生存,生活质量良好,无心脑血管事件。结论:微创单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术前详细评估、术中谨慎操作、充分的应急预案和合理的应对措施可进一步减少并发症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