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UPLC-Q-TOF-MS和多元统计分析樟帮米泔水漂白术漂制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研究樟帮米泔水漂白术漂制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为白术漂制工艺的合理制定及炮制机制的阐释提供参考.方法 以白术生品及其5个不同漂制阶段的漂制品(第1、2阶段漂制品分别为生品用9倍量米泔水各漂12、24 h;第3~5阶段漂制品分别为生品先用9倍量米泔水漂24 h,再用9倍量清水各漂12、24、48 h,漂洗温度均为26℃)为研究对象,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检测其化学成分,以0.1%甲酸水溶液(A)-乙腈(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0~5 min,5%~30%B;5~14 min,30%~60%B;14~23 min,60%~70%B;23~31 min,70%~95%B;31~32 min,95%~5%B;32~35 min,5%B),柱温 40 ℃,进样量 2 μL,流速 0.3 mL·min-1;运用电喷雾离子源(ESI),在正离子模式下进行扫描并采集质谱数据,扫描范围m/z 50~1 250;利用PeakView 1.2进行数据分析,结合对照品、chemicalbook数据库及相关文献对白术生品及其5个不同漂制阶段漂制品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质谱数据通过MarkerView1.2软件归一化处理后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找出差异化合物,分析差异化合物的相对含量随漂制时间不同的变化规律.结果 从白术生品及其5个不同漂制阶段漂制品中共鉴别出55个化学成分,包含白术内酯Ⅰ、Ⅱ、Ⅲ等在内的40个共有成分.其中,从白术生品、第1~5阶段漂制品中分别鉴别出了 53、47、49、49、44、46个成分.与白术生品比较,漂制过程中新增了 vitexin和dihydrosyrindine 2个成分,未检测到聚-L-组氨酸、尿苷等 9 个成分,而 9-hydroxy-7-oxo-7H-furo[3,2-g]chromen-4-ylβ-D-glucopyranoside、4-octylbenzoic acid 等 4个成分在漂制过程中呈消失-出现的变化趋势.多元统计分析筛选出18个差异化合物,其中白术内酯Ⅰ、Ⅱ、Ⅲ这3个差异化合物的相对含量随着漂制时间的延长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且都是生品中为最低,第3阶段漂制品中为最高.结论 漂制辅料(清水和米泔水)和漂制时间是白术漂制过程中化学成分产生动态变化的主要原因.漂白术饮片若以白术内酯Ⅰ、Ⅱ、Ⅲ为指标性成分和药效成分,则白术合理的漂制工艺为:白术生品先用9倍量米泔水漂24 h,再用9倍量清水漂12 h.该实验可为樟帮特色米泔水漂白术炮制科学内涵的阐释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UPLC-Q-TOF-MS技术结合网络药理学探讨泻肺利水方治疗心力衰竭的物质基础及可能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泻肺利水方治疗心力衰竭的有效成分及其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分析鉴定泻肺利水方的活性成分。通过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进行药物靶点预测,并在GeneCards、DisGENET和TTD数据库收集疾病靶点,将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取交集,采用STRING数据库构建PPI网络,筛选核心靶点,将核心靶点导入DAVID数据库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将药物成分与对应的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鉴定泻肺利水方10个活性成分,采用网络药理学筛选得到泻肺利水方治疗心力衰竭的潜在活性成分8个,所对应相关作用靶点160个,疾病相关靶点共收集到1 305个,两者交集靶点51个,17个核心靶点。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泻肺利水方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蛋白结合、ATP结合、凋亡过程的负调控VEGF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通路等途径相关。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汉黄芩素与ESR1,毛蕊异黄酮与ESR1,以及槲皮素与AKT1、EGFR、IL2、ABCB1均显示较好的结合活性。结论:泻肺利水方可能通过作用于ESR1、AKT1、EGFR等靶点,通过多条通路发挥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人参不同药用部位皂苷类成分差异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人参不同药用部位(人参、人参叶、人参花)中皂苷类成分的差异性,为其质量评定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高分辨质谱(UFLC-Triple-TOF-MS/MS)分析人参、人参叶、人参花中皂苷类成分含量,采用SynergiTM Hydro-RP 100 A柱,0.1%甲酸水溶液(A)-乙腈(B)为流动相,通过主成分分析法(PCA)分析样品分组情况,以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PLS-DA)分析不同药用部位化学成分差异。结果:人参、人参叶、人参花的代谢组分具有明显差异,共得到10个差异化学成分,且具有不同的变化规律。结论:人参不同药用部位化学成分存在明显差异,可为人参的进一步研究与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UPLC-Q-TOF-MS结合化学识别模式的皖贝母指纹图谱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建立皖贝母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PLC-Q-TOF-MS)的指纹图谱及化学计量分析模式,为其质量评价及标准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采用CORTECS C 18色谱柱(4.6 mm×150 mm,2.7 μm),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和10 mmol/L甲酸铵水溶液进行梯度洗脱,流速0.4 ml/min,进样量为2.0 μl。采用中药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年版)对9批皖贝母样品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评价,通过液相色谱-质谱技术进行定性分析,并结合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正交最小偏二乘-判别分析进行整体质量评价。 结果:建立了不同批次皖贝母的指纹图谱,并确定了21个共有峰,初步指认出12个共有峰。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正交最小偏二乘-判别分析可将9批皖贝母聚为3类。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皖贝母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方法灵敏度高、专属性强,可较好体现皖贝母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从而为皖贝母的质量评价及标准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上海市城郊孕妇新烟碱类杀虫剂及其代谢物暴露水平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2021年于上海市城郊选取151名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年龄、孕周、家庭年总收入、文化程度和二手烟接触情况)并采集随机尿液。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测定尿液中8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和4种代谢物浓度。比较不同特征孕妇间新烟碱类杀虫剂及其代谢物检出率和浓度差异,分析尿液新烟碱类杀虫剂检出相关因素。结果显示:93.4%(141份)的尿样中至少检出一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去甲基啶虫脒、噻虫胺、噻虫嗪和去甲基噻虫胺检出率较高,分别为78.1%(118份)、75.5%(114份)、68.9%(104份)和44.4%(67份)。全部新烟碱检出浓度中位数为2.66 μg/g。去甲基啶虫脒检出浓度最高,检出浓度中位数为1.04 μg/g。30~44岁组孕妇尿液中吡虫啉及其代谢物检出率较低[ OR(95% CI):0.23(0.07~0.77)],家庭人均年收入≥10万元的孕妇尿液中噻虫胺及其代谢物检出率较高[ OR(95% CI):6.15(1.56~24.28)]。上海市城郊孕妇普遍暴露于新烟碱类杀虫剂及其代谢物,存在潜在健康风险,而且孕妇年龄和家庭收入是潜在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生儿败血症代谢物群特点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er,UHPLC/Q-TOF-MS)技术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前瞻性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为败血症组,选择同期门诊体检的健康新生儿为对照组,取患儿入院第1天/体检当天的静脉血标本,采用UHPLC/Q-TOF-MS技术进行代谢组学分析,探讨败血症患儿代谢产物特点。结果:共纳入败血症组20例,对照组10例。败血症组患儿血苯丙氨酸、法尼基焦磷酸、6-磷酸葡萄糖、乳糖、4-羟基甲苯丁酰胺、伊洛前列素、顺式8,11,14,17-二十碳四烯酸、皮质酮、雌三醇3-硫酸盐16-葡糖醛酸、苯乙酰胺、血氧烷B2、二氯二甲基二乙胺共12种代谢产物高于对照组( P<0.05),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对这些代谢物进行可信度分析,得到7种可信度较高的代谢物,分别为4-羟基甲苯丁酰胺、皮质酮、雌三醇3-硫酸盐16-葡糖醛酸、法尼焦磷酸、6-磷酸葡萄糖、苯乙酰胺、苯丙氨酸。 结论: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代谢产物明显异常,4-羟基甲苯丁酰胺、皮质酮、雌三醇3-硫酸盐16-葡糖醛酸、法尼基焦磷酸、6-磷酸葡萄糖、苯乙酰胺、苯丙氨酸7种代谢物水平明显升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活动性结核病血浆代谢性生物标志物筛选及诊断效能评价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筛选对结核病诊断有辅助意义的代谢性生物标志物。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的临床研究。随机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上海市肺科医院和上海市东方医院的102例结核病患者[男49例,女53例,年龄为40.0(24.0,48.5)岁]、100例就诊于上海市东方医院经结核分枝杆菌γ干扰素释放试验(TB-IGRA)检测为阳性者[男55例,女45例,年龄为44.0(37.0,52.0)岁]和96名健康体检者[男55例,女41例,年龄为43.0(32.2,52.8)岁]。采用UPLC-Q-TOF/MS技术分别检测其血浆中的小分子代谢物,结合多元统计方法变量投影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ce Projection,VIP)及单变量统计分析 t检验方法筛选活动性结核病患者血浆中主要的差异代谢物,并对代谢差异物进行单变量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分析,计算曲线下面积值及用于结核病诊断的特异度和敏感度。 结果:所有样本检测得到10 266个变量,经人类代谢组数据库检索定性,初步鉴定出1 153种物质。3组样本两两比较后,将同时满足VIP>1和 P<0.05的差异代谢物绘制韦恩图,得到的交集中含有38种主要差异代谢物。ROC曲线评估38个主要差异代谢物对活动性结核病的诊断效能,发现乳酸、多巴胺、9-十五碳烯酸及12,13-二羟基亚油酸在诊断活动性结核病时,其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92、0.98、0.94和0.94,特异度均大于90%,敏感度均大于80%,4种代谢标志物联合诊断活动性结核病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均为94%。 结论:筛选出的4种代谢标志物乳酸、多巴胺、9-十五碳烯酸及12,13-二羟基亚油酸对结核病的诊断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穿心莲内酯延缓急性胰腺炎相关肾损伤的代谢组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穿心莲内酯(AG)对AP相关肾损伤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32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P组、AG治疗组和AG对照组。AP组采用腹腔注射左旋精氨酸联合脂多糖的方法制备AP模型,AG治疗组在制模前8 h静脉注射AG注射液,对照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AG对照组在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前8 h静脉注射AG注射液。采集小鼠眼内眦静脉血,检测血清淀粉酶、肌酐、尿素氮水平;取胰腺和双肾组织,应用比色法检测胰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光镜下观察小鼠胰腺及肾组织病理变化并进行病理评分;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系统进行肾组织代谢组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P组血清淀粉酶、肌酐、尿素氮水平和胰腺组织MPO活性明显升高[(13.78±6.01)U/L比(0.23±0.04)U/L、(79.81±24.03)μmol/L比(9.02±2.87)μmol/L、(34.76±14.53)mmol/L比(8.52±2.55)mmol/L、(16.55±4.23)U/g pro比(2.32±0.55)U/g pro],胰腺、肾组织病理评分亦显著升高[(2.70±0.26)分比(0.20±0.12)分、(3.00±0.35)分比(0.30±0.1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而AG治疗组血清淀粉酶、肌酐、尿素氮和胰腺组织MPO活性较AP组显著降低[(8.26±3.87)U/L比(13.78±6.01)U/L、(55.42±17.25)μmol/L比(79.81±24.03)μmol/L、(20.66±10.30)mmol/L比(34.76±14.53)mmol/L、(11.51±3.29)U/g pro比(16.55±4.23)U/g pro],胰腺、肾组织病理评分亦显著下降[(1.40±0.19)分比(2.70±0.26)分、(1.70±0.26)分比(3.00±0.3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代谢组学分析共获得31个差异代谢物,这些代谢物主要参与氨基酸代谢和脂肪酸代谢,少部分还参与糖代谢、核苷酸代谢、维生素代谢以及胆汁酸代谢。 结论:AG可能通过改变AP相关肾损伤过程中差异代谢物的水平对肾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高碘膳食干预人群血清差异代谢生物标志物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索高碘膳食干预人群血清差异代谢产物。方法:在哈尔滨医科大学招募38名健康志愿者,全部为女性,年龄 > 20岁。采用进食富碘食品(海带)的方式进行人群膳食干预,连续干预11 d。通过尿碘检测评价干预效果;并采集外周血,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与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 MSMS)分析干预前后血清代谢产物,应用多元统计分析筛选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并进行扰动代谢通路分析。结果:干预前后人群尿碘中位数分别为129.48、795.94 μg/L。共筛选出20个血清差异代谢生物标志物并进行了物质的化学结构鉴定。甘油磷脂代谢通路、色氨酸代谢通路、戊糖和葡萄糖醛酸转换通路与高碘膳食密切相关(影响值 > 0.1)。结论:人群高碘膳食干预后,有明显的外周血差异代谢产物,这些差异代谢产物有可能用于群体碘营养评价的生物标志物;高碘摄入对人体的甘油磷脂代谢通路产生了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UHPLC-Q-TOF/MS、GC-MS陈皮化学成分分析及其治疗"痰、咳、喘"网络药理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HPLC-Q-TOF/MS)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鉴定陈皮中的化学成分,结合网络药理学分析其治疗"痰、咳、喘"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UHPLC-Q-TOF/MS和GC-MS结合诊断特征滤过和标准谱库比较的分析方法,表征陈皮的化学成分.利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获取陈皮主要成分的作用靶点信息;通过GeneCards数据库获取"痰、咳、喘"相关的靶点;将陈皮主要成分对应靶点与"痰、咳、喘"相关靶点取交集,借助String平台和Cytoscape 3.10.0软件绘制交集靶点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利用DAVID数据库对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微生信云平台对富集结果可视化.结果 共鉴定了 108个非挥发性成分和28个挥发性成分;陈皮的主要活性成分可能为乙酸香茅酯、乙酸香叶酯、(-)-紫苏醛、(1R,5S)-香芹醇、癸醛、(+)-α-松油醇、(-)-4-萜品醇、芳樟醇、壬醛、桔皮素、甜橙黄酮、异橙黄酮、香叶木素、枸橘苷、日当药黄素;陈皮可能通过热休克蛋白(HSP90AA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SCR蛋白激酶(SRC)、磷酸化蛋白激酶(AKT1)、磷酸肌醇激酶(PIK3CA)、信号传导转录激活因子(STAT1)等关键靶点,协同调控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Janus激酶-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蛋白(JAK-STAT)等信号通路发挥止咳平喘祛痰的治疗作用.结论 分析获得了陈皮发挥止咳平喘祛痰功效可能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可为其质量标志物和质量标准的提升研究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