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慢性胆囊炎患者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合理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6/1
目的 了解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胆石症引起的慢性胆囊炎患者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我院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166例行LC治疗的胆石症引起的慢性胆囊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其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情况,并分析抗菌药物在品种选择、用药疗程、给药时机等方面的合理性.结果 品种选择:166例患者应用的抗菌药物品种较多:头孢替安152例(91.6%)、依诺沙星5例(3.0%)、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4例(2.4%)、头孢他啶2例(1.2%)、左氧氟沙星氯化钠1例(0.6%).除3例为二联用药外,163例(98.2%)均为单一用药,且91.6%单用注射用盐酸头孢替安.用药时机:除2例为术前0.5~1 h用药外,164例(98.8%)患者均为术后用药,无术中用药.用药疗程:术后用药时长以<24 h为主(159例,95.8%),2例(1.2%)用药时长为24~48 h,5例(3.0%)用药时长为48~72 h,1例(0.6%)用药时长≥72 h.合理性评价:166例患者在联合用药(164例,98.8%)、给药途径(166例,100%)、用法用量(166例,100%)及用药疗程(159例,95.8%)的合理性较高,给药时机的合理性最低(2例,1.2%),用药指征合理性偏低,为74.1%(123例),药物选择方面的合理性为89.1%(148例),整体用药合理率为79.86%(928例).25例(15.1%)患者发生消化道相关症状的近期并发症,包括腹痛腹胀(8例,4.8%)、腹泻(10例,6.0%)、恶心呕吐(7例,4.2%).有并发症与无并发症患者在用药指征、药物选择、给药时机、联合用药、给药途径、用法用量、用药疗程方面的用药合理性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我院胆石症引起的慢性胆囊炎患者在LC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总体较为合理,但仍然存在用药时机不当、无适应证用药、抗菌药物选用不合理等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高纯度头孢替坦二钠合成工艺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高纯度头孢替坦二钠制备工艺.方法:以7β-氨基-7a-甲氧基-3-(1-甲基-1H-四唑-5-硫甲基)-8-氧代-5-硫-1-杂氮双环[4.2.0]辛-2-烯-2-甲酸二苯基甲酯(7-MAC)为起始原料,经酰化、水解、脱保护、缩合重排、氧化铝层析、结晶成酸再经溶解、成盐、脱色、无菌过滤、冻干得无菌头孢替坦二钠.结果:头孢替坦二钠纯度达到99.57%,质量水平远远高于JP16标准.结论:该工艺可行性强,摩尔收率达到61%,适用于产业化生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骨髓呈灶型分布的侵袭性自然杀伤细胞白血病伴噬血细胞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骨髓呈灶型分布的侵袭性自然杀伤细胞白血病(ANKL)伴噬血细胞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选择2016年8月29日,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例骨髓呈灶型分布的ANKL伴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本例患者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结果对其进行诊断.本例患者治疗方案拒绝接受化疗,给予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0 mg/d×12 d,控制骨髓噬血现象;给予静脉滴注膦甲酸钠氯化钠注射液2.4 g/次×2次/d×4d,进行抗病毒治疗;抗感染方案为,先给予静脉滴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1.5 g/次×3次/d×3d,效果欠佳;随后更换治疗方案为静脉滴注替考拉宁,第1天,400 mg/次×2次/d,第2天开始400 mg/d×7d;静脉滴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1 g/次×3次/d×7d;同时给予输注红细胞制剂5U,血小板制剂2U,新鲜血浆325 mL等进行输血治疗.回顾性分析本例骨髓呈灶型分布的ANKL伴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及疗效等临床资料,并且结合相关文献复习,探讨ANKL诊治的研究新进展.结果 ①入院后,本例患者血常规检查结果出现异常的指标,白细胞计数为2.28×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为1.32×109/L,红细胞计数为2.75×109/L,血红蛋白(Hb)水平为68 g/L,血小板计数为89×109/L,单核细胞计数为0.42×109/L,淋巴细胞计数为0.52×109/L.凝血功能检查结果出现异常的指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1.18,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为77%,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为46.2 s,其余指标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EB病毒(EBV)定量检测结果为8.74×103copies/mL(正常参考值范围为<3.00×103 copies/mL).巨细胞病毒(CMV)检测结果呈阴性.肝功能检查结果示,乳酸脱氢酶(LDH)水平为293 U/L,其余指标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腹部CT结果示脾大.超声检查结果示肝、脾大.患者2016年8月30日骨髓(部位:右髂前)涂片结果示,ANKL细胞比例为4%.骨髓细胞免疫分型结果可见2个亚群细胞,P1比例为8.4%,P2比例为3.8%,P1抗原包括髓过氧化物酶(MPO)(0.1%)、cCD3(81.7%)、CD2(79.6%)、CD5(80.3%)、CD7(70.2%)、CD56(5.9%);P2抗原包括MPO(0.1%)、CD2 (98.2%)、CD7 (97.8%)、CD56 (92.0%)、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 (98.4%).31种白血病常见融合基因及4种常见髓系基因突变均呈阴性,TCR/IGH基因重排亦呈阴性.2016年9月1日骨髓(部位:左髂后)涂片结果示,ANKL细胞(组织细胞样)比例为1.5%.骨组织活检结果未见显著异常.2016年9月5日复查骨髓(部位:左髂前)涂片结果示ANKL细胞比例为70.5%,过氧化物酶(POX)染色结果呈阴性,偶见噬血细胞.免疫分型结果可见1个亚群细胞比例为50.1%,其抗原包括MPO(0.1%)、CD2(92.6%)、CD7(92.2%)、CD56 (82.2%)、HLA-DR(85.9%)、CD38(85.1%).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示,46XX,add(4) (q35),add(13) (q34)[1]/46,XX[19].此外,患者反复高热,热峰为39℃,持续时间>1周.②本例患者诊断为骨髓呈灶型分布的ANKL伴噬血细胞综合征.③治疗后,2016年9月8日本例患者Hb水平、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进行性下降;2016年9月12日白细胞计数、胆红素水平、氨基转移酶水平、LDH水平进行性升高;凝血功能异常(2016年9月15日复查纤维蛋白原水平为1.61 g/L);2016年9月13日EBV定量结果为8.74×103 copies/mL,多发淋巴结肿大;肝、脾进行性增大.2016年9月16日患者出现呼吸衰竭、脉氧下降、心功能不全,患者家属放弃进一步治疗,患者死亡.结论 骨髓呈灶型分布的ANKL伴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过程具有侵袭性,短期内病情恶化,预后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碳青霉烯耐药非产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的药物敏感性及分子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碳青霉烯耐药非产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 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 without producing carbapenemase,CRKPPC)的抗菌药物敏感性、β-内酰胺酶基因和外排泵基因的分布及外排泵抑制剂的抑制作用.方法 收集2012-2014年我院碳青霉烯不敏感肺炎克雷伯菌108株,用Mastdiscs combi Carba plus纸片系统检测碳青霉烯酶表型.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CRKPPC菌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用PCR和DNA测序技术检测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包括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beta-lactamase,ESBL)和质粒介导的头孢菌素酶(AmpC)编码基因及外排泵基因acrAB-tolC、kexD、kdeA、kpnEF和kpnGH;外排泵抑制剂羰基氰化物间氯苯腙(CCCP)和利血平抑制试验分析外排泵在碳青霉烯耐药中的作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细菌外膜孔蛋白OmpK35和OmpK36的表达.结果 碳青霉烯不敏感肺炎克雷伯菌菌株中有26株细菌为CRKPPC;这26株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高度耐药,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均较高,但对替加环素、多黏菌素、头孢他啶/阿维巴坦和氨曲南/阿雏巴坦等有很好的敏感性;blacTx-M和blaSHV检出率依次为76.9%和57.7%;外膜孔蛋白OmpK35和OmpK36均有不同程度的缺失,缺失率分别为57.7%和19.2%;80%以上的细菌中存在acrAB-tolC、kexD、kdeA、kpnEF和kpnGH基因;CCCP对碳青霉烯类药物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利血平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 替加环素、多黏菌素可以作为CRKPPC联合用药的基础药物.CRKPPC菌株中存在AmpC、ESBLs及不同程度的外膜孔蛋白OmpK35和OmpK36缺失,但外排泵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外排作用是CRKPPC对碳青霉烯耐药的主要机制,外排泵抑制剂可能在这种细菌引起的感染治疗中有重要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肝移植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肝移植手术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58例肝移植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通过对所选患者进行统计分析,入选的58例患者均采用抗菌药物,其中单用药物为39例,占比为67.24%;二联药物使用为17例,占比为29.31%;三联药物使用为2例,占比为3.45%,主要为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万古霉素和替加环素.结论 给予肝移植患者实施合理的抗菌药物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抗菌效果,同时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着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替加环素对NICU碳青霉烯耐药菌致院内获得性肺炎抗感染疗效的回顾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替加环素对NICU碳青霉烯耐药菌感染的院内获得性肺炎患者的抗感染疗效,为神经重症的抗感染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8年1 1月在我科重症加护病房(NICU)确诊碳青霉烯类耐药细菌感染的院内获得性肺炎患者131例临床资料.依据痰细菌培养结果分为鲍曼不动杆菌阳性组和肺炎克雷伯杆菌阳性组.依据抗感染治疗方案分为3组:替加环素与美罗培南联合治疗组;替加环素与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联合治疗组;替加环素与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治疗组.采用x2检验或t检验分析各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有效率、微生物清除率以及炎症指标变化.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与临床疗效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①在鲍曼不动杆菌阳性组中替加环素与美罗培南联合治疗组的临床有效率为63.64%,与其他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在肺炎克雷伯杆菌阳性组中3种联合治疗方案的临床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②在鲍曼不动杆菌阳性组和肺炎克雷伯杆菌阳性组中各组微生物清除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③给予3种不同替加环素联合抗感染治疗后各组患者白细胞数量、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等炎症标记物较抗感染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④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性别、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治疗前降钙素原、治疗前C反应蛋白对临床有效率产生显著影响(P<0.05).结论 NICU碳青霉烯耐药菌感染的院内获得性肺炎患者给予替加环素联合治疗具有较好的抗感染疗效.在我科NICU泛耐药菌菌种以鲍曼不动杆菌为主,以替加环素与美罗培南联合具有显著抗感染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液配制方法的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头孢菌素类药物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种抗生素,因其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耐青霉素酶,过敏反应较青霉素类少见等优点而被临床广泛应用.为预防头孢菌素类药物的过敏反应,在使用抗生素前必须进行皮试,皮试液的配制方法是否正确,剂量是否准确,直接关系到皮试的结果和患者应用抗菌素的安全性.我院常用的二代头孢菌素有头孢孟多酯钠、头孢替安、 头孢呋辛和头孢西丁及三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纵观以上各药物的药物说明中,除头孢替安注明皮试配制建议外,其余头孢类抗菌素均未提及如何做皮内试验,只是说明对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者禁用.通过循证与实践,为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张玲等[1]认为头孢菌素类的皮试应采用原药做皮试.临床上我们采用拟使用的头孢菌素来进行皮肤过敏试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致重型多形红斑性药疹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1 临床资料患者,女,66岁,2018年10月8日因"大面积脑梗"入住我院重症监护室,给予依达拉奉注射剂30 mg,ivd,qd,泮托拉唑钠粉针40 mg,ivd,qd,银杏叶注射剂20 mg,ivd,qd,环磷腺苷葡胺粉针120 mg,ivd,qd,复方氨基酸注射液20. 65 g, ivd,qd,依诺肝素60 mg,ih,qd 等药物治疗.住院期间出现肺部感染,并发呼吸衰竭,予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有创呼吸机机械通气,先后予依替米星、莫西沙星、比阿培南等抗感染治疗.好转后11月23日转入普通病房,诊断为"肺部感染、气切术后、脑梗死、高血压很高危组、2型糖尿病、心律失常、房颤、受压区压疮".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长期服用马来酸氨氯地平片、美托洛尔缓释片等;糖尿病病史3年,近2年服用二甲双胍片、格列齐特片、依帕司他片治疗,否认心脏病及其他慢性疾病病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细菌耐药性变迁的儿童穿孔性阑尾炎抗菌药物使用策略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背景 细菌耐药性一直是全球面临的问题,儿童穿孔性阑尾炎相关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处于不断变迁中,影响了抗菌药物治疗,给临床用药选择带来挑战.目的 探究儿童穿孔性阑尾炎细菌耐药性变迁情况,并分析其抗菌药物方案的变化,旨在为临床提供合理的抗菌药物使用策略.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2018年12月在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接受诊治的461例穿孔性阑尾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住院时间将患儿分为两组:2013年1月—2015年12月住院患儿分至G1组(n=214),2016年1月—2018年12月住院患儿分至G2组(n=247).分析患儿阑尾炎术中腹腔脓液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以及患儿的抗菌药物使用方案.结果 461例患儿中,451例进行了细菌培养,10例未送检(原因系穿孔阑尾脓液极少、难以留取).细菌培养结果中,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咽峡炎链球菌检出株数均居G1组和G2组前3位,分别占G1组的60.8%(129/212)、10.4%(22/212)、6.1%(13/212)和G2组的59.5%(163/274)、12.0%(33/274)、4.7%(13/274).G1组和G2组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唑啉、头孢吡肟、呋喃妥因耐药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1组和G2组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氨曲南、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头孢曲松、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厄他培南、阿米卡星、头孢替坦、亚胺培南、妥布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左旋氧氟沙星耐药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1组和G2组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复方新诺明、头孢曲松、氨苄西林耐药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1组和G2组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唑啉、环丙沙星、头孢替坦、呋喃妥因、亚胺培南耐药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1组抗菌药物方案中,前3位分别为头孢曲松钠+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头孢地嗪钠+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甲硝唑氯化钠、头孢曲松钠+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甲硝唑磷酸二钠;G2组抗菌药物方案中,前3位分别为头孢他啶+甲硝唑磷酸二钠、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甲硝唑磷酸二钠、头孢替安+注射用阿洛西林钠;相较于G1组,G2组头孢曲松使用减少,同时碳青霉烯类药物(亚胺培南)使用增加.结论 细菌耐药性问题不容忽视,头孢曲松等作为经验性用药的首选用药地位已经被质疑,亚胺培南作为三线用药在治疗穿孔性阑尾炎方面正越来越被广泛使用.药敏试验结果对指导经验性用药有重要意义,需要重视细菌耐药性动态变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临床药师对1例400g超早产儿抗感染治疗的用药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优化超早产儿抗感染治疗方案,为临床救治超早产儿及开展全程药学监护提供参考.方法:湖南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二科接生了1例胎龄25+5周、体质量400 g的超早产儿.该患儿并发症复杂,临床药师与相关医护人员以及医院感染科人员组成多学科治疗团队,以《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方案》《抗微生物治疗指南》《早产儿医学》等为依据,结合患儿各项实验室感染指标、生化指标、生命体征等进行分析,为患儿制定个体化抗感染诊疗方案.患儿入重症监护室后,首先给予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100 mg/kg,静脉滴注,q12 h)进行抗感染治疗;考虑到患儿有败血症可能,临床药师建议停用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改用注射用美罗培南(40 mg/kg,静脉滴注,q12 h);美罗培南用药7 d后,临床药师建议加用抗真菌药氟康唑注射液(5.0 mg/kg,静脉滴注,qod);美罗培南用药11 d,为避免感染加重,根据患儿药敏结果(对注射用替卡西林钠克拉维酸钾敏感),临床药师建议加用注射用替卡西林钠克拉维酸钾(75 mg/kg,静脉滴注,q8 h)进行联合抗感染治疗,同时进行医院感染处理;在感染指标平稳后,停用所有抗菌药物;后期出现大肠埃希菌感染时,临床药师建议使用注射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75 mg/kg,静脉滴注,q8 h);在感染加重后,停注射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改用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20 mg/kg,静脉滴注,q8 h);在感染指标下降后及时降阶梯治疗,使用注射用头孢他啶(50 mg/kg,静脉滴注,q12 h).结果:医师采纳上述建议.患儿经治疗后,转归良好,生命体征平稳,出院时体质量已达3000 g.结论:早产儿为特殊人群,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临床药师应重点关注患儿的生命体征、感染指标及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协助医师完善治疗方案,保障其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