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脑间歇性θ短阵脉冲刺激联合物理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和步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小脑间歇性θ短阵脉冲刺激(iTBS)联合物理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和步态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偏瘫患者3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6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前治疗组行健侧小脑iTBS治疗,对照组给予相同部位伪刺激,iTBS每日治疗1次,每次治疗200 s,每周6次,连续治疗3周。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和出院3周后(随访时)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估。主要观察指标包括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动摇总轨迹长和X轴最大动摇径,用于评估2组患者的平衡功能和重心转移能力。次要评估指标有采用10 m步行时间测试(10MWT)和Tinetti步态评估量表(POMA-G)评估2组患者的步行能力;采用简化的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E)评估2组患者下肢的运动功能;采用Barthel指数(BI)评估2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3周后和随访时,对照组患者的BBS评分分别为(41.38±5.33)分和(42.19±5.55)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 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3周后和随访时的BBS评分、动摇总轨迹长和X轴最大动摇径较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同时间点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3周后和随访时,对照组患者的POMA-G评分、FMA-LE评分和BI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 P<0.05)。治疗3周后和随访时,治疗组患者的10MWT、POMA-G评分、FMA-LE评分和BI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 P<0.05),且其治疗3周后的POMA-G评分、10MWT和随访时的10MWT和BI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小脑间歇性θ短阵脉冲刺激联合物理治疗可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后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态,分析其可能的机制与小脑间歇性θ短阵脉冲刺激可调节小脑-丘脑-大脑皮质环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三维运动平台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三维运动平台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35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地面平衡训练,干预组在常规康复基础上进行三维运动平台训练。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Gait Watch三维步态分析系统、de Morton活动指数(DEMMI)、改良Bartherl指数(MBI)评估2组患者的步态、转移和步行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步长、步速、步频、患侧站立相百分比、双支撑期百分比、DEMMI评分、M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干预组步长[(42.26±3.06)cm]、步速[(38.49±2.05)cm/s]、步频[(52.40±3.10)次/分]、患侧站立相百分比[(69.91±2.90)%]、双支撑期百分比[(17.06±1.75)%]、DEMMI评分[(49.49±4.53)分]、MBI评分[(68.57±7.23)分]较对照组改善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三维运动平台训练能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低频共振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低频共振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6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低频共振训练组、高频振动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22例。研究全程共有4例病例脱落,最终62例纳入统计分析,即低频共振训练组22例、高频振动训练组20例、对照组2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运动训练,训练强度遵循个性化原则;采用德国SVG公司的Wellengang振动治疗仪(型号Excellence)进行全身振动训练。低频共振训练组、高频振动训练组和对照组(常规运动训练组)治疗频率分别为7、15和1 Hz,每次训练1 min,坐位休息1 min,5个循环,每日2次,每周治疗5 d,共治疗40次。分别于训练前(治疗前)和训练40次后(治疗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起立-行走测试(TUGT)、10 m步行测试(10MWT)、步长、步频、步速等参数指标对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进行评估和分析。结果:训练前,3组患者BBS、TUGT、10MWT、步长、步频、步速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频率训练后,上述参数均不同程度改善,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组间比较,低频共振训练组各参数指标改善均优于其余二组( P<0.05),高频振动训练组亦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7 Hz低频共振训练能更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应用Catwalk步态分析系统评价经颅脉冲电刺激对MCAO模型大鼠运动功能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应用Catwalk步态分析系统评价经颅脉冲电刺激(tPCS)对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偏瘫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法建立右侧大脑局部缺血再灌注脑卒中模型大鼠24只,然后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经颅脉冲刺激组(tPCS组),每组8只。术后2 d开始tPCS干预,干预7 d,每天20 min。在造模后1 d观察模型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造模前1 d、造模后1、9 d用catwalk步态系统采集步态行为数据。结果:造模9 d后,tPCS组Bederson评分为(1.50±0.53)分,较组内造模1 d后和模型组造模9 d后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造模1 d后,模型组和tPCS组患侧肢体的爪印与玻璃的平均接触面积、肢体摆动速度、步幅长度、肢体速度、摆动时间、平均运行速度和站立时间与组内造模1 d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造模9 d后,tPCS组偏瘫侧的左前肢站立时间、脚掌与玻璃接触面积和左后肢站立时间均显著优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tPCS可以促进缺血再灌注大鼠偏瘫侧前后肢步态功能的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功能性电刺激联合电针拮抗肌治疗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四通道功能性电刺激(FES)联合电针拮抗肌治疗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患者分为对照组、电刺激组及观察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电刺激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四通道FES治疗,观察组则给予四通道FES及电针拮抗肌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对3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包括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定、步态时空参数(包括步频、步幅、患侧支持相、患侧摆动相)及肌电检查等。结果:治疗4周后3组患者CS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0.05),并且观察组CSI评分[(7.9±2.5)分]亦显著低于电刺激组及对照组[分别为(8.4±2.4)分和(10.1±2.7)分]( P<0.05);治疗后3组患者各项步态时空参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并且观察组改善幅度均明显优于电刺激组及对照组( P<0.05);治疗后3组患者偏瘫侧下肢H反射潜伏期较治疗前明显延长( P<0.05),Hmax/Mmax比值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0.05),并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分别为(30.39±1.96)ms和(0.36±0.11)]亦显著优于电刺激组及对照组水平( P<0.05)。 结论:四通道FES联合电针拮抗肌治疗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患者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改善患者踝关节痉挛病情和步态,提高踝关节稳定性及步行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脑膜瘤18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和诊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1年9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8例脑膜瘤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9例;患儿的中位年龄为11.5岁,范围在4~17岁。8例患儿首发症状为头痛呕吐,5例癫痫,3例偏瘫,1例步态不稳,另有1例为体检时发现。2例患儿入院前明确合并神经纤维瘤病,其余患儿无特殊既往史。总结18例患儿的术前诊断、影像学表现、肿瘤部位及切除程度、手术情况、组织学病理结果。以"脑膜瘤"及其英文"meningiomas""meningeal tumors"为关键词,检索于2000年1月至2022年6月发表并收录于万方、中国知网、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Google Scholar等数据库的相关文献,并行文献复习。结果:本组18例患儿中术前17例行头颅磁共振检查,除6例误诊为其他肿瘤外,其余患儿诊断为脑膜瘤;肿瘤位于幕上15例,幕下3例。18例患儿中16例接受开颅手术,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全切11例,次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1例。16例患儿术后肿瘤病理显示均为脑膜瘤,其中WHO分级Ⅰ级8例,Ⅱ级6例,Ⅲ级2例。术后15例接受随访6~126个月,1例复发,1例死亡,其余无肿瘤进展。最终检索到9篇符合标准的文献,结合本组18例患儿,共345例患儿,其中男189例,女性156;合并神经纤维瘤病38例;肿瘤位于幕上228例,幕下67例,其他部位50例;肿瘤全切率为59.7%(206/345),其中WHO分级Ⅰ级、Ⅱ级、Ⅲ级分别占比为72.1%(248/344)、20.9%(72/344)、7.0%(24/344),肿瘤复发率为29.0%(75/259),死亡率为8.9%(23/259)。结论:脑膜瘤是一种罕见的儿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与成人相比,其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病理特点等有所不同且多变,WHO分级Ⅱ级、Ⅲ级肿瘤占比高,手术是治疗的主要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下肢矫正带对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行走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而又最复杂的运动之一 [1]。我国每年新增脑卒中患者超过300万,大部分脑卒中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偏瘫,其中下肢运动障碍直接影响了患者的步行功能 [2]。研究发现,50%~80%的脑卒中患者在发病6个月后存在异常步态 [3],主要是偏瘫步态,典型表现为步行时骨盆上提、下肢外转外旋、膝过伸、足下垂等 [4]。脑卒中偏瘫步态患者长期在异常模式下行走容易引起韧带损伤,进而导致疼痛,并可增加跌倒的风险,严重影响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电针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效果。方法:选取浙江省医疗健康集团杭州医院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电针治疗。比较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口眼歪斜、感觉障碍、肢体麻木)、步态时间-空间参数[10 m最快步行速度(10 m MWS)、跨步长、步频]、肢体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Fugl-Meyer量表(FMA)]、生活质量[脑卒中病人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估变化。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口眼歪斜[(2.15±0.63)分比(1.12±0.71)分、(2.14±0.60)分比(1.65±0.74)分]、感觉障碍[(2.45±0.23)分比(1.32±0.73)分、(2.46±0.25)分比(1.88±0.63)分]、肢体麻木[(1.89±0.73)分比(1.04±0.53)分、(1.88±0.67)分比(1.42±0.48)分]各项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同一时间对照组( t=3.691、4.147、3.795,均 P<0.001);两组患者10 m MWS[(0.34±0.15)m/s比(0.53±0.21)m/s、(0.33±0.15)m/s比(0.42±0.16)m/s]、跨步长[(61.54±16.04)cm比(78.93±20.48)cm、(59.80±17.35)cm比(69.68±18.32)cm]、步频[(65.52±10.98)步/min比(78.12±12.04)步/min、(63.10±10.89)步/min比(71.15±9.28)步/min]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且研究组明显优于同一时间对照组( t=2.976、2.404、3.274,均 P=0.001);两组患者MBI[(44.94±3.29)分比(75.27±3.56)分、(43.32±4.51)分比(64.51±3.95)分]、FMA[(52.36±6.89)分比(73.20±5.24)分、(52.35±6.79)分比(61.97±4.88)分]、SS-QOL[(9.42±1.95)分比(15.69±1.78)分、(9.24±2.32)分比(13.65±1.96)分;(8.97±2.58)分比(19.52±1.35)分、(9.48±1.77)分比(16.20±1.72)分;(12.32±2.56)分比(25.26±2.45)分、(12.41±2.50)分比(18.20±2.44)分;(13.03±3.16)分比(20.07±2.67)分、(12.49±2.77)分比(16.60±2.78)分;(5.98±1.23)分比(12.30±1.36)分、(5.99±1.21)分比(8.25±1.37)分]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研究组明显高于同一时间对照组( t=14.451、11.200、5.502、10.843、14.581、6.429、14.983,均 P<0.001)。 结论:电针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可有效改善其症状及肢体功能,提高患者步态及生活质量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摆动相髋关节运动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摆动相时髋关节的运动特征及代偿方式。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30例纳入观察组,采用配对设计方案,招募30例健康者纳入对照组。采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比较观察组偏瘫侧与对照组相应侧(与观察组相匹配)髋关节及踝关节的运动学参数,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观察组踝关节最大跖屈角度与髋关节角度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偏瘫侧髋关节最大外展角度、最大外旋角度明显增加;髋关节最大伸直角度、最大屈曲角度、最大内收角度和最大内旋角度明显减小;髋关节矢状面、冠状面、水平面关节活动度均明显减小( P<0.05);踝关节最大背屈角度、矢状面关节活动度均明显减小( P<0.05)。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观察组偏瘫侧摆动相时踝关节最大跖屈角度与髋关节最大屈曲角度( r=0.464, P=0.01)、最大外旋角度( r=0.483, P=0.007)、矢状面关节活动度( r=0.416, P=0.022)均具有正相关性,与髋关节水平面关节活动度( r=-0.364, P=0.048)具有负相关性。 结论: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在摆动相时其髋关节运动特征在三维平面中均发生了显著改变;随着足下垂严重程度的不同,其髋关节代偿方式也发生相应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指导下的步行稳定性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指导下的步行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山东省菏泽市立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7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34例、对照组33例。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减重平板步行训练,试验组给予镜像视觉反馈疗法联合减重平板步行训练,训练时间8周。训练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平衡量表(FM-B)、Berg平衡量表(BBS)、Tinetti步态评估量表(TGA)、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脑卒中专用生命质量量表(SS-QOL)评估2组患者肢体平衡功能、肢体运动功能、生命质量。结果:2组患者训练前FM-B、BBS、TGA、SS-QOL、FAC评分(或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患者训练后FM-B、BBS、TGA、FAC评分(或分级)分别为(11.35 ± 1.32)分、(47.33 ± 6.20)分、(9.32 ± 1.12)分、(3.54 ± 0.61)级,对照组分别为(9.86 ± 1.25)分、(42.14 ± 6.35)分、(8.25 ± 1.32)分、(3.15 ± 0.54)级,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2.768~4.741, P<0.05)。试验组患者训练后SS-QOL中精力、活动能力、情绪、自理能力、思维、上肢功能评分及总分分别为(10.31 ± 1.43)、(21.46 ± 4.45)、(17.64 ± 3.36)、(17.32 ± 3.15)、(16.23 ± 2.21)、(159.11 ± 16.34)分,对照组分别为(8.46 ± 1.21)、(17.32 ± 3.24)、(15.35 ± 3.11)、(14.78 ± 2.32)、(8.45 ± 1.25)、(13.45 ± 1.54)、(141.65 ± 17.24)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2.893~7.096, P<0.05)。 结论: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指导下的步行稳定性训练有助于恢复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平衡功能及运动功能,改善其生命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