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黄丹参对高脂饮食诱发的胰腺纤维化大鼠影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大黄丹参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胰腺纤维化大鼠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将40只雄性清洁级SD大鼠,采用随机数表法均分成对照组、模型组、大黄丹参低、中、高剂量组,每组8只;对照组喂以普通饲料,其余4组均喂以高脂饲料连续10周建立胰腺纤维化模型。造模同时,各组以相应药物灌胃,对照组与模型组生理盐水灌胃,造模结束后取材。光镜、电镜观察胰腺形态学和超微结构变化。生化检测血清过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含量。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PCR)及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胰腺C-Jun氨基酸末端激酶(JNK)、葡萄糖调节蛋白(GRP)及半胱氨酸门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12(Caspase-12)信使RNA(mRNA)及蛋白表达。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模型组胰腺形态学和超微结构均可见内质网肿胀、细胞间隙变窄等病理变化,大黄丹参各剂量组均可不同程度改善以上病理变化。大黄丹参中、高剂量组SOD[(24.71±2.35)、(33.80±3.21) U/ml]、GSH含量[(61.41±5.57)、(101.34±17.32) gGSH/L]含量高于模型组(12.77±3.17、32.05±5.59,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黄丹参低、中、高剂量组MDA[(7.10±0.61)、(6.13±0.63)、(5.47±0.57) μmol/L]、TG[(0.43±0.08)、(0.38±0.06)、(0.22±0.03) mmol/L]含量低于模型组(8.27±1.12、0.69±0.13, P<0.01),大黄丹参中、高剂量组TC[(0.58±0.19)、(0.39±0.15) mmol/L]含量低于模型组(1.18±0.44, P<0.05)。大黄丹参中、高剂量组胰腺组织JNK蛋白及mRNA(0.74±0.09、0.69±0.10;0.33±0.04、0.25±0.02)低于模型组(0.99±0.12,1.00±0.00, P<0.05);大黄丹参中、高剂量组P-JNK蛋白(0.50±0.06、0.52±0.13)低于模型组(1.13±0.11, P<0.01);大黄丹参中、高剂量组胰腺组织GRP蛋白及mRNA(0.67±0.13、0.38±0.14;0.51±0.02、0.26±0.02)低于模型组(1.09±0.18、1.00±0.00, P<0.05),大黄丹参中、高剂量组胰腺组织Caspase-12 mRNA(0.68±0.08、0.36±0.06)低于模型组(1.00±0.00, P<0.01);大黄丹参高剂量组Caspase-12蛋白(0.41±0.10)低于模型组(0.95±0.13, 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大黄丹参可通过降低氧化应激,维持内质网应激稳态来抑制胰腺纤维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成药治疗黄疸组方与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基于现有已上市的中成药数据,分析中成药治疗黄疸病的组方配伍与用药规律,为黄疸病中医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描述性统计与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中成药治疗黄疸的基本信息、高频用药、常用药对与配伍组合,利用复杂网络聚类与拓扑参数分析筛选组方配伍网络的潜在药物组方与核心用药。结果:共收集79种治疗黄疸的中成药,以清热、扶正、祛湿剂为主,功效多为清热利湿、清热解毒、利湿退黄;共涉及233味中药,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为茵陈、甘草、柴胡、栀子、黄芩等。关联规则支持度较高的药对为黄芩-茵陈、栀子-茵陈、甘草-茵陈等。基于组方配伍网络得到4个紧密连接的聚类组合,包含23味中药;按度数、紧密度指标筛选得到茵陈、牛黄、红花、甘草、木香、香附、大黄、柴胡、丹参等核心药味。结论:分析发现治疗黄疸的中成药组方用药符合中医经典理论与临床实践,可为中医临床治疗黄疸及相关中成药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及实验验证探讨益气通脉散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及实验验证探讨益气通脉散(人参、丹参、三七、水蛭、土鳖虫、大黄)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的作用机制.方法 (1)通过TCMSP、TCMID、ETCM数据库筛选益气通脉散各中药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OMIM、TTD疾病数据库筛选CIRI疾病相关靶点;通过Venny 2.1 在线平台获得上述靶点的交集靶点,即益气通脉散治疗CIRI的潜在作用靶点.通过Cytoscape 3.7.1 软件构建"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并筛选出益气通脉散治疗CIRI的潜在活性成分.通过STRING 11.0 数据库进行潜在作用靶点的蛋白互作(PPI)分析,筛选核心靶点.通过Metascape数据库对潜在作用靶点进行GO功能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AutoDockTools 1.5.7 软件对关键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2)采用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MCAO/R)术建立CIRI大鼠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益气通脉散低剂量组(0.27 g·kg-1)、益气通脉散高剂量组(1.08 g·kg-1)、尼莫地平组(30 mg·kg-1),每组 10 只.造模前 3 d开始预给药,每日 1 次,连续 7 d.采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mNSS)法对MCAO/R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估;TTC染色法检测脑梗死体积;尼氏染色法观察脑组织神经元受损情况;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炎症因子及氧化应激相关指标;TUNEL染色法检测脑组织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脑组织中Bax、Bcl-2 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1)共得到益气通脉散的 46 个有效活性成分,178 个益气通脉散治疗CIRI的潜在作用靶点.分析出槲皮素、毛地黄黄酮、山柰酚、缬氨酸、尿嘧啶等关键活性成分;TNF、IL-6、STAT3、VEGFA、AKT1、IL-1β、CASP3、TP53、MAPK3、EGFR等核心靶点;潜在作用靶点参与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增殖分化、细胞凋亡等生物过程,涉及cAMP、NF-κB、PI3K-Akt等信号通路.主要活性成分槲皮素、毛地黄黄酮、山柰酚、缬氨酸与TNF、IL-6、STAT3、VEGFA等靶蛋白有较好的结合活性.(2)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P<0.05,P<0.01),脑梗死面积均显著缩小(P<0.01),脑组织缺血坏死区病理变化得到改善,脑组织缺血区神经元数量显著增加(P<0.01),神经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P<0.01),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及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P<0.01),SOD、GSH-Px活性显著升高(P<0.05,P<0.01),脑组织中Bax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1),Bcl-2 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1).结论 益气通脉散可能通过通过减轻炎症及氧化应激反应,抑制细胞凋亡,发挥抗CIRI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大黄-丹参药对对慢性肾衰竭大鼠结肠黏液屏障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研究大黄-丹参药对对慢性肾衰竭(CRF)模型大鼠结肠黏液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7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尿毒清颗粒组(2.5 g·kg-1)和大黄-丹参药对高、低剂量组(生药6.0、3.0 g·kg-1),每组14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5/6肾切除法制备CRF模型.连续ig给药12周后,腹主动脉取血测定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白细胞介素(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剖取残存肾脏和结肠组织,HE和Masson染色观察大鼠肾组织形态学和纤维化改变;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AB-PAS)染色观察结肠黏液层厚度和杯状细胞数量变化;免疫组化观察大鼠结肠组织黏蛋白2(Muc2)阳性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qRT-PCR)法和蛋白免疫印记(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Muc2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Scr、BUN、IL-1β、IL-6和TNF-α水平明显升高(P<0.01);肾组织中肾小球硬化、肾小管扩张,肾间质可见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化,纤维化评分显著增加(P<0.01);结肠黏液层变薄,杯状细胞减少;结肠组织Muc2阳性表达降低,结肠组织Muc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大黄-丹参药对高、低剂量组能显著降低模型大鼠血清Scr、BUN、IL-1β、IL-6和TNF-α水平(P<0.01);肾组织形态明显改善,肾纤维化评分显著降低(P<0.01);结肠黏液层厚度增加,杯状细胞增多;结肠组织Muc2阳性表达升高,结肠组织Muc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 大黄-丹参药对能够有效保护CRF大鼠的残存肾功能,延缓CRF进展;其机制可能与恢复CRF大鼠结肠黏液屏障功能,改善机体炎症状态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补肾健脾方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患者的疗效及对脂联素的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探讨补肾健脾方(主要由黄芪、淫羊藿、山药、丹参、鹿角胶、沙苑子、制何首乌、黄精、葛根、大黄等中药组成)对脾肾两虚型2型糖尿病(T2DM)合并血脂异常患者临床疗效及脂联素(adiponectin,ADP)的影响.[方法]将90例脾肾两虚型T2DM合并血脂异常患者随机分为西药治疗组(简称西药组)、中药治疗组(简称中药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简称联合组),每组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降糖治疗,在此基础上,西药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口服治疗,中药组给予补肾健脾方治疗,联合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补肾健脾方治疗,疗程为8周.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糖脂代谢指标、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血清ADP水平的变化情况,并评价3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结果](1)疗效方面,治疗8周后,西药组、中药组、联合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6.67%(20/30)、90.00%(27/30)、93.33%(28/30),组间比较,中药组和联合组的中医证候疗效均明显优于西药组(P<0.05).(2)中医证候积分方面,治疗后,3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且中药组和联合组对中医证候积分的下降幅度均优于西药组(P<0.05或P<0.01).(3)脂代谢方面,治疗后,3组患者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TC、TG、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H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组间比较,中药组对TC、LDL-C的下降幅度和对HDL-C的升高幅度均不及西药组和联合组(P<0.05或P<0.01).(4)糖代谢方面,治疗后,中药组和联合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FINS、HOMA-IR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或P<0.01),西药组患者仅FPG、2hPG、HOMA-IR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或P<0.01);组间比较,中药组和联合组患者对FPG、2hPG、HbA1c、FINS、HOMA-IR水平的下降幅度均明显优于西药组(P<0.05或P<0.01).(5)脂肪激素方面,治疗后,3组患者的血清AD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且中药组和联合组患者血清ADP水平的升高幅度均显著优于西药组(P<0.05).[结论]补肾健脾方具有一定的调节脂质代谢作用,在改善脾肾两虚型T2DM合并血脂异常患者的临床症状、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升高ADP水平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腑实证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通过数据挖掘分析中医药治疗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腑实证用药规律,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网(VIP)从建库至2022年7月发表的相关文献,用Excel建立数据库,通过SPSS Sta-tistics 26.0进行频数分析和聚类分析、SPSS Modeler 18.0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共检索文献435篇,最终纳人文献92篇,包含方剂96首,涉及中药128味,16个中药类别,治疗患者3 634例.使用频次前10位的中药依次为大黄、瓜蒌、胆南星、枳实、芒硝、石菖蒲、甘草、丹参、水蛭、竹茹;使用频次前4位的中药类别依次是化痰止咳平喘药、泻下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通过聚类分析,得到5个聚类组.当同时符合最小支持度为25%且最小置信度为80%时,关联规则分析得到药对9条,3味药组17条,4味药组9条.结论 目前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腑实证的中医药治疗以化痰通腑为主,并在此基础上合理搭配破血化瘀、泄热醒神等治法选方用药.其核心用药为大黄、瓜蒌、胆南星、芒硝、石菖蒲、枳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基于国家专利数据库研究中药复方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4/1/6
目的:分析国家专利中药复方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用药规律.方法:以国家专利数据库中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中药复方为数据来源,筛选后运用Office Excel 2019建立数据库,再运用IBM SPSS Modeler 18.0、IBM SPSS Statistics 25.0、Cyto-scape 3.7.1、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进行用药频数及性味归经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因子分析、复杂网络图构建、熵层次聚类等.结果:纳入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中药复方专利共97首.高频药物有黄芪(48次,49.48%)、大黄(36次,37.11%)、茯苓(27次,27.84%)、白术(25次,25.77%)、丹参(25次,25.77%)等;功效以补虚类、利水渗湿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为主;药性以温、寒、平为主;药味多甘、苦、辛;归经以肝、脾、肺为主;关联分析共获得32组药对组合;因子分析共得到13个公因子;熵层次聚类算法发现候选处方4首.结论:专利中药复方治疗慢性肾衰竭重在补虚,以温阳利水、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为主要治法,多选择利水渗湿、补气、清热、活血化瘀、补阳等药物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基于NLRP3/CASP1/GSDMD通路探讨益肾通络方抑制糖尿病肾脏疾病小鼠足细胞焦亡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 观察益肾通络方(熟地黄、黄芪、山萸肉、丹参、大黄、鬼箭羽、血竭)对db/db小鼠足细胞及小鼠肾足细胞MPC-5 焦亡的影响,探讨其抑制糖尿病肾脏疾病足细胞焦亡改善足细胞损伤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①体内实验.以db/db小鼠(模型组及各给药组)及同窝对照db/m小鼠(对照组)为研究对象.db/db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 5 组,除模型组外,其余 4 组分别按照每日1.0、2.5、5.0 g/kg剂量给予益肾通络方及 10 mg/kg缬沙坦灌胃,模型组及对照组给予等量蒸馏水.治疗8 周后,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小鼠肾脏组织中足细胞数量与形态变化情况;对肾脏组织进行TUNEL染色,同时利用免疫荧光技术标记足细胞标志蛋白Wilms瘤基因 1(WT-1);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小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ting检测小鼠肾脏组织中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胱天蛋白酶-1(CASP1)、焦孔素D(GSDMD)mRNA及蛋白表达和激活情况.②体外实验.以糖基化终末期产物(AGEs)诱导的小鼠肾足细胞 MPC-5 为研究对象,利用 CCK-8 法及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检测技术,评价细胞成活率及细胞膜完整性;利用Q-PCR、Western blotting检测MPC-5细胞中NLRP3、CASP1、GSDMD的mRNA及蛋白表达和激活情况.结果 ①体内实验.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肾脏足细胞足突出现融合,基底膜明显增厚,肾脏组织TUNEL染色阳性细胞比例增加,WT-1 阳性表达率下降,血清中IL-1β、IL-18 含量增加,NLRP3、CASP1、GSDMD、IL-1β及IL-18 mRNA表达上调,NLRP3 蛋白表达上调,CASP1、GSDMD被激活(均P<0.05);与模型组相比,益肾通络方不同剂量干预后,肾脏组织的足细胞损伤情况缓解,肾脏组织TUNEL阳性细胞明显减少,血清中 IL-1β、IL-18 含量下降,NLRP3、CASP1、GSDMD mRNA 表达下调,NLRP3 蛋白表达下调,CASP1、GSDMD通路蛋白激活被抑制(均P<0.05).②体外实验.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MPC-5细胞活性下降,LDH释放增加,NLRP3、CASP1、GSDMD、IL-1β及IL-18 mRNA表达上调,NLRP3蛋白表达上调,CASP1、GSDMD被激活(均P<0.05);给予益肾通络方作用后,足细胞损伤情况改善,LDH 释放率下降,NLRP3、CASP1、GSDMD mRNA 表达下调,NLRP3 蛋白表达下调,CASP1、GSDMD通路蛋白激活被抑制(均P<0.05).结论 益肾通络方可能通过抑制NLRP3/CASP1/GSDMD信号通路的激活,减少足细胞焦亡的发生,进而发挥改善糖尿病肾脏疾病小鼠足细胞损伤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结肠透析治疗慢性肾衰竭常见证候要素及常用中药的分布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 运用咨询问卷的方式提取结肠透析治疗慢性肾衰竭的常见证候要素及常用中药分布情况.方法 基于前期的文献研究,制订咨询问卷,对全国11家三级甲等医院进行咨询问卷,将结果导入SPSS19.0软件,通过均数、等级和、不重要百分比、变异系数等梳理问卷人员对结肠透析治疗慢性肾衰竭常见的证候要素及常用中药的分布情况,提取结肠透析治疗慢性肾衰竭常见的证候要素与常用中药.结果 本次咨询问卷发放39份,回收39份,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100%;根据统计的证候要素的常见程度,将同时满足均数≥0.8、变异系数≤50%的结果作为结肠透析治疗慢性肾衰竭常见的证候要素,病位类证候要素属脏者有肾、脾、心、肺,属腑者有胃、大肠、膀胱,病性类证候要素属实者有瘀血、湿浊、浊毒、湿热,属虚者有气虚、阳虚、血虚、阴虚;根据常用药的评价情况,将同时满足均数≥1.5、等级和≥60、不重要百分比≤50%、变异系数≤50%作为结肠透析治疗慢性肾衰竭的常用中药,共得出15味单味药,19对常用中药对,其中单味中药大黄、煅牡蛎、蒲公英、丹参,药对中煅牡蛎-大黄、煅牡蛎-蒲公英-大黄、丹参-大黄、蒲公英-大黄、牡蛎-丹参-蒲公英-大黄、丹参-煅牡蛎-大黄的协调程度最高.结论 通过咨询问卷调查,进一步探明了结肠透析治疗慢性肾衰竭常见的证候要素及常用中药,为进一步建立以证候要素为基础的慢性肾衰竭诊断标准提供客观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基于文献数据挖掘探析中医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用药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中医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用药规律.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PubMed、Cochrane图书馆、EMBase数据库建库起至 2022 年 7 月收录的中医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研究文献,建立中药处方数据库,通过频数分析、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及复杂网络分析等方法进行挖掘.结果 共纳入78 首有效处方,涉及中药 133 味,出现频次最高的单味药为大黄;药性以寒、温为主,药味以苦、甘为主,归经以肝、脾经为主;药物功效频次排名前 3位的分别为活血化瘀药、补虚药、清热药;药对组合以大黄-黄连应用最多;聚类分析得到 6 首新方;复杂网络分析结果显示,大黄、郁金、萆薢、莪术、泽泻、姜黄、金钱草、丹参、黄连、鸡血藤、陈皮为网络的核心节点.结论 肝豆状核变性主要病机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治疗多用活血化瘀、清热、利水渗湿、泻下类等中药,虚实夹杂者兼以补虚,为中医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提供诊疗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