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身振动训练在老年人步态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步态稳健是老年人保持日常基本身体活动的基础,全身振动训练可以帮助改善老年人步态问题.全身振动训练通过多方面机制来改善老年人步态,包括改善肌力下降和肌少症、改善骨质疏松症、提高平衡能力、增强姿势控制、缓解慢性病患者的步态后遗症等方面,本文旨在探讨全身振动训练在改善老年人步态研究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工作者运用新型锻炼方法促进老年人身体健康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影响老年人平衡能力的主要因素及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跌倒多发于老年人群体,我国老年人的年跌倒发生率约为20.8%,已成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因伤致死的首位原因,平衡能力是老年人维持身体姿势的重要能力,良好的平衡能力有助于预防老年人跌倒。因此有必要了解影响老年人平衡能力的感觉输入、中枢整合和运动输出因素及其发生机制,帮助医务工作者更好地认识平衡能力在老年人跌倒中的作用,及时准确干预,有效降低老年人的跌倒风险和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艾地苯醌对帕金森病运动及非运动症状改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的具有静止性震颤、行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等特征性运动症状和嗅觉障碍、睡眠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及精神、认知障碍等非运动症状为表现的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改善相关症状对于治疗PD具有重要意义。艾地苯醌(IDBN)为智能促进药,对脑功能代谢和脑功能障碍有改善作用,还可用于治疗与氧化压迫有关的中枢神经系统退化疾病,已有相关研究发现IDBN对治疗PD有一定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动态脊柱支撑机器人在脊髓损伤后躯干控制评定中的初步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动态脊柱支撑机器人在脊髓损伤患者坐位躯干控制能力评估中的初步应用。方法:于2022年10月至2022年12月招募20例依赖轮椅的脊髓损伤患者。所有患者穿戴动态脊柱支撑机器人完成坐位躯干抗阻测试,嘱患者在躯干左、右、前、后4个方向施加外力的情况下维持直立坐位1 min,评测指标为反映压力中心(COP)摆动情况的8个参数(包括COPx均速、COPy均速、COPx标准差、COPy标准差、包络面积、摆动轨迹长度、平均频率、平均幅值)以及最大自主收缩(MVC)力矩。采用动态脊柱支撑机器人、躯干控制测试(TCT)、Tinetti平衡与步态量表(Tinetti量表)、改良功能性前伸测试(mFRT)和脊髓独立性评定量表第3版(SCIM-III)进行评估。分析动态脊柱支撑机器人抗阻测试结果与TCT量表、Tinetti量表、mFRT和SCIM-III所得结果的相关性。结果:共20例患者完成左、右向抗阻测试,11例患者完成前、后向抗阻测试。左向抗阻测试中,COPx标准差、COPy标准差、包络面积和MVC与TCT、Tinetti、mFRT、SCIM-III呈低到高度相关(| r|=0.474~0.739, P<0.05);右向抗阻测试中,COPx均速、MVC与TCT、Tinetti、mFRT、SCIM-III呈低到高度相关(| r|=0.461~0.740, P<0.05);前向抗阻测试中,MVC与TCT、mFRT、SCIM-III呈中度相关(| r|=0.632~0.672, P<0.05);后向抗阻测试中,MVC与TCT、mFRT呈中度相关(| r|=0.627~0.672, P<0.05)。 结论:采用动态脊柱支撑机器人可以有效评测脊髓损伤患者的反应性姿势控制能力和功能独立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延续性护理管理的针灸联合肢体功能锻炼对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延续性护理管理的针灸联合肢体功能锻炼对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7年9月—2019年7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30例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联合肢体功能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和延续性护理。比较两组中医症状积分、神经功能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姿势控制量表(PASS)得分及6 min步行距离。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各维度得分及神经功能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观察组患者FMA上、下肢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观察组患者PASS得分高于对照组,6 min步行距离多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基于延续性护理管理的针灸联合肢体功能锻炼能够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与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肢体平衡控制能力,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全身振动训练在老年人步态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步态稳健是老年人保持日常基本身体活动的基础,全身振动训练可以帮助改善老年人步态问题。全身振动训练通过多方面机制来改善老年人步态,包括改善肌力下降和肌少症、改善骨质疏松症、提高平衡能力、增强姿势控制、缓解慢性病患者的步态后遗症等方面,本文旨在探讨全身振动训练在改善老年人步态研究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工作者运用新型锻炼方法促进老年人身体健康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阈值压力负荷吸气肌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呼吸肌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阈值压力负荷吸气肌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帕金森病患者48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阈值压力负荷训练器进行吸气肌训练。阈值压力负荷吸气肌训练每周训练5 d,连续训练8周。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吸气肌功能[包括超声评估膈肌的活动度和厚度,以及最大吸气压(MIP)]、平衡功能[包括躯干损伤量表(TI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姿势稳定极限(LOS)和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和步行功能[包括10米步行测试(10MWT)和动态步态指数(DGI)]评定。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膈肌活动度、厚度和MIP均较组内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膈肌活动度、吸气末厚度和MIP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TIS评分、BBS评分、LOS和TUGT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TIS评分、BBS评分、LOS和TUGT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10MWT和DGI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10MWT和DGI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观察组治疗前、后的MIP差值与其TUGT差值( r=-0.651)、10MWT差值( r=-0.501)均呈显著负相关( P<0.01)。 结论:阈值压力负荷吸气肌训练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可显著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吸气肌力量、膈肌活动度和厚度,从而进一步地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尾侧未定带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尾侧未定带脑深部电刺激术(cZI-DBS)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应用cZI-DBS治疗的10例运动障碍性疾病患者(包括4例震颤为主的帕金森病患者和6例特发性震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和Fahn-Tolosa-Marin震颤评定量表(FTMTRS)评分对患者手术前、后的运动症状进行评估,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的运动症状评分,并统计运动症状的改善率;术后行头颅CT检查判断电极的位置及排除脑梗死和出血等并发症。结果:4例帕金森病患者手术前、后的UPDRS-Ⅲ、震颤、僵直和运动迟缓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其术后改善率分别为(61.9±11.8)%、(66.9±9.0)%、(61.2±16.2)%和(57.2±14.4)%。6例特发性震颤患者手术前、后的FTMTRS、静止性震颤、运动性震颤和姿势性震颤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其术后改善率分别为(64.8±23.1)%、(77.9±10.2)%、(62.4±26.2)%和(70.4±13.4)%。10例患者中,3例术后出现一过性肢体麻木,1例出现头痛,于1周之内症状消失;所有患者未出现构音障碍、出血、梗死和平衡障碍等严重并发症。10例患者于术后1个月开机时的CT检查显示,所有患者的电极位置未见明显偏移。 结论:初步观察发现,cZI-DBS可以改善以震颤为主的帕金森病和特发性震颤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且手术并发症较少,其方法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核心肌力训练联合水中行走训练对老年人身体姿势控制能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核心肌力训练联合水中行走训练对老年人身体姿势控制能力的影响。方法:筛选身体平衡能力较差的男性老年对象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2组老年对象均给予核心肌力训练(包括蹬伸训练、团身收腿训练、后仰训练、平板支撑、臀行训练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水中行走训练。于训练前、训练9周后对比评测2组老年对象身体姿势控制能力指标及身心感受满意度情况。结果:经9周训练后2组老年对象各项身体姿势控制能力指标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均 P<0.05);并且观察组动态平衡能力指标[(25.72±6.05)s]、蛇形行走时长[ (23.50±5.11)s]、踏出走道总次数[(9.12±2.85)次]及身心感受满意度(57.69%)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核心肌力训练联合水中行走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老年人群身体姿势控制能力,对提高其运动功能及预防跌倒有益,该联合疗法值得在老年人群中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上胸弯、主胸弯矫正率对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术后肩平衡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上胸弯和主胸弯矫正率对Lenke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术后肩平衡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1月接受后路矫正手术治疗且随访6个月以上的50例AIS患者资料,男12例,女38例;年龄中位数为15岁(14,16)岁(范围13~18岁)。根据锁骨角绝对值>2°、2.5°、3°为肩失衡标准,将患者分为术后肩平衡组与肩失衡组,测量术前、术后以及末次随访时主胸弯Cobb角、上胸弯Cobb角、锁骨角(clavicle angle,CA)等,并计算上胸弯柔韧性、主胸弯柔韧性、上胸弯矫正率、主胸弯矫正率等指标。对肩平衡组与肩失衡组患者的相关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并与术后肩平衡、末次随访肩平衡进行相关性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进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对术后肩失衡、末次随访肩失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50例患者随访时间中位数18个月(11,24)个月(范围6~36个月)。按三种标准判断肩平衡,术后肩失衡组患者上胸弯矫正率均明显低于肩平衡组。在CA绝对值>2°和2.5°的肩失衡标准下,术后主胸弯矫正率均存在明显差异,且肩平衡组术后主胸弯矫正率大于肩失衡组。无论是哪种肩失衡标准下均发现术后上胸弯矫正率、主胸弯矫正率、主胸弯与上胸弯矫正率比值均与术后肩平衡相关。仅在CA绝对值>3°分组中未发现术后主胸弯矫正率与术后肩平衡的相关性。且三种肩失衡标准下上胸弯矫正率与肩平衡的相关性更明显( P<0.01),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上胸弯矫正率是术后肩平衡的独立保护因素( P<0.05)。当主胸弯矫正率/上胸弯矫正率<1.5时可以获得较好的术后肩平衡。但在末次随访中三种肩失衡标准下的分组均未显示矫正率与末次随访肩平衡的相关性。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CA是末次随访肩失衡的危险因素。 结论:Lenke1型AIS患者上胸弯矫正率、主胸弯矫正率及其比值与术后肩平衡有相关性,上胸弯和主胸弯矫正量相匹配可以保证术后肩平衡,术后上胸弯矫正量可能是术后肩平衡的保护因素。但对于远期肩平衡,上胸弯与主胸弯矫正率的影响不明显,而上胸弯加重、躯干倾斜、腰弯加重等代偿因素将产生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