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极拳姿势训练联合Bobath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康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探讨太极拳姿势训练联合Bobath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2017 年4 月—2022 年4 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和北京中医医院怀柔医院的120 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Bobath疗法训练,试验组患者接受太极拳姿势训练与Bobath疗法训练,2 组疗程均为4 周.于入组时及治疗4 周后分别进行压力步道测试,分析比较2 组患者全足平衡性、足底力学参数[趾骨区(T1-T5)、跖骨区(M1-M5)、中足区、足跟内侧区(HM)、足跟外侧区(HL)的冲量、触地面积、最大压力峰值、最大压强峰值]及基本时空参数[步长、步宽、步幅、步速、行走支撑时相、足轴角]、临床量表评分[量表包括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Fugl-Meyer评分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Bathel指数(BI)、修订 Rankin 量表(mRS)、脑卒中生活质量量表(SSQOL)]、肌张力Ashworth分级、Brunnstrom分级,并分析2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间的关联性.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 例完成研究.治疗后,试验组的全足平衡曲线更平滑,T2-5 趾与M1、M2 最大压强峰值和T1触地面积均明显增大(P均<0.05),足轴角减小(P<0.05);对照组的全足平衡曲线出现分离现象,M3 触地面积增大(P<0.05),HL触地面积和冲量减小(P均<0.05);2 组步速均增快,患侧支撑相及步态周期均缩短,步长、步幅均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试验组M1 最大压力峰值、步长、步幅均明显大于对照组,M3 触地面积和足轴角明显小于对照组,步速明显快于对照组,患侧支撑相及步态周期均明显短于对照组,Ashworth分级、Brunnstrom患侧下肢分级、mR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FMA下肢评分、Berg评分、BI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太极拳姿势训练联合Bobath疗法能够重新分配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足底压力,有效改善患者平衡能力和步行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近5年太极拳健康促进的研究热点——基于PubMed数据库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PubMed数据库15年太极拳研究论文发展态势,为科研方向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Bicomb 2.0和SPSS 20.0软件对PubMed数据库2002年至2016年论文关键词进行系统聚类和多维尺度分析,生成知识图谱并解读.结果 15年间太极拳运动健康促进研究热点是breast neoplasms(乳腺肿瘤)、depression(抑郁)、stress psychologi-cal(心理压力)、knee osteoarthritis(膝关节炎)、cognition(认知)、cognition disorders(认知障碍)、muscle/skeletal(肌肉/骨骼)、muscle strength(肌肉力量)、physical fitness(身体健康)、aging(老龄化)、gait(步态)、postural balance(姿势平衡)、accidental falls(意外跌倒)、exercise therapy(运动疗法)和Parkinson dis-ease(帕金森病).结论 太极拳运动已作为一种"运动疗法"辅助治疗某些慢性疾病,或对患者进行体质、心理康复训练;同时,其"治未病"功能得到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太极拳练习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作用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基于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探讨太极拳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影响的中枢认知机制.方法:40名非特异性慢性下背痛患者随机分为太极拳组(n=14)、核心训练组(n=13)和对照组(n=13),训练周期为12周,每周3次,每次60分钟.太极拳组练习16个动作组成的陈式太极拳,核心训练组运用瑞士球进行核心稳定训练,对照组不进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实验前后采用视觉图片进行运动想象认知任务,利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测量顶区Pz、额区Fz、中央区Cz、枕区Oz、中央区C3点P300的波幅、潜伏期和疼痛程度判断的行为学变化指标,并同步采用Oswestry功能量表(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进行下背痛失能程度评定.结果:(1)训练后,太极拳组Cz(P<0.05)、Fz (P<0.01)点P300波幅较训练前均明显提高,核心训练组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且太极拳组Fz点P300波幅显著高于核心训练组(P<0.05).(2)训练后,各组各点P300潜伏期无明显变化(P>0.05);太极拳组Oz点P300潜伏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训练后,太极拳组不痛频次增加,非常痛频次减少(P<0.01);太极拳组不痛频次显著高于核心训练组,痛频次显著低于核心训练组(P<0.01).(4)训练后,太极拳组和核心训练组ODI各项分数均降低,且均低于对照组;太极拳组各项得分均显著低于核心训练组(P<0.01).结论:太极拳练习可改善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的症状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从而降低失能程度,且效果优于核心稳定训练.这可能与太极拳练习改变患者对日常易产生疼痛动作的认知加工过程,提高前馈控制,进而增强姿势稳定性,减少对疼痛的感觉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六式太极拳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姿势平衡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观察4周六式太极拳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姿势平衡的影响.方法:将62例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综合康复训练,试验组在综合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六式太极拳训练.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通过Balance Manager平衡测试系统对两组患者进行稳定极限测试、坐-站测试,通过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MA)和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分别评估患者的平衡、下肢功能与步行能力.结果:4周治疗后,稳定极限测试中两组患者向后和患侧的方向控制前后差值的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坐-站测试的重心转移时间和重量对称前后差值的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BBS、FMA和FAC量表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两组患者的BBS、FMA和FAC量表评分前后差值的组间差异不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4周的六式太极拳训练联合常规康复训练较单纯的常规康复训练更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部分姿势平衡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慢性病和功能障碍老年人身体活动的健康效果:系统综述的系统综述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基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分类家族(WHO-FICs)构建身体活动对慢性病和功能障碍老年人健康及健康相关状况的干预效果范畴及架构.方法 运用《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和《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对老年人的健康及健康状况进行系统分析.检索PubMed、CBM、Scopus、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收集建库至2022年8月8日关于身体活动干预对慢性病和功能障碍老年人健康及健康相关状况康复效果的系统综述进行综述.结果 最终纳入系统综述11篇,来自6个国家,共涉及316项相关随机对照试验和28169名参与者,主要包括老龄化、公共健康、康复、身体锻炼等领域.与老年人健康状况相关的疾病主要集中于痴呆、帕金森病、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认知障碍,骨质疏松症、关节炎、肌少症,慢性心力衰竭、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2型糖尿病,慢性肺病.干预方案中,活动形式有平衡、功能和耐力训练、灵活性训练,步行、伸展、上下肢训练、瑜伽、气功、太极拳等,活动频率每周1~7次,活动强度为中度,活动持续时间4周~10年.健康结局涉及降低疾病风险,促进整体认知功能、精神功能、肌肉耐力、心肺耐力、柔韧性等的改善和发展,改善步行、移动、平衡、灵活性、姿势控制等基本动作技能,改善睡眠质量,缓解焦虑,减少压力,增加社会参与和人际互动交流,提升幸福感等.结论 基于WHO-FICs构建了慢性病和功能障碍老年人参与身体活动产生的健康效果的理论架构.老龄化导致的健康及健康相关状况主要涉及认知、心理和精神系统,骨骼肌肉关节系统,心血管系统,代谢系统,呼吸系统.身体活动的干预方案可以分为体适能类、技能类和运动项目类.健康和功能结局主要表现在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改善功能,提高身体活动水平,促进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和福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